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功德、無量的德能,統統都恢複了。佛法就是教我們斷妄想執著而已。菩薩如何幫助一切衆生得大自在?就是要拔除衆生的病根,教衆生明了事實的狀況。妄想執著是你自己起的,須要你自己斷。我們自己不知道病根是妄想執著,佛菩薩一語道破,這就是他對我們的加持、對我們的幫助。我們從今之後不打妄想就成功了。妄不是真的,凡是有想皆是妄,真心裏沒有想。天天念阿彌陀佛這一佛號,是不是妄?我在此地告訴諸位真話,只有這一句佛號不妄。因爲別的妄想,你要搞六道輪回。六道輪回與十法界都不是真的,一真法界才是真的。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。我們想阿彌陀佛、念阿彌陀佛,絕不是打妄想,除此之外統統是妄想。自己得度了,從今之後不打妄想。過去的已經過去了,不要再想它,一場夢一樣。未來還沒來,你想它幹什麼?說“現在”,現在已經沒有了、過去了。金剛經雲:“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,叁心不可得。”想過去、想現在、想未來,皆是妄想。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想,自在啊!不是與我生活有關系的事情,我不須要知道;不是我必須認識的人物,我不必要知道;心就清淨了。古人雲:知事多時,煩惱多。我勸同修:不要看電視,不要聽廣播,不要看報紙。聽經是爲了斷疑生信,信心清淨則生實相。以清淨的信心執持名號,就可以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總而言之,要將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認識清楚;千經萬論就是說這一樁事,這是佛法的中心議題。
“善能分別諸法海”:法是一切法,一切法裏有真實法、差別法。真實是體。佛言萬法皆空,講空是講體,這是真實的。一切萬法都不是實在的。金剛經雲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”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。”皆是講諸法體性,這是相同的。如果從一切法“相”上講、作用上講,那是差別。宇宙之中差別的法無量無邊;有染淨、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惡,你要有能力分別。唯有教育,能使廣大的衆生辨別差別法的是非善惡利害。能辨別善惡,一定能斷惡修善;能辨別利害,自然就會趨吉避凶。不認識差別法,往往把凶當作吉,把惡當作善,果報現前時,後悔來不及。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是自己造業障礙了自己。爲什麼造業?就是事實真相沒搞清楚。所以,我們要非常重視教育。
“能甚深入智慧海”:受持佛法目的就是開智慧。而智慧是本有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背誦經典、背誦古文,修根本智,是入甚深智慧海的起步。從無量壽經、四書五經下手。唯有恢複孔孟與大乘的教學,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。佛經上講的殊勝功德利益,我們可以得到;縱然不能圓滿得到,少分決定可以得到。家庭的美滿、事業的成功,都在這些教科書裏。
“普能清淨諸行海”:能夠辨別邪正是非,能夠成就真實的智慧,然後你自然有能力清淨身口意叁業。心清淨:思想見解清淨,不受汙染,不受外面境界動搖。語清淨:你的言語字字句句都是利益衆生的,都是誘導衆生向善的,誘導衆生證真。你的行爲一定可以做世間人的榜樣。這就是普能清淨諸行海。而後,我們的願望才能達到圓滿。
“圓滿一切諸願海”:四弘誓願——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普賢十大願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我們要真正修行,也可以圓滿。何況我們對于世間法所求所願,絕不落空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,一定能滿足你的願望。求願若不能滿願,必是有障礙;障礙除掉,有願必成,樣樣稱心如意。
“親近供養諸佛海”:在生活當中,要真正的修行,也就是說,要認真將生活當中不好的習氣、不良的行爲,把它改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改正,要從親近善友做起。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普賢菩薩教我們跟諸佛(善知識)往來,才不會學壞,道業決定成就;教我們供養諸佛,真正的供養是依教奉行,老師的教導,認真做到。親近一位好老師指路,親近善友切磋,是我們一生修行成功的關鍵。
“修行無倦經劫海”:這是講精進。發長遠心、恒心、毅力,永不退轉。勇猛精進,不要怕人毀謗。我們修學是爲了道業學業的圓滿成就,是爲了對一切衆生真實的貢獻,這個貢獻,不須要人知,也不須要人贊歎。別人毀謗侮辱你,罵你,趕緊道謝;因爲,業障被他們消掉了。
普賢菩薩給我們做榜樣,沒有成佛之前,修行經曆無量劫;成佛之後,還退到菩薩位,還要來修行,還要重頭再學起,這真是了不起。無論成佛之前、成佛之後,修行永遠沒有中斷。我們現在修行是爲自己,這些菩薩們修行是爲衆生。普賢菩薩在此地示現的,也是持戒念佛、求生淨土,給我們做一個好榜樣。
“叁世一切諸如來”:這一首偈最重要的意思是叁人行必有吾師,也就是本經善財童子所顯示的:一切衆生都是我的善知識,一切衆生、一切時一切處,都是我的學處(學習的處所)。叁世諸佛:過去諸佛與現在諸佛,皆已成佛;未來諸佛是一切衆生,尚未成佛。所有一切衆生都是未來佛。這一句重點是在未來佛。還沒有成佛的這一切衆生,有善有惡,這是我們的學處。過去佛、現在佛,世尊在經典裏給我們介紹,給我們敘說一切諸佛對衆生的教訓,我們讀到了,應當如說修行。現在一切大衆(未來佛),他們的善心善願善行,我們看到了、聽到了,我們起歡喜心、起恭敬心,要效法。我若沒有這些善行,要學。這些善人是我的善知識。遇到惡人起惡心惡念,造作一切罪業,我們看到聽到,反省一下,我有沒有?若有,趕緊改過自新。這些惡人也是我的老師(善知識)。沒有一個不是老師!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!都是時時刻刻在指引我們、幫助我們。學生只有我一個,除我之外,統統是我的老師。這一首偈,最重要是教我們這一樁事。
“最勝菩提諸行願”:最殊勝的就是你知道學善人,不學惡人。遇到善人,跟他學;遇到惡人,反省我有沒有他那樣的惡,他幫助我們檢查自己的心行。人很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過失,當看到別人的過失,回過頭來照照,看看自己有沒有,就找到了。找到過失,把它改過來。那個人是我們的恩人,沒有他,我們不會發現自己的過失。這是最殊勝的覺悟。所有一切行願要這樣修法。
“我皆供養圓滿修”:對于一切衆生,平等的供養,平等的禮敬,培養自己的清淨心、平等心。善人惡人,我們知道怎樣在裏面學;順境逆境,也知道怎麼修。順境逆境都是好境界,善人惡人都是好人。這樣的人修學,這一生必定圓滿成佛,因爲所有障礙統統沒有了。障礙,在自己的心裏,自作障礙,外面境界確實沒有障礙。我們不知自己障自己,總怪外頭障礙我,這個人障礙我,這個事障礙我,這個環境障礙我,處處都是心外求法,不知道真正的障礙是發生在內心。內心清淨真誠,就突破外面所有一切障礙,一切障礙都變成助緣,都來幫助你、成就你。
下面六首偈,結歸文殊普賢,願同二聖。
▲願同二聖
一切如來有長子,彼名號曰普賢尊;我今回向諸善根,願諸智行悉同彼。
願身口意恒清淨,諸行刹土亦複然;如是智慧號普賢,願我與彼皆同等。
勸我們以普賢菩薩爲榜樣,學普賢菩薩。普賢菩薩在哪裏呢?普賢菩薩就是一部完整的華嚴經。而這一卷經,是華嚴經的總結;將華嚴經所講的理論、修行方法、境界,統統作一總結,結歸到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讀華嚴疏鈔,才真正認識普賢菩薩,認識文殊菩薩,知道怎樣跟他們學習。
佛門供的佛像皆表法。當中供的是佛,佛代表本體,代表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是清淨的,清淨心中一法不立;所以華嚴經上佛不說法(他是本體,無法可說),是菩薩說法。菩薩代表從體起用,起用就是法。起用一定要用兩位菩薩來代表,一是智慧(智)的起用,一是行爲(行)的起用。華嚴叁聖,當中是毗盧遮那如來,右手邊是普賢菩薩(表行願),左手邊是文殊菩薩(表智慧)。華嚴會上,普賢是長子,文殊是次男,意思是華嚴教學以行願(實踐)爲主,但是行願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。普賢菩薩的行願,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老老實實念佛求生西方淨土,就是普賢圓滿的行願。勸我們要跟普賢菩薩學。
“願身口意恒清淨”:一個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的人,他的身語意當然清淨。身語意清淨就是身心清淨。身心清淨,境界就清淨。“諸行刹土亦複然”:境界清淨。“如是智慧號普賢”:身心境界無一不清淨,就叫普賢。“願我與彼皆同等”:念佛求生淨土,是文殊普賢他們所用的唯一妙法。我們果然念佛,心定在一心不亂,與普賢沒有兩樣。
我爲遍淨普賢行,文殊師利諸大願;滿彼事業盡無余,未來際劫恒無倦。
我所修行無有量,獲得無量諸功德;安住無量諸行中,了達一切神通力。
文殊師利勇猛智,普賢慧行亦複然;我今回向諸善根,隨彼一切常修學。
願,建立在信解的基礎上。行,以願爲基礎。必有大願,才能修大行。“我爲遍淨普賢行”:周遍清淨莊嚴的普賢行法。實際上,這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,從早到晚待人接物,就是這些。“文殊師利諸大願”:文殊師利的大願也是求生西方淨土。“滿彼事業盡無余”:佛菩薩的事業,就是教化衆生,幫助別人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“未來際劫恒無倦”:這是普賢菩薩的精神,十大願王,每一願都無有疲厭。“我所修行無有量,獲得無量諸功德”:這兩句是自己的成就。在一切行持當中,成就自己無量功德。功德就是定慧,成就自己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禅定(叁昧、一心不亂)。“安住無量諸行中,了達一切神通力”:這兩句是教化衆生。了達:覺而不迷。神通:示現的能力能夠利益他人。“文殊師利勇猛智”:這一首說出自己的願望。我們要同文殊之智、同普賢之行,將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善根,回向衆生、回向菩提、回向法界,常隨佛學、常隨文殊普賢來修學。
叁…
《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