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如贫得宝 第三七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吃,只可以喝水。经上讲,糖水可以喝,果汁就不行,会沉淀。牛奶、豆浆皆会沉淀,都不可以吃。要是吃点水果、喝果汁,皆属破斋。我们看到许多人持午,到下午还喝一点豆浆,喝一杯牛奶,皆非如法。这是从事相上说。

  佛法中小乘人著重“相”,大乘人著重“心”。大乘人论心不论事。“心”是“清净心”。“心”要像《坛经》讲的“本来无一物”,才是“斋戒清净”。如果心里还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就不是斋戒清净。由此可知,这个人一天一夜念佛,这是精进念佛。七天七夜念佛,就是打精进佛七。在家人可以修八关斋戒,实际上就像佛七一样,精进念一天佛。这一天里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只有一句佛号,绝不间断。要提起精神,这一天一夜若睡觉就不行,就中断。不能睡觉,这要拼命,要认真努力。七天七夜一般人受不了,所以我们提倡一天一夜。一个月念一次,这一天一夜决定要做到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决定心口相应。现在我们用念佛机助念,是很不得已的。实际上,最如法的还是敲地钟,由法师或者老修居士带著念。当然,一天一夜只有一个人敲地钟是很累的,受不了,需要两、三个人换班。这样的修行才能胜过西方极乐世界的修学。

  如果还有杂念,有妄想,就远远不如极乐世界,那就差远了。极乐世界的人,个个都是斋戒清净。因为环境清净,所以他们的斋戒清净是不足为奇的。我们这边五浊恶世,浊恶至极,还能在这里突破浊恶障难,斋戒清净,真是非常希有,难能可贵之处在此,所以才说胜过西方世界“为善百岁”。当然,佛没有妄语,我们相信这话是真实的。但是这句话里更重要的意思是,佛在此地劝勉我们要认真精进念佛。

  所以者何。彼佛国土。皆积德众善。无毫发之恶。

 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不但没有恶事,连恶的名字都没有。所有十方世界众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决不会起恶念,因为六根所接触的境界都是纯善。阿赖耶识里虽然有恶习种子,但没有恶缘把它引起来。

  于此修善。十日十夜。胜于他方诸佛国中。为善千岁。

  于此世间修行既能超胜西方世界,自然亦能超胜他方佛土。这跟前面讲的意思一样,前面讲“一日一夜,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”,此处“十日十夜,胜过他方诸佛国土,为善千岁”。此皆形容娑婆修行之难成就,浊恶障难,易堕难进。苟能克服障难,突破浊恶,精进不退,至为艰难可贵,故说胜于他方佛国修行。

  所以者何。他方佛国。福德自然。无造恶之地。

  十方诸佛刹土,善多恶少,修善易而不难,尤其是凡圣同居土。唯一不同的是,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,它是十方世界独胜,一切诸佛赞叹。不是赞叹释迦,不是赞叹弥陀的实报土,而是赞叹弥陀的凡圣同居土,十方世界所不能比。西方世界的凡圣同居土,何以独胜?本经前面我们读过,是弥陀弘愿不可思议力的加持;是十方世界众生,以清净心念佛求生。修的因清净,佛的加持就更清净。往生的人都是以清净心往生的,“心净则土净”,都是这样往生的。因胜,缘胜,果报殊胜,所以十方世界不能相比。

  唯此世间。善少恶多。饮苦食毒。未尝宁息。

  今天我们读这一句经文,感慨非常深,我们今天确实是饮苦食毒。在古代读此句经文,很难体会其真实义。最近医学发达,好像在日本或是那个地方,化验母奶,发现有致癌的毒素;好在毒素还轻,不足以伤害婴儿。这表示近来饮食里普遍有毒素存在。现在饮食卫生要是再不留意,毒害必是一天比一天严重。古代的农作物,从来没有用农药,没有用化学剂的。现在用农药,用化学物,长得是好看,可是里面含有毒素,不是天然长出来的。如果将这个理论引伸,就知道我们精神粮食的苦毒更多。

  从前人的精神生活是诗词、琴棋、书画……,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是什么?全世界年轻人过的是什么生活?过去时代,为了安定社会,凡是有毒素的思想,他都禁止。孔夫子删诗书,定礼乐。删定诗书礼乐的标准是什么?是《论语》上讲的“思无邪”。这就是精神生活的标准,决定不能让人有邪思邪念。凡是引导邪思邪念的,一律都禁止,所以社会才能长治久安。佛在经论中说,凡夫的善心所十一,恶心所有二十六,何况善心所力弱,恶心所势强。人心像洪水一样,防范就像筑堤一样,小心翼翼,决定不能让它崩溃。今天提倡民主自由,言论自由、思想自由、出版自由,邪知邪见充满世间,善心所的堤防崩溃了。这是精神生活的毒素,怎么防范?没有法子防范。

  佛在这里讲“未尝宁息”,现在是天天增长,增长到一定的程度,这个世间就有大灾难。恶因加上恶缘,后来一定有恶报。这一段是佛说明现今世间的状况,文字虽然不多,说得够清楚。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里,他的心还能清净,还能老实念佛。真了不起!这样的德行,超过西方世界的修行人。我们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,能不能做到一日一夜身心清净?一试验就晓得,不试验不晓得。一试验,恐怕连十分钟都做不到,这才知道此事真难。此处是讲实质,不是讲形式。形式上一天精进念佛,或者七天精进佛七,那是样子。心里还是胡思乱想,还是妄念纷飞,就不是此经所说的标准。

  吾哀汝等。苦心诲喻。

  “吾”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自称。“哀”是对此世界的苦难众生。这些苦难的众生必须是觉悟的;不觉悟的,佛虽然哀悯他,他也不接受。这话是对学佛已经入门的人讲的,而且是已经发心专修净土法门,也就是对我们讲的。世尊苦口婆心教诲我们,晓喻我们,提醒我们。

  授与经法。悉持思之。悉奉行之。

  “经”就是这本《无量寿经》。佛将此经传授给我们,将修行的方法教给我们。“悉”是全部。这一部经典自始至终所讲的字字句句,我都接受,而不是只遵守一部分,才是“悉持”,这是佛对我们的期望。果然能完全接受,依教奉行,完全照做,就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,就是弥陀化身。真正学阿弥陀佛,以阿弥陀佛为榜样,学得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。

  “悉持思之”,“思”是思惟、明白佛的教诲。“悉奉行之”,把佛的教训在生活中都做到。

  尊卑。男女。眷属。朋友。转相教语。

  不但自己完全接受,依教奉行,自己得利益,同时也希望大众都能得此经利益,要把经法普遍介绍给别人。“尊”是长辈;“卑”是晚辈。对长辈要劝他念佛;对晚辈要教导他念佛。“男女、眷属、朋友”是广指我们相识的一切大众。只要认识的,我们都应当劝勉。“转相教语”。我教他,他学了之后,又教别人,这样辗转教劝,使诸佛度生第一法门弘通虚空法界,利益一切众生。

  自相约检。和顺义理。欢乐慈孝。

  这三句经文讲“自行”,前面讲的是“化他”。我们接受这个经法之后,立刻就要介绍给别人。自己修行,要知道“约检”。“约”是约束自己;“检”是时时刻刻检点心行。约束身心,不犯律仪。检点就是朝暮课诵。早课重在“提醒自己”,不要忘记佛的教训。晚课是“反省”,就是检点今天一天,佛对我们的教训,有没有切实照做。已经做到的,明天继续努力,希望做得更圆满;没有做到的,赶紧发心做。这样做早晚课,才能收到效果,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。所以,早晚课不是念经给佛菩萨听,是要求自己认真修行。

  “和顺义理”。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,事务繁杂,不外乎对人、对事、对物。我们要注意的,对人要尽义务,五伦十义。我们是佛弟子,有义务将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。对事、对物不能违背“义理”,在态度上要和、要顺。佛讲的“六和”,普贤菩萨教我们“恒顺众生”。真正做到“和顺”,定要从“忍辱”著手;若不能忍让,这两个字就做不到。忍辱做到,自然就能做到和顺,此时只觉得心平,心安。心安,理就明白。“理”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真相看清楚,在一切境界里,心自平静。清净心、平等心起的作用是“欢乐慈孝”。欢喜是佛家常讲的“法喜充满”。“乐”是与一切大众相处,皆得其乐。与善人相处,与恶人相处,与圣贤相处,与妖魔鬼怪相处,他都乐,正是仁者无敌。为什么乐?他能得其真实。“慈悲”,平等的慈悲。“孝”字的意义非常深广,真实体会,万法一体,才是孝的意义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“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”,就是“孝”义;“欢、乐、慈”才能做到圆满。

  所作如犯。则自悔过。

  初学总不免常犯过失,此乃无始劫来的习气。若能不犯,即成圣成贤,不是凡夫。虽然常犯过失,也不必害怕。怕的是自己犯过失,自己不知道。因为犯过失,自己不知道,就没有改过的机会,所谓积恶难返。虽然犯过失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表示他觉悟、觉醒了,他不迷。不迷就有救,他能改过自新。迷惑的人,不知道自己有过失,他不会改过。唯有菩萨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在犯过失,所以他能念念改进,这是“精进”。佛法中说,只有两种人没有过失:一是佛,二是凡夫。凡夫造作而不知有过失。菩萨还有过失,所以知道过失立即悔改。

  去恶就善。朝闻夕改。

  发现自己的过失,立刻就悔改。改过自新,佛法里讲得很多,有从枝叶上改,有从根本上改。枝叶是事相。做的事相太多,无量无边。那些事做错了,赶紧改过来,这是在枝叶上改,不但麻烦,也改不干净。会改过的人,从根本改。“根本”是心地。佛在大经里讲的就是根本,最原始的根本,根本的根本。佛说,我们的病根是从“妄想、执著”而生的。“妄想、执著”就是根本的根本。什么是妄想?起心动念就是妄想。要不打妄想太难了,决不是自己能控制的。想佛法也是妄想,经上明白教我们“真心离念”、“真心无念”。“有念”就是妄想。假如真的无念,则此“无念”是无明。由此可知,不管是无念,是有念,都错了。

  佛菩萨真正慈悲,告诉我们,唯一的“正念”就是“念阿弥陀佛”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如贫得宝 第三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