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普贤大士行愿的启示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迦牟尼佛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。学佛的人对于一切法不应该执著,但是我们的业障习气很重,对一切不执著,我们做不到;所以净宗的方法好,教你执持名号,你就执著在这一句佛号上,把心拴在一个地方,除名号之外,其他一切皆不执著。

  (3)颂成熟众生愿

  悉除一切恶道苦,等与一切群生乐;如是经于刹尘劫,十方利益恒无尽。

  我常随顺诸众生,尽于未来一切劫;恒修普贤广大行,圆满无上大菩提。

  自己成就之后,一定要尽心尽力帮助人,利益一切众生。帮助人是真正的功德,是真正的福报。以财富帮助别人,我们的财富会源源而来,永远用不尽的。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修因,一定得果报。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世间是一大因果循环而已。修福德不如修功德的好,功德里有自然的福德,福德里面不一定有功德。只修福德的果报,往往都是很愚痴,有福而没有真正的智慧。福享完之后,因为他没有真智慧,做事情有欠缺、有过失,免不了轮回,免不了三途,是很可怕的事情。这世间落后地区,物质生活非常苦,像非洲许多地方,没有饭吃,没有衣服穿,真正值得人怜悯同情,我们有多余的,伸出一点援手帮助他们。一切功德中,教学的功德最大。提起释迦牟尼佛与孔子,没有人不尊敬。

  (4)颂不离愿

  所有与我同行者,于一切处同集会;身口意业皆同等,一切行愿同修学。

  所有益我善知识,为我显示普贤行;常愿与我同集会,于我常生欢喜心。

  不离诸佛,不离善知识。善知识就是与我们同修行的人。

  大众一块共修,一定要依六和敬。六和敬:1、见和同解:见解相同。同样喜欢一部经,同样喜欢一种注解,同样喜欢一种修行的方法。志同道合,这是共同修行的基础。2、戒和同修:守法。订作息表、规矩,共同遵守。3、身和同住:同住一个道场,睡通铺,改掉坏习气。学问上互相研究讨论。4、口和无诤:大家养成忍让的精神,不要争执。有不同的意见,慢慢地沟通。5、意和同悦:住在一起的人,每一个人法喜充满,因为德学天天进步,烦恼习气天天减少。6、利和同均:物质生活的享受平等,财富利益均等。家庭修六和敬一定兴旺。公司行号商店老板对员工修六和敬,事业一定兴隆。

  (5)颂供养愿

  愿常面见诸如来,及诸佛子众围绕;于彼皆兴广大供,尽未来劫无疲厌。

  愿持诸佛微妙法,光显一切菩提行;究竟清净普贤道,尽未来劫常修习。

  “愿常面见诸如来,及诸佛子众围绕”:佛子是菩萨。诸佛菩萨时时刻刻在我们面前,在我们周围,你一定要认识。认识之后,才能种福。“于彼皆兴广大供”:这一句是这首偈的中心。广修供养就是种福。供养中,最要紧的是法供养。一切财供养不及法供养。法供养中,尤其重要的是修行供养。见到善人能跟他学善法,见到恶行能内省,这就叫做供养,是真正的供养。在境界里修清净心,在境界里断恶修善。其实,整个修行法归纳起来,就是八个字——诚敬、清净、平等、慈悲。对善人真诚恭敬,对恶人也真诚恭敬。如果对善人恭敬,讨厌恶人,那你就不是供养,就不是修行。“尽未来劫无疲厌”:心大,无疲厌。心无界限就大。界限是分别:没有分别,心就大。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心。分别执著妄想,把我们广大的心变成如今之窄小。两人在一起不能相容,是因为当中画个界限。去掉界限,尽虚空遍法界原来都是自己。经云:“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心性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,就是自家的本体,所以尽未来劫无疲厌。

  “愿持诸佛微妙法”:情与无情皆是诸佛。每一尊佛皆示现微妙法。蜡烛放光,慢慢点就点完,这是它的微妙法。桌椅板凳,摆在这里,整整齐齐,可以给诸位舒舒服服坐在这里听经,这是它的微妙法。一切众生坐在这里,喜怒哀乐表情不同,这是他的微妙法。如何能将诸佛微妙法开启我们无量的智慧,变成我们自己甚深的禅定,这就是愿持。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中,成就无量的智慧,成就甚深的禅定。“光显一切菩提行”:光是般若智光。显是明显的透露在外面,不是隐藏的;换句话说,它是起作用的。菩提行:身口意三业的行为都是觉而不迷。

  “究竟清净普贤道”:究竟普贤道是最殊胜的功德。普贤:有位前普贤、当位普贤、道后普贤。此地是当位普贤,是等觉菩萨。佛法的修学,修清净心而已。清净心就是一心不乱,清净心就是禅。心清净,身就清净;身清净,外面境界没有不清净的,是净土。经云:“心净则土净。”经云:“境随心转。”没错啊!要想得清净心,诚敬之外要平等。不平等,心就决定不会清净。没有分别执著就平等。要修平等心,要修慈悲心。慈悲心是考验你的清净平等。因为你慈悲,才能接触一切人事物,在一切人事物里,修清净心、平等心,历事炼心,果然得到清净,功夫成就,那就叫普贤菩萨。再把一念生相无明舍掉了,这叫究竟清净。这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终极目标,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。

  “尽未来劫常修习”:这句话放在最后,意义深长。已经到究竟了,究竟就圆满了,圆满了何必还要常修习?圆满了再发心常修习,这叫做大慈大悲,做一个榜样给别人看,并帮助还没有圆满的人,这是道后普贤。已经成佛,倒回菩萨位,这叫倒驾慈航。也许坐你旁边的就是菩萨。菩萨没有一定的相,随类化身。你以清净心看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个个都像佛菩萨。所以,佛菩萨就在我们的周围,佛菩萨从来没有离开我们,而是我们自己不认识。诸佛菩萨倒驾而来,示现修学觉正净。

  (6)颂利益愿

  我于一切诸有中,所修福智恒无尽;定慧方便及解脱,获诸无尽功德藏。

  一尘中有尘数刹,一一刹有难思佛;一一佛处众会中,我见恒演菩提行。

  前面五段偏重在自学,成就自己。这一愿是自己成就了,要帮助别人,如诸佛菩萨一样。自己修成,自己没事了,没事就要帮别人,帮别人还是没事。佛菩萨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,无事忙,忙无事,自在啊!快乐无比!众生忙有事,有事忙,所以焦头烂额,不得自在,苦不堪言。

  “我于一切诸有中”:一切诸有指三界六道。有业因当然有果报。诸有是凡夫境界,不是圣人。此句是言:倒驾慈航到三界六道来度众生。度是服务、帮助。帮助一切众生,为一切众生服务,就叫做度众生。“所修福智恒无尽”:这一句是讲他过去所修学的,所修福智恒无尽。无尽的功德是由定慧当中生的。定就是福,心定的人有福。心不定,没有福。念佛人修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是最大的福报。在宇宙人生当中有主宰,这是大福、无量之福。利益众生实际上也是利益自己,正所谓教学相长。诸位一定要发心弘法利生,对你自己福慧的修学有无尽的功德。

  “定慧方便及解脱”:是讲福慧的起用。这一句是权智。权智是把智慧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待人接物之处,这就讲到方便解脱,解脱是自在。“获诸无尽功德藏”:前三句是修因,这一句是果报。他所修学的,确实有收获,收获是无尽的功德。藏是比喻,像宝藏一样。功德藏具体说明,是无尽的智慧、无尽的德能、无尽的才艺、无尽的富贵。样样都是真实的,这一生可以取得。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也是无尽功德藏中显现的,绝对不是假的。

  “一尘中有尘数刹”:佛刹是大千世界。一粒微尘里有微尘数的大千世界。华严云:这是一多无碍的境界,也就是事事无碍。大中现小,我们能理解;小中现大,我们无法理解。连比喻都比喻不出,但是它是事实。“一一刹有难思佛”:难思是不可思议。一一刹中有无量无边的佛。

  “一一佛处众会中”:每一尊佛皆在说法教化众生,有无量菩萨海会围绕。一微尘里真是妙不可言。“我见恒演菩提行”:他见到,他入到这个境界。演是表演。他也入这个会,也示现修普贤行,助佛教化。这是权智方便解脱行,这种境界,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才行。圆初住以上是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乱,严格说是八地菩萨,才能真正入这个境界。佛绝无妄语,我们虽是初学,读到这一句,应效法。只要看到有大众聚会在一起,你能够懂得多少,也可以跟大家讲一点,共同来修学觉正净法,说明礼敬赞叹乃至回向之功德利益,自利利他,这是我们现前可以修学的利益愿。

  ⑦(7)颂转法錀愿

  普尽十方诸刹海,一一毛端三世海,佛海及与国土海,我遍修行经劫海。

  一切如来语清净,一言具众音声海;随诸众生意乐音,一一流佛辩才海。

  三世一切诸如来,于彼无尽语言海,恒转理趣妙法錀,我深智力普能入。

  转法錀就是教学。第一首,说明转法錀的处所。转法錀的处所,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是。“普尽十方诸刹海”:先讲大的世界。“一一毛端三世海”:与前面一微尘含大千世界意思没有两样。“佛海及与国土海”:佛海代表有情(有情世间);国土海代表无情(器世间)。九法界是有情世间,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别教佛也是有情世间,只有圆教佛不是有情世间。“我遍修行经劫海”:我遍是遍一切处。经劫:时间之长,遍一切时。一切处一切时都要修行。迷邪染是病、是错误。修行:修正错误的行为。觉正净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。

  第二首。佛法的殊胜就是圆融,真正是不可思议,它是因人施教,绝不是用一个方法教一切众生。如果是用一个方法,何必讲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呢?可是它有一个原则是不变的,就是觉正净。只要能达到觉正净,教学就圆满,效果就现前。方法不契根性、不对机,则白费功夫,不能成就。佛具足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辩才;应病与药,什么样根性的人,佛接触,跟他说什么样的法。

  第三首。“三世一切诸如来”:三世诸如来: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。我…

《普贤大士行愿的启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