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为自己,就是恶业。为自己有什么不好?佛为什么说这是恶业呢?学佛的目的是要超越三界,若起心动念为自己,你就无法超越三界、成佛成菩萨,因为,你造的业障碍了你。金刚经云:“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”念念有我,著了我相,这就是我执。我执不破,别说菩萨,连阿罗汉果也得不到。佛法修学的成就,最低的果报是阿罗汉。我执破,证阿罗汉。法执破,证法身大士,就明心见性,证菩萨果位。佛陀教我们,始终是破我执法执而已。起心动念都想自己,这是天天增长我执,不能出三界,可见念念为自己是恶。起心动念想别人,“我”慢慢就忘掉,我执就破了。念念想众生想别人是善,念念想自己是恶,这叫业障。
有一种障叫做“烦恼障”,起心动念都是烦恼。还有一种障叫做“所知障”。所知障与烦恼障在性质上不相同,烦恼本身就是障碍,所知是智慧,本身不是障碍。佛说,过去现在未来,十方无量无边世界,大事小事,你是无所不知(你本来知道)、无所不能。我们的智慧能力原本就是这么大,跟虚空法界一样大。所知不是障,问题是所知变成不知。换句话说,一定有一种障碍把我们的智慧德能障碍住,这种障碍就叫所知障。这个障碍究竟是什么?这个障碍是“无明”。无明是:我现在什么都不明了、都不明白。无明就是所知障。无明怎么来的?楞严经云:“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。”若认为自己很聪明、有智慧、别人不懂的自己都懂,佛说这就是无明,其实你什么也不懂。自以为懂得,是世智辩聪(世间辩才),不是真正的智慧。世智辩聪不但不是智慧,在修学过程中,是八难之一。遭难就是障碍。祖师大德常勉励初学者,不要涉猎许多经典,也不应该听很多人讲经说法。看多听多,你的妄念就多,变成所知障,障碍你的本性,障碍你开智慧。教我们从一门深入,修定。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修定。念阿弥陀佛是修定;我教诸位念无量寿经,其他的经都不要念,也是修定。
什么是忏悔?忏是忏摩,是梵语翻过来的。悔是中国字。忏摩的意思跟中国悔改的意思很接近,所以翻经法师用“忏悔”这两字来翻“忏摩”,这叫做梵华合译。知过必改,后不再造,是真忏悔。佛门里有不少忏悔的仪轨,是古德慈悲怜悯初学者,教给我们忏悔的原则方法,我们要体会它的精神。忏悔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把昨天今天所犯的过失说一遍,求佛菩萨原谅,饶恕罪过;这个做法不对,把罪业想了一遍,等于又造了一次。怎样能把业障忏掉?无论造作哪一种罪业,不要去想它,老老实实念“阿弥陀佛”,决定后不再造,业障才能真正忏悔掉。
“菩萨自念:我于过去,无始劫中,由贪嗔痴,发身口意,作诸恶业,无量无边。若此恶业,有体相者,尽虚空界,不能容受。”这是普贤菩萨自己说他自己,他尚且如是,何况我们?我们生生世世累积的恶业无量无边。好在阿赖耶识所存的恶业种子没有体积;如果有体积,且像一粒微尘那样小,那么,无始劫微尘累积到今天,虚空都装不下。我们造业,一天二十四小时,分秒不间断。睡觉时,也在作梦、造业。所造的业,恶业多,善业少。起心动念总是想自己的多,想别人的少,多半是损人利己,起过几个念头损己利人?仔细反省,菩萨的话千真万确,我们的恶业太多了,从今天起,要发愿修忏悔。
“我今悉以清净三业,遍于法界,极微尘刹,一切诸佛菩萨众前,诚心忏悔,后不复造;恒住净戒,一切功德。”这是菩萨教我们忏悔的方法。首先,你要有清净的身口意三业,这是忏悔业障的基础;否则,业障一再增加,不会减少。三业里以意业为主,心清净,身口自然清净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得法之后,因师兄弟不服,追赶他,要抢回衣钵。其中有个惠明,没出家前是四品将军。惠能被他追上,躲在路旁草堆,把衣钵摆在石头上,要让惠明拿回去。惠明伸手拿衣钵,却拿不动。衣钵很轻,四品将军却拿不动,心里马上警觉,是护法神在守护著,不是人的力量可以拿得动。这才哀求惠能大师出来,说云:“我不是为衣钵,是为求法而来。”见风转舵得真快!惠能大师先教他静一静,把心定下来。定一个时候之后,问惠明:“不思善,不思恶。(心清净,善恶念头都没有。)正在这个时候,什么是明上座本来面目?”惠明言下大悟。他三业清净,因此开悟。善恶念头都不起,清净心现前。惠明三业清净,在惠能面前忏悔业障,业障真的消除,清净心现前,就明心见性。只要念头一转,就开悟证果。在家居士,工作时要认真工作,工作完毕,把所有一切妄念放下,什么都不要想,善恶都不思量,用这个清净心去念佛,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,你的业障怎么不会消除!业障消除,清净心现前,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对于你平常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圆满、更自在。从前工作很苦,现在工作时很快乐;从前看到工作很烦恼,现在看到工作很自在。为什么?因为业障消除了。后不复造:平常小菩萨修行,是教你后不再造;普贤菩萨所讲的后不再造,是从今以后,保持著清净心,不会再有妄想分别执著。善恶都不思量,永远保持清净心,永远用这清净心来执持名号,这就是真正的后不再造,才能忏除业障。连无始劫以来,再多再重的业障,都能忏除。恒住净戒,一切功德:恒是恒常、永远,住是我们的心安住在清净戒中。戒是法,持戒是守法。恒住净戒是永远用一颗清净心来守法。用清净心遵守佛的教法,遵守国家的法律规章、民间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。守法不失清净心,这叫恒住净戒,成就一切功德。一分功夫有一分的收获,十分功夫会有十分的收获。
菩萨发愿修忏悔业障这个科目,跟前面一样,“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。”勇猛精进地修学。“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。”他成就了无量殊胜的功德,自然不会有疲倦的感触,不会有厌倦。他得到真实功德,法喜充满。同时又得到一切诸佛如来威神的加持。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学,也一定会得到诸佛加持。
◎第五愿:随喜功德
复次,善男子!言随喜功德者:所有尽法界、虚空界,十方三世,一切佛刹,极微尘数,诸佛如来,从初发心,为一切智,勤修福聚,不惜身命,经不可说不可证佛刹,极微尘数劫;一一劫中,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,极微尘数,头目手足。如是一切,难行苦行,圆满种种波罗密门,证入种种菩萨智地,成就诸佛无上菩提;及般涅槃,分布舍利。所有善根,我皆随喜。及彼十方一切世界,六趣四生,一切种类;所有功德,乃至一尘,我皆随喜。十方三世,一切声闻,及辟支佛,有学、无学;所有功德,我皆随喜。一切菩萨,所修无量难行苦行,志求无上正等菩提,广大功德,我皆随喜。如是虚空界尽,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;我此随喜,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;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。
随喜功德对治嫉妒病。这一条对于法身大士还特别提出来,可见嫉妒不是小病、轻病。看到别人的好事,心里就难过,想办法去障碍破坏,这个病很重。不但世间人有这个重病,学佛的人也免不掉。菩萨也免不掉,看到别人有殊胜之处,心里也难过;假如菩萨没有这个病,则普贤十愿不会有这一条。六祖惠能得衣钵之后,师兄弟多人欲夺衣钵,乃因嫉妒。佛在世时,提婆达多嫉妒佛,处处破坏佛弘法利生,而且想害死佛。佛教传到中国,祖祖相传,我们也看到许多嫉妒障碍的事实。想想我们自己,有没有嫉妒的念头与行为呢?嫉妒是与生俱来的烦恼,不易断除。普贤菩萨教我们随喜功德,把无始劫以来的嫉妒连根拔除。看到别人有善事善行,我们随喜,他得多大的功德,我们也得到一样大的功德。
菩萨所修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。随喜,怎么学法?经上举了一个例子。“诸佛如来,从初发心,为一切智,勤修福聚,不惜身命。”发心是发无上菩提心(发心求无上菩提),亦即发心求究竟圆满的智慧。有究竟圆满的智慧,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彻底明了。发心之后,要勤修福慧。佛又称为二足尊,二是指福、慧,足是满足、圆满。成佛就是你的智慧与福德圆满。为了修福修慧,不惜身命,难行能行,难修能修,勇猛精进,诸佛如来是这么成就的。成佛之后,不休息,广度众生,在六道里示现。应以什么身得度,就现什么身;应以佛身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。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度众生,所有这些功德,我们统统要随喜、要学习。他是怎么做法,我们也愿跟他一样去做。他能发心,我也发心;他能修行,我也修行。我不但不嫉妒,还要尽心尽力帮助他,成全他。人家修持,我们真能障碍吗?障碍不了。若冷静观察,没障碍到别人,实际上,障碍到自己。佛曾比喻,以口水吐天,口水能吐到天吗?不但吐不到,掉下来,还打在自己脸上。要把念头转过来,成人之美;人家有好事,帮助他、成就他。他好,社会大家都好,我也沾光,我也好。这一愿主要的精神,是教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认真修学,成就自己真实的功德。
反观现前这个社会,随喜功德要有智慧,不能感情用事,否则,往往受害。举一个真实的例子:达拉斯有一个同修,开车时见到一位小孩在人行道摔了一跤,好心停车把小孩扶起来,问他有没有受伤。此时,家长赶来,告他把小孩推倒受伤,找律师到法院诉讼,要求赔八万美金。在美国,遇到老人或小孩跌倒,要立刻打电话给警察,由警察去扶他。
儒家教人: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人家做一桩事,对社会大众不好,我们不要帮助他;如果他做的事对社会大众有利,我们不能障碍阻止他,不能嫉妒他,而且要随喜。随喜不是看了欢喜就了事,要尽心尽力帮助他,使他事业能圆满达到。尽心尽力就是修圆满的随喜功德。我本身没钱,三餐饭都有问题,在财力上不能帮助他,可是我可以赞叹他:“某人是好人,做的事是好事,你们有能力应帮助他。”这也是随喜功…
《普贤大士行愿的启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