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如贫得宝 第三七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这一念,不是妄念,不是妄想,不是执著,唯独这一念是正念,除这一念之外,都不是正念。不是正念,就是邪念,就是妄想执著。如何能做到二六时中,一天到晚保持正念,不要把正念忘失,这就是“不舍正念”。这是我们现前必须做的功夫,这个功夫就是从根本改过。我们讲改过修善,从根本改;如果讲修行,从根本修。不许心里有一个恶念,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。遇到一切人,没有第二个念头,就是想把阿弥陀佛介绍给一切众生,希望众生跟自己一样欢喜信受。这样才能报佛恩。回向偈云“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”,要真的做,不是口头上说说就完了。真正做,不是难事。保持自己的正念,时时刻刻把这个法门推荐给别人,介绍给别人。这就是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

  奉持经戒。如贫得宝。

  今天台湾在形式上,佛法的发达是世界第一,无论在什么地方,想得到佛经、录音带、录影带,实在太容易,处处都有。其他地区不容易得到一本经书。四十年前在台湾得到一本经书,跟现在世界其他地区同样困难。那时我初学佛,得到一本经书,如获至宝。到那里去找?寺院里有藏经,但不准借出,只可以在寺内抄写。自己想读的经,必须辛辛苦苦利用星期假日到寺院抄写,中午吃个馒头,一杯开水。经本得来不易,那像现在这么普遍,经典普遍流通。今人没有福报,大家对经书并不尊重,诚敬的心没有了。

  “如贫得宝”,今天在台湾的同修不容易体会这句话,但是大陆的学佛同胞则深深体会。他们甚至获得一张佛像都当作宝贝。我们送他一张小佛卡,他们跪在地上顶戴接受,真令人感动!而在此处,我们没有把它看重。现在台湾的《大藏经》太多了,学佛的人家,大多能有一部《大藏经》供养在家。我们送《大藏经》到大陆,他们是怎样接受的?穿袍搭衣,列队跪拜恭迎,一个人顶戴一册经,这样接受的,非常感人!如获至宝,真是教我们看了惭愧。

  我们应当把经法当作世间最珍贵的宝物看待。唯独佛陀经法能救度我们,帮助我们永脱轮回,脱离三界,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。这是世间任何珍宝都无法相比的。明白这个事实,才知道经法之宝贵。

  改往修来。洒心易行。

  过去所行,过失错误太多,想法、看法、作法都错了,从今天起都要改正过来。对于时光要特别珍惜,过去没有掌握,未来我们真正发心是可以掌握的,要好好为未来的幸福,真实的修学。“洒心易行”,“洒”是洗刷的意思,把心里许多的污染都洗干净。用什么洗?用这一句“阿弥陀佛”微密观照。心地的污染就是罪障、业障,把它洗干净,业障就消除,罪障就消灭。从前慈云灌顶大师说得很好,六道众生无始劫以来所累积的罪障,所有一切经法都没有办法忏除的,这一句佛号能除灭。这一句话很不容易说出,灌顶大师要不是澈见佛号真实功德利益,怎么可能说得出来。

  念佛的时间不长,往生时那么潇洒,那么自在,是业障忏除了。没有病苦,预知时至,站著走,坐著走,随意自在,这都是业障消除的现象。业障没有消除,纵然往生,还有病苦,就是业障没有消除干净。这是古来祖师大德都明白的,积功累德是一桩事,业障消除多少又是一桩事。祖师大德们说,讲经的法师积功累德多;消除业障则未必能比得上在家的同修。在家同修功德不如法师,但是消业障往往超过他们。玄奘大师对中国的佛教贡献多伟大,辛辛苦苦从印度把佛法传到中国来。他往生的时候生病,而且相当苦,有人就问他,“你老人家一生有这么大的功德,这样好的修持,为什么临终还有病苦?”他说,“我无始劫来的业障,这次都报掉了。”他的病苦即是业障现前报掉;没有消掉,在临终这一刹那报掉。由此可知,凡是往生能无疾而终的,就是业障消了。

  祖师大德也有消除业障,走得很自在的。禅宗六祖大师走得就很自在,他一年前就知道。一般预知时至多在一个月、半个月前,也有在三个月前就知道。在《坛经》上看到,六祖是一年前知道的,他嘱咐人到国恩寺赶紧替他办后事。在家同修弘法的缘没有成熟,就努力消除业障。如果有缘,有机会弘法利生,也应该舍己为人。自己的业障深,但只要积功累德,临命终时,有积善功德加持,顶多临终受些病苦,就像玄奘大师一样,业障就在此时消除。因功德力,得诸佛护念,龙天保佑,魔不会来扰乱。凡夫临终时,魔会来扰乱,因为业习烦恼所牵,所以临终时见到许多已过世的人,且多是妖魔鬼怪变现来诱惑,来找麻烦的,来破坏正念的。

  真正消业障,就是把心里这些污染都洗刷干净。念佛法门第一殊胜,即是心里只想阿弥陀佛,口念阿弥陀佛,身礼阿弥陀佛,三业都在阿弥陀佛,业障自然就不现前,罪障也消除。念佛决定不能打妄想,不能掺杂其他法门。觉明妙行菩萨说“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”,我们印在小佛卡的后面,希望时时提醒自己,这是念佛的秘诀。“易行”是把从前不好的行为、错误的行为,都改正过来。“易”是更换的意思。

  自然感降。

  “感”是感应;“降”是下降。如是修行自然就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,与观音、势至、诸佛如来就起感应。

  所愿辄得。

  这句即是“有求必应”。求命终时没有病苦,能不能得到?决定可以得到。求命终时站著往生,也能得到。第一、是命终时自在,毫无痛苦。第二、是以这个样子,激发别人的信心,让人家看到我们这样走的,他也会对念佛法门生起坚定的信心,这就是“化他”。自行、化他都做到究竟圆满。我们在这个世间不求别的,只求这一桩事,决定往生。

  现在大陆的佛教比过去进步很多,特别是两个月前,上海曾经举行全国佛教会议,会议中决定成立“佛陀教育文化基金会”。他们要筹募一笔基金,这笔基金完全用作佛教教育事业,用作培养弘法人才。真正难得!这次我在北京见到赵会长,他跟我提起此事,我们全力支援他。他们的基金充裕,培养的人才就愈多。我在此地告诉诸位同修,我们随分随力,这是长期的工作,甚至每个月,或者两个月,我们留一笔钱寄去帮助他们。学佛的人多了,念佛的人多了,这一块土地才会为诸佛所护念,一切龙天善神拥护,国泰民安,天下太平。这也是我们对于这个世间唯一的期望。

  佛所行处。国邑丘聚。靡不蒙化。天下和顺。日月清明。风雨以时。灾厉不起。国丰民安。兵戈无用。崇德兴仁。务修礼让。国无盗贼。无有怨枉。强不凌弱。各得其所。

  这一段经文特别重要,欧阳竟无先生于一九二三年,在第四中山大学发表的讲演“佛法非宗教、非哲学,而为今世所必需”。为什么佛法为今世所必需,这一段经文作了最好的解释。

  “佛所行处”是指佛陀教育、佛的教化所在之处,也是佛教普遍推行达到的处所。因为佛陀教育是世出世间至善圆满的教育,无论在理论、方法、境界,特别是在方法上,可以说极尽善巧。佛用最高的艺术教学法,能令一切众生,在去佛讲经三千年后的现代同修,还能被他感化,可见他摄受的力量多么强。三千年后,还有这样大的力量,世间古今中外的教学都不能为比。

  佛的教学原理是教我们“断恶修善”。善恶的标准并不是一定的,这是佛法最殊胜之处。因为善恶的标准,会随时代变迁,随著地区不同,随著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,而产生不同的观念。因此,佛的教学实在是“时之中者也”,他讲“中道”。“中道”就是我们讲的“现代化”。唯有现代化才是中道,不偏过去,也不偏未来。中道也是“本土化”。我们能做到现代化、本土化,这个教育才会普遍被大众认同,普遍被接受。佛教的经典虽然多,其内容一言以蔽之,即“诸法实相”,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。“宇宙”是我们生活的环境;“人生”是指我们本人。本人以外,其他的人也是属于生活环境。我们生活环境里有物质环境,有人事环境。所以,佛法讲人生是指自己“本人”,本人之外皆属“环境”。“佛法是说明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”,这样的教育是对自己最亲切不过的,是一切众生都必须接受的。要是不肯接受,对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就没有办法明了。我们的想法、看法、作法就有偏差,就有过失,就会做错,就要承受错误的结果。结果当然不是如意的。

  人生在世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如果样样都如理如法,就是“善”。善必定有善的果报。我们在这部经典所读到的,自始至终,就是讲我们自己与生活环境的事实真相。其他的大经大论,如果不是这些过来人详细解释,不太容易看懂。这一部经的好处是,中等以上根性的人,不需要别人解释也能看懂,也能得到佛陀教学的真实利益。教育所收到的效果,正是我们所期望的。“国”指国家;“邑”指都市;“丘聚”指村庄。现在台湾已经见不到村庄,再过几年,整个台湾就变成一个大都市。如果佛教能普遍推行,大而国都,小而村落都接受佛陀的教化。“化”是教学的成果、成效。

  中国古代人读书的目的,不像现代是吸收知识,在社会上创造事业,得到一生物质丰满的享受—现在教育目的在此。从前中国的教育,读书志在圣贤,与我们现代的目标完全不同。他为什么要读书,希望自己成为圣人,成为贤人。由此可知,教育的目的确实是讲求“变化气质”,变凡夫成圣人,即佛家讲的“超凡入圣”。我们今天接受佛法教育的目的也在此,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,被中国朝野尊重、接纳,而且发扬光大。佛教在基本概念上与儒家相同,儒家志在圣贤;佛法志在超凡入圣,目标是相同的。

  圣贤人的物质生活不见得很丰盛,历史上记载,孔夫子一生清贫,释迦牟尼佛一生乞食度日,都没有财物积蓄;然而他们的精神生活非常圆满,无不随遇而安,以教化众生为一生第一乐事。“化”就是教学真正收到成果,接受教学的学生都能变化气质。变化气质从最明显的地方看,就是改恶向善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如贫得宝 第三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