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若欲示涅槃,我悉至诚而劝请,唯愿久住刹尘劫,利乐一切诸众生。
颂第七愿“请佛住世”。现在,佛虽不在世,还有善知识(生死自在的人)在世,我们要劝他不要入灭。劝他常住世间,这是我们的愿望。诸佛菩萨住世,与法缘有关;有缘,他就出现;缘尽,他就走。真正跟他学,百分之百依教奉行,才能留他们住世;不是诚心诚意跟他学,他就随缘。启请善知识讲经的人,福报非常大,真正是广利众生。
所有礼赞供养福,请佛住世转法錀,随喜忏悔诸善根,回向众生及佛道。
此首偈合颂后三愿——常随佛学、恒顺众生、普皆回向,此三愿统统属于回向。这一首偈是总说。前三句略举前七愿功德,将前面所修的一切功德,都回向众生及佛道。回向众生,若肯为一切苦难众生修学,你就会勇猛精进,不会懈怠。回向佛道,即回向菩提,我们修学是求觉悟,是为一切众生求自己圆满的觉悟。
8、颂常随佛学
我随一切如来学,修习普贤圆满行;供养过去诸如来,及与现在十方佛。
未来一切天人师,一切意乐皆圆满;我愿普随三世学,速得成就大菩提。
颂第八愿“常随佛学”。要学三世诸佛——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。经文中,特别提出要“修习普贤圆满行”。普贤行就是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,整个经里都是普贤行。华严经一开端,我们看到普贤菩萨;到最后圆满的时候,也是普贤菩萨。普贤代表圆满。本经有圆满的理论,有圆满的修行方法,也有最圆满的境界。能依照此经修行,都是圆顿大根性的人。
“供养过去诸如来,及与现在十方佛。”供养,最重要的是修行供养;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是真正的供养。如能将这部经宣扬流通,是更为殊胜的供养。
“未来一切天人师”:天人师就是佛。这一句是讲未来佛。未来佛是一切众生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皆当作佛。如何随末来一切诸佛学呢?一切众生,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善,我们就应当随喜、随学,何况发菩提心、修菩萨道!善学的人,无论在什么境界,都能成就自己。一切众生善的一面,我们随著学习;如果是恶的那一面,我们见到听到,深深的反省,自己不作恶,那也是随学。换句话说,顺逆都是增上缘。学佛的人,在一切境界里,修诚敬、平等、清净、慈悲,这就是普贤行。
“一切意乐皆圆满”:称性的行,才是圆满行。如果将诚敬的心失掉,不管你修什么行,就不称性了。
“我愿普随三世学,速得成就大菩提。”末后这一句是果报,也就是我们随学的目标。别行疏钞云:“诸众生中,唯天与人能发菩提心。”三恶道迷得太重,业障太重,发菩提心不容易。唯有人天二道,能发菩提心,能修十善业道,能得四果,能得无上正等正觉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,那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所以,无上正等正觉,一定要在西方极乐世界完成。这是本经最殊胜的意趣之所在。
9、颂恒顺众生
所有十方一切刹,广大清净妙庄严;众会围绕诸如来,悉在菩提树王下。
十方所有诸众生,愿离忧患常安乐;获得甚深正法利,灭除烦恼尽无余。
颂第九愿“恒顺众生”。“所有十方一切刹”:标示所依刹土(世界),太广大了。十方一切诸佛刹土所有的众生,我们要恒顺。“广大清净妙庄严”:凡是修学普贤法门的,才能真正见到十方诸佛国土清净妙严;因为普贤心是清净心,心清净则身清净,身心清净,外面境界无不清净。善财童子涉猎的所有境界,全是诸佛清净妙严净土,无有一处不是净土。我们看到有善有恶;善财童子看,纯善无恶;他的看法感受与我们不相同。我们见到一切境界,生烦恼、生喜怒哀乐。善财童子接触外面境界,不生烦恼,生智慧、生清净心,所以他眼光中都是清净妙庄严的国土。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,就入这个境界。这个境界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。
“众会围绕诸如来,悉在菩提树王下。”众会:大众聚会的场所。此地指菩萨众,菩萨围绕著佛,我们要随顺菩萨。
第二首偈,随顺一切众生。“十方所有诸众生”:范围广大,声闻、缘觉、六道众生。“愿离忧患常安乐”:说明菩萨修学的意愿。我们为什么学佛?能离苦得乐。换句话说:我们的修行不仅仅为自己,这就是普贤行。我是为大众而修学,我自己多受一分苦难,众生就少受一分苦难,代众生苦啊!虽然众生各有各的业报,我们代不了;但是,我们的心是圆满的,真正有心代他受苦,念念圆满功德。因此,修学过程中,所受的一切苦难,自己也就承受得了。自己不会怨天尤人,因为这是代一切众生受苦,这是菩萨的意愿,是自己的意愿。
“获得甚深正法利”:利是利益。唯有信愿圆满,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。现今,要获得甚深正法,太难了。末法时期,邪师说法如恒河沙。邪与正,很不容易辨别。走上邪道,误以为正,一生的修持不但白费,恐怕还要招来许多罪业、许多不如意果报。当我们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时,只要常常读诵大乘经典,待人接物时,以经典做标准,与这标准接近是正法,与这标准相违背是邪法。贪图名闻利养,是邪法;利益一切众生,是正法。发愿修学过程中,必能获得甚深正法利益。甚深正法也就是诚敬、清净、平等、慈悲。“灭除烦恼尽无余”:贪、嗔、痴、慢,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,成见很深,都是烦恼的根源。只要获得正法,心地清净平等慈悲,所有的烦恼,才能从根拔除。
学习恒顺,能帮助我们破我执。我执若破,念佛就得事一心不乱。念念都为利益众生,念念都为造福社会,这是菩萨行。
10、颂普皆回向
下面共有二十五首偈,颂第十愿“普皆回向”。第十愿里有别发大愿,一共十个小科目——受持愿、修行二利愿、成熟众生愿、不离愿、供养愿、利益愿、转法錀愿、净土愿、承事愿、成正觉愿。这十个小科目,统统是普皆回向这一个大愿里开出来的,把普皆回向的意思圆圆满满用偈颂体裁补充。
(1)颂受持愿
我为菩提修行时,一切趣中成宿命;常得出家修净戒,无垢无破无穿漏。
天龙夜叉鸠槃荼,乃至人与非人等,所有一切众生语,悉以诸音而说法。
“我为菩提修行时,一切趣中成宿命”:修行是为了自己真正觉悟。觉悟的人知道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”。身是虚妄的,有生有灭;灵性是真的,不生不灭。我们要借假修真,身是假的,借假的身体,修自己的灵性,修自己的真心,修自己的本性。修到相当的程度,得到天眼、天耳、宿命(知道自己过去生生世世的事情);对于世出世间一切事理,就看得更清楚更明白。得到神通,不能炫耀。佛为使正法久住世间,不用神通来教化。妖魔鬼怪都有神通,但是没有正知正见;佛菩萨讲经说法教化众生,以正知见教化众生。
“常得出家修净戒”:此地出家,不是指自己的家庭。出家:心出无明之家、出烦恼之家,身则示现出家、在家。心地对这世间一尘不染,这是出家修净戒。华严经五十三参里,五十三位菩萨身心皆出家者只有五人,其余是心出身不出的在家居士,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在行菩萨道。“无垢无破无穿漏”:戒律清净不破戒。这两句也就是护法。护自己的身心清净,就是护持佛法。身心不清净,成不了佛;为了要求无上菩提,必须护自己的身心清净。
“天龙夜叉鸠槃荼,乃至人与非人等,所有一切众生语,悉以诸音而说法。”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;情与无情,同宣妙法。此地也是情与无情,没有不说法的。悉以诸音而说法,统统在说法。我们见色闻声,要能开悟啊!心情净就开悟了。六尘确实在说法,可惜我们的心不清净,一天到晚接触,不但不开悟,反而增长烦恼。心地清净的人,在境界里增长菩提。此首偈另一个意思:自己发大慈悲心,为一切众生说法。勉励我们效法菩萨,把我们学到的一点一滴,展转流通,为人演说。尤其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,福报太大了。
(2)修行二利愿
勤修清净波罗密,恒不忘失菩提心;灭除障垢无有余,一切妙行皆成就。
于诸惑业及魔境,世间道中得解脱;犹如莲华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
“勤修清净波罗密”:波罗密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:到彼岸、究竟圆满。清净波罗密,指菩萨六度皆要究竟圆满,而且还要清净。绝不执著就清净。般若经言“三轮体空”,教我们离一切相。譬如修布施,不要想到:我今天修了多少布施、做了多少好事!有个我,著了我相,虽然修布施,不清净。我布施供养某某人,人相也没忘;必须布施的对象也不要记在心里。布施的钱财物品也不要放在心里。做了同没做一样,始终保持身心清净,一念不生。正是六祖大师所说: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这样才达到真正清净。普贤菩萨教我们要努力精进修学清净波罗密。
“恒不忘失菩提心”: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讲,菩提心是: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世尊在观无量寿经里也讲菩提心是: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。合起来看,至诚就是直心,回向发愿就是大悲心。直是正直。正:不邪。直:不是弯曲的。我们的心要正要直。心原本就正直。至诚,真诚到了极处,这就是直心。心里面有曲邪,心里面不真诚,就不是菩提心。菩提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“觉”。我们的心本来是觉的。觉,不是学来的,是本来有的。马鸣菩萨说:“本觉本有。”本觉就是菩提心,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有的。虽然有,现在没有了,现在不觉。马鸣菩萨又说:“不觉本无。”不觉,本来没有。由此可知,菩提心乃是我们的真心,真心本来有;不觉是妄心,妄心本来无。本来有的,当然可以恢复;本来无的,当然可以断掉。三心其实是一个心,就是真心。直心、至诚心是真心的本体。真心起作用,用分为二:对自己,叫做深心;对别人,叫做悲心。深心是清净慈悲;清净到极处,慈悲到极处。这样的心,自自然然好德好善。…
《普贤大士行愿的启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