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離一切惡友:跟你志趣不同者,一定不會跟他往來,不會受他障礙。你有道德、學問、辯才,一定能夠降伏一切外道,能夠解脫一切煩惱。所以,這樣的菩薩住在世間,能夠接受一切衆生的供養,因爲他是一切衆生的福田。衆生不供養,他就不住世,他就到別的地方去,他是生死自在。他的生活空間跟我們不一樣。我們的生活空間很小,只是一個地球而已,地球之外,沒法子去。這些諸佛菩薩活動的空間,是盡虛空遍法界,我們沒法子想像。遇到這種人,我們若不供養他,對他恭敬,好好跟他學,他就走了,不在此地。供養是如說修行供養,一定要接受他的教誨指導,這是最重要的。若沒有如說修行,縱然物質供養豐厚,他也不會住在此地,因爲他不貪圖享受。住在此地只有一個理由:這個地方有很多人真正跟他學,他就一定住在此地。
又複是人,臨命終時,最後刹那,一切諸根,悉皆散壞;一切親屬,悉皆舍離;一切威勢,悉皆退失;輔相大臣,宮城內外,象馬車乘,珍寶伏藏,如是一切,無複相隨。唯此願王,不相舍離;于一切時,引導其前;一刹那中,即得往生,極樂世界。到已,即見阿彌陀佛。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自在菩薩、彌勒菩薩等,此諸菩薩,色相端嚴,功德具足,所共圍繞。其人自見,生蓮華中,蒙佛授記。得授記已,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,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,以智慧力,隨衆生心,而爲利益。不久當坐菩提道場,降伏魔軍,成等正覺,轉妙法錀;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,發菩提心,隨其根性,教化成熟;乃至盡于未來劫海,廣能利益一切衆生。
普賢菩薩又告訴我們一樁很重要的事情。古德注解經文,常引用這段經文。由此可知,這一段經文很重要。對念佛求往生者,尤其重要。臨終最後刹那(最後一口氣)是死生存亡關鍵的時候。神識離開身體(靈魂離開肉體),肉體就壞,腐化了。這是告訴我們,身體非常脆弱。你的家親眷屬,恩愛再重,這時候也不能不分離。一離永離,來世見不到。縱然來世見到,自己與別人都已改頭換面,見面也不認識。所以,世緣要淡,不要太執著;但是,對于一切衆生的照顧,要很周到,這是菩薩行,心地清淨不能有染。在世時英雄好漢,威風有勢力,死後什麼也沒有了,只是黃土一抔,一切威勢都會失掉。在世間做帝王者,死後,大臣也不會跟著他走。住的宮殿,交通工具象馬車乘,一樣也帶不走。在世時收藏的許多珍寶,也一樣帶不走。身體都要腐爛,何況身外之物!這一樁事情看透,則對世間一切法不會留戀,不會再有貪愛,你的心就清淨很多。心清淨就生智慧,就曉得在世間應怎麼樣做人、怎麼樣做事。自自然然會跟佛菩薩一樣,在這世間,不爲自己,爲衆生。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自己一場空,所以不爲自己。真實的功德,唯有利益衆生。
“唯此願王,不相舍離。”你所修行的功德可以帶走,不會舍離。因爲功德是真心修的,不是虛情假意修的。世間人情爲什麼帶不走?是虛情假意,不是真心。權教菩薩以下,統統用的是虛情假意,從沒有用真心的。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用的是真心。真心永遠不會變,妄心刹那在變。世間東西一樣也帶不走,因爲是虛情假意在造的。你幫助一切衆生,誠心誠意做的,功德福德統統都帶去。俗雲:“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”帶善業,到叁善道(天、人、阿修羅)受果報;帶惡業,到叁惡道(地獄、餓鬼、畜生)受果報。菩薩善惡業都沒有。雖然斷一切惡,不著斷惡之相;雖然修一切善,不著修善之相;叁輪體空。天天作善,天天爲大家,絕對不著相。因此,他所修行的十大願王帶得走。不但帶走,而且在“一切時”,願王永遠跟他,不會離開;“引導”他,“一刹那中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”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到了極樂世界,立刻見到阿彌陀佛。所以,十大願王是菩薩修行的最上乘法;換句話說,是一般菩薩六度的圓滿行。十願裏,願願都圓滿含攝六度,是菩薩的圓滿行。到極樂,同時也見到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自在菩薩、彌勒菩薩等。這些菩薩,色相端嚴,功德具足。
修十大願王者,生到極樂世界,花立刻開,且是上輩往生。因爲修普賢行願者,心量像虛空法界一樣,每一願皆說:“虛空界盡、衆生界盡、衆生業盡,衆生煩惱盡,我此修行,無有窮盡。”我們的心量太小;要學普賢行,那是大心量。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”沒有一法不包容,這樣大的心量,念佛求生淨土,當然上上品往生。因此到那裏,蓮花化生,花開見佛,得佛授記。
得佛授記後,在西方極樂世界努力精進求學,導師是阿彌陀佛,教授是十方諸佛如來、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,同學是諸上善人;所以到那兒求學,成就非常快速,不退轉,一生圓滿成就。即使還沒有畢業前,想倒駕慈航,阿彌陀佛以本願功德威神加持,你就可以乘願回去度衆生,而且不退轉、不墮惡道。到十方世界度衆生,能力就跟觀音菩薩一樣,隨衆生心、應所知量;應以什麼身得度,自己就能現什麼身。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自己也能示現八相成道,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世間示現成佛一樣。只要踏進極樂世界,跟阿彌陀佛打個照面,就有這個能力。這個能力是佛加持的,因爲你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學生,一切諸佛菩薩都幫助你,龍天護法神都護持你。若不認真努力修學,不能放下萬緣,是對這法門仍半信半疑,沒有完全相信;事實真相若搞清楚,則疑情斷,信心建立。這個法門不難修。此時才能真正報佛恩、報父母恩,報衆生恩;因爲你有能力利益一切衆生。
叁、勸囑受持
善男子!彼諸衆生,若聞若信此大願王,受持讀誦,廣爲人說;所有功德,除佛世尊,余無知者。是故汝等,聞此願王,莫生疑念;應當谛受,受已能讀,讀已能誦,誦已能持;乃至書寫,廣爲人說。是諸人等,于一念中,所有行願,皆得成就;所獲福聚,無量無邊;能于煩惱大苦海中,拔濟衆生,令其出離,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
這一段話很重要,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。菩薩在此地說,假如我們聽到這個法門,聽了之後能相信,能夠接受,受持讀誦、廣爲人說,所有功德之大,無可爲比,唯佛知之。受持:受是接受,持是照做。如“禮敬諸佛”,照做,雖然做不圓滿,認真做、認真學。對人,我都用恭敬心、真誠心。對事,無論大事小事,我都很認真負責去做,把事情做得很好。對物,把桌子擦幹淨擺整齊,這是對物的恭敬。如此,才是真正受持普賢行。“稱贊如來”,人家有利益衆生的好事情,我們要贊歎;人家有不好的事情,我們不說;隱惡揚善。壞人做壞事有慚愧心,會難過,他做一點點好事,人家贊歎他,做壞事,人家原諒他,都不說;內心慚愧,久而久之,他能改過自新,變成好人。惡人自有惡報,用不著我們去宣揚。此段教我們要相信、受持、讀誦,這是自修、自行。除此,還要宣傳,廣爲人說;經典要流通,大量印行,印得精美,到處送人。勸人學佛,把佛法的精義、精神、教訓、利益(好處),隨時隨處說給別人聽。對方聽也好,不聽也好(至少聽幾句入阿賴耶識)。接電話時,拿起電話先說一句阿彌陀佛,把阿彌陀佛灌到對方耳裏,這就是度衆生,廣爲人說。勸人念佛,其他廢話少說。自行化他的功德,除了諸佛如來,都不曉得你功德之大,大到什麼程度。
“是故汝等,聞此願王,莫生疑念。”汝等指我們大家。聽了這部普賢行願品,不是偶然的,是過去生中、無量劫來,你所種植的深厚善根、大福德因緣,今天具足,才有機會聽聞此經。福報不夠的,聽不到,所以不要小看自己。聽了之後,要深信不疑。知道普賢菩薩、毗盧遮那如來,在經典裏所講,句句是真實語。我們“應當谛受”。谛是仔細、審慎。統統明白、清楚、了解,完全接受過來。接受之後,第一步功夫是讀經,讀了之後要能背誦,能背誦之後要做到。能背誦,記得熟,日常生活中,起心動念一切作爲,都可以想到。譬如,擦桌子,想到禮敬諸佛,桌子是佛,我要把它擦幹淨,很恭敬認真地做這工作。不管做什麼事情,都有誠心、誠意,有敬心、敬意,事情怎麼會做不好!不能背誦,修行就沒有標准、沒有原則;所以,一定要背誦經典,然後把它做到。做到之後,自己得到真實的受用、真實的利益。這個利益是煩惱輕了、智慧增長,一天到晚快樂無比。自己可以感受到是世界上第一快樂幸福美滿的人,法喜充滿。入這個境界,具足真善美慧;你的生命、生活,真正充實。唯獨在佛法修持上真正有功夫的人,他是充實的。“乃至書寫,廣爲人說”,是勸人。要流通佛法,宣傳佛法,這是佛弟子的責任。依照這個法門自行化他,盡心盡力去做。自己修行,要盡心盡力;流通宣傳也要盡心盡力。
這些人,一念中所有的行願皆得成就。這是事實,就是大經所說的: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”因爲你的心量是圓滿的,任何一行都是從真心圓滿心中生起。圓滿心中生起的一念,哪有不圓滿的道理?哪有不周遍的道理?這是華嚴境界,很難體會、很難懂,它是真正的事實。你所得的福報,無量無邊。無邊勝福從這裏求。若以種種金銀財寶布施求福,所求得的是小小的福報,不是修究竟圓滿的大福。究竟圓滿的大福要靠普賢行才能達到,才能圓滿的成就。煩惱苦海裏一切衆生,你也有能力與諸佛菩薩一樣,幫助他們處理,引導他們念佛求生淨土,普賢的行願才能達到圓滿。
貳、偈頌
爾時,普賢菩薩摩诃薩,欲重宣此義,普觀十方,而說偈言:
偈頌像中國的詩歌。此地偈頌爲七言頌,一句七字,四句爲一首。總共有六十二首。前面一部分屬重頌,將十大願王重覆說一遍。佛經裏,這種體例很多,用意有二:1、佛講經,聽衆自由參加,有先來後到,後到者沒聽到前些日所講,佛很慈悲,用偈頌體裁簡單扼要再說一遍。2、經文要背誦,怕鈍…
《普賢大士行願的啓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