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迦牟尼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。學佛的人對于一切法不應該執著,但是我們的業障習氣很重,對一切不執著,我們做不到;所以淨宗的方法好,教你執持名號,你就執著在這一句佛號上,把心拴在一個地方,除名號之外,其他一切皆不執著。

  (3)頌成熟衆生願

  悉除一切惡道苦,等與一切群生樂;如是經于刹塵劫,十方利益恒無盡。

  我常隨順諸衆生,盡于未來一切劫;恒修普賢廣大行,圓滿無上大菩提。

  自己成就之後,一定要盡心盡力幫助人,利益一切衆生。幫助人是真正的功德,是真正的福報。以財富幫助別人,我們的財富會源源而來,永遠用不盡的。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修因,一定得果報。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世間是一大因果循環而已。修福德不如修功德的好,功德裏有自然的福德,福德裏面不一定有功德。只修福德的果報,往往都是很愚癡,有福而沒有真正的智慧。福享完之後,因爲他沒有真智慧,做事情有欠缺、有過失,免不了輪回,免不了叁途,是很可怕的事情。這世間落後地區,物質生活非常苦,像非洲許多地方,沒有飯吃,沒有衣服穿,真正值得人憐憫同情,我們有多余的,伸出一點援手幫助他們。一切功德中,教學的功德最大。提起釋迦牟尼佛與孔子,沒有人不尊敬。

  (4)頌不離願

  所有與我同行者,于一切處同集會;身口意業皆同等,一切行願同修學。

  所有益我善知識,爲我顯示普賢行;常願與我同集會,于我常生歡喜心。

  不離諸佛,不離善知識。善知識就是與我們同修行的人。

  大衆一塊共修,一定要依六和敬。六和敬:1、見和同解:見解相同。同樣喜歡一部經,同樣喜歡一種注解,同樣喜歡一種修行的方法。志同道合,這是共同修行的基礎。2、戒和同修:守法。訂作息表、規矩,共同遵守。3、身和同住:同住一個道場,睡通鋪,改掉壞習氣。學問上互相研究討論。4、口和無诤:大家養成忍讓的精神,不要爭執。有不同的意見,慢慢地溝通。5、意和同悅:住在一起的人,每一個人法喜充滿,因爲德學天天進步,煩惱習氣天天減少。6、利和同均:物質生活的享受平等,財富利益均等。家庭修六和敬一定興旺。公司行號商店老板對員工修六和敬,事業一定興隆。

  (5)頌供養願

  願常面見諸如來,及諸佛子衆圍繞;于彼皆興廣大供,盡未來劫無疲厭。

  願持諸佛微妙法,光顯一切菩提行;究竟清淨普賢道,盡未來劫常修習。

  “願常面見諸如來,及諸佛子衆圍繞”:佛子是菩薩。諸佛菩薩時時刻刻在我們面前,在我們周圍,你一定要認識。認識之後,才能種福。“于彼皆興廣大供”:這一句是這首偈的中心。廣修供養就是種福。供養中,最要緊的是法供養。一切財供養不及法供養。法供養中,尤其重要的是修行供養。見到善人能跟他學善法,見到惡行能內省,這就叫做供養,是真正的供養。在境界裏修清淨心,在境界裏斷惡修善。其實,整個修行法歸納起來,就是八個字——誠敬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。對善人真誠恭敬,對惡人也真誠恭敬。如果對善人恭敬,討厭惡人,那你就不是供養,就不是修行。“盡未來劫無疲厭”:心大,無疲厭。心無界限就大。界限是分別:沒有分別,心就大。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心。分別執著妄想,把我們廣大的心變成如今之窄小。兩人在一起不能相容,是因爲當中畫個界限。去掉界限,盡虛空遍法界原來都是自己。經雲:“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,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心性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,就是自家的本體,所以盡未來劫無疲厭。

  “願持諸佛微妙法”:情與無情皆是諸佛。每一尊佛皆示現微妙法。蠟燭放光,慢慢點就點完,這是它的微妙法。桌椅板凳,擺在這裏,整整齊齊,可以給諸位舒舒服服坐在這裏聽經,這是它的微妙法。一切衆生坐在這裏,喜怒哀樂表情不同,這是他的微妙法。如何能將諸佛微妙法開啓我們無量的智慧,變成我們自己甚深的禅定,這就是願持。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,成就無量的智慧,成就甚深的禅定。“光顯一切菩提行”:光是般若智光。顯是明顯的透露在外面,不是隱藏的;換句話說,它是起作用的。菩提行:身口意叁業的行爲都是覺而不迷。

  “究竟清淨普賢道”:究竟普賢道是最殊勝的功德。普賢:有位前普賢、當位普賢、道後普賢。此地是當位普賢,是等覺菩薩。佛法的修學,修清淨心而已。清淨心就是一心不亂,清淨心就是禅。心清淨,身就清淨;身清淨,外面境界沒有不清淨的,是淨土。經雲:“心淨則土淨。”經雲:“境隨心轉。”沒錯啊!要想得清淨心,誠敬之外要平等。不平等,心就決定不會清淨。沒有分別執著就平等。要修平等心,要修慈悲心。慈悲心是考驗你的清淨平等。因爲你慈悲,才能接觸一切人事物,在一切人事物裏,修清淨心、平等心,曆事煉心,果然得到清淨,功夫成就,那就叫普賢菩薩。再把一念生相無明舍掉了,這叫究竟清淨。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終極目標,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“盡未來劫常修習”:這句話放在最後,意義深長。已經到究竟了,究竟就圓滿了,圓滿了何必還要常修習?圓滿了再發心常修習,這叫做大慈大悲,做一個榜樣給別人看,並幫助還沒有圓滿的人,這是道後普賢。已經成佛,倒回菩薩位,這叫倒駕慈航。也許坐你旁邊的就是菩薩。菩薩沒有一定的相,隨類化身。你以清淨心看一切衆生,一切衆生個個都像佛菩薩。所以,佛菩薩就在我們的周圍,佛菩薩從來沒有離開我們,而是我們自己不認識。諸佛菩薩倒駕而來,示現修學覺正淨。

  (6)頌利益願

  我于一切諸有中,所修福智恒無盡;定慧方便及解脫,獲諸無盡功德藏。

  一塵中有塵數刹,一一刹有難思佛;一一佛處衆會中,我見恒演菩提行。

  前面五段偏重在自學,成就自己。這一願是自己成就了,要幫助別人,如諸佛菩薩一樣。自己修成,自己沒事了,沒事就要幫別人,幫別人還是沒事。佛菩薩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,無事忙,忙無事,自在啊!快樂無比!衆生忙有事,有事忙,所以焦頭爛額,不得自在,苦不堪言。

  “我于一切諸有中”:一切諸有指叁界六道。有業因當然有果報。諸有是凡夫境界,不是聖人。此句是言:倒駕慈航到叁界六道來度衆生。度是服務、幫助。幫助一切衆生,爲一切衆生服務,就叫做度衆生。“所修福智恒無盡”:這一句是講他過去所修學的,所修福智恒無盡。無盡的功德是由定慧當中生的。定就是福,心定的人有福。心不定,沒有福。念佛人修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是最大的福報。在宇宙人生當中有主宰,這是大福、無量之福。利益衆生實際上也是利益自己,正所謂教學相長。諸位一定要發心弘法利生,對你自己福慧的修學有無盡的功德。

  “定慧方便及解脫”:是講福慧的起用。這一句是權智。權智是把智慧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待人接物之處,這就講到方便解脫,解脫是自在。“獲諸無盡功德藏”:前叁句是修因,這一句是果報。他所修學的,確實有收獲,收獲是無盡的功德。藏是比喻,像寶藏一樣。功德藏具體說明,是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德能、無盡的才藝、無盡的富貴。樣樣都是真實的,這一生可以取得。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也是無盡功德藏中顯現的,絕對不是假的。

  “一塵中有塵數刹”:佛刹是大千世界。一粒微塵裏有微塵數的大千世界。華嚴雲:這是一多無礙的境界,也就是事事無礙。大中現小,我們能理解;小中現大,我們無法理解。連比喻都比喻不出,但是它是事實。“一一刹有難思佛”:難思是不可思議。一一刹中有無量無邊的佛。

  “一一佛處衆會中”:每一尊佛皆在說法教化衆生,有無量菩薩海會圍繞。一微塵裏真是妙不可言。“我見恒演菩提行”:他見到,他入到這個境界。演是表演。他也入這個會,也示現修普賢行,助佛教化。這是權智方便解脫行,這種境界,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才行。圓初住以上是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亂,嚴格說是八地菩薩,才能真正入這個境界。佛絕無妄語,我們雖是初學,讀到這一句,應效法。只要看到有大衆聚會在一起,你能夠懂得多少,也可以跟大家講一點,共同來修學覺正淨法,說明禮敬贊歎乃至回向之功德利益,自利利他,這是我們現前可以修學的利益願。

  ⑦(7)頌轉法錀願

  普盡十方諸刹海,一一毛端叁世海,佛海及與國土海,我遍修行經劫海。

  一切如來語清淨,一言具衆音聲海;隨諸衆生意樂音,一一流佛辯才海。

  叁世一切諸如來,于彼無盡語言海,恒轉理趣妙法錀,我深智力普能入。

  轉法錀就是教學。第一首,說明轉法錀的處所。轉法錀的處所,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。“普盡十方諸刹海”:先講大的世界。“一一毛端叁世海”:與前面一微塵含大千世界意思沒有兩樣。“佛海及與國土海”:佛海代表有情(有情世間);國土海代表無情(器世間)。九法界是有情世間,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別教佛也是有情世間,只有圓教佛不是有情世間。“我遍修行經劫海”:我遍是遍一切處。經劫:時間之長,遍一切時。一切處一切時都要修行。迷邪染是病、是錯誤。修行:修正錯誤的行爲。覺正淨就是我們修行的標准。

  第二首。佛法的殊勝就是圓融,真正是不可思議,它是因人施教,絕不是用一個方法教一切衆生。如果是用一個方法,何必講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呢?可是它有一個原則是不變的,就是覺正淨。只要能達到覺正淨,教學就圓滿,效果就現前。方法不契根性、不對機,則白費功夫,不能成就。佛具足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辯才;應病與藥,什麼樣根性的人,佛接觸,跟他說什麼樣的法。

  第叁首。“叁世一切諸如來”:叁世諸如來: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。我…

《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