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普贤大士行愿的启示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根者背诵长行文有困难;偈颂可以唱诵,容易记住。

  一、颂十大愿王

  1、颂礼敬诸佛

  所有十方世界中,三世一切人师子!我以清净身语意,一切遍礼尽无余。

  普贤行愿威神力,普现一切如来前;一身复现刹尘身,一一遍礼刹尘佛。

  颂第一愿礼敬诸佛。“十方世界”是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。我们礼敬谁?“三世一切人师子”。三世: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。“人师子”就是佛。佛经常以人中之狮子比喻佛。十方三世一切佛是我们礼敬的对象。佛云:“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。”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,都叫做众生。有情的众生是四大五蕴众缘和合,无情的众生(植物、矿物)也是众缘和合,所以也是众生。华严云:“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。”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是佛呢?这与性相有关。凡是相,都是“性”变的。佛就是“心”。一切现象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。有情的众生有佛性,无情的众生有法性,法性与佛性是一个性,只是名词不一样。我们对人对事对物,要常修恭敬,要跟对佛的恭敬完全一样。在家要孝敬父母,在学校要礼敬师长,慢慢把礼敬扩大到亲戚朋友,乃至一切众生。不但扩大到一切有情众生,还要扩大到无情众生。在修行人眼里,蜡台、香炉、桌椅,这些东西都是佛,都要恭敬。桌椅擦干净摆整齐,是对它的礼敬。桌上摆书,书摆得整整齐齐:若放的凌乱,就是不敬。佛法建立在恭敬心的基础上,要一切恭敬,平等的恭敬,清净的恭敬。虽然一切恭敬,心地清净一尘不染。

  “我以清净身语意”来表达敬意。身语意三业清净,是真正的恭敬。“一切遍礼尽无余”:对于三世诸佛,你在这里一拜,全都礼拜到了。为什么?因为清净心没有界限。清净心是真心,真心是尽虚空遍法界,没有界限,所以一礼一切礼,一敬一切敬。身语意三业清净,念念都是礼敬。清净心就是礼敬,不在于拜佛的形式。形式上的礼佛,是初学,特别是业障重者,一天拜三千拜,修清净身语意。拜佛也是忏悔,忏除过去对一切佛菩萨与众生不敬的罪业。拜佛的时候,心要清净,心要空,不要牵肠挂肚,心要一念不生(本来无一物);身要依照仪式来做。拜佛是运动,也是最好的养生方法。

  影尘回忆录有个故事:民国初年,育王寺的香灯师,人很老实。香灯师管蜡烛烧香之事。夏天,天气热,别人跟他开玩笑:“香灯师,别人晒书晒衣服,你的蜡烛也应该搬出去晒一晒,不然会长霉!”他真的把蜡烛搬出去晒,蜡烛全晒化了。老和尚叫他一天拜佛三千拜,修清净心。拜了三年,他悟了。

  “普贤行愿威神力”:只要依照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修行,你就是普贤菩萨,是一个初发心的普贤菩萨。华藏世界有一位等觉普贤菩萨,而这位普贤菩萨,也是在西方极乐世界。你照这个法门修,与他相应,他的神力在无形中加持你,能得感应道交。这个力量不可思议,是我们修行的凭借。“普现一切如来前”:十方三世,无量无边的世界,无量无边的诸佛,每一尊佛的面前,都有我们的身相在礼佛。“一身复现刹尘身,一一遍礼刹尘佛”:每一个身,都礼无量无边的佛;无量无边的身,每一个身又礼无量无边的佛;这完全是华严境界,重重无尽。这些绝非神话,都是事实。它的原理是:心现识变。心识的功能不可思议,无量无边,所以能现这种相。深一层广义的意思,我们更要懂得,我们以清净心,与整个世界、十方三世情与无情、世出世间,融成一体。

  十大愿里,第一愿是根本。没有礼敬则没有称赞;没有敬心,称赞人必定口是心非。一部华严经,学的是礼敬诸佛而已。只要做到礼敬,后面九条,条条圆满;你出言一定是赞叹,待人接物一定是供养。所以,我们学佛学的就是礼敬。礼敬是性德,是我们本来具有的;我们现在迷惑颠倒,起了贡高我慢,把性德失掉了。学佛,不过是恢复性德而已。

  2、颂称赞如来

  于一尘中尘数佛,各处菩萨众会中;无尽法界尘亦然,深信诸佛皆充满。

  各以一切音声海,普出无尽妙言辞;尽于未来一切劫,赞佛甚深功德海。

  颂第二愿称赞如来。第一首偈是说我们称赞的对象。对象之广大,与前面所言没有两样;言词不同,显示文章之美。“于一尘中尘数佛”:一尘,尘是微尘。佛经所言之微尘,肉眼见不到。佛经用许多比喻来讲“尘”。先讲牛毛尘,牛毛比较粗,毛的尖端有一粒尘,可停留在上面不会掉下去。把牛毛尘分成七分,七分之一叫羊毛尘,羊毛比牛毛细得多。羊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,叫兔毛尘。兔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,叫水尘;在水里通行无碍。水有密度,当中还是有空隙,水尘可以在空隙中游离。水尘再分成七分之一,叫金尘。金属密度很大,在显微镜下,还有空隙,金尘可以在金属的空隙中跑来跑去,没有障碍。金尘再分成七分之一,这才叫“微尘”。阿罗汉的天眼,可以看到微尘。微尘还不是最小的,再分成七分之一,叫色聚之微。再分成七分之一,是极微之微,然后就不能分了。佛眼能看到极微之微。尘数:把大千世界(银河系)磨成微尘,数量无量无边。一微尘之中有微尘数诸佛。“各处菩萨众会中”:每一尊佛又有菩萨海会围绕。菩萨更多。“无尽法界尘亦然”:无尽法界每一粒微尘里统统是这个境界。这是佛亲证的境界。这个境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,也叫做一真法界,就是弥陀净土所讲的实报庄严土。“深信诸佛皆充满”:不是我们的境界,我们凭什么深信不疑?凭释迦牟尼佛的人格,佛不妄语。真正的境界就是这样的,这境界就是金刚经所说的“诸法实相”,唯佛与大菩萨亲证。

  “各以一切音声海,普出无尽妙言辞。”赞叹当然是用言辞、用音声。我们只想到用音乐歌唱、用言辞来赞佛;这种相,的确很粗,初学者能理解。如果深入讲,我们又没法子懂了。真正讲到这个境界,一切音声全是赞佛,一切的言辞没有一样不妙,包括骂人吵架也是,我们无法理解。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有心得,就会体会到。我们今天听的声音有悦耳的、有讨厌的噪音;我们是用分别心听、用意识听,我们听的是声尘。菩萨离心意识听,一切音声海里、一切言辞海里,他没有分别心、没有执著心、没有妄想心,他完全用清净心。清净心在耳根上,就叫闻性。闻性所闻的是声性,不是声尘,这个叫真正的赞叹啊!所以骂人吵架也是赞叹,这个妙不可言,我们就修这个。修称赞从这个地方修,我们才能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。否则,一天到晚唱歌赞叹佛菩萨,佛菩萨还是佛菩萨,凡夫还是凡夫。赞叹之后,你也变成佛菩萨,这样才行。所以他对于音声,没有选择的、没有分别的。对于言辞,也没有选择的,所以才叫妙言;有选择,就不妙了。一切音声言辞,都是从法性流出,还归入法性。平常会听的人,他开悟见性,因为他用闻性闻声性,用见性见色性。虽然在六根上说六种性,在六尘上也说六种性,其实,性是一个,决定无二性,这才叫做修“称赞”这个愿。称赞,是在音声上炼自己的清净心;礼敬,是在一切人物事相上炼清净心。礼敬就是清净,赞叹也是清净,每一大愿,条条都是讲清净,在这里面修清净心,所以这个法门叫大不思议法门。处处教我们明心见性,处处教我们修一心不乱。“尽于未来一切劫”:修行时间没有间断。修行过程中没有期限,修行圆满之后也没有期限,所以佛菩萨才圆证三不退。有期限,就有终结的时候:这个法门,无始亦无终。诸位细想,修清净心,清净心有始终吗?清净心里没有始终。唯识云:“方分、时分,都是不相应行法。”方分是讲空间,东南西北四维上下;时间讲过去现在未来。有这个事情,事是有, ,但是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没有具体的事实。而我们把抽象概念误会了,把它当作真的,好像真有这个东西,其实是没有。能把这一关突破了,就打破时空,这才是究竟解脱。清净心里没有十方、没有三世,所以才说:尽于未来一切劫。这种说法,对初心的人来说,是莫大的勉励,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,要不断地精进努力,不能懈怠,不能退转。“赞佛甚深功德海”:佛的功德无量无边,赞叹不尽啊!

  礼敬从事上讲,一切诸佛包含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一切众生本来成佛,所以统统要礼敬,不可以有分别执著,要用平等心清净心来修。赞叹,要看称性不称性,也就是要看善与恶。诸位要知道,善恶是平等的,真妄、邪正也是平等的,没有一法不平等。为什么称赞要分别呢?对法身大士而言,是平等的;对我们凡夫而言,有差别的。长行文里讲称赞如来,偈颂里赞佛而不说如来。在大菩萨的境界里,是平等的,这叫一真法界。长行文里有拣别,是对我们说。我们心不平等,就有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恶。我们对于恶法不赞叹,对于善法赞叹。偈颂里是平等法;长行文里是有差别的,是差别因果的。佛说法多巧妙啊!

  3、颂广修供养

  以诸最胜妙华鬘,伎乐涂香及伞盖;如是最胜庄严具,我以供养诸如来。

  最胜衣服最胜香,末香烧香与灯烛;一一皆如妙高聚,我悉供养诸如来。

  我以广大胜解心,深信一切三世佛;悉以普贤行愿力,普遍供养诸如来。

  颂第三愿广修供养。供养就是布施。布施是教我们舍,教我们放下。一定要修供养,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供养诸佛、供养众生、供养法界,一切都供养;以我的智慧、劳力、财富、技能,贡献社会、为一切众生服务,不讲求报酬。布施供养的功德,得到的是断除烦恼;悭吝贪爱的心、忧虑的心、牵挂的心都没有了,多自在啊!你们今天有钱不自在、有地位不自在,是因为你心里有牵挂忧虑烦恼。佛陀教我们布施,就是教我们得大自在。大自在是真快乐真幸福。或许有人会害怕,一切身心世界都舍掉,这怎么得了!日子怎么过?对的,人的日子不要过了,六道的日子不要过了,过佛菩萨的日子吧!佛菩…

《普贤大士行愿的启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