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師勸人學佛從華嚴經疏鈔入門。可惜現代人文言文底子不好,看不懂華嚴經疏鈔。無量壽經淺顯易懂,對于現代人來講,非常契機。今天,我勸諸位常隨佛學,是學阿彌陀佛,依無量壽經的教訓修學。無量壽經,要常常念,要念得很熟。念佛念經,是把妄念念掉,不造六道輪回之業。經典念熟了,日常生活中,起心動念會想到經典上的教訓。我這個念頭該不該動?我這個話該不該說?我這樁事該不該做?阿彌陀佛的教訓,認真修學,日久天長,你自然就改變了。凡夫的心,凡夫的習氣,漸漸少了,阿彌陀佛這個習氣漸漸深了,與佛就接近了。經典不熟,我們起心動念沒有標准;念熟,才能常隨佛學。
佛的發心要學,佛的修持要學,佛的證果要學,佛的弘法利生要學,樣樣都要向他學習。乃至于八相成道,我們也要學習。八相成道是演戲,表演給一切衆生看,不但有言教,還有身教。學阿彌陀佛,就是學十方叁世一切佛,因爲佛佛道同,一即是多,多耶是一。知道這個道理,我們的心就很安了,心安理得,沒有懷疑,沒有憂慮,以真誠恭敬心來學習。
◎第九願:恒順衆生
複次,善男子!言恒順衆生者:謂盡法界、虛空界,十方刹海,所有衆生,種種差別,所謂: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,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;或有依空,及諸卉木而生住者;種種生類、種種色身、種種形狀、種種相貌、種種壽量、種種族類、種種名號、種種心性、種種知見、種種欲樂、種種意行、種種威儀、種種衣服、種種飲食,處于種種村營聚落、城邑宮殿;乃至一切天龍八部,人非人等,無足二足,四足多足,有色無色,有想無想,非有想非無想。如是等類,我皆于彼,隨順而轉;種種承事,種種供養;如敬父母,如奉師長,及阿羅漢;乃至如來,等無有異。于諸病苦,爲作良醫;于失道者,示其正路;于闇夜中,爲作光明;于貧窮者,令得伏藏。菩薩如是平等,饒益一切衆生。何以故?菩薩若能隨順衆生,則爲隨順供養諸佛;若于衆生尊重承事,則爲尊重承事如來;若令衆生生歡喜者,則令一切如來歡喜。何以故?諸佛如來,以大悲心,而爲體故。因于衆生,而起大悲;因于大悲,生菩提心;因菩提心,成等正覺。譬如曠野,沙碛之中,有大樹王;若根得水,枝葉華果,悉皆繁茂。生死曠野,菩提樹王,亦複如是。一切衆生,而爲樹根;諸佛菩薩,而爲華果。以大悲水,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何以故?若諸菩薩,以大悲水,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。是故菩提,屬于衆生;若無衆生,一切菩薩,終不能成無上正覺。善男子!汝于此義,應如是解。以于衆生心平等故,則能成就圓滿大悲;以大悲心隨衆生故,則能成就供養如來。菩薩如是隨順衆生。虛空界盡,衆生界盡,衆生業盡,衆生煩惱盡;我此隨順,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
第八願是回向菩提,恒順衆生就是回向衆生,第十願是回向法界。佛在大經裏教我們要將修學功德回向叁處——菩提、衆生、法界。爲什麼要回向?凡夫不能成佛成菩薩,在于我執太重,起心動念只想到自己;因此,我們無量劫以來,生生世世的修行,連初果都證不得。佛陀教我們回向的法門,就是要把我執打破,使我們起心動念不想自己,起心動念不爲自己,爲菩提、爲衆生、爲法界,心量就拓開了。唯有心量拓開,妄心破掉,真心現前,這才能超越叁界,這才能成佛成菩薩,所以回向法門非常重要。
“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。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塗苦。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。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”這是平常念佛、念經、講經完,所念的回向偈。“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。”這一句是回向法界。“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塗苦。”這是回向衆生。佛法念念不忘孝敬。四恩:第一是父母恩。佛法學不好,是不孝。上臺講經者,不好好講,講錯了,則是對父母不孝、對老師不敬。在臺下聽講者,不仔細聽,也是不孝不敬。第二是老師恩。佛是我們的老師,要報老師恩。第叁是國家恩。國家治理得好,人人能守法,人人能行善,大家安居樂業,這是政府的恩德。第四是衆生恩,即人民的恩德。我們穿衣吃飯,生活一切所需,要依賴社會大衆,社會大衆彼此互相有恩德。下濟叁塗苦:濟是救濟、超度,叁塗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我們認真修學,就有能力幫助他們離苦得樂。“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。”這是回向菩提。回向偈八句,叁種回向具足。念回向偈,要從內心真正發願,心口相應,功德無量無邊。末後結歸極樂世界:“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”此八句非常圓滿。
普賢雲:“所有衆生,種種差別。”此地講九法界的有情衆生。種種生類:生類有四種不同,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。種種色身:身體顔色不一樣;把範圍縮小到人類,膚色不一樣,有白種人、黃種人、黑種人。種種形狀:哪一種族,哪一國家的人,我們一看就知道,中國人是中國人的樣子,印度人是印度人的樣子。種種相貌:相貌不相同。種種壽量:有的長壽、有的短命。種族不相同,名號不相同,心裏想的不一樣,見解不相同,思想不相同,愛好不相同,乃至于生活起居習慣不相同,飲食也不相同。菩薩教我們:“我皆于彼,隨順而轉。”對于種種不相同的衆生,統統要隨順。怎麼隨順?要能忍。你不能忍受,就不能隨順。常隨佛學,著重布施,佛是什麼都放得下,六度裏學個舍;恒順衆生,在六度裏,學忍辱。我樣樣能忍,能忍就能順。能順衆生,衆生就歡喜。特別是學佛的人,若不能忍耐,會被人見笑。舉最淺顯的例子:入境隨俗。你吃什麼,我跟著吃什麼;不要我喜歡吃什麼,你替我做什麼,增加人家的麻煩。要順衆生。我喜歡睡硬鋪,到此地,人家給你彈簧軟鋪,你也要忍受,不能要求別人爲你換床鋪。禮節、應酬,統統要隨順。對人要以孝敬之心來隨順;隨順一切人,就像隨順父母一樣。敬一切衆生,就像敬老師一樣。修行一定是在廣大種種不同的群衆當中,修自己的清淨心。極不清淨環境裏,我心清淨,功夫就成就了。而不是到深山裏修行,環境清淨,心裏還胡思亂想,心不清淨啊!清淨心要在紅塵裏修。平等心,要在極不平等的境界裏修。怨親平等,則沒有一樣不平等。所以,冤家是善知識、好老師,你在他那兒得平等。這種修行,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曆事煉心,要經曆種種不同的事物、種種不同的人事,在這裏面真正修到清淨平等。清淨平等得到,菩薩六度就圓滿了;六度是因,清淨平等覺是果報。
要把一切衆生看作諸佛、看作菩薩。佛眼睛裏看一切衆生都是佛。佛成佛時說,他所看到的大地衆生,同成佛道。也就是華嚴經所說:“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。”沒有一樣不是佛。凡夫眼裏看到佛菩薩也是凡夫。法界裏有沒有佛?有沒有凡夫?沒有啊!無佛無凡夫,法界是平等的。爲什麼會有差別?是因爲你的心想不平等,所以平等的法界變成差別的法界。平等法界是真的;差別法界是假的,是妄心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。學佛就是要把差別甩掉,則平等真境界現前。普賢十願能幫助我們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。在平等法界裏見到差別,這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度化衆生,是度他圓滿;在差別法界裏見到平等,這是自己修行證果,是自度圓滿。
對于一切苦難的衆生,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。苦難從哪裏來的?不把病根找到,你沒有辦法徹底幫助他。所有一切苦難衆生,苦難的來源都是迷惑顛倒。換句話說,對人對事對物,想錯、看錯、做錯。六道衆生就是這個錯誤淺深廣狹程度不同而變出六道。人天,想法看法錯誤淺一點,畜生餓鬼想法錯誤深一點,地獄衆生則想法完全錯誤。要靠佛陀教育,才能教衆生恢複正知正見,對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,有正確的想法看法。要想幫助苦難衆生,一定要幫助他破迷開悟;換句話說,要把佛陀的教育介紹給他,幫助他來修學,他的問題自然解決。
在家居士做工做生意賺錢,能不能想到要多做點好事?要做大好事——弘法利生。怎麼做法?印經書、印勸善規過的書、拷貝講經錄音帶錄影帶送人,這些好事一定要做,這是弘法利生。也可以用公司行號名義印書,在錄音帶錄影帶上打上公司的廣告,到處結緣,也等于替公司作宣傳廣告,生意必定更興隆。把講經錄音帶錄影帶,放在廣播電臺、電視臺播放,使許許多多人打開電視機收音機,就能聽到講經說法,功德更大。不一定是有錢的人,功德才能做得大,沒錢的就不能修大功德,那就錯了。佛門修功德是講心,只要盡心盡力,功德就大;心力沒盡到,功德就小。圓滿的大功德,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修的,都可以圓滿成就的,這叫大慈悲心,這叫真正恒順衆生。真正幫助衆生解決一切苦難,必須依靠佛陀教育。
普賢行的特色,就是一一行願皆建立在清淨平等真誠廣大恭敬的基礎上,這是跟一般菩薩行不相同的地方。菩薩能夠平等的饒益一切衆生,就是因爲他能夠隨順。隨順是很不容易做到的。中國人講孝道,孝字下面加一順字,不順則是不孝。要有高度的智慧、真正的慈悲,才真正能夠順一切衆生。
普賢菩薩又告訴我們:“菩薩若能隨順衆生,則爲隨順供養諸佛。”佛說過,一切衆生本來成佛;由此可知,恒順衆生,確確實實是隨順供養諸佛。將禮敬諸佛這個心、這種態度,用來隨順一切衆生,這是很了不起的,這是修行到家。若是修行不到家,他有分別心、執著心。那是佛,那是菩薩,我要恭敬;這是凡夫、壞人,我還要恭敬他嗎?一念分別執著,普賢行就失掉,因爲平等心沒有了。諸佛如來視衆生就像父母對于兒女一樣,如果能夠看到一切衆生就像家人一樣和睦,佛心裏就歡喜。我們能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那就是能令一切如來歡喜。佛念念希望看到衆生圓成佛道。佛最喜歡看到我們做的一樁事是恒順衆生。
“諸佛如來,以大悲心,而爲體…
《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