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是財富,是智慧。普賢菩薩一語道破,諸供養中法供養最。

  法供養的範圍廣大無邊,菩薩舉了七個例子:

  1、如說修行供養:佛在經典裏所講的道理,我們要明了,要能體會。佛菩薩教我們哪些事情應該做的,我們照做;哪些事情不應該做的,我們絕對不做。依照佛菩薩的教訓,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、錯誤的說法做法,這叫做如說修行供養。香花水果供養,只是表我們的敬意而已,佛菩薩不需要。佛菩薩念念希望我們趕快成佛,跟他一樣。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成佛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成佛重要的一個手段。淨宗遵循的經典是淨土五經一論,這裏面所說的,我們都能明了,都能照做,就是如說修行供養。去年新加坡有位老太太,聽到念佛法門,非常歡喜,在家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,念七個月,預知時至、不生病、坐著往生。所以現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念佛的人很多。臺灣也有念佛半年,站著走的。如說修行就是依教奉行,是真正的供養。

  2、利益衆生供養:菩薩念念度衆生,念念都要幫助衆生,使衆生得到最好的利益。最好的利益是幫助他念佛,幫助他預知時至,幫助他不生病、站著坐著往生,這才是最大的利益。其他一切物質精神享受,死了之後都要搞六道輪回,你給他再大的利益,也不過享受幾十年而已,幾十年之後,長劫流轉。幫助他脫離苦海、超越輪回、成佛作祖,這是最殊勝的利益。利益衆生就是普度衆生。印經典、塑造或印刷佛像、講經說法(無論規模大小)、流通講經錄音帶與錄影帶、電視廣播弘揚佛法,都是利益衆生供養。能修這個供養,是真實供養諸佛。我們把佛法介紹給衆生,把學佛的機會給衆生,幫助他快快成佛,就符合十方一切諸佛的本願,于是佛會將他的本願功德加持你,你就得叁種自在——財自在、慧自在、健康長壽自在。

  3、攝受衆生供養:利益衆生是普遍地、廣泛地推薦介紹;攝受衆生則不一樣,不但把佛法介紹給他,而且指導他修行,領導他、帶他一起修行。攝受,關系非常親密,真正建立師生、同參道友的關系。不僅以言語幫助他,我們以行動幫助他,把佛法修學做一個榜樣給他看,這叫做攝受衆生供養。

  4、代衆生苦供養:菩薩有這個願,代你受罪受苦;事實上,各人造業,各人要承受果報,諸佛菩薩無法代你受苦。可是,菩薩也確實能代替一部份。譬如,早上去買菜,本來預備買五十元,心裏想,苦難的人很多,我少買一點,買便宜一點的東西,買二十五元,省二十五元去幫助別人,這是代他受苦。本來你可以吃五十元的東西,吃得很舒服,現在你只能吃一半,你要吃點苦頭,這是代衆生苦。本來可以住豪華住宅,改住小房子遮蔽風雨即可,把省下的錢幫助苦難衆生。可見得確實能代替一部分。每天節省一塊錢,就能修一塊錢的福;省十塊錢,修十塊錢的布施供養。自己節儉幫助別人,這是代衆生苦。至于衆生造的善惡業,我們不能代替。我們自己節儉一點,以多余的力量,來幫助佛法的弘揚,幫助一切苦難的衆生,這是菩薩發願代衆生苦的供養。

  5、勤修善根供養:這一生中,修行能不能成功,就看這一點,是關鍵所在。善根:所有一切善法從這個根上生。根是能生之意,是比喻;好比植物有根,就會成長、發芽、開花、結果。培養善根是非常重要的修學大事。善根有世間善根、出世間善根。出世間善根以世間善根爲基礎。世間善根是無貪、無嗔、無癡,叫叁善根。佛陀教我們勤修叁善根,這是供養。對于世間一切法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不起貪心。對于一切不如意境界、惡人惡事,不起嗔恚心。對于一切事理,通達明了,不迷惑、不顛倒,沒想錯、沒看錯,不愚癡。這是世間善法的叁個根本。學佛的人要認真努力修學、不貪不嗔不癡,深深相信因果報應。一般人,爲什麼聽到佛講善因善果,不敢去做?是對于因果的事與理不清楚,信心不夠,如果搞清楚,就有膽量放心去做。譬如財布施,我的財物統統布施光了,明天吃飯怎麼辦?這很現實,明天到哪吃飯?一想到明天,布施的錢要留一點,明天還要吃飯;想到還有後天,還有以後,就不敢布施了。這是事理不清楚。我常勸同修,叁善根的培養,先把了凡四訓念叁百遍,對因果報應的事理,會有信心、有膽量。布施是修因,福報自然現前,因緣果報絲毫不爽;你越害怕,越不敢布施,你的福報越有限。出世間的善根,是菩薩修的,只有一條——精進。精進是菩薩善根。修行依據的理論方法不錯,愈精進愈快樂,就像普賢菩薩一樣,無有疲厭。你想想看,這人生多自在、多快樂,精進當中得來的。不精進就懈怠懶惰,修行功夫不得力,煩惱多、苦難也多;于是,對佛法産生懷疑,信心動搖,退轉墮落。精進:進是求進步,精是純而不雜,這個進步才有用處。同修當中,也有很努力的,非常用功的,但是,他不是精進,他學得很多,那是雜進,費了很多時間精神,得的效果不理想。佛法可貴,貴在精進。

  6、不舍菩薩業供養:業是事業,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衆生。菩薩在世間是當教員,只有一個目標: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菩薩示現世間可以用種種不同的身份,出家、在家的身份,以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的身份。菩薩若示現商人,是商人的領袖,教你怎麼賺錢,怎麼用錢,他有智慧。錢,怎麼樣賺很苦,怎麼樣賺很快樂。怎麼樣花錢,花得很痛苦,造了很多罪業;怎麼樣花錢,修了很多功德,將來得很大的福報,菩薩商人懂得。各行各業男女老少,都有菩薩在,菩薩給你作示範。菩薩的事業在佛門裏象征的是“弘法利生”,這是不能舍棄的。佛的家業就是弘揚佛法,盡心盡力把這樁事情做好,這是菩薩事業。有許多人說:“我沒有錢,不能建道場,對道場也幫不上忙。我也沒有智慧,不會講經說法,怎樣做弘法利生的事業?”你把此地講經的消息,告訴認識的人,以及朋友、家親眷屬、鄰居,勸他來聽經,這就是菩薩事業,你能力可以做得到。他來,很好;不來,也好,我菩薩的事業做到了。可見得菩薩事業人人可以做,不難。我見到人,合掌阿彌陀佛,這就是菩薩事業,管他喜歡聽或不喜歡聽,他都聽到耳朵裏去了。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。”阿彌陀佛的種子,硬種到他阿賴耶識,這是菩薩事業。菩薩事業,只要盡心盡力,不難修。

  7、不離菩提心供養:菩提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。在日常生活中,對人對事對物,保持高度警覺心,不迷惑,這就是不離菩提心供養。一念不覺就迷,念念不覺就造罪業,所以要時時刻刻保持警覺心。怎麼保持法?一天到晚,一句阿彌陀佛擺在心裏,沒有丟掉,你就保持了高度的警覺心。阿彌陀佛一沒有,你的妄想雜念就起來。妄想雜念是迷,這一句佛號是覺。在一切法門當中,爲什麼一切諸佛偏偏贊歎念佛?念佛這個法門容易,行住坐臥,無論在什麼處所、環境,你心裏這一句阿彌陀佛都可以不中斷,修學方便。這是非常具體的告訴你,不離菩提心供養。由此可知,這句佛號,上供十方一切諸佛,下供九法界一切衆生,統統都供養到了。一句佛號是普供養。佛號功德利益,知道的人很少。這部普賢行願品,自始至終,皆是稱贊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經文字字句句結歸名號功德。

  修學境界也跟前面一樣。虛空界、衆生界、衆生業、衆生煩惱不可窮盡,我們廣修供養也無有窮盡。也是一心一意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。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要認真努力、要精進地修學。

  廣修供養這一願非常重要。菩薩行門以六波羅密爲綱領。六度第一條就是布施。爲什麼菩薩行門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位?諸佛如來實在是“無法可說”,所說一切法無非是“應病與藥”而已。衆生有毛病,送一副針對此病的藥,病好,藥也不要了。衆生病很多,所有一切病的病根是悭貪,一切衆生修行不能開悟證果,造六道輪回墮叁惡道,都是被貪病所害,所以布施是對治悭貪的一副良藥。無貪嗔癡,一切善法生;有貪嗔癡,一切善法不得生,一切惡法得生。

  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。法供養中,“如說修行供養”最重要,即依教奉行。學佛的目的不同,所求不同,所選擇的法門也就不相同。我們這個道場,選擇的是淨土宗,目的是希望將來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所依據的經典是五經一論。一定要依照經典的教誨認真去做,這叫修行。修是修正,行是行爲,把我們的行爲修正過來。正的標准是什麼?佛在經上所有的教訓就是正的標准。佛的想法看法做法,決定是正確的,我們把自己的思想見解放棄,依照佛的想法看法來修正我們自己的觀點、行爲,這叫修行。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,是在待人接物之處;而不是每天念經、敲木魚、唱贊、磕頭作揖。裝個修行的樣子,心裏打妄想,不是真修行。如說修行供養,可以說把一切菩薩所修的布施供養,就已經做到究竟圓滿的地步。譬如我們受持無量壽經,佛在無量壽經裏所說的一切教訓,我們每一條每一句都能做到,則六波羅密、十波羅密、十大願王,全都圓滿。

  ◎第四願:忏悔業障

  複次,善男子!言忏除業障者:菩薩自念:我于過去,無始劫中,由貪嗔癡,發身口意,作諸惡業,無量無邊。若此惡業,有體相者,盡虛空界,不能容受。我今悉以清淨叁業,遍于法界,極微塵刹,一切諸佛菩薩衆前,誠心忏悔,後不複造;恒住淨戒,一切功德。如是虛空界盡,衆生界盡,衆生業盡,衆生煩惱盡,我忏乃盡;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,我此忏悔,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

  業是造作,造作就是業。造作的範圍非常廣大。身體一舉一動,身在造作,是身業;說話是口業;心裏還有妄想念頭,一天到晚不斷,是意業。我們造業再多,歸納起來,不外乎身語意叁業。叁大類,只要動,它就造作。造作裏有善有惡。想一樁好事,利益衆生的事情,是好事、是善業。想一件壞事情,念念…

《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