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时。智慧光明。所居国土。教授名字。皆闻十方。诸天人民及蜎蠕类。来生我国。悉作菩萨。我立是愿。都胜无数诸佛国者。宁可得否。
前面所说愿望,并不稀奇,真正觉悟人都能作到,后面这段话,查遍大藏经无人发此奇愿,成佛还要胜过诸佛国。“教授名字”四字旁,李老师注“分人法”。“人”是阿弥陀佛、观音、势至,西方三圣,名闻法界。“法”是此无量寿经,及六字洪名。诸佛世界皆有六道。诸天人民甚至于蜎蠕之类畜生道,凡是生到西方者悉作菩萨,皆遵修普贤大士之德,一生圆成佛道。法藏最后问老师,我这个愿能不能达到?
世间自在王佛。即为法藏而说经言。譬如大海一人斗量。经历劫数。尚可穷底。人有至心求道。精进不止。会当克果。何愿不得。
此是佛对法藏的答覆,作佛的目的是为众生而非为自己,如念念为自己设想,一样也得不到。李炳南老师曾说过,学生找老师难,可遇不可求,而老师找学生更难。“人有至心求道”,“至心”就是真诚之心,而且精进不退。法门平等无有高下,门门第一,理上说是如此,而在事上难易大有区别。每人根性不一,智慧不同,生活环境不同,难易在个人根性。念佛法门不管根性优劣,一律能修。参禅要有安静环境,才好用功。学密仪规繁杂,供养之具亦非富有者莫办。一句阿弥陀佛方便至极。修其他法门,亦能生净土,但须断烦恼并把所修功德回向净土。
最近由台北运到一批江著金刚经讲义,今天我带来一箱,分送大家每人一本。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经,这本讲义是集金刚经古今注释之大成,参考书有一、二百种,特别对于佛学名词术语解释得非常周详。李老师在台湾办大专佛学讲座,把这本讲义作为教材。江居士标榜的是“教宗般若,行在弥陀”。古大德说“贵精不贵多”;又说“一经通一切经通”。自古以来走一门深入而成就者多,广学多闻成就者少。对“精进”二字要特别注意,认真体会。佛为法藏比丘作证明说,你发的愿可以作到,只要精进不止,会当克果,什么愿都能达到。
汝自思惟。修何方便。而能成就佛刹庄严。如所修行。汝自当知。清净佛国。汝应自摄。法藏白言。斯义宏深。非我境界。惟愿如来。应正遍知。广演诸佛无量妙刹。若我得闻。如是等法。思惟修习。誓满所愿。
世间自在王佛开示给法藏比丘修行的纲领,与禅宗的答在问边同,完全叫他自己体悟,而无讲解。此经不但有教,而且有禅有密,很明显的在经文中可以看到。此段经文有三个“自”,“汝自思惟”,“汝自当知”,“汝应自摄”。这三个“自”与禅宗之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之意趣相同。法藏问佛,其愿望中之依正庄严,都要超过诸佛,用什么方便?佛反而问他,你自己考虑考虑,用何方便才能达到成就庄严佛刹的目标,并向他说,你所修行你自己应当晓得,清净佛国要你自己去创造,不能依靠旁人。
法藏这样聪明绝顶的人,还有伟大的抱负,佛这一点,他能不开悟吗?虽开悟而非常谦虚。于是对佛言:斯义宏深,非我境界,愿如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,让我了解实际生活情况,思惟修习,俾能满我所愿。其用意很深,虽已悟而装成未悟。因净土与禅宗不同,禅只能接引上上根人,法藏是要以念佛名号接引众生,就自然无机不摄,九法界咸蒙其益。法藏所要知道的非常现实,即十方诸佛世界众生的生活状况,以及各人家庭社会国土的苦乐情形,作他自己的修学参考。“若我(法藏)得闻,如是等法,思惟修习,誓满所愿”。证明他具足“闻思修”三慧,乃大菩萨而不是普通人。
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。志愿深广。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。广大圆满之相。应其心愿。悉现与之。说是法时。经千亿岁。
法藏在世间自在王佛会下,听经时间为千亿岁,佛给他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,二百一十亿非数字,在密宗廿一及十六均是表法,二百一十亿表示大圆满,法藏在大愿中表示度众生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,所以他的学习亦复如是。一切佛刹广大庄严圆满之相,及其三界六道,因缘果报,净秽苦乐,他统统明了了。不但佛以言语教之,而且把诸佛世界之事实以佛神力变现在其面前令其亲眼看到。
尔时法藏闻佛所说。皆悉睹见。起发无上殊胜之愿。于彼天人善恶。国土粗妙。思惟究竟。便一其心。选择所欲。结得大愿。
法藏听老师介绍得很详细,而且见到。老师说那一个世界,就把那一个世界变现出来给他看,这是最好的教学法。四十八愿不是坐在家里打妄想说的,每愿都有来由。如第一愿“国无恶道”,他看到十方世界三恶道实在太苦了,将来我这个世界没有三恶道。三恶道的因是什么?其缘又是什么?恶道是果报,如把因与缘断掉,三恶道就没有了。四十八愿,每愿均有来由,善恶是讲身口意三业,善感善果,恶有恶报。众生造因不同,故果报亦异。十方世界好的则采取,坏的一律淘汰,所以极乐世界是集一切诸佛世界美好之大成而建造出来的。
中国人说: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”法藏千亿岁听经是读书,看到一切诸佛世界等于行万里路,所以他的知识智慧是真诚的。他有这样的学历与经历,他要选择自己的刹土。一切刹土各有复杂的因缘,善恶兼而有之,惟独极乐世界乃是纯善之境,在此建立一个单纯的修学环境,提供十方世界,发大愿希望一生了生死、成佛道的众生来此修行。读经至此,乃知弥陀行愿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作为。台湾如要把教育办好,教育必不能离开传统,我们的传统是儒家道家与佛家,这是学问的大根大本。其次是历史,中国历史最完整,从司马迁作史记,每朝均有完整历史留给后世。历史就是一部因果兴衰之教训,这是读万卷书。然后再行万里路,了解现前整个世界大势,取人之长,舍人之短。阿弥陀佛即以此方法建立极乐世界,如果我们亦以此法治国,国家必兴。
精勤求索。恭慎保持。修习功德。满足五劫。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。功德庄严之事。明了通达。如一佛刹。所摄佛国。超过于彼。
他认真精勤学习,深入钻研,谨慎恭敬,修行发愿的时间用了五劫。“俱胝”是数字单位,即千万,亦即二百一十亿。此系会集本,就五种原译本之原文,不敢更动一字,法藏把十方所有一切佛刹内理事、善恶、因果都搞清楚,他所建立的极乐世界超过上述二十一俱胝佛土。
既摄受已。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。稽首礼足。绕佛三匝。合掌而住。白言世尊。我已成就庄严佛土。清净之行。佛言善哉。今正是时。汝应具说。令众欢喜。亦令大众。闻是法已。得大善利。能于佛刹。修习摄受。满足无量大愿。
法藏比丘把极乐世界造好了,因老师在世教授四十二劫,同他讲经千亿岁,他修行五劫,老师尚未般涅槃,所以建好道场之后,要向老师报告并请老师指导,到世间自在王如来所,稽首礼足,绕佛三匝,合掌而住,他对佛说:“我已成就庄严佛土,清净之行。”“庄严佛土”是讲西方世界的依报,“清净之行”是正报。十方一切国土是众生共业所成,而他所造的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一个人愿力成就的。他心量大,欢迎十方世界想修道的众生前来,但有一条件,必须信愿行具足,生到西方统统是菩萨。诸佛都有度生之愿,故凡有欲修学净业者,一切如来都劝导他们生到西方净土,十方诸佛都替阿弥陀佛招生。
凡夫与圣人心量不同,凡夫嫉妒心重,见他人有成就,表面上赞叹,而心里头一肚子不高兴,显示我不如你,心里好难过。师生亦不例外,汉朝大儒郑玄,他老师马融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,马融讲学,郑玄(康成)从学三年,马融全部学识均为郑玄得到,而且成就超过老师。老师心生嫉妒,表面很客气。马融讲学有一嗜好,喜欢听歌,自己私人养有一伎乐队,房子很大,用布幔隔开,一面讲学,一面听音乐。许多学生往往就布幔缝隙间窥觑,而郑玄三年如一日,目不斜视。老师虽然赞叹而心中放不下。三年学成,康成要回家。老师率学生送他到十里长亭,摆下酒筵,叫学生每人敬他三杯酒。他一口气喝了三百杯。老师目的要把他灌醉,派人在路上把他杀掉,不想康成酒量大,三百杯下肚,面不改色,辞别老师与同学未失小礼节。康成知老师用意,他向人表示走某条路,而在半道从小路逃掉。果然老师所派杀手未得其便。
嫉妒心在佛门中亦不例外,六祖在黄梅得法,五祖马上把衣钵给他,叫他赶快走,在猎人队中躲了十五年。嫉妒心障道非常严重,所以佛把“慢”紧列在三毒之后。圣人则不然,老师不但不嫉妒,而且非常赞叹。“成人之美”这句话谁都会说,世间法中鲍叔牙成就管仲是一例,佛法中印宗法师成就六祖也是一例。人能把自己忘了,为众生为国家,对自己名利得失一点没有牵挂,他才能做到。众生学佛为什么难以成就,即是没有一个良好的修行处所,法藏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提供九法界众生一个很好的修学环境,诸佛当然欢喜。法藏的成就是诸佛如来自己的成就。读经至此,不能不拓开心量,佛没有一丝毫利己之心,他只是希望众生离苦得乐。在本经里一切诸佛中,弥陀弘愿最为第一,若把弥陀大愿变为自己的大愿,一定可以往生。所以蕅益大师说,能不能往生要看信愿之有无,至于品位高下要看念佛工夫的深浅。如自己有个十愿八愿与阿弥陀佛的大愿相同,决定往生,如愿愿相同,就是弥陀化身。殊胜的利益并不限于将来往生,现在即能得到不思议的利益。专心念佛,十方一切诸佛都护念你,那一切菩萨与龙天护法如何看待你呢?诸佛看得清楚,你的身体叫“最后身”。
世间自在王佛听法藏说完之后,很欢喜,叫法藏说出他的大愿,使大家听了欢喜,得大善利。“大善”是指“不退转”,十方世界修行都进进退退,而西方不退。“大利”是“一生决定成佛”,为什么一生即能成佛?第一是不退转,第二是寿命长。凡是往生的人,到了西方,摄…
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