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根者背誦長行文有困難;偈頌可以唱誦,容易記住。

  一、頌十大願王

  1、頌禮敬諸佛

  所有十方世界中,叁世一切人師子!我以清淨身語意,一切遍禮盡無余。

  普賢行願威神力,普現一切如來前;一身複現刹塵身,一一遍禮刹塵佛。

  頌第一願禮敬諸佛。“十方世界”是無量無邊的諸佛刹土。我們禮敬誰?“叁世一切人師子”。叁世: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。“人師子”就是佛。佛經常以人中之獅子比喻佛。十方叁世一切佛是我們禮敬的對象。佛雲:“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。”凡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都叫做衆生。有情的衆生是四大五蘊衆緣和合,無情的衆生(植物、礦物)也是衆緣和合,所以也是衆生。華嚴雲:“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。”爲什麼說衆生本來是佛呢?這與性相有關。凡是相,都是“性”變的。佛就是“心”。一切現象,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。有情的衆生有佛性,無情的衆生有法性,法性與佛性是一個性,只是名詞不一樣。我們對人對事對物,要常修恭敬,要跟對佛的恭敬完全一樣。在家要孝敬父母,在學校要禮敬師長,慢慢把禮敬擴大到親戚朋友,乃至一切衆生。不但擴大到一切有情衆生,還要擴大到無情衆生。在修行人眼裏,蠟臺、香爐、桌椅,這些東西都是佛,都要恭敬。桌椅擦幹淨擺整齊,是對它的禮敬。桌上擺書,書擺得整整齊齊:若放的淩亂,就是不敬。佛法建立在恭敬心的基礎上,要一切恭敬,平等的恭敬,清淨的恭敬。雖然一切恭敬,心地清淨一塵不染。

  “我以清淨身語意”來表達敬意。身語意叁業清淨,是真正的恭敬。“一切遍禮盡無余”:對于叁世諸佛,你在這裏一拜,全都禮拜到了。爲什麼?因爲清淨心沒有界限。清淨心是真心,真心是盡虛空遍法界,沒有界限,所以一禮一切禮,一敬一切敬。身語意叁業清淨,念念都是禮敬。清淨心就是禮敬,不在于拜佛的形式。形式上的禮佛,是初學,特別是業障重者,一天拜叁千拜,修清淨身語意。拜佛也是忏悔,忏除過去對一切佛菩薩與衆生不敬的罪業。拜佛的時候,心要清淨,心要空,不要牽腸挂肚,心要一念不生(本來無一物);身要依照儀式來做。拜佛是運動,也是最好的養生方法。

  影塵回憶錄有個故事:民國初年,育王寺的香燈師,人很老實。香燈師管蠟燭燒香之事。夏天,天氣熱,別人跟他開玩笑:“香燈師,別人曬書曬衣服,你的蠟燭也應該搬出去曬一曬,不然會長黴!”他真的把蠟燭搬出去曬,蠟燭全曬化了。老和尚叫他一天拜佛叁千拜,修清淨心。拜了叁年,他悟了。

  “普賢行願威神力”:只要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修行,你就是普賢菩薩,是一個初發心的普賢菩薩。華藏世界有一位等覺普賢菩薩,而這位普賢菩薩,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。你照這個法門修,與他相應,他的神力在無形中加持你,能得感應道交。這個力量不可思議,是我們修行的憑借。“普現一切如來前”:十方叁世,無量無邊的世界,無量無邊的諸佛,每一尊佛的面前,都有我們的身相在禮佛。“一身複現刹塵身,一一遍禮刹塵佛”:每一個身,都禮無量無邊的佛;無量無邊的身,每一個身又禮無量無邊的佛;這完全是華嚴境界,重重無盡。這些絕非神話,都是事實。它的原理是:心現識變。心識的功能不可思議,無量無邊,所以能現這種相。深一層廣義的意思,我們更要懂得,我們以清淨心,與整個世界、十方叁世情與無情、世出世間,融成一體。

  十大願裏,第一願是根本。沒有禮敬則沒有稱贊;沒有敬心,稱贊人必定口是心非。一部華嚴經,學的是禮敬諸佛而已。只要做到禮敬,後面九條,條條圓滿;你出言一定是贊歎,待人接物一定是供養。所以,我們學佛學的就是禮敬。禮敬是性德,是我們本來具有的;我們現在迷惑顛倒,起了貢高我慢,把性德失掉了。學佛,不過是恢複性德而已。

  2、頌稱贊如來

  于一塵中塵數佛,各處菩薩衆會中;無盡法界塵亦然,深信諸佛皆充滿。

  各以一切音聲海,普出無盡妙言辭;盡于未來一切劫,贊佛甚深功德海。

  頌第二願稱贊如來。第一首偈是說我們稱贊的對象。對象之廣大,與前面所言沒有兩樣;言詞不同,顯示文章之美。“于一塵中塵數佛”:一塵,塵是微塵。佛經所言之微塵,肉眼見不到。佛經用許多比喻來講“塵”。先講牛毛塵,牛毛比較粗,毛的尖端有一粒塵,可停留在上面不會掉下去。把牛毛塵分成七分,七分之一叫羊毛塵,羊毛比牛毛細得多。羊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,叫兔毛塵。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,叫水塵;在水裏通行無礙。水有密度,當中還是有空隙,水塵可以在空隙中遊離。水塵再分成七分之一,叫金塵。金屬密度很大,在顯微鏡下,還有空隙,金塵可以在金屬的空隙中跑來跑去,沒有障礙。金塵再分成七分之一,這才叫“微塵”。阿羅漢的天眼,可以看到微塵。微塵還不是最小的,再分成七分之一,叫色聚之微。再分成七分之一,是極微之微,然後就不能分了。佛眼能看到極微之微。塵數:把大千世界(銀河系)磨成微塵,數量無量無邊。一微塵之中有微塵數諸佛。“各處菩薩衆會中”:每一尊佛又有菩薩海會圍繞。菩薩更多。“無盡法界塵亦然”:無盡法界每一粒微塵裏統統是這個境界。這是佛親證的境界。這個境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,也叫做一真法界,就是彌陀淨土所講的實報莊嚴土。“深信諸佛皆充滿”:不是我們的境界,我們憑什麼深信不疑?憑釋迦牟尼佛的人格,佛不妄語。真正的境界就是這樣的,這境界就是金剛經所說的“諸法實相”,唯佛與大菩薩親證。

  “各以一切音聲海,普出無盡妙言辭。”贊歎當然是用言辭、用音聲。我們只想到用音樂歌唱、用言辭來贊佛;這種相,的確很粗,初學者能理解。如果深入講,我們又沒法子懂了。真正講到這個境界,一切音聲全是贊佛,一切的言辭沒有一樣不妙,包括罵人吵架也是,我們無法理解。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有心得,就會體會到。我們今天聽的聲音有悅耳的、有討厭的噪音;我們是用分別心聽、用意識聽,我們聽的是聲塵。菩薩離心意識聽,一切音聲海裏、一切言辭海裏,他沒有分別心、沒有執著心、沒有妄想心,他完全用清淨心。清淨心在耳根上,就叫聞性。聞性所聞的是聲性,不是聲塵,這個叫真正的贊歎啊!所以罵人吵架也是贊歎,這個妙不可言,我們就修這個。修稱贊從這個地方修,我們才能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。否則,一天到晚唱歌贊歎佛菩薩,佛菩薩還是佛菩薩,凡夫還是凡夫。贊歎之後,你也變成佛菩薩,這樣才行。所以他對于音聲,沒有選擇的、沒有分別的。對于言辭,也沒有選擇的,所以才叫妙言;有選擇,就不妙了。一切音聲言辭,都是從法性流出,還歸入法性。平常會聽的人,他開悟見性,因爲他用聞性聞聲性,用見性見色性。雖然在六根上說六種性,在六塵上也說六種性,其實,性是一個,決定無二性,這才叫做修“稱贊”這個願。稱贊,是在音聲上煉自己的清淨心;禮敬,是在一切人物事相上煉清淨心。禮敬就是清淨,贊歎也是清淨,每一大願,條條都是講清淨,在這裏面修清淨心,所以這個法門叫大不思議法門。處處教我們明心見性,處處教我們修一心不亂。“盡于未來一切劫”:修行時間沒有間斷。修行過程中沒有期限,修行圓滿之後也沒有期限,所以佛菩薩才圓證叁不退。有期限,就有終結的時候:這個法門,無始亦無終。諸位細想,修清淨心,清淨心有始終嗎?清淨心裏沒有始終。唯識雲:“方分、時分,都是不相應行法。”方分是講空間,東南西北四維上下;時間講過去現在未來。有這個事情,事是有, ,但是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沒有具體的事實。而我們把抽象概念誤會了,把它當作真的,好像真有這個東西,其實是沒有。能把這一關突破了,就打破時空,這才是究竟解脫。清淨心裏沒有十方、沒有叁世,所以才說:盡于未來一切劫。這種說法,對初心的人來說,是莫大的勉勵,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,要不斷地精進努力,不能懈怠,不能退轉。“贊佛甚深功德海”:佛的功德無量無邊,贊歎不盡啊!

  禮敬從事上講,一切諸佛包含一切衆生,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一切衆生本來成佛,所以統統要禮敬,不可以有分別執著,要用平等心清淨心來修。贊歎,要看稱性不稱性,也就是要看善與惡。諸位要知道,善惡是平等的,真妄、邪正也是平等的,沒有一法不平等。爲什麼稱贊要分別呢?對法身大士而言,是平等的;對我們凡夫而言,有差別的。長行文裏講稱贊如來,偈頌裏贊佛而不說如來。在大菩薩的境界裏,是平等的,這叫一真法界。長行文裏有揀別,是對我們說。我們心不平等,就有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惡。我們對于惡法不贊歎,對于善法贊歎。偈頌裏是平等法;長行文裏是有差別的,是差別因果的。佛說法多巧妙啊!

  3、頌廣修供養

  以諸最勝妙華鬘,伎樂塗香及傘蓋;如是最勝莊嚴具,我以供養諸如來。

  最勝衣服最勝香,末香燒香與燈燭;一一皆如妙高聚,我悉供養諸如來。

  我以廣大勝解心,深信一切叁世佛;悉以普賢行願力,普遍供養諸如來。

  頌第叁願廣修供養。供養就是布施。布施是教我們舍,教我們放下。一定要修供養,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供養諸佛、供養衆生、供養法界,一切都供養;以我的智慧、勞力、財富、技能,貢獻社會、爲一切衆生服務,不講求報酬。布施供養的功德,得到的是斷除煩惱;悭吝貪愛的心、憂慮的心、牽挂的心都沒有了,多自在啊!你們今天有錢不自在、有地位不自在,是因爲你心裏有牽挂憂慮煩惱。佛陀教我們布施,就是教我們得大自在。大自在是真快樂真幸福。或許有人會害怕,一切身心世界都舍掉,這怎麼得了!日子怎麼過?對的,人的日子不要過了,六道的日子不要過了,過佛菩薩的日子吧!佛菩…

《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