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普贤大士行愿的启示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德。可知,随喜功德是人人可以修学的,随时随处可以修学的。佛门里,佛菩萨的功德、祖师大德的功德;世法里,政府的功德(替百姓做许多福利的事业),善人长者以财富与能力为社会大众造福;都值得随喜、称赞。菩萨教我们,要认真精进修学,要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;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。

  ◎第六愿:请转法錀

  复次,善男子!言请转法錀者:所有尽法界、虚空界,十方三世,一切佛刹,极微尘中,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,极微尘数广大佛刹;一一刹中,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,极微尘数,一切诸佛,成等正觉。一切菩萨,海会围绕。而我悉以身口意业,种种方便,殷勤劝请,转妙法錀。如是虚空界尽,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;我常劝请一切诸佛,转正法錀,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;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。

  请转法錀是很重要的一桩大事。法錀代表说法利生。轮是圆满的相,表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究竟圆满,没有一丝毫缺陷。佛所讲的一切法,非空非有、非无非有,轮恰巧代表这个意思。轮是个圆,有圆周;圆心也有,但是找不到。佛所说的一切法真空妙有;妙有就是真空,真空就是妙有,空有不二。由轮看到空有不二、性相一如,所以用轮代表佛所说的一切法。轮要是不动,没有用处。轮是一定要动的,换句话说,佛的法是一定要宏扬的,否则众生得不到利益。一定要为众生说法,说法好比轮在推动。

  请转法錀,就是请法师大德讲经说法。佛在世时,请佛讲经说法,教导我们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。佛不在世,请有修有证的法师大德为我们讲经说法。年轻的同修,真正要发无上菩提心,续佛慧命,无论出家在家,要学讲经,发心一生从事于佛教教学的工作。发心讲经是大事业、大因缘,必定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、护法龙天的保佑。能够自己真正如说修行,把我们一生精神体力智慧,贡献给佛教、给一切众生,这一生生命才没有空过,无比的充实。年轻的同修,要把名闻利养放下,把五欲六尘舍弃,发心从事弘法利生的神圣事业,这是无比伟大的事业。

  ◎第七愿:讲佛住世

  复次,善男子!言请佛住世者:所有尽法界、虚空界,十方三世,一切佛刹,极微尘数,诸佛如来,将欲示现般涅槃者;及诸菩萨、声闻、缘觉,有学、无学,乃至一切诸善知识,我悉劝请,莫入涅槃;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,为欲利乐一切众生。如是虚空界尽,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;我此劝请,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;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。

  凡夫毕竟是凡夫,听讲经说法,好像有收获,有所觉悟,可是过了两天,就忘得干干净净。听经一次而开悟的几乎没有,只有六祖惠能一人而已。真正悟入是一桩难事,必须把善知识请来此地常住,天天讲经说法教化我们,我们天天得佛法薰习,时间久,不知不觉就悟入了。

  佛法常住世间,世间人就有福报;佛法不住世间,世间人会有很多灾难。天灾、自然灾害属依报,依报随正报转,亦即随人心所感。因此,有福报的人居福地。我们想修福行善,到底世间哪一桩是福、哪一桩是善,往往不能辨别。福与善有不同的层次、广狭的范围,唯有佛菩萨对这事实真相彻底明了,所以他有能力智慧教导我们,我们才真正知道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,这世界才有和平,人民才真正能安乐。

  请转法錀与请佛住世,看起来简单,实际上不容易。梁武帝、宝志公时代,有个故事。四川有一位真正得道的高僧,叫做宝香禅师。他在四川住了很多年,也以种种方便法劝大家断恶修善。当地风俗,每逢祭祀必杀生。法师每年苦苦劝他们不要造杀业,没人听他的。不但没人听,反而讥笑他。法师非常难过。有一年,有一位居士到京城拜见宝志公。宝志公是观音菩萨化身来的。梁皇忏是宝志公编的。宝志公问四川来的这位居士:“四川的香贵不贵?”居士答曰:“四川的香很贱。”宝志公问的是宝香禅师,贵不贵的意思是:大家会不会尊重他、宝贵他。居士听错了,以为是问烧的香贵不贵,答说四川的香很便宜。宝志公说:“既然贱,为什么不走?”居士听不懂宝志公的话。过几天,他回四川,见宝香禅师。禅师问他:“宝志公说了些什么话?”居士答说:“他问我四川的香贵不贵,我答说很贱。宝志公说:既然贱,为什么不走?我听不懂。”宝香禅师听了点点头。过了几天,又有一个祭祀法会,大众依然杀许多牛羊猪祭祀。宝香禅师这一天跟往日不一样,他在寺院门口挖了很大的一个坑,像池塘一样,里面灌水。他也参加祭祀法会,也跟著吃鱼吃肉。以前劝他们不杀生,今天跟他们一起吃鱼吃肉,众人觉得很稀奇。吃完之后,禅师走到坑旁,一张口,吃下的鱼都是活的,吐出来在水里游。吃下的鸡鸭,一个个都是活的。神通一现,大家都看呆了。吐完之后,禅师站著往生。真正得道高僧在这个地方弘法利生,我们对他不尊重,他就应当走。这个故事提醒我们,请转法錀、请佛住世,要用什么方法?绝不是金钱、享受、假名。盖很大的寺庙供养法师,留得住吗?留不住。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是留不住的。只有一个方法可以留住,以真诚心、清净心,接受法师的教诲,依教奉行。请法师来弘法利生,教化这一方众生,那就要更加倍努力精进,如说修行。能有这样的心,这样的愿,这样的行持,必定有感应,求得有修有证者常住此地。

  十大愿王虽有十条,实际上,普贤的大愿只有七条,七条就讲到圆满。后面还有三条,总说回向。通常回向偈里,常念到回向菩提、回向佛道、回向众生。

  ◎第八愿:常随佛学

  复次,善男子!言常随佛学者:如此娑婆世界,毗卢遮那如来,从初发心,精进不退,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,而为布施;剥皮为纸,析骨为笔,刺血为墨,书写经典,积如须弥。为重法故,不惜身命;何况王位、城邑聚落、宫殿园林,一切所有,及余种种,难行苦行。乃至树下,成大菩提,示种种神通,起种种变化,现种种佛身,处种种众会。或处一切诸大菩萨,众会道场;或处声闻,及辟支佛,众会道场;或处转轮圣王,小王眷属,众会道场;或处刹利,及婆罗门,长者居士,众会道场;乃至或处天龙八部,人非人等,众会道场。处于如是种种众会,以圆满音,如大雷震,随美乐欲,成熟众生;乃至示现,入于涅槃。如是一切,我皆随学。如今世尊,毗卢遮那。如是尽法界、虚空界,十方三世,一切佛刹,所有尘中,一切如来,皆亦如是;于念念中,我皆随学。如是虚空界尽,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;我此随学,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;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。

  常随佛学就是回向菩提。菩提是佛。学佛要想真正有成就,一定要有好老师指导。还要有好的同学、同参道友,常在一起切磋、研究讨论。另外,还要有好的榜样,使我们的修学有真正的目标。孟子学孔子,是个例子,孟子依孔子的著作,如说修行,有不懂的地方,请教孔子的弟子。善知识难求,找不到善知识,则找古人。如蕅益大师学莲池大师,当时莲池大师已往生,他看莲池大师全集,依莲池大师为老师,听莲池大师的教诲,依照老师的教训去修行,他成功了,成为一代祖师。我的老师李炳南居士教我以印光法师为老师,教我读印光文钞,依印光法师的教训来修行。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,教我们常随佛学,介绍我们跟佛学。佛修证已达究竟圆满,我们以佛作榜样,来塑造自己。佛用什么心、用什么态度处事待人接物,我们学他;佛平常日常生活,是怎样过法,我们也要学他。样样都学,学的跟佛一模一样,恭喜你,你就成佛了。

  普贤菩萨介绍我们学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,而没有给我们介绍阿弥陀如来。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明明劝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,而此地常随佛学却教我们学毗卢遮那佛。能懂这意思吗?诸位要牢牢记住,学佛接受佛陀教育,第一要紧是不忘本。普贤菩萨是毗卢遮那佛的学生,所以介绍我们跟他的老师学。毗卢遮那是报身佛,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佛,是毗卢遮那佛应化的。这是以佛为我们修行的榜样,我们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。

  “从初发心”:佛最初发心,我们要学他的发心。佛发心之后,以很长的时间“精进不退”,我们也应当要学习。成佛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得到,也不是一生两生可以成就的。每一尊佛修行证果都是无量劫。时间之长,没法子想像。所以我们要发长远心,要有耐心,这事情不能著急,要认真努力学习。佛在因地当中发心之后,修行时间长,修行的方法无量无边。普贤菩萨在此地,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:“以身命来布施。”即内财布施。释迦牟尼佛的传记记载佛生生世世修行的事实,值得效法。佛在因地修菩萨道,为了流通经典,深山里找不到纸笔,把自己的皮剥下来当作纸,把自己的骨头拿出来当作笔,把血当作墨汁,将古佛所说的经教书写流传给后世,使其不失传。生生世世这样修行,写的经典堆积起来像须弥山那样高;生生世世不重视自己的肉身,为法忘身。身体都不重视了,何况身外之物?身外之物更不在眼里了。这是难行的苦行,他能做得到。想想我们自己学佛,稍稍吃点苦就不干了。跟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比,我们差太远,难怪人家成佛,我们还在搞六道轮回。

  我给诸位同修介绍的是阿弥陀佛。因为毗卢遮那佛不好学,他的经典是大方广佛华严经,一天念八小时,念一遍要半个月。我们以阿弥陀佛为老师,释迦牟尼佛、毗卢遮那佛、十方一切诸佛如来,看到你这样的选择,每一个人都鼓掌、欢喜,你选对了。无量劫来,生生世世,我们都没有选对过,这一次选对了。选对,要如说修行,这一生决定成佛。一切诸佛如来怎么不欢喜、怎么不赞叹呢?对自己要有信心,阿弥陀佛就不难学了。他的经典是无量寿经。华严经是大藏经的浓缩,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浓缩。过去,弘一大…

《普贤大士行愿的启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