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好德好善也不是學來的,是自性裏的功德。真心(菩提心)就是自性。自性對自己起作用,不要人教的,自然好德好善。德與善達到最高峰,是佛法,由此可知,他對佛法自自然然的愛好,自自然然的向往,不要人教,也不要人勸勉,這個心叫深心。對別人,也是自自然然地生起大慈悲心。看到衆生快樂,自己真快樂;看到衆生苦,自己就很痛苦;所以,一定要幫助衆生離苦得樂。衆生離苦就是自己離苦,衆生得樂就是自己得樂;衆生跟自己是一體,不是二體。

  大乘佛法是以菩提心爲基礎。小乘人沒有菩提心,因爲他不是大慈大悲;衆生找他求他,他肯教,衆生不找他不求他,他不理會。大乘菩薩則是大慈大悲,沒有分別、界限,作一切衆生不請之友,只要看到衆生苦,他就來。儒家也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;它教學的中心是誠意、正心,與佛法講的菩提心不謀而合。誠意是體,正心是用。一個人心若不誠,在儒家講,絕不能成聖成賢。每個人都用真誠之心,然後達到修身(自己品德學問修養的成就)、齊家(家庭美滿)、治國(國家政治製度上軌道)、平天下(天下人都得公平,不會有爭執,天下太平);這是儒家教學的基礎、教學的理想。

  真誠心(菩提心)如何現前?必須斷二障。煩惱障與所知障,障礙你的真心,使你的真心不能現前。小乘人煩惱障破了,所知障沒破;所知障障菩提心,菩提心不能現前。儒家講格物致知,格物是佛法所講的斷煩惱,致知是破所知障。格物,物是物欲(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)。格是要跟它打戰,要戰勝物欲的意念。能戰勝物欲,不爲物欲所動,你的煩惱就沒有了。放下,斷煩惱障;看破,破所知障。格物之後要致知。格物就是斷煩惱,致知就是學法門。突破二障,誠意現前,菩提心才能真正發得起來。

  蕅益大師對菩提心有一個特別的解釋,簡單明了。他說:“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一個心就是無上的菩提心。”一心求生淨土,對于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當然放下,煩惱就沒有了;一心稱念阿彌陀佛,這就是破所知障,這就是破無明,就是儒家講的致知。一些老太婆念佛,不認得字,也沒聽過經,爲什麼她們往生能站著走、坐著走,看到佛來接引?老太婆不懂什麼是菩提心,爲什麼能往生?原來老太婆的心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,這一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,因爲真誠、好德、好善、大慈大悲統統具足。菩提心、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聽不清楚,沒懂得,不要緊,不要去理會,只要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就行了。

  普賢菩薩在此地教我們,恒不忘失菩提心。恒是恒常。時時刻刻不忘“我要求生淨土”,時時刻刻不忘“我要見阿彌陀佛”,這樣的人,真正覺悟了。菩提心就是大覺、真正覺悟、徹底覺悟。我們心裏時時刻刻念念不忘淨土、念念不忘阿彌陀佛,就是真正大菩提心,就是此地講的恒不忘失菩提心。只要有這個心在,就能消災滅罪,“滅除障垢無有余”。因爲你的心清淨,清淨心裏頭不能藏罪業。障是業障,垢是煩惱、習氣、染汙。無有余:滅除得幹幹淨淨,一切障礙、煩惱,統統斷盡。所以,這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。這一句佛號,要從清淨心裏念出來,要從正覺心裏面念出來,就是真誠心裏頭念出來,才能滅罪。

  “一切妙行皆成就”:一就是一切。菩薩所修的八萬四千行門、無量行門,這一句阿彌陀佛,統統具足、統統成就。一修一切修,一切妙行皆成就,這種修行方法多麼殊勝!

  “于諸惑業及魔境”:惑業是自己本身具足的,迷惑造業。我今天心清淨、心真誠,再也不迷惑,再也不造業,則迷惑造業沒有了。魔境是外面的境界。魔就是障礙,就是折磨。讓我們無論做什麼事,都不順利,都有妨礙,這就叫魔境。有諸惑(內魔),外魔才有辦法侵入,來擾亂你。

  八大人覺經言魔有四種:

  1、五陰魔:我們每個人都有。我們的身是五陰身。五陰:色(物質、肉體)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受想行識是心;識是心,受想行是心理作用。五陰是魔,我們無法擺脫;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,參禅明心見性,就可擺脫。心經:“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。”他就擺脫掉了。我們今天五蘊不空。禅家功夫分叁等:最淺的是“觀照”,觀照得力,功夫才上軌道;如果觀照不得力,就白修了。再深一層是“照住”,就是得禅定。禅定有淺深次第不等,分爲九個等級。叁界之內,色界天四禅(四個等級)、無色界天四定(四個等級);第九定超越叁界。阿羅漢、辟支佛所證的是第九定;雖證第九定,是照住的功夫,未達照見。再往上提升是“照見”,照見就見性,真心顯露,菩提心自然現前。念佛人最低的功夫是“功夫成片”,相當于禅宗的觀照得力;往上是“事一心不亂”,相當于照住;再往上是“理一心不亂”,相當于照見。禅宗修學很難。淨土宗就用一句佛號,一句佛號念到底;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亂、理一心不亂,皆用這個方法;甚至將來成佛,還是這個方法,一句佛號永遠不改變。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教我們:“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”不要借任何法門幫助,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,念到理一心不亂,心開意解、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到這時候,就照見五蘊皆空,破五陰魔。

  2、煩惱魔:煩惱就是魔。煩惱由貪嗔癡而起,所以貪嗔癡叫叁毒煩惱。修行要從根本修。既然知道貪嗔癡是所有一切煩惱的根本,我們要斷煩惱,把根拔掉,枝葉自然沒有。如何把根拔掉?斷貪要用布施,布施度悭貪。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。布施的功德,是把自己的貪心斷掉。沒有貪心,心地清涼自在。布施是自己得好處,別人得好處太有限了。拔掉貪嗔癡,永脫輪回。斷嗔要用忍辱,忍辱度嗔恚。愚癡是無明,般若度愚癡。菩薩修六度是度自己;度自己首先要斷煩惱魔。此地普賢菩薩教我們的方法比大乘菩薩修行的方法高明太多。普賢教我們清淨波羅密。有貪愛、嗔恚、愚癡,心不清淨;心若清淨,貪嗔癡煩惱魔自然沒有。念阿彌陀佛,一心求生淨土,心就清淨,才能破煩惱魔。

  3、死魔:也是對修行人講的。雖然你很用功修行,精進不懈,但是斷煩惱難,破所知障也難;功夫還沒有得力,經典還沒念完,壽命到了。一死,又要輪回。縱使你做好事沒犯罪,來生得人身,有隔陰之迷,遇到佛法還要重頭學起。死魔很可怕,唯有念佛可以對付死魔。一心稱念,一心求生,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活著去的,不是死了才去。走的時候,眼看得見、耳聽得見、鼻在呼吸,嘴巴也會說話,告訴大家:“阿彌陀佛來了,我現在跟他去了,跟大家拜拜再見。”活著走的。往生極樂世界,不死,死魔就遠離了。

  4、天魔:前叁種魔都是屬于本身的,只有天魔是外面的。外面這些妖魔鬼怪來障礙我們,找我們的麻煩。他若要來找我們,我們心裏要有內奸跟他勾引,他才有力量;我們裏面沒有內奸,天魔再強大,也沒辦法侵入,他無可奈何。內奸就是我們自己的煩惱。我遇到很多著魔的,妖魔鬼怪附身,非常痛苦,精神萎靡;常聽到有人講話,或是有形象現前,白天晚上都不能安甯。舊金山有一位男同修告訴我,他著魔一年多,請許多法師替他驅魔,都沒有辦法。我問他:“你是不是很喜歡神通?”他說:“是的,我喜歡。”我說:“難怪,喜歡神通就是內奸,把魔引來。是你自己把魔引來,別人無法把它趕走。你要從今以後,把神通感應的念頭消滅幹淨,不再搞這些,誠心誠意念佛,魔就會走。因爲你不愛他了,不喜歡他,他自然走了。”凡是著魔,心必定不清淨;你修清淨心,魔無法立足,自然走了。清淨心,得諸佛菩薩護念,得護法善神保護,魔就走了。心清淨,天魔不能侵犯你。

  “世間道中得解脫”:在這世間修心、修因、證果,一帆風順,沒有障礙,得到自在。

  “猶如蓮華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”這兩句是華嚴經有名的句子,古大德注疏常引用。這兩句是比喻,這個比喻教我們修清淨心。

  猶如蓮華不著水:看到蓮花、想到蓮花,我的心要像蓮花一樣清淨。蓮花的根生長在池底汙泥裏,莖在水裏,花在水上。佛把泥比喻作六道(六凡),是汙染的。把水比作四法界(四聖——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),是清淨的。花開在上面,清淨到六凡不染,四聖也不染;換句話說,世間法不染,佛法也不染。金剛經雲:“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?”佛法,我們暫時用它;我們成就了,佛法就可以丟掉。好比生病吃藥,病好了,藥也要丟掉。用蓮花表法,要超越六凡四聖。六凡四聖都超越了,那是什麼境界?不得已說它是“一真法界”。十法界是假的,只有一真法界是真的。一是一心。淨土宗好,直接修一心不亂,就用這一句佛號,這是方法,這是手段,目的是達到一心不亂。達到一心就是一真法界,就超越六凡四聖。

  亦如日月不住空:日月在空中運行,它不住啊!不住就沒有妨礙。這是佛陀教我們:對于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不要執著。住是執著,就是你心裏有了,心裏會念它,就著了。禅宗,心裏有一點點執著就錯了;所以禅宗難修。淨宗教你執著阿彌陀佛,把其他執著放棄,用一個執著代替所有一切執著。心不執著太難,所以教你執著一個阿彌陀佛(佛號);等到念到大開圓解的時候,念到大徹大悟的時候,阿彌陀佛也不要了,因爲病好了,藥就不要了。圓教初住菩薩用念佛的方法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就大開圓解、大徹大悟,得到理一心不亂。無明有四十一品,你才斷一品,病雖好了,病根未除;換句話說,藥不須要吃,還須要調養,調養還是用這一句佛號,這一句佛號再破後面的無明,直至成佛。此時,完全拔除病根,恢複健康,當然不再須要佛號。但是佛號仍不放棄,繼續念佛,那是大慈大悲,念給衆生看的。佛都念阿彌陀佛,那我們也應該念阿彌陀佛。佛念阿彌陀佛是度化衆生,做樣子給衆生看。蕅益大師彌陀要解雲:釋…

《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