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是财富,是智慧。普贤菩萨一语道破,诸供养中法供养最。
法供养的范围广大无边,菩萨举了七个例子:
1、如说修行供养:佛在经典里所讲的道理,我们要明了,要能体会。佛菩萨教我们哪些事情应该做的,我们照做;哪些事情不应该做的,我们绝对不做。依照佛菩萨的教训,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、错误的说法做法,这叫做如说修行供养。香花水果供养,只是表我们的敬意而已,佛菩萨不需要。佛菩萨念念希望我们赶快成佛,跟他一样。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成佛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成佛重要的一个手段。净宗遵循的经典是净土五经一论,这里面所说的,我们都能明了,都能照做,就是如说修行供养。去年新加坡有位老太太,听到念佛法门,非常欢喜,在家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,念七个月,预知时至、不生病、坐著往生。所以现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念佛的人很多。台湾也有念佛半年,站著走的。如说修行就是依教奉行,是真正的供养。
2、利益众生供养:菩萨念念度众生,念念都要帮助众生,使众生得到最好的利益。最好的利益是帮助他念佛,帮助他预知时至,帮助他不生病、站著坐著往生,这才是最大的利益。其他一切物质精神享受,死了之后都要搞六道轮回,你给他再大的利益,也不过享受几十年而已,几十年之后,长劫流转。帮助他脱离苦海、超越轮回、成佛作祖,这是最殊胜的利益。利益众生就是普度众生。印经典、塑造或印刷佛像、讲经说法(无论规模大小)、流通讲经录音带与录影带、电视广播弘扬佛法,都是利益众生供养。能修这个供养,是真实供养诸佛。我们把佛法介绍给众生,把学佛的机会给众生,帮助他快快成佛,就符合十方一切诸佛的本愿,于是佛会将他的本愿功德加持你,你就得三种自在——财自在、慧自在、健康长寿自在。
3、摄受众生供养:利益众生是普遍地、广泛地推荐介绍;摄受众生则不一样,不但把佛法介绍给他,而且指导他修行,领导他、带他一起修行。摄受,关系非常亲密,真正建立师生、同参道友的关系。不仅以言语帮助他,我们以行动帮助他,把佛法修学做一个榜样给他看,这叫做摄受众生供养。
4、代众生苦供养:菩萨有这个愿,代你受罪受苦;事实上,各人造业,各人要承受果报,诸佛菩萨无法代你受苦。可是,菩萨也确实能代替一部份。譬如,早上去买菜,本来预备买五十元,心里想,苦难的人很多,我少买一点,买便宜一点的东西,买二十五元,省二十五元去帮助别人,这是代他受苦。本来你可以吃五十元的东西,吃得很舒服,现在你只能吃一半,你要吃点苦头,这是代众生苦。本来可以住豪华住宅,改住小房子遮蔽风雨即可,把省下的钱帮助苦难众生。可见得确实能代替一部分。每天节省一块钱,就能修一块钱的福;省十块钱,修十块钱的布施供养。自己节俭帮助别人,这是代众生苦。至于众生造的善恶业,我们不能代替。我们自己节俭一点,以多余的力量,来帮助佛法的弘扬,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,这是菩萨发愿代众生苦的供养。
5、勤修善根供养:这一生中,修行能不能成功,就看这一点,是关键所在。善根:所有一切善法从这个根上生。根是能生之意,是比喻;好比植物有根,就会成长、发芽、开花、结果。培养善根是非常重要的修学大事。善根有世间善根、出世间善根。出世间善根以世间善根为基础。世间善根是无贪、无嗔、无痴,叫三善根。佛陀教我们勤修三善根,这是供养。对于世间一切法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不起贪心。对于一切不如意境界、恶人恶事,不起嗔恚心。对于一切事理,通达明了,不迷惑、不颠倒,没想错、没看错,不愚痴。这是世间善法的三个根本。学佛的人要认真努力修学、不贪不嗔不痴,深深相信因果报应。一般人,为什么听到佛讲善因善果,不敢去做?是对于因果的事与理不清楚,信心不够,如果搞清楚,就有胆量放心去做。譬如财布施,我的财物统统布施光了,明天吃饭怎么办?这很现实,明天到哪吃饭?一想到明天,布施的钱要留一点,明天还要吃饭;想到还有后天,还有以后,就不敢布施了。这是事理不清楚。我常劝同修,三善根的培养,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,对因果报应的事理,会有信心、有胆量。布施是修因,福报自然现前,因缘果报丝毫不爽;你越害怕,越不敢布施,你的福报越有限。出世间的善根,是菩萨修的,只有一条——精进。精进是菩萨善根。修行依据的理论方法不错,愈精进愈快乐,就像普贤菩萨一样,无有疲厌。你想想看,这人生多自在、多快乐,精进当中得来的。不精进就懈怠懒惰,修行功夫不得力,烦恼多、苦难也多;于是,对佛法产生怀疑,信心动摇,退转堕落。精进:进是求进步,精是纯而不杂,这个进步才有用处。同修当中,也有很努力的,非常用功的,但是,他不是精进,他学得很多,那是杂进,费了很多时间精神,得的效果不理想。佛法可贵,贵在精进。
6、不舍菩萨业供养:业是事业,菩萨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。菩萨在世间是当教员,只有一个目标: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。菩萨示现世间可以用种种不同的身份,出家、在家的身份,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的身份。菩萨若示现商人,是商人的领袖,教你怎么赚钱,怎么用钱,他有智慧。钱,怎么样赚很苦,怎么样赚很快乐。怎么样花钱,花得很痛苦,造了很多罪业;怎么样花钱,修了很多功德,将来得很大的福报,菩萨商人懂得。各行各业男女老少,都有菩萨在,菩萨给你作示范。菩萨的事业在佛门里象征的是“弘法利生”,这是不能舍弃的。佛的家业就是弘扬佛法,尽心尽力把这桩事情做好,这是菩萨事业。有许多人说:“我没有钱,不能建道场,对道场也帮不上忙。我也没有智慧,不会讲经说法,怎样做弘法利生的事业?”你把此地讲经的消息,告诉认识的人,以及朋友、家亲眷属、邻居,劝他来听经,这就是菩萨事业,你能力可以做得到。他来,很好;不来,也好,我菩萨的事业做到了。可见得菩萨事业人人可以做,不难。我见到人,合掌阿弥陀佛,这就是菩萨事业,管他喜欢听或不喜欢听,他都听到耳朵里去了。“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。”阿弥陀佛的种子,硬种到他阿赖耶识,这是菩萨事业。菩萨事业,只要尽心尽力,不难修。
7、不离菩提心供养:菩提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。在日常生活中,对人对事对物,保持高度警觉心,不迷惑,这就是不离菩提心供养。一念不觉就迷,念念不觉就造罪业,所以要时时刻刻保持警觉心。怎么保持法?一天到晚,一句阿弥陀佛摆在心里,没有丢掉,你就保持了高度的警觉心。阿弥陀佛一没有,你的妄想杂念就起来。妄想杂念是迷,这一句佛号是觉。在一切法门当中,为什么一切诸佛偏偏赞叹念佛?念佛这个法门容易,行住坐卧,无论在什么处所、环境,你心里这一句阿弥陀佛都可以不中断,修学方便。这是非常具体的告诉你,不离菩提心供养。由此可知,这句佛号,上供十方一切诸佛,下供九法界一切众生,统统都供养到了。一句佛号是普供养。佛号功德利益,知道的人很少。这部普贤行愿品,自始至终,皆是称赞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经文字字句句结归名号功德。
修学境界也跟前面一样。虚空界、众生界、众生业、众生烦恼不可穷尽,我们广修供养也无有穷尽。也是一心一意,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。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。要认真努力、要精进地修学。
广修供养这一愿非常重要。菩萨行门以六波罗密为纲领。六度第一条就是布施。为什么菩萨行门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位?诸佛如来实在是“无法可说”,所说一切法无非是“应病与药”而已。众生有毛病,送一副针对此病的药,病好,药也不要了。众生病很多,所有一切病的病根是悭贪,一切众生修行不能开悟证果,造六道轮回堕三恶道,都是被贪病所害,所以布施是对治悭贪的一副良药。无贪嗔痴,一切善法生;有贪嗔痴,一切善法不得生,一切恶法得生。
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。法供养中,“如说修行供养”最重要,即依教奉行。学佛的目的不同,所求不同,所选择的法门也就不相同。我们这个道场,选择的是净土宗,目的是希望将来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我们所依据的经典是五经一论。一定要依照经典的教诲认真去做,这叫修行。修是修正,行是行为,把我们的行为修正过来。正的标准是什么?佛在经上所有的教训就是正的标准。佛的想法看法做法,决定是正确的,我们把自己的思想见解放弃,依照佛的想法看法来修正我们自己的观点、行为,这叫修行。修行是在起心动念之处,是在待人接物之处;而不是每天念经、敲木鱼、唱赞、磕头作揖。装个修行的样子,心里打妄想,不是真修行。如说修行供养,可以说把一切菩萨所修的布施供养,就已经做到究竟圆满的地步。譬如我们受持无量寿经,佛在无量寿经里所说的一切教训,我们每一条每一句都能做到,则六波罗密、十波罗密、十大愿王,全都圆满。
◎第四愿:忏悔业障
复次,善男子!言忏除业障者:菩萨自念:我于过去,无始劫中,由贪嗔痴,发身口意,作诸恶业,无量无边。若此恶业,有体相者,尽虚空界,不能容受。我今悉以清净三业,遍于法界,极微尘刹,一切诸佛菩萨众前,诚心忏悔,后不复造;恒住净戒,一切功德。如是虚空界尽,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,我忏乃尽;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,我此忏悔,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;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。
业是造作,造作就是业。造作的范围非常广大。身体一举一动,身在造作,是身业;说话是口业;心里还有妄想念头,一天到晚不断,是意业。我们造业再多,归纳起来,不外乎身语意三业。三大类,只要动,它就造作。造作里有善有恶。想一桩好事,利益众生的事情,是好事、是善业。想一件坏事情,念念…
《普贤大士行愿的启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