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法師講述
邱淑真居士記
前言
十大願王
顯經勝德/十大願王導歸極樂
勸囑受持
頌十大願王(偈頌)
贊歎本經殊勝功德(偈頌)
勸囑受持(偈頌)
結歸
附錄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
前言
諸位同修,今天我們有這個非常殊勝的因緣,與大家報告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的啓示。雖然時間不長,不能細說,這一種研習報告的方式,我相信同修們比平常聽經收獲一定更多。現代人工作忙碌,佛的經典雖然很好,畢竟不能完全契合于現代人的需要。因此,研習啓示的報告,將與我們生活、德行、修持、家庭美滿、社會祥和,有相當關系的,提出來研習;撷取精華,使經中的要義呈現出來,我們聽了之後,確實能得到真實的利益。
報告本文之前,先介紹華嚴經。
大藏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。佛究竟爲我們說了什麼?佛在無量壽經講叁種真實:1、真實之際。2、真實智慧。3、真實的利益。世尊四十九年爲我們說的一切經,說的是“諸法實相”;用現代話來說,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人生是我們自己本人,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。世尊出現在世間,四十九年所說,是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。佛教的本質,是釋迦牟尼佛對于十法界一切衆生的教誨,它不是宗教,是教育。佛的教育究竟圓滿,幫助我們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破迷開悟就是真實的智慧,離苦得樂是真實的利益。虛雲老和尚教導我們:“學佛要深信因果、嚴持戒律、堅固信心、決定行門。”佛教教育博大精深,任何學術宗教都不能跟它相比。我們以一生有限的時間精力,如何修學呢?必須精選。要選擇,要解義。佛所講的道理,佛所教給我們的方法,要很清楚地理解,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。佛法的教學,給我們的真實利益,具體而言,一生的幸福快樂、家庭的美滿、事業的順利、社會的祥和、國家的富強、世界和平,佛陀教育統統都能達到。這些是花報,是今世的果報;後世的果叫果報,更是殊勝。特別是華嚴,果報之殊勝,我們無法想像。
華嚴經,是佛門第一經,是世尊的圓滿法錀。這一部經,是整個佛法的綱領,是整個佛學的概論。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,都是講華嚴經的某一部份。說宇宙人生全體的就是這部經。這部經怎樣圓滿的呢?到最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此經才到究竟圓滿。古人說:一切經作比較,華嚴經第一;華嚴經與無量壽經作比較,無量壽經第一。華嚴經到最後,普賢以十願導歸極樂才圓滿;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講西方極樂世界;所以,無量壽經是華嚴的歸宿。唐朝善導大師說過:一切諸佛如來示現人間講經說法,就是爲了把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功德利益,介紹給大家。
華嚴經有叁種譯本:晉譯六十華嚴,唐譯八十華嚴,唐德宗貞元年間譯四十華嚴。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的全文。清涼大師判華嚴經爲七處九會。本經的內容,從清涼所判的“信解行證”四大科,我們就了解。它的含義,除四分之外,有五周因果:前十一卷是所信因果;當中四十一卷,前面講差別因果,後面是平等因果;七卷講成行因果,這是離世間品,完全講修行的方法;末後二十一卷(在四十華嚴裏就是四十卷)說證入因果。其次,說六相、十玄門、四法界,這是爲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,也就是我們自己與生活環境的真相。講到大世界,講到宇宙,佛在此地說二十重華藏世界,即今所言宇宙觀。在行門方面,本經特別著重曆事煉心。修行在哪裏修?在日常生活中,在穿衣吃飯、處事待人接物之處,鍛煉自己的清淨心、廣大心、平等心、大慈悲心,受用才是真實的。
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是華嚴經的特色。華嚴不但有圓滿的理論、周詳的方法,而且善財童子與文殊普賢等五十叁位菩薩表演給我們看,教我們如何修行。五十叁位善知識,代表現前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,對于大乘佛法,人人可以學,人人可以修、人人可以成就。真正發心學佛,學生就是自己一個人。善財童子沒有同伴,沒有同學,他所遇到的人,都是善知識,用現代話來說,都是老師。孔子雲:“叁人行,必有吾師。”好人與壞人皆是自己的老師。好人做好事,我們要跟他學,他是我的老師;惡人所作的事,我要警惕,不能跟他學,他也是我的老師。善財參訪第九住菩薩勝熱婆羅門,他愚癡,善財不學他的愚癡。第七行位菩薩是甘露火王,嗔恚心重。第五回向是伐蘇蜜多女,是位妓女,代表貪愛。這叁位菩薩代表貪嗔癡叁毒煩惱。現今社會,具足貪嗔癡的善知識不少,假如我們有善財的智慧,有善財的本領,我們跟他們相處,能成無上道,不妨礙我們。此經指出,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。大乘佛法修學超越國界、種族、宗教,還超越善惡、超越十法界,這都是我們在華嚴經上認識體會的。每一位次階級有一善友代表,唯獨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兩人共一會,德生童子代表智慧,有德童女代表慈悲,悲智雙運,才能快速達到究竟圓滿境界;這是教我們在生活中,對人事物,要有智慧,要有善巧方便。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。參觀彌勒樓閣,用現代話說,是圖書館;不但藏書豐富,錄音帶、錄影帶也非常豐富。何以故?因爲樓閣中可以看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刹土,都好像銀幕裏出現一樣;所以,他的圖書館是視聽圖書館。善財至此地,大開圓解,解圓滿了。最後,第五十叁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,教他十大願,十大願代表行門圓滿。彌勒的圖書館是學問的圓滿,普賢十大願王是德行的圓滿。學問與德行皆圓滿,這就成佛了;無上佛道至此成就。這是華嚴經給我們非常偉大究竟圓滿的啓示。
佛在本經告訴我們:不學普賢行願就不能圓成佛道。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以後,才接受普賢菩薩的教誨,由此可知,普賢行願是等覺菩薩所修的,不是普通人所修的;尺度放寬,那也是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地位最低的是圓教初住菩薩;圓教初住以前,普賢行願可以發心修學,決定做不到。“普賢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十大願王才圓滿。”這句話很值得我們細想。文殊與普賢皆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普賢是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法王子,圓教的等覺菩薩,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做什麼?我們由此經得到答案,他是去修圓滿的十大願王。
淨宗學人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淨土。生到淨土,不退成佛,這是淨宗真實的利益。淨宗解門依淨土五經一論。行門則是一句阿彌陀佛。都攝六根、淨念相繼,這是正行。正行之外,還要有助行,正助雙修。淨宗助行有五個科目——叁福、六和敬、叁學、六度、普賢十大願王。
普賢行的基礎是叁福。叁福第一條是人天福報。要想成佛成菩薩,先要把人做好。從哪裏學起?第一福: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”學佛從這裏學起。整個佛法就是講孝敬二字而已。“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”:唯有成佛,才能把孝親尊師做到圓滿。不敬父母是不孝,不敬老師也是不孝。兄弟不和,讓父母擔心,是不孝。做事不負責任,對人沒有誠意,工作不努力,身體不好常生病,自己天天煩惱,一句阿彌陀佛沒念好,皆是不孝。沒有一樁事情離開孝敬,所以佛給我們訂的大根大本是孝親尊師。我們自己成佛,不但能度今生父母,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的父母也得度,這才是盡大孝。“慈心不殺”:從孝敬這個基礎,發展爲大慈大悲,慈心對一切衆生。不殺生是慈,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也是慈。這個慈心,包括戒定慧叁學,一展開,整個法界皆含攝其中。不殺只是舉一個例子。凡是令衆生生煩惱,我們心地就不慈;自己生煩惱,也不慈。“修十善業”:十善不是戒,是善業。身叁善——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。口四善——不妄語(不騙人)、不兩舌(不挑撥是非)、不绮語(不花言巧語)、不惡口(說話不粗魯)。意叁善——不貪、不嗔、不癡。佛陀教我們修學身語意十大類的善行。這樣,把人做好,才叫好人。第一福是基礎,有孝親尊師、慈心、十善,才有資格入佛門學佛,做釋迦佛的學生。
第二福:“受持叁歸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。”第二福是二乘人修的,真正入佛門。二乘人修戒定慧叁學。“受持叁歸”:你一入佛門,先把佛門修學的理論方法傳授給你,這叫傳授叁歸。叁歸依:歸是回頭,依是依靠;歸依叁寶(佛法僧)。叁寶在自性之中。六祖雲:“何其自性本來具足。”自性本來具足叁寶,我今天是要依靠自性叁寶。叁歸:1、歸依佛:佛是自性覺,覺而不迷。從一切迷惑顛倒回歸,依自性覺,這叫做歸依佛。2、歸依法:法是自性的正知正見。法華經雲:“入佛知見。”佛知佛見就是正確的思想、正確的見解,對于宇宙人生真實相完全了解,一點也沒看錯想錯。從前想錯看錯解錯,現在從這些錯誤回過頭來,依自性的正知正見,這叫歸依法。3、歸依僧:僧是自性清淨;六根清淨、一塵不染。六祖雲:“何其自性本來清淨。”從一切汙染回過頭來,依本來清淨的那個心,這叫歸依僧。歸依佛,覺而不迷;歸依法,正而不邪;歸依僧,淨而不染。學佛修的是覺正淨。無量壽經經題是“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”,叁寶也在經題中,覺是佛寶,平等是法寶,清淨是僧寶。“清淨平等覺”五字就是自性叁寶,我們依這五個字修行,才是真正受持叁歸,真正佛弟子。修行綱領明了之後,在佛菩薩像前,發深重誓願:“願意做佛的學生,願意接受佛的教誨,從今之後,我一定修覺正淨。”請一位法師作證明,舉行一個叁歸儀式。真正重要的,是要歸依自性叁寶。叁歸之後,佛陀教我們具足衆戒、不犯威儀。“具足衆戒”:持戒就是守法。不只佛所講的戒條——五戒、十戒、比丘戒、菩薩戒,凡是佛在一切經論裏對我們的教誨,統統是教誡。憲法、法律、規章,都在戒律範圍之中,都要遵守;各國的風俗習慣與道德理念也要遵守…
《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