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們現前所看的一切衆生,統統是未來佛。未來佛就是現在佛、就是過去佛,叁世一如,叁世不二。如果把叁世分成叁個段落來看,你不能得一心,不能入這個境界。明了一即是叁,叁即是一,你的心就清淨了,因爲你的心沒有分別了。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而沒有分別,妙就妙在此地。叁世一切諸如來,就在我們現前。“于彼無盡語言海”:你們一天到晚所聽到的,無盡的言語,如果會聽,就跟普賢菩薩一樣,“恒轉理趣妙法錀”。他都在給你說法。說什麼法?教你心地清淨。所有一切衆生,統統都在那裏說華嚴經。一天到晚,聽的都是諸佛講華嚴經,都是跟我講禮敬諸佛、稱贊如來、廣修供養、乃至普皆回向,誠敬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。你們不會聽嘛!那個人在吵架,我聽的也是他在講華嚴經。你要是會了,就真正得到其中理趣妙法錀。“我深智力普能入”:要深智慧,才能入這個境界。

  ⑧(8)頌淨土願

  我能深入于未來,盡一切劫爲一念;叁世所有一切劫,爲一念際我皆入。

  我于一念見叁世,所有一切人師子;亦常入佛境界中,如幻解脫及威力。

  這兩首乍看看不出淨土的意思,仔細觀察才真正體會什麼叫淨土。這與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有密切的關系,經文裏確實含有清淨的意趣在其中。前一首言法界性。大經言:“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性,就是本體。法界性就是法界的本體。法界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,時空所含的一切法就叫做法界。第一首如同前面所念過的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的境界。

  “我能深入于未來”:未來還沒有到,由這一句,當然也就能夠深入到過去。換句話說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原本是一,不是叁。迷了,好像有叁際;悟時,是一,一真啊!金剛經雲:叁心不可得。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,叁心不可得,找叁世也找不到。相有,理沒有。迷則有,悟了則沒有。底下說明它怎麼能夠深入呢?“盡一切劫爲一念”:經文一開端,給我們講一真法界;全都是講一,一真、一音、一念。而念佛這個法門,直截了當修一,一心不亂啊!整個法界叫一真,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是所入,一心不亂是能入。一心不亂就是普賢行願。普賢行願最方便的一個修學法,就是念阿彌陀佛。如果這一句阿彌陀佛真正念好,一句阿彌陀佛裏圓圓滿滿包含十大願王,普賢行願一條都不漏。因爲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一心不亂也是往生極樂,沒有兩樣。要想到未來,或者想回到過去,用什麼方法?一念就行了。“一”沒有界限,二念就有界限,有界限就無法到過去、未來。界限消除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在面前,說深入已是多余,原本就在面前。大經雲:“十法界一現九隱。”我們現在是人法界,人法界現前,我們看得清清楚楚,其余九法界見不到。九法界還在,爲什麼隱了,因爲你有界限。把界限消除,十法界統統現前;統統現前,那就是一真法界。無上正等正覺,如何才能證得?一念就證得,二念就不行了。一般人叁心二意,這是凡夫。小乘聲聞緣覺、權教菩薩,都用叁心二意。叁心是講心意識,心是阿賴耶識,意是末那識,識是第六識。聲聞緣覺六道凡夫統統用這個心,叫妄心。一念是真心。什麼人用一念?實教的菩薩,也就是本經所講的法身大士,圓教初住以上,別教初地以上,用的是一心。會用真心,是真修行。盡一切劫爲一念,字面上的意思是念劫圓融。一劫時間長,一念時間短。長時間與短時間是一不是二,所以他才能入過去、到未來。在時間上,無有障礙了,事事無礙。

  “叁世所有一切劫,爲一念際我皆入”:過去一切劫,現在一切劫,未來一切劫。千佛名經言叁千佛,過去一千佛,現在一千佛,未來一千佛。佛這種說法,都是隨順衆生方便說,因爲在衆生境界裏確實如此。佛說法分兩大類,佛以二谛而說法——真谛、俗谛。俗谛隨順衆生知見而說,真谛是隨順他自己親證境界而說的。真俗不二。此地完全講不二法門,不思議解脫境界,我們很不容易體會。

  一多相即,念劫圓融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這是我們原來的境界。我們今天看到神通廣大不可思議,哪裏曉得我們本來如此,現在搞得處處有障礙,搞得這麼可憐,應該要慚愧。落到這種地步,就是我們不會用心,錯用了心,用的是妄心。我們分別越多,執著越多,妄想越多,痛苦越多。分別執著妄念少,你的精神就越快樂,煩惱就少。煩惱是你自生的,不是外人給的。外人罵你,你接受了,你才煩惱;等于他送禮給你,你接受了。你不接受,怎麼會生煩惱?他罵別人,你爲什麼不生煩惱?因爲被罵的是別人,自己不生分別執著。名字是假名,指著名字罵也罵不上;指著身體罵,身體是四大五蘊和合的假相,身也不是我。人家罵你,你不接受,就得大自在。你用妄心,就接受了;你用真心,真心裏一法不立。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,那是真心,真心裏本來無一物,什麼都加不上去,所以他自在。學佛的人要會用心。

  “我于一念見叁世,所有一切人師子”:我們現在用念佛的法門,念阿彌陀佛,就是訓練我們“一念”。我們一下子想恢複到“一念”不容易,因爲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力量太強,行住坐臥,妄念都起來。用什麼方法恢複“一念”?用這一句佛號。這一句佛號是手段、是方法。當我們妄念起時,不要去照顧這念頭是善念或是惡念,該起來或者不該起來,統統不理,念頭一起來,立刻換成阿彌陀佛,用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。使你不起念則已,起念就是阿彌陀佛,這也是“一念”。但是這不是真的“一念”,是相似的“一念”,從相似的過程,才能證到真實的“一念”。真實的“一念”裏頭是無念的。如果我們想到無念,那無念還是一個錯誤的念頭,不是真正的“一念”。真正的“一念”是有念無念都沒有;不但離一切有念也離無念,這才是“一念”。人師子:人中之獅子,喻指佛也。到“一念”的時候,叁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,你都見到了。“一念”就是清淨,二念就不淨。心淨則土淨,淨土願從這來的。句句含清淨的意思。修行的功夫、綱領,都在“一念”。時時刻刻不要把“一念”忘掉就好。現階段中,時時刻刻不要把阿彌陀佛忘掉,所有一切念頭,統統歸到阿彌陀佛。

  “亦常入佛境界中”:心淨,身就清淨。身清淨,心裏沒有煩惱,身沒有病痛。身心清淨,外頭境界沒有不清淨的,于是淨土立刻現前。這是華嚴所講的原理原則,境隨心轉。楞嚴經佛雲:“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。”所以我們要轉境,不要被境界所轉。怎麼轉境法?境界有順違兩種境界(順自己意思、違自己意思),亦即一個是善緣一個是逆緣。兩種境界現前,我們六根接觸,對于境界了了分明(真正能看到究竟相、圓滿相),這是增長智慧;如如不動,那就是一念。在這裏煉一心不亂,這就是轉境界。順境裏,對于順的體相用因緣果報事理,你全都看清楚,這才叫了了分明。了了分明,自己如如不動,決定沒有在境界相裏起心動念分別;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,而又了了分明。境界就是佛菩薩,境界才使我們成就無量的智慧、甚深的禅定。修行就是在境界裏會不會用心。佛法就怕你著相,所以大乘佛法自始至終就是破執著而已。離一切分別執著,真相就大白。這樣才常入佛境界中,這個境界是諸佛如來的境界,你能入佛境界中,你不是佛,誰是佛呢?會用心,我們眼前的境界、實際的生活,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。見色聞聲,無一不是。一一塵中塵數佛,都在爲我們講華嚴經,都在爲我們轉妙法錀。是我們心裏起心動念,自己生了障礙,把一切如來的妙法給障礙住了,自己不見不聞,如聾如癡。要入境界,要保持你的一念才行。

  “如幻解脫”:地上菩薩所證的境界,皆有一個幻字,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相有體無。體是空的,所以這個有叫幻有,不是真有。曉得一切法是幻有,你的受用就自在了,因爲你不執著了。不執著就是你在一切法裏沒有得失的執著,你就不迷惑、不造業、不生煩惱、不受果報。你在一切法裏遊戲神通,自在啊!一切法可以享受,但是不能執著,執著就生煩惱。要曉得一切法了不可得。就如同作夢,夢是假的;作夢的時間短,醒來時知道夢是假的。如果你在夢中覺悟你是在作夢,那你在夢中可以盡量去享受。夢裏得到黃金,你也不會歡喜,你曉得那是假的。夢裏有老虎要吃你,你也很慷慨,發慈悲心以己身喂它,因爲你曉得是假的,自己並沒有死,就遊戲神通。我們現前的人生,實爲夢境,時間長一點而已,你尚未發覺是在作夢。如果你覺悟世間猶如夢境一樣,對于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,你也可以盡情享受,而絕不起執著的念頭。在這世間,一切萬物,我們有使用權,不能有所有權。沒有一樣東西是你所有的。若說是你所有的,只是一個虛妄錯誤的念頭。連身體都不是你所有的,何況身外之物?爲所有權爭得頭破血流,一天到晚搞煩惱,不值得,大錯特錯,那叫迷惑顛倒。如果把得失心打掉,煩惱則去掉百分之八十;煩惱去掉百分之八十,罪業也消掉一大半。不是人到死了才曉得一場空,其實我們每天晚上都要死一次;你睡著時,不是跟死人一樣!睡熟時,哪樣東西是你的?你所有的東西在哪裏?你已經去作大夢去了,這個現實世界你也完全離開了。這個世界,沒有一樣東西是你自己的。諸位常去想這個道理,才能真正體會到菩薩如幻解脫,他一切受用得大自在。絕對沒有一樣他是占有的,包括他的身體。身體也不是自己。什麼是自己呢?盡虛空遍法界無有一法不是自己。如果你一旦發現自己在作夢,夢中所有境界是不是都是你自己!夢是你自己心變的,那麼,夢境裏哪一法不是你自己!夢裏有你、有別人、有山河大地,哪一樣不是自己!全心即夢,全夢就是心。心是體,是能變;夢境是所變,是相分、是現象。佛法雲:“全妄即真,全真即妄。”真是講心,能變的心是真的,所變的夢境是妄的。真妄不二,真妄一如…

《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