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德。可知,隨喜功德是人人可以修學的,隨時隨處可以修學的。佛門裏,佛菩薩的功德、祖師大德的功德;世法裏,政府的功德(替百姓做許多福利的事業),善人長者以財富與能力爲社會大衆造福;都值得隨喜、稱贊。菩薩教我們,要認真精進修學,要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
◎第六願:請轉法錀
複次,善男子!言請轉法錀者:所有盡法界、虛空界,十方叁世,一切佛刹,極微塵中,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,極微塵數廣大佛刹;一一刹中,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,極微塵數,一切諸佛,成等正覺。一切菩薩,海會圍繞。而我悉以身口意業,種種方便,殷勤勸請,轉妙法錀。如是虛空界盡,衆生界盡,衆生業盡,衆生煩惱盡;我常勸請一切諸佛,轉正法錀,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
請轉法錀是很重要的一樁大事。法錀代表說法利生。輪是圓滿的相,表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究竟圓滿,沒有一絲毫缺陷。佛所講的一切法,非空非有、非無非有,輪恰巧代表這個意思。輪是個圓,有圓周;圓心也有,但是找不到。佛所說的一切法真空妙有;妙有就是真空,真空就是妙有,空有不二。由輪看到空有不二、性相一如,所以用輪代表佛所說的一切法。輪要是不動,沒有用處。輪是一定要動的,換句話說,佛的法是一定要宏揚的,否則衆生得不到利益。一定要爲衆生說法,說法好比輪在推動。
請轉法錀,就是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。佛在世時,請佛講經說法,教導我們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佛不在世,請有修有證的法師大德爲我們講經說法。年輕的同修,真正要發無上菩提心,續佛慧命,無論出家在家,要學講經,發心一生從事于佛教教學的工作。發心講經是大事業、大因緣,必定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、護法龍天的保佑。能夠自己真正如說修行,把我們一生精神體力智慧,貢獻給佛教、給一切衆生,這一生生命才沒有空過,無比的充實。年輕的同修,要把名聞利養放下,把五欲六塵舍棄,發心從事弘法利生的神聖事業,這是無比偉大的事業。
◎第七願:講佛住世
複次,善男子!言請佛住世者:所有盡法界、虛空界,十方叁世,一切佛刹,極微塵數,諸佛如來,將欲示現般涅槃者;及諸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有學、無學,乃至一切諸善知識,我悉勸請,莫入涅槃;經于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,爲欲利樂一切衆生。如是虛空界盡,衆生界盡,衆生業盡,衆生煩惱盡;我此勸請,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
凡夫畢竟是凡夫,聽講經說法,好像有收獲,有所覺悟,可是過了兩天,就忘得幹幹淨淨。聽經一次而開悟的幾乎沒有,只有六祖惠能一人而已。真正悟入是一樁難事,必須把善知識請來此地常住,天天講經說法教化我們,我們天天得佛法薰習,時間久,不知不覺就悟入了。
佛法常住世間,世間人就有福報;佛法不住世間,世間人會有很多災難。天災、自然災害屬依報,依報隨正報轉,亦即隨人心所感。因此,有福報的人居福地。我們想修福行善,到底世間哪一樁是福、哪一樁是善,往往不能辨別。福與善有不同的層次、廣狹的範圍,唯有佛菩薩對這事實真相徹底明了,所以他有能力智慧教導我們,我們才真正知道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這世界才有和平,人民才真正能安樂。
請轉法錀與請佛住世,看起來簡單,實際上不容易。梁武帝、寶志公時代,有個故事。四川有一位真正得道的高僧,叫做寶香禅師。他在四川住了很多年,也以種種方便法勸大家斷惡修善。當地風俗,每逢祭祀必殺生。法師每年苦苦勸他們不要造殺業,沒人聽他的。不但沒人聽,反而譏笑他。法師非常難過。有一年,有一位居士到京城拜見寶志公。寶志公是觀音菩薩化身來的。梁皇忏是寶志公編的。寶志公問四川來的這位居士:“四川的香貴不貴?”居士答曰:“四川的香很賤。”寶志公問的是寶香禅師,貴不貴的意思是:大家會不會尊重他、寶貴他。居士聽錯了,以爲是問燒的香貴不貴,答說四川的香很便宜。寶志公說:“既然賤,爲什麼不走?”居士聽不懂寶志公的話。過幾天,他回四川,見寶香禅師。禅師問他:“寶志公說了些什麼話?”居士答說:“他問我四川的香貴不貴,我答說很賤。寶志公說:既然賤,爲什麼不走?我聽不懂。”寶香禅師聽了點點頭。過了幾天,又有一個祭祀法會,大衆依然殺許多牛羊豬祭祀。寶香禅師這一天跟往日不一樣,他在寺院門口挖了很大的一個坑,像池塘一樣,裏面灌水。他也參加祭祀法會,也跟著吃魚吃肉。以前勸他們不殺生,今天跟他們一起吃魚吃肉,衆人覺得很稀奇。吃完之後,禅師走到坑旁,一張口,吃下的魚都是活的,吐出來在水裏遊。吃下的雞鴨,一個個都是活的。神通一現,大家都看呆了。吐完之後,禅師站著往生。真正得道高僧在這個地方弘法利生,我們對他不尊重,他就應當走。這個故事提醒我們,請轉法錀、請佛住世,要用什麼方法?絕不是金錢、享受、假名。蓋很大的寺廟供養法師,留得住嗎?留不住。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是留不住的。只有一個方法可以留住,以真誠心、清淨心,接受法師的教誨,依教奉行。請法師來弘法利生,教化這一方衆生,那就要更加倍努力精進,如說修行。能有這樣的心,這樣的願,這樣的行持,必定有感應,求得有修有證者常住此地。
十大願王雖有十條,實際上,普賢的大願只有七條,七條就講到圓滿。後面還有叁條,總說回向。通常回向偈裏,常念到回向菩提、回向佛道、回向衆生。
◎第八願:常隨佛學
複次,善男子!言常隨佛學者:如此娑婆世界,毗盧遮那如來,從初發心,精進不退,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,而爲布施;剝皮爲紙,析骨爲筆,刺血爲墨,書寫經典,積如須彌。爲重法故,不惜身命;何況王位、城邑聚落、宮殿園林,一切所有,及余種種,難行苦行。乃至樹下,成大菩提,示種種神通,起種種變化,現種種佛身,處種種衆會。或處一切諸大菩薩,衆會道場;或處聲聞,及辟支佛,衆會道場;或處轉輪聖王,小王眷屬,衆會道場;或處刹利,及婆羅門,長者居士,衆會道場;乃至或處天龍八部,人非人等,衆會道場。處于如是種種衆會,以圓滿音,如大雷震,隨美樂欲,成熟衆生;乃至示現,入于涅槃。如是一切,我皆隨學。如今世尊,毗盧遮那。如是盡法界、虛空界,十方叁世,一切佛刹,所有塵中,一切如來,皆亦如是;于念念中,我皆隨學。如是虛空界盡,衆生界盡,衆生業盡,衆生煩惱盡;我此隨學,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
常隨佛學就是回向菩提。菩提是佛。學佛要想真正有成就,一定要有好老師指導。還要有好的同學、同參道友,常在一起切磋、研究討論。另外,還要有好的榜樣,使我們的修學有真正的目標。孟子學孔子,是個例子,孟子依孔子的著作,如說修行,有不懂的地方,請教孔子的弟子。善知識難求,找不到善知識,則找古人。如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,當時蓮池大師已往生,他看蓮池大師全集,依蓮池大師爲老師,聽蓮池大師的教誨,依照老師的教訓去修行,他成功了,成爲一代祖師。我的老師李炳南居士教我以印光法師爲老師,教我讀印光文鈔,依印光法師的教訓來修行。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,教我們常隨佛學,介紹我們跟佛學。佛修證已達究竟圓滿,我們以佛作榜樣,來塑造自己。佛用什麼心、用什麼態度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學他;佛平常日常生活,是怎樣過法,我們也要學他。樣樣都學,學的跟佛一模一樣,恭喜你,你就成佛了。
普賢菩薩介紹我們學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,而沒有給我們介紹阿彌陀如來。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明明勸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而此地常隨佛學卻教我們學毗盧遮那佛。能懂這意思嗎?諸位要牢牢記住,學佛接受佛陀教育,第一要緊是不忘本。普賢菩薩是毗盧遮那佛的學生,所以介紹我們跟他的老師學。毗盧遮那是報身佛,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佛,是毗盧遮那佛應化的。這是以佛爲我們修行的榜樣,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。
“從初發心”:佛最初發心,我們要學他的發心。佛發心之後,以很長的時間“精進不退”,我們也應當要學習。成佛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做得到,也不是一生兩生可以成就的。每一尊佛修行證果都是無量劫。時間之長,沒法子想像。所以我們要發長遠心,要有耐心,這事情不能著急,要認真努力學習。佛在因地當中發心之後,修行時間長,修行的方法無量無邊。普賢菩薩在此地,爲我們舉了一個例子:“以身命來布施。”即內財布施。釋迦牟尼佛的傳記記載佛生生世世修行的事實,值得效法。佛在因地修菩薩道,爲了流通經典,深山裏找不到紙筆,把自己的皮剝下來當作紙,把自己的骨頭拿出來當作筆,把血當作墨汁,將古佛所說的經教書寫流傳給後世,使其不失傳。生生世世這樣修行,寫的經典堆積起來像須彌山那樣高;生生世世不重視自己的肉身,爲法忘身。身體都不重視了,何況身外之物?身外之物更不在眼裏了。這是難行的苦行,他能做得到。想想我們自己學佛,稍稍吃點苦就不幹了。跟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比,我們差太遠,難怪人家成佛,我們還在搞六道輪回。
我給諸位同修介紹的是阿彌陀佛。因爲毗盧遮那佛不好學,他的經典是大方廣佛華嚴經,一天念八小時,念一遍要半個月。我們以阿彌陀佛爲老師,釋迦牟尼佛、毗盧遮那佛、十方一切諸佛如來,看到你這樣的選擇,每一個人都鼓掌、歡喜,你選對了。無量劫來,生生世世,我們都沒有選對過,這一次選對了。選對,要如說修行,這一生決定成佛。一切諸佛如來怎麼不歡喜、怎麼不贊歎呢?對自己要有信心,阿彌陀佛就不難學了。他的經典是無量壽經。華嚴經是大藏經的濃縮,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濃縮。過去,弘一大…
《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