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故。”這是講佛的用心與我們不同。我們的用心,第一個念頭就想到自己,不會第一個念頭想到別人。縱然想到別人,也是跟自己很親密的人、有關系的人。沒有關系的人,不會想到。何況,還有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你要真正能想到,還會吃衆生肉嗎?決定不可能。恒順衆生,畜生、餓鬼、地獄也是衆生,皆要平等隨順。從這個地方,我們也真正體會到,普賢行難修。我們努力修學,只能學少分,百分之一、百分之二,就算不錯;要修百分之五十,我們做不到。佛的用心是平等的慈悲,沒有分別。離一切分別執著的慈悲,就叫做大慈大悲。佛對九法界一切有情衆生,都起慈悲,從慈悲裏生出菩提心,從慈悲裏徹底覺悟,覺悟到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一體。這是我們不知道的。如果我們知道,同體大悲心自自然然生起,因爲一切衆生跟我是一體。既是一體,怎麼可能去傷害衆生?因爲傷害衆生就是傷害自己。世間哪有這樣愚笨的人,自己會去傷害自己?知道一切衆生就是自己,這是諸佛如來所證得的。這個境界很難體會、很難懂。怎麼可能一切衆生會變成自己!佛在經論裏,常用比喻來說法,希望大家從比喻悟入這個境界。譬如作夢,當你夢醒時,夢中的情景還記得很清楚。夢裏有自己,也夢到很多人、很多衆生,也夢到山河大地,也夢到虛空,夢中境界好像與現前境界相仿佛。夢中的自己不是父母生的。夢中的人、動物、山河大地、虛空,從哪裏來的?整個夢境就是你自心變現出來的。這個心不是真心,是妄心,因爲真心裏沒有夢。修行功夫到相當程度,或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就沒有夢。一般修行證到阿羅漢果,沒有夢。由此可知,夢是妄心。妄心在哪裏?真心與妄心,我們都找不到,因爲心沒有相;但是在作夢時就找到,作夢時,心變成相。夢境就是你的心,你整個的心變成了夢境。夢中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自己,都是自己心變現出來的境界,除了自己之外,什麼都沒有。佛在經論上常講:“全妄即真,全真即妄。”我們透過夢境,細心去體會一下,佛這兩句話的意思,多少懂一點。妄是現象。今天擺在我們眼前,山河大地、芸芸衆生、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從哪裏來的?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。金剛經雲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”妄相是我們真如本性迷了以後現出的境界相。永嘉大師說:“夢裏明明有六趣(六道輪回)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”大徹大悟、圓滿成佛,大千世界就沒有了,因爲真性夢醒。十方世界,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?真的假的都不能說,你說是真的,它是假的;你說是假的,它真有這回事情。所以,不要在真的假的上面起疑情,知道事實真相就好。虛空法界是自性變現,一切有情衆生也是自己心性變現。佛言:“十方叁世佛,同共一法身。”就是說這一事實。成佛,才真的知道。所以,佛幫助一切衆生,爲一切衆生講經說法,幫助他開悟,幫助他修行證果。對佛而言,這是他的義務,他應該做的,他不居功,如同慈母照顧小孩,無微不至。你若問佛,爲什麼這麼慈悲普度一切衆生?佛會告訴你:“因爲他跟我同體。”度他即是度自己。明了事實真相,才知道恒順衆生真正是供養諸佛,能令一切諸佛歡喜。所以,佛是從同體慈悲裏生出大菩提心,徹底覺悟;因菩提心,成無上正等正覺。這是諸佛成佛的一條光明大道,我們今天也走這條路,必成佛。

  隨順衆生,不吃虧。眼前好像吃點虧,其實沒有吃虧。能夠忍,能夠讓,能夠隨緣,成就自己的德行。殊不知,吃虧正是占便宜。世間法,我吃了虧;佛法上,我占了大便宜。世法是障礙佛法的,我們在世法上退一步讓一步,佛法上的障礙就去掉一層,就得大自在。無量壽經裏,修行的綱領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。離開一切衆生,清淨平等到哪裏修?沒地方修。清淨心要在染境裏修,平等心要在極不平的境界裏修,這才是功夫,這才是真正的受用。哪一天,我們看這個世界,看一切衆生,心真正得到平等,則你的大慈悲心現前。要修多久,才能到這境界?因人而異。根利者很快達此境界,根鈍者,十年、二十年,也許一生都修不到,原因在放不下。要想真正得到清淨平等,一定要看破放下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世出世間法,只要有一絲毫的貪念,有一絲毫的執著、疑惑,你就放不下。必須看破放下之後,才能以大悲心,隨順一切衆生,才能像普賢菩薩所說的,成就供養一切如來。

  ◎第十願:普皆回向

  複次,善男子!言普皆回向者:從初禮拜,乃至隨順,所有功德,皆悉回向,盡法界、虛空界,一切衆生。願令衆生:常得安樂,無諸病苦。欲行惡法,皆悉不成;所修善業,皆速成就。關閉一切諸惡趣門,開示人天涅槃正路。若諸衆生,因其積集諸惡業故,所感一切極重苦果,我皆代受。令彼衆生,悉得解脫;究竟成就,無上菩提。菩薩如是所修回向,虛空界盡,衆生界盡,衆生業盡,衆生煩惱盡;我此回向,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

  這是回向法界,也是把前面九願歸納起來。從禮敬諸佛、稱贊如來、廣修供養、忏悔業障,一直到恒順衆生,所有的功德,統統回向,心裏一絲毫都不沾染,這個心才清淨。有些人修功德,怕功德被別人拿去,不敢回向,心量小,不會成就的。有些人怕念佛功德回向給別人,自己就沒有功德了。其實,這是錯誤的觀念。功德:功是自己修行的功夫,德是收獲。你有一分功夫,一定有一分收獲,別人拿不去的。你想送他,也送不掉。福德則可以送人。譬如:自己的財富可以分一半給人,或者全部給人,人家可以得到享受;房子也可以給人住,他可以得到受用。唯獨功德沒辦法給人。功德是戒定慧。想想,持戒的功德能給人嗎?你念佛的功德能給人嗎?你修定的功夫能給人嗎?沒有辦法。如果功德可以給人,那我們不必修行了,到時候,佛統統給我們,我們就成佛了。功德是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不修不得,一定要靠自己,決定不能仰賴別人。

  功德是可以回向的。回向對自己而言,是拓開心量,把我們無始劫來執著分別的習氣掃幹淨。我所修的功德,統統不要;我所修的功德,讓大家去享。不要功德,功德更大。不但功德丟不掉,福德也丟不掉。你命裏有一百萬,把一百萬統統布施,過幾天,一百萬又回來。爲什麼?這是你命裏有的。命裏有的丟不掉,命裏沒有的保不住。中國大陸供的財神範蠡,是會賺錢會用錢的模範,有智慧又有福報。春秋戰國時,越王勾踐有兩位幫手,一是範蠡,一是文種。二十年後,越國複興,滅掉吳國。此時,範蠡認爲國王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,于是改名換姓跑掉。並且留一封信,勸文種也離開,文種不相信,果然沒幾天,勾踐賜他寶劍,要他自殺。範蠡改名爲陶朱公,做生意發大財,把財産全部布施,救濟苦難貧民。錢財散盡,再做生意,沒幾年,又發財,也照樣散財,叁聚叁散。此說明一飲一啄莫非前定。命裏有的決定是有;命裏沒有的,不要強求,是求不到的。命裏有的,丟也丟不掉,所以你布施,財富還會再來,而且會來得多一點,好像是利息一樣。知道這事實,你才有膽量放心大膽去布施。但是不能存僥幸之心試試看,認爲一本萬利,一試,財富就沒有了。要用真誠的心修布施供養,這是修福。所以,我們修集的功德,回向一切衆生,功德也是越回向越大,因爲心量大。心量大,功德也轉大,一切法隨心轉。若不回向,念念爲自己,心量小,功德也就有限。佛陀教給我們,不管修大的功德或小的功德,乃至于毫發之善,都應當回向菩提、回向衆生、回向法界。這是拓展我們的心量,圓滿修行的功德。

  “願令衆生,常得安樂,無諸病苦。”菩薩念念之中,都希望衆生常得安樂。一切衆生,包括動物,如果我們吃動物、殺害動物,這些動物會平安快樂嗎?楞伽經雲:真正發心的菩薩,不忍心吃衆生肉。佛家雖然沒叫你吃長素,只教你不殺生,但是講到菩薩的大慈大悲,佛說過,不忍吃一切衆生肉。梁武帝讀到這個經文,深受感動,發心吃長素,在佛門裏提倡素食運動。真正存心喜歡看到一切衆生平安快樂,你就不會忍心傷害它,更不會忍心吃它。希望一切衆生沒有病苦。病苦從哪裏來的?所有一切病苦,從妄想上來的。把妄想執著丟掉,讓身心清淨,恢複到自然,則體質改變,一生可以不生病。醫學只治標不治本,佛法是從根本上治療,教你不要打妄想。由此可知,必須把佛法介紹給一切衆生,普及社會每一階層,才能幫助衆生真正離開一切病痛。

  “欲行惡法,皆悉不成。”他有惡念,想做壞事,菩薩護法神攔住,使他做不成功。“所修善業,皆速成就。”動一念善心(利益一切衆生的心),佛菩薩保佑你。因爲與佛心相應,感應道交。若只爲自己,只爲一家,與佛心不相應。佛心是廣大無邊際的,你的圈圈畫得很小,不能起感應。

  “關閉一切諸惡趣門,開示人天涅槃正路。”此經所言惡趣,範圍很廣。指叁惡道、叁善道(因六道輪回之故)、阿羅漢、辟支佛(雖有甚深禅定,沒有見性)、菩薩(雖見性,沒有圓滿),皆是惡趣。此經是對等覺菩薩說的,換句話說,十地以下都可以稱爲惡趣。我們現在不能把標准提得這麼高,只要知道叁途六道,真的是惡趣,一心一意要在這一生當中超越,這樣就好。超越,唯一的途徑是帶業往生。對于惡趣門徑,要關閉。怎麼關閉呢?遠離它。“開示人天涅槃正路”:就是勸導衆生念佛往生、不退成佛。這就是祖師大德常提醒我們的專修淨業。念佛最怕夾雜,若夾雜世間名利、五欲六塵,不能成就。念佛人念很多種經、又要念咒,也是夾雜。最重要的是一門精進。印光大師教我們:專修念佛的人,只要念一部彌陀經,叁遍往生咒,再念佛號。其實,功夫都在佛號上。念一部經與叁遍往生咒是定心的。我們的心若胡思亂想,念佛號沒有感應。若用清淨心執持名號,則有感應。假如你的心很清淨,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,則經咒都不…

《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