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爲自己,就是惡業。爲自己有什麼不好?佛爲什麼說這是惡業呢?學佛的目的是要超越叁界,若起心動念爲自己,你就無法超越叁界、成佛成菩薩,因爲,你造的業障礙了你。金剛經雲:“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”念念有我,著了我相,這就是我執。我執不破,別說菩薩,連阿羅漢果也得不到。佛法修學的成就,最低的果報是阿羅漢。我執破,證阿羅漢。法執破,證法身大士,就明心見性,證菩薩果位。佛陀教我們,始終是破我執法執而已。起心動念都想自己,這是天天增長我執,不能出叁界,可見念念爲自己是惡。起心動念想別人,“我”慢慢就忘掉,我執就破了。念念想衆生想別人是善,念念想自己是惡,這叫業障。

  有一種障叫做“煩惱障”,起心動念都是煩惱。還有一種障叫做“所知障”。所知障與煩惱障在性質上不相同,煩惱本身就是障礙,所知是智慧,本身不是障礙。佛說,過去現在未來,十方無量無邊世界,大事小事,你是無所不知(你本來知道)、無所不能。我們的智慧能力原本就是這麼大,跟虛空法界一樣大。所知不是障,問題是所知變成不知。換句話說,一定有一種障礙把我們的智慧德能障礙住,這種障礙就叫所知障。這個障礙究竟是什麼?這個障礙是“無明”。無明是:我現在什麼都不明了、都不明白。無明就是所知障。無明怎麼來的?楞嚴經雲:“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。”若認爲自己很聰明、有智慧、別人不懂的自己都懂,佛說這就是無明,其實你什麼也不懂。自以爲懂得,是世智辯聰(世間辯才),不是真正的智慧。世智辯聰不但不是智慧,在修學過程中,是八難之一。遭難就是障礙。祖師大德常勉勵初學者,不要涉獵許多經典,也不應該聽很多人講經說法。看多聽多,你的妄念就多,變成所知障,障礙你的本性,障礙你開智慧。教我們從一門深入,修定。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修定。念阿彌陀佛是修定;我教諸位念無量壽經,其他的經都不要念,也是修定。

  什麼是忏悔?忏是忏摩,是梵語翻過來的。悔是中國字。忏摩的意思跟中國悔改的意思很接近,所以翻經法師用“忏悔”這兩字來翻“忏摩”,這叫做梵華合譯。知過必改,後不再造,是真忏悔。佛門裏有不少忏悔的儀軌,是古德慈悲憐憫初學者,教給我們忏悔的原則方法,我們要體會它的精神。忏悔不是在佛菩薩面前把昨天今天所犯的過失說一遍,求佛菩薩原諒,饒恕罪過;這個做法不對,把罪業想了一遍,等于又造了一次。怎樣能把業障忏掉?無論造作哪一種罪業,不要去想它,老老實實念“阿彌陀佛”,決定後不再造,業障才能真正忏悔掉。

  “菩薩自念:我于過去,無始劫中,由貪嗔癡,發身口意,作諸惡業,無量無邊。若此惡業,有體相者,盡虛空界,不能容受。”這是普賢菩薩自己說他自己,他尚且如是,何況我們?我們生生世世累積的惡業無量無邊。好在阿賴耶識所存的惡業種子沒有體積;如果有體積,且像一粒微塵那樣小,那麼,無始劫微塵累積到今天,虛空都裝不下。我們造業,一天二十四小時,分秒不間斷。睡覺時,也在作夢、造業。所造的業,惡業多,善業少。起心動念總是想自己的多,想別人的少,多半是損人利己,起過幾個念頭損己利人?仔細反省,菩薩的話千真萬確,我們的惡業太多了,從今天起,要發願修忏悔。

  “我今悉以清淨叁業,遍于法界,極微塵刹,一切諸佛菩薩衆前,誠心忏悔,後不複造;恒住淨戒,一切功德。”這是菩薩教我們忏悔的方法。首先,你要有清淨的身口意叁業,這是忏悔業障的基礎;否則,業障一再增加,不會減少。叁業裏以意業爲主,心清淨,身口自然清淨。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得法之後,因師兄弟不服,追趕他,要搶回衣缽。其中有個惠明,沒出家前是四品將軍。惠能被他追上,躲在路旁草堆,把衣缽擺在石頭上,要讓惠明拿回去。惠明伸手拿衣缽,卻拿不動。衣缽很輕,四品將軍卻拿不動,心裏馬上警覺,是護法神在守護著,不是人的力量可以拿得動。這才哀求惠能大師出來,說雲:“我不是爲衣缽,是爲求法而來。”見風轉舵得真快!惠能大師先教他靜一靜,把心定下來。定一個時候之後,問惠明:“不思善,不思惡。(心清淨,善惡念頭都沒有。)正在這個時候,什麼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”惠明言下大悟。他叁業清淨,因此開悟。善惡念頭都不起,清淨心現前。惠明叁業清淨,在惠能面前忏悔業障,業障真的消除,清淨心現前,就明心見性。只要念頭一轉,就開悟證果。在家居士,工作時要認真工作,工作完畢,把所有一切妄念放下,什麼都不要想,善惡都不思量,用這個清淨心去念佛,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,你的業障怎麼不會消除!業障消除,清淨心現前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對于你平常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圓滿、更自在。從前工作很苦,現在工作時很快樂;從前看到工作很煩惱,現在看到工作很自在。爲什麼?因爲業障消除了。後不複造:平常小菩薩修行,是教你後不再造;普賢菩薩所講的後不再造,是從今以後,保持著清淨心,不會再有妄想分別執著。善惡都不思量,永遠保持清淨心,永遠用這清淨心來執持名號,這就是真正的後不再造,才能忏除業障。連無始劫以來,再多再重的業障,都能忏除。恒住淨戒,一切功德:恒是恒常、永遠,住是我們的心安住在清淨戒中。戒是法,持戒是守法。恒住淨戒是永遠用一顆清淨心來守法。用清淨心遵守佛的教法,遵守國家的法律規章、民間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。守法不失清淨心,這叫恒住淨戒,成就一切功德。一分功夫有一分的收獲,十分功夫會有十分的收獲。

  菩薩發願修忏悔業障這個科目,跟前面一樣,“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。”勇猛精進地修學。“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”他成就了無量殊勝的功德,自然不會有疲倦的感觸,不會有厭倦。他得到真實功德,法喜充滿。同時又得到一切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。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,也一定會得到諸佛加持。

  ◎第五願:隨喜功德

  複次,善男子!言隨喜功德者:所有盡法界、虛空界,十方叁世,一切佛刹,極微塵數,諸佛如來,從初發心,爲一切智,勤修福聚,不惜身命,經不可說不可證佛刹,極微塵數劫;一一劫中,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,極微塵數,頭目手足。如是一切,難行苦行,圓滿種種波羅密門,證入種種菩薩智地,成就諸佛無上菩提;及般涅槃,分布舍利。所有善根,我皆隨喜。及彼十方一切世界,六趣四生,一切種類;所有功德,乃至一塵,我皆隨喜。十方叁世,一切聲聞,及辟支佛,有學、無學;所有功德,我皆隨喜。一切菩薩,所修無量難行苦行,志求無上正等菩提,廣大功德,我皆隨喜。如是虛空界盡,衆生界盡,衆生業盡,衆生煩惱盡;我此隨喜,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

  隨喜功德對治嫉妒病。這一條對于法身大士還特別提出來,可見嫉妒不是小病、輕病。看到別人的好事,心裏就難過,想辦法去障礙破壞,這個病很重。不但世間人有這個重病,學佛的人也免不掉。菩薩也免不掉,看到別人有殊勝之處,心裏也難過;假如菩薩沒有這個病,則普賢十願不會有這一條。六祖惠能得衣缽之後,師兄弟多人欲奪衣缽,乃因嫉妒。佛在世時,提婆達多嫉妒佛,處處破壞佛弘法利生,而且想害死佛。佛教傳到中國,祖祖相傳,我們也看到許多嫉妒障礙的事實。想想我們自己,有沒有嫉妒的念頭與行爲呢?嫉妒是與生俱來的煩惱,不易斷除。普賢菩薩教我們隨喜功德,把無始劫以來的嫉妒連根拔除。看到別人有善事善行,我們隨喜,他得多大的功德,我們也得到一樣大的功德。

  菩薩所修的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。隨喜,怎麼學法?經上舉了一個例子。“諸佛如來,從初發心,爲一切智,勤修福聚,不惜身命。”發心是發無上菩提心(發心求無上菩提),亦即發心求究竟圓滿的智慧。有究竟圓滿的智慧,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徹底明了。發心之後,要勤修福慧。佛又稱爲二足尊,二是指福、慧,足是滿足、圓滿。成佛就是你的智慧與福德圓滿。爲了修福修慧,不惜身命,難行能行,難修能修,勇猛精進,諸佛如來是這麼成就的。成佛之後,不休息,廣度衆生,在六道裏示現。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;應以佛身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。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度衆生,所有這些功德,我們統統要隨喜、要學習。他是怎麼做法,我們也願跟他一樣去做。他能發心,我也發心;他能修行,我也修行。我不但不嫉妒,還要盡心盡力幫助他,成全他。人家修持,我們真能障礙嗎?障礙不了。若冷靜觀察,沒障礙到別人,實際上,障礙到自己。佛曾比喻,以口水吐天,口水能吐到天嗎?不但吐不到,掉下來,還打在自己臉上。要把念頭轉過來,成人之美;人家有好事,幫助他、成就他。他好,社會大家都好,我也沾光,我也好。這一願主要的精神,是教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認真修學,成就自己真實的功德。

  反觀現前這個社會,隨喜功德要有智慧,不能感情用事,否則,往往受害。舉一個真實的例子:達拉斯有一個同修,開車時見到一位小孩在人行道摔了一跤,好心停車把小孩扶起來,問他有沒有受傷。此時,家長趕來,告他把小孩推倒受傷,找律師到法院訴訟,要求賠八萬美金。在美國,遇到老人或小孩跌倒,要立刻打電話給警察,由警察去扶他。

  儒家教人: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人家做一樁事,對社會大衆不好,我們不要幫助他;如果他做的事對社會大衆有利,我們不能障礙阻止他,不能嫉妒他,而且要隨喜。隨喜不是看了歡喜就了事,要盡心盡力幫助他,使他事業能圓滿達到。盡心盡力就是修圓滿的隨喜功德。我本身沒錢,叁餐飯都有問題,在財力上不能幫助他,可是我可以贊歎他:“某人是好人,做的事是好事,你們有能力應幫助他。”這也是隨喜功…

《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