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若欲示涅槃,我悉至誠而勸請,唯願久住刹塵劫,利樂一切諸衆生。
頌第七願“請佛住世”。現在,佛雖不在世,還有善知識(生死自在的人)在世,我們要勸他不要入滅。勸他常住世間,這是我們的願望。諸佛菩薩住世,與法緣有關;有緣,他就出現;緣盡,他就走。真正跟他學,百分之百依教奉行,才能留他們住世;不是誠心誠意跟他學,他就隨緣。啓請善知識講經的人,福報非常大,真正是廣利衆生。
所有禮贊供養福,請佛住世轉法錀,隨喜忏悔諸善根,回向衆生及佛道。
此首偈合頌後叁願——常隨佛學、恒順衆生、普皆回向,此叁願統統屬于回向。這一首偈是總說。前叁句略舉前七願功德,將前面所修的一切功德,都回向衆生及佛道。回向衆生,若肯爲一切苦難衆生修學,你就會勇猛精進,不會懈怠。回向佛道,即回向菩提,我們修學是求覺悟,是爲一切衆生求自己圓滿的覺悟。
8、頌常隨佛學
我隨一切如來學,修習普賢圓滿行;供養過去諸如來,及與現在十方佛。
未來一切天人師,一切意樂皆圓滿;我願普隨叁世學,速得成就大菩提。
頌第八願“常隨佛學”。要學叁世諸佛——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。經文中,特別提出要“修習普賢圓滿行”。普賢行就是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,整個經裏都是普賢行。華嚴經一開端,我們看到普賢菩薩;到最後圓滿的時候,也是普賢菩薩。普賢代表圓滿。本經有圓滿的理論,有圓滿的修行方法,也有最圓滿的境界。能依照此經修行,都是圓頓大根性的人。
“供養過去諸如來,及與現在十方佛。”供養,最重要的是修行供養;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是真正的供養。如能將這部經宣揚流通,是更爲殊勝的供養。
“未來一切天人師”:天人師就是佛。這一句是講未來佛。未來佛是一切衆生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皆當作佛。如何隨末來一切諸佛學呢?一切衆生,只要有一點小小的善,我們就應當隨喜、隨學,何況發菩提心、修菩薩道!善學的人,無論在什麼境界,都能成就自己。一切衆生善的一面,我們隨著學習;如果是惡的那一面,我們見到聽到,深深的反省,自己不作惡,那也是隨學。換句話說,順逆都是增上緣。學佛的人,在一切境界裏,修誠敬、平等、清淨、慈悲,這就是普賢行。
“一切意樂皆圓滿”:稱性的行,才是圓滿行。如果將誠敬的心失掉,不管你修什麼行,就不稱性了。
“我願普隨叁世學,速得成就大菩提。”末後這一句是果報,也就是我們隨學的目標。別行疏鈔雲:“諸衆生中,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。”叁惡道迷得太重,業障太重,發菩提心不容易。唯有人天二道,能發菩提心,能修十善業道,能得四果,能得無上正等正覺。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,那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所以,無上正等正覺,一定要在西方極樂世界完成。這是本經最殊勝的意趣之所在。
9、頌恒順衆生
所有十方一切刹,廣大清淨妙莊嚴;衆會圍繞諸如來,悉在菩提樹王下。
十方所有諸衆生,願離憂患常安樂;獲得甚深正法利,滅除煩惱盡無余。
頌第九願“恒順衆生”。“所有十方一切刹”:標示所依刹土(世界),太廣大了。十方一切諸佛刹土所有的衆生,我們要恒順。“廣大清淨妙莊嚴”:凡是修學普賢法門的,才能真正見到十方諸佛國土清淨妙嚴;因爲普賢心是清淨心,心清淨則身清淨,身心清淨,外面境界無不清淨。善財童子涉獵的所有境界,全是諸佛清淨妙嚴淨土,無有一處不是淨土。我們看到有善有惡;善財童子看,純善無惡;他的看法感受與我們不相同。我們見到一切境界,生煩惱、生喜怒哀樂。善財童子接觸外面境界,不生煩惱,生智慧、生清淨心,所以他眼光中都是清淨妙莊嚴的國土。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就入這個境界。這個境界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。
“衆會圍繞諸如來,悉在菩提樹王下。”衆會:大衆聚會的場所。此地指菩薩衆,菩薩圍繞著佛,我們要隨順菩薩。
第二首偈,隨順一切衆生。“十方所有諸衆生”:範圍廣大,聲聞、緣覺、六道衆生。“願離憂患常安樂”:說明菩薩修學的意願。我們爲什麼學佛?能離苦得樂。換句話說:我們的修行不僅僅爲自己,這就是普賢行。我是爲大衆而修學,我自己多受一分苦難,衆生就少受一分苦難,代衆生苦啊!雖然衆生各有各的業報,我們代不了;但是,我們的心是圓滿的,真正有心代他受苦,念念圓滿功德。因此,修學過程中,所受的一切苦難,自己也就承受得了。自己不會怨天尤人,因爲這是代一切衆生受苦,這是菩薩的意願,是自己的意願。
“獲得甚深正法利”:利是利益。唯有信願圓滿,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。現今,要獲得甚深正法,太難了。末法時期,邪師說法如恒河沙。邪與正,很不容易辨別。走上邪道,誤以爲正,一生的修持不但白費,恐怕還要招來許多罪業、許多不如意果報。當我們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時,只要常常讀誦大乘經典,待人接物時,以經典做標准,與這標准接近是正法,與這標准相違背是邪法。貪圖名聞利養,是邪法;利益一切衆生,是正法。發願修學過程中,必能獲得甚深正法利益。甚深正法也就是誠敬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。“滅除煩惱盡無余”:貪、嗔、癡、慢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,成見很深,都是煩惱的根源。只要獲得正法,心地清淨平等慈悲,所有的煩惱,才能從根拔除。
學習恒順,能幫助我們破我執。我執若破,念佛就得事一心不亂。念念都爲利益衆生,念念都爲造福社會,這是菩薩行。
10、頌普皆回向
下面共有二十五首偈,頌第十願“普皆回向”。第十願裏有別發大願,一共十個小科目——受持願、修行二利願、成熟衆生願、不離願、供養願、利益願、轉法錀願、淨土願、承事願、成正覺願。這十個小科目,統統是普皆回向這一個大願裏開出來的,把普皆回向的意思圓圓滿滿用偈頌體裁補充。
(1)頌受持願
我爲菩提修行時,一切趣中成宿命;常得出家修淨戒,無垢無破無穿漏。
天龍夜叉鸠槃荼,乃至人與非人等,所有一切衆生語,悉以諸音而說法。
“我爲菩提修行時,一切趣中成宿命”:修行是爲了自己真正覺悟。覺悟的人知道“凡所有相皆是虛妄”。身是虛妄的,有生有滅;靈性是真的,不生不滅。我們要借假修真,身是假的,借假的身體,修自己的靈性,修自己的真心,修自己的本性。修到相當的程度,得到天眼、天耳、宿命(知道自己過去生生世世的事情);對于世出世間一切事理,就看得更清楚更明白。得到神通,不能炫耀。佛爲使正法久住世間,不用神通來教化。妖魔鬼怪都有神通,但是沒有正知正見;佛菩薩講經說法教化衆生,以正知見教化衆生。
“常得出家修淨戒”:此地出家,不是指自己的家庭。出家:心出無明之家、出煩惱之家,身則示現出家、在家。心地對這世間一塵不染,這是出家修淨戒。華嚴經五十叁參裏,五十叁位菩薩身心皆出家者只有五人,其余是心出身不出的在家居士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在行菩薩道。“無垢無破無穿漏”:戒律清淨不破戒。這兩句也就是護法。護自己的身心清淨,就是護持佛法。身心不清淨,成不了佛;爲了要求無上菩提,必須護自己的身心清淨。
“天龍夜叉鸠槃荼,乃至人與非人等,所有一切衆生語,悉以諸音而說法。”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;情與無情,同宣妙法。此地也是情與無情,沒有不說法的。悉以諸音而說法,統統在說法。我們見色聞聲,要能開悟啊!心情淨就開悟了。六塵確實在說法,可惜我們的心不清淨,一天到晚接觸,不但不開悟,反而增長煩惱。心地清淨的人,在境界裏增長菩提。此首偈另一個意思:自己發大慈悲心,爲一切衆生說法。勉勵我們效法菩薩,把我們學到的一點一滴,展轉流通,爲人演說。尤其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,福報太大了。
(2)修行二利願
勤修清淨波羅密,恒不忘失菩提心;滅除障垢無有余,一切妙行皆成就。
于諸惑業及魔境,世間道中得解脫;猶如蓮華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
“勤修清淨波羅密”:波羅密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:到彼岸、究竟圓滿。清淨波羅密,指菩薩六度皆要究竟圓滿,而且還要清淨。絕不執著就清淨。般若經言“叁輪體空”,教我們離一切相。譬如修布施,不要想到:我今天修了多少布施、做了多少好事!有個我,著了我相,雖然修布施,不清淨。我布施供養某某人,人相也沒忘;必須布施的對象也不要記在心裏。布施的錢財物品也不要放在心裏。做了同沒做一樣,始終保持身心清淨,一念不生。正是六祖大師所說: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”這樣才達到真正清淨。普賢菩薩教我們要努力精進修學清淨波羅密。
“恒不忘失菩提心”: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裏講,菩提心是: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世尊在觀無量壽經裏也講菩提心是: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。合起來看,至誠就是直心,回向發願就是大悲心。直是正直。正:不邪。直:不是彎曲的。我們的心要正要直。心原本就正直。至誠,真誠到了極處,這就是直心。心裏面有曲邪,心裏面不真誠,就不是菩提心。菩提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“覺”。我們的心本來是覺的。覺,不是學來的,是本來有的。馬鳴菩薩說:“本覺本有。”本覺就是菩提心,是我們每一個衆生本來有的。雖然有,現在沒有了,現在不覺。馬鳴菩薩又說:“不覺本無。”不覺,本來沒有。由此可知,菩提心乃是我們的真心,真心本來有;不覺是妄心,妄心本來無。本來有的,當然可以恢複;本來無的,當然可以斷掉。叁心其實是一個心,就是真心。直心、至誠心是真心的本體。真心起作用,用分爲二:對自己,叫做深心;對別人,叫做悲心。深心是清淨慈悲;清淨到極處,慈悲到極處。這樣的心,自自然然好德好善。…
《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