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吃,只可以喝水。經上講,糖水可以喝,果汁就不行,會沈澱。牛奶、豆漿皆會沈澱,都不可以吃。要是吃點水果、喝果汁,皆屬破齋。我們看到許多人持午,到下午還喝一點豆漿,喝一杯牛奶,皆非如法。這是從事相上說。
佛法中小乘人著重“相”,大乘人著重“心”。大乘人論心不論事。“心”是“清淨心”。“心”要像《壇經》講的“本來無一物”,才是“齋戒清淨”。如果心裏還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不是齋戒清淨。由此可知,這個人一天一夜念佛,這是精進念佛。七天七夜念佛,就是打精進佛七。在家人可以修八關齋戒,實際上就像佛七一樣,精進念一天佛。這一天裏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只有一句佛號,絕不間斷。要提起精神,這一天一夜若睡覺就不行,就中斷。不能睡覺,這要拼命,要認真努力。七天七夜一般人受不了,所以我們提倡一天一夜。一個月念一次,這一天一夜決定要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決定心口相應。現在我們用念佛機助念,是很不得已的。實際上,最如法的還是敲地鍾,由法師或者老修居士帶著念。當然,一天一夜只有一個人敲地鍾是很累的,受不了,需要兩、叁個人換班。這樣的修行才能勝過西方極樂世界的修學。
如果還有雜念,有妄想,就遠遠不如極樂世界,那就差遠了。極樂世界的人,個個都是齋戒清淨。因爲環境清淨,所以他們的齋戒清淨是不足爲奇的。我們這邊五濁惡世,濁惡至極,還能在這裏突破濁惡障難,齋戒清淨,真是非常希有,難能可貴之處在此,所以才說勝過西方世界“爲善百歲”。當然,佛沒有妄語,我們相信這話是真實的。但是這句話裏更重要的意思是,佛在此地勸勉我們要認真精進念佛。
所以者何。彼佛國土。皆積德衆善。無毫發之惡。
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沒有惡事,連惡的名字都沒有。所有十方世界衆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決不會起惡念,因爲六根所接觸的境界都是純善。阿賴耶識裏雖然有惡習種子,但沒有惡緣把它引起來。
于此修善。十日十夜。勝于他方諸佛國中。爲善千歲。
于此世間修行既能超勝西方世界,自然亦能超勝他方佛土。這跟前面講的意思一樣,前面講“一日一夜,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”,此處“十日十夜,勝過他方諸佛國土,爲善千歲”。此皆形容娑婆修行之難成就,濁惡障難,易墮難進。苟能克服障難,突破濁惡,精進不退,至爲艱難可貴,故說勝于他方佛國修行。
所以者何。他方佛國。福德自然。無造惡之地。
十方諸佛刹土,善多惡少,修善易而不難,尤其是凡聖同居土。唯一不同的是,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,它是十方世界獨勝,一切諸佛贊歎。不是贊歎釋迦,不是贊歎彌陀的實報土,而是贊歎彌陀的凡聖同居土,十方世界所不能比。西方世界的凡聖同居土,何以獨勝?本經前面我們讀過,是彌陀弘願不可思議力的加持;是十方世界衆生,以清淨心念佛求生。修的因清淨,佛的加持就更清淨。往生的人都是以清淨心往生的,“心淨則土淨”,都是這樣往生的。因勝,緣勝,果報殊勝,所以十方世界不能相比。
唯此世間。善少惡多。飲苦食毒。未嘗甯息。
今天我們讀這一句經文,感慨非常深,我們今天確實是飲苦食毒。在古代讀此句經文,很難體會其真實義。最近醫學發達,好像在日本或是那個地方,化驗母奶,發現有致癌的毒素;好在毒素還輕,不足以傷害嬰兒。這表示近來飲食裏普遍有毒素存在。現在飲食衛生要是再不留意,毒害必是一天比一天嚴重。古代的農作物,從來沒有用農藥,沒有用化學劑的。現在用農藥,用化學物,長得是好看,可是裏面含有毒素,不是天然長出來的。如果將這個理論引伸,就知道我們精神糧食的苦毒更多。
從前人的精神生活是詩詞、琴棋、書畫……,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是什麼?全世界年輕人過的是什麼生活?過去時代,爲了安定社會,凡是有毒素的思想,他都禁止。孔夫子刪詩書,定禮樂。刪定詩書禮樂的標准是什麼?是《論語》上講的“思無邪”。這就是精神生活的標准,決定不能讓人有邪思邪念。凡是引導邪思邪念的,一律都禁止,所以社會才能長治久安。佛在經論中說,凡夫的善心所十一,惡心所有二十六,何況善心所力弱,惡心所勢強。人心像洪水一樣,防範就像築堤一樣,小心翼翼,決定不能讓它崩潰。今天提倡民主自由,言論自由、思想自由、出版自由,邪知邪見充滿世間,善心所的堤防崩潰了。這是精神生活的毒素,怎麼防範?沒有法子防範。
佛在這裏講“未嘗甯息”,現在是天天增長,增長到一定的程度,這個世間就有大災難。惡因加上惡緣,後來一定有惡報。這一段是佛說明現今世間的狀況,文字雖然不多,說得夠清楚。這就說明了爲什麼在這樣的環境裏,他的心還能清淨,還能老實念佛。真了不起!這樣的德行,超過西方世界的修行人。我們想想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,能不能做到一日一夜身心清淨?一試驗就曉得,不試驗不曉得。一試驗,恐怕連十分鍾都做不到,這才知道此事真難。此處是講實質,不是講形式。形式上一天精進念佛,或者七天精進佛七,那是樣子。心裏還是胡思亂想,還是妄念紛飛,就不是此經所說的標准。
吾哀汝等。苦心誨喻。
“吾”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自稱。“哀”是對此世界的苦難衆生。這些苦難的衆生必須是覺悟的;不覺悟的,佛雖然哀憫他,他也不接受。這話是對學佛已經入門的人講的,而且是已經發心專修淨土法門,也就是對我們講的。世尊苦口婆心教誨我們,曉喻我們,提醒我們。
授與經法。悉持思之。悉奉行之。
“經”就是這本《無量壽經》。佛將此經傳授給我們,將修行的方法教給我們。“悉”是全部。這一部經典自始至終所講的字字句句,我都接受,而不是只遵守一部分,才是“悉持”,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。果然能完全接受,依教奉行,完全照做,就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,就是彌陀化身。真正學阿彌陀佛,以阿彌陀佛爲榜樣,學得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。
“悉持思之”,“思”是思惟、明白佛的教誨。“悉奉行之”,把佛的教訓在生活中都做到。
尊卑。男女。眷屬。朋友。轉相教語。
不但自己完全接受,依教奉行,自己得利益,同時也希望大衆都能得此經利益,要把經法普遍介紹給別人。“尊”是長輩;“卑”是晚輩。對長輩要勸他念佛;對晚輩要教導他念佛。“男女、眷屬、朋友”是廣指我們相識的一切大衆。只要認識的,我們都應當勸勉。“轉相教語”。我教他,他學了之後,又教別人,這樣輾轉教勸,使諸佛度生第一法門弘通虛空法界,利益一切衆生。
自相約檢。和順義理。歡樂慈孝。
這叁句經文講“自行”,前面講的是“化他”。我們接受這個經法之後,立刻就要介紹給別人。自己修行,要知道“約檢”。“約”是約束自己;“檢”是時時刻刻檢點心行。約束身心,不犯律儀。檢點就是朝暮課誦。早課重在“提醒自己”,不要忘記佛的教訓。晚課是“反省”,就是檢點今天一天,佛對我們的教訓,有沒有切實照做。已經做到的,明天繼續努力,希望做得更圓滿;沒有做到的,趕緊發心做。這樣做早晚課,才能收到效果,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。所以,早晚課不是念經給佛菩薩聽,是要求自己認真修行。
“和順義理”。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,事務繁雜,不外乎對人、對事、對物。我們要注意的,對人要盡義務,五倫十義。我們是佛弟子,有義務將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衆。對事、對物不能違背“義理”,在態度上要和、要順。佛講的“六和”,普賢菩薩教我們“恒順衆生”。真正做到“和順”,定要從“忍辱”著手;若不能忍讓,這兩個字就做不到。忍辱做到,自然就能做到和順,此時只覺得心平,心安。心安,理就明白。“理”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真相看清楚,在一切境界裏,心自平靜。清淨心、平等心起的作用是“歡樂慈孝”。歡喜是佛家常講的“法喜充滿”。“樂”是與一切大衆相處,皆得其樂。與善人相處,與惡人相處,與聖賢相處,與妖魔鬼怪相處,他都樂,正是仁者無敵。爲什麼樂?他能得其真實。“慈悲”,平等的慈悲。“孝”字的意義非常深廣,真實體會,萬法一體,才是孝的意義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“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”,就是“孝”義;“歡、樂、慈”才能做到圓滿。
所作如犯。則自悔過。
初學總不免常犯過失,此乃無始劫來的習氣。若能不犯,即成聖成賢,不是凡夫。雖然常犯過失,也不必害怕。怕的是自己犯過失,自己不知道。因爲犯過失,自己不知道,就沒有改過的機會,所謂積惡難返。雖然犯過失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表示他覺悟、覺醒了,他不迷。不迷就有救,他能改過自新。迷惑的人,不知道自己有過失,他不會改過。唯有菩薩時時刻刻知道自己在犯過失,所以他能念念改進,這是“精進”。佛法中說,只有兩種人沒有過失:一是佛,二是凡夫。凡夫造作而不知有過失。菩薩還有過失,所以知道過失立即悔改。
去惡就善。朝聞夕改。
發現自己的過失,立刻就悔改。改過自新,佛法裏講得很多,有從枝葉上改,有從根本上改。枝葉是事相。做的事相太多,無量無邊。那些事做錯了,趕緊改過來,這是在枝葉上改,不但麻煩,也改不幹淨。會改過的人,從根本改。“根本”是心地。佛在大經裏講的就是根本,最原始的根本,根本的根本。佛說,我們的病根是從“妄想、執著”而生的。“妄想、執著”就是根本的根本。什麼是妄想?起心動念就是妄想。要不打妄想太難了,決不是自己能控製的。想佛法也是妄想,經上明白教我們“真心離念”、“真心無念”。“有念”就是妄想。假如真的無念,則此“無念”是無明。由此可知,不管是無念,是有念,都錯了。
佛菩薩真正慈悲,告訴我們,唯一的“正念”就是“念阿彌陀佛”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如貧得寶 第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