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重重诲勉 第三六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入华藏世界的人,在历史上也没有看到几个,这就晓得修行证果是多么不容易。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,五欲六尘扰乱六根,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所不能比的,谁有能力在这样境界里不动心。如果在这个境界里还起心动念,功夫决定不成就。轮回不是容易超越的,生死不是简单可以了断的;唯有“老实”念佛,这是净宗法门的殊胜,不可思议之处。

  学佛人要把目标认清楚,我们的目标就是拔断生死根本,超越三界六道。三界六道就是“忧怖苦痛之道”。“怖”是恐怖;“忧”是忧虑;“苦痛之道”是指六道。一定要把这桩事作为我们今生修学最重要的一桩大事,是我们真正的目标。果然认识清楚,自然就能“放下”。认清楚就是“看破”,就是看清楚事实真相,然后才能把世间一切法舍掉。不但世间一切法能舍,出世间一切法也能舍。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,我奉劝诸位同修,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,不要在此时此处耽误我们的宝贵光阴,扰乱我们精进,妨碍我们往生,那就得不偿失。我们决心先把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桩事办好。如果说自己有把握往生,那是另当别论,涉猎一些其他大乘佛法没关系,因为你有把握去。没有把握去,可不能做这些事,万一因广学而不能往生,这一生又空过,这才是真正可惜,不晓得要到那一生、那一劫才能再遇到如此机缘。

  若曹作善。云何第一。

  佛劝我们,教导我们作善。那个是第一善?这个“第一”涵盖世间与出世间。世出世间第一善是什么?

  当自端心。

  “端”是端正。“端心”就是八正道的“正心”。什么是正心?八正道只讲原则,没有具体说明,没有落实,而在这部经上讲的才是落实。“端心”,心里只有阿弥陀佛,只有西方极乐世界,这个心就是真心。除此之外,若还有其他法门,有其他东西夹杂,这个心就不端,这是最糟的事。菩萨行化在世间,示现在世间,无论宣扬那个法门,那部经论,心里都念佛。其他的法门是为了度众生,不得已所设的权巧方便,不是真实的。真实的只有这一部经,只有这一句名号。这话也不是我在此地随便讲的。黄念祖老居士的《大经解》引用隋、唐的大德,他们讲得很清楚,即使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也是《无量寿经》的导引而已。如此就能了解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也是权说,也是方便说,最后导入净土法门才是真实说。《华严》后面若没有“十大愿王导归极乐”,就不能圆满。《华严》之圆满就在本经,所以本经才是究竟圆满的成就。

  今天时代不断向前进步,不会后退。时代愈进步,我们的生活愈紧张,工作愈繁忙,宣扬大经大论的机会愈来愈少了。将来的时代是《无量寿经》的时代,从此时起一直到佛法灭尽,就要靠《无量寿经》了。我们细细想一想,有道理支持此一认知。这部经不算长,也不算短,随时随处皆有机会宣讲全经。若讲演时间有限制,则经中任何一、两句都可以采撷来讲。合起来是全部经,分开可作无数的单元。确实能适应今后的时代,无论是那个国家地区的众生都欢喜,都能接受。这才能弘遍全世界,超越法界,超越国土,超越种族,超越宗教,一切众生无不适合。净土法门妙!这是我们要真正认识的。所以,大家学佛就在这部经上一心勤修,奠定根基。有能力,将来再涉及其余;没有能力,以这一部经自行化他,功德就圆满。确实能成就自己,帮助别人,此即是“端心”。

  当自端身。耳目口鼻。皆当自端。

  此句经文意义甚深甚广。“端”的标准,即是阿弥陀佛的行谊。学佛之人三业应当如佛。“端身”是只礼阿弥陀佛。礼一佛即是礼一切诸佛如来,不再分别执著。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,死心塌地。我劝同修们只供养一尊佛像,常常想著、念著,常常观此尊佛像。临终时阿弥陀佛化身来,就跟所观之佛像一样。你天天想他,到最后他真的来了,就可以放心跟他去。这是属于“观想”。凡夫心粗,佛的境界太微细,没有办法观察。即使展开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我们对于其中任何一观都观不成,因为心太粗,烦恼、妄念太多。不得已,佛教给我们第十六观“持名念佛”。因此,我们以持名念佛为主,自己供一尊佛像,天天观他,以此作为辅助,作助修,正助双修。选择一尊佛像,一生都不离开,我每天就观这尊佛像。佛没有一定的像,佛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。临终时,你心里喜欢他现什么相,他就现什么相。

  身拜佛,听这一句佛号。佛号的音调也很多,现在台湾流通念佛的录音带,就有上百种之多。可以选择音调听起来自己感觉很舒服,听了能令心定下来,这个最重要。如果听了佛号心不定,就不契自己的机。必要听了令自己心清安定,烦恼不生,妄念不生,这种声调就非常适合自己,就采取这个声调。不要人云亦云,别人用这个声调,我也要跟他学习;过几天那个人说,那个音调比这个更好听,你再改变,你的心就乱了,“念佛三昧”就不容易得到。所以,要一、要专,专一才能得念佛三昧。眼观佛、口念佛、鼻闻供佛之香。如果佛念多了,则有感应,你会闻到异香。“鼻端”则不闻世俗的香气。

  这是总括身、口、意三业,“皆当自端”。经云,“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,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,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”。不要别人来约束,自己要知道检点,要知道用功。用功要重实质,形式没有关系。我也跟诸位同学说过,形式主要的目的,一是表自己的敬意;另一更重要的意义是启发其他的大众,表演给别人看。让别人看了之后,对佛法生起恭敬之心,引诱他入佛门。所以,在大众之中,要讲求律仪;个人修行以戒定慧、觉正净最为重要。这点要晓得,因为个人修行如果也很重视形式,必有一类众生就不能得度。那一类众生?怕约束,怕规矩太多、仪式太繁的,他就不敢来学佛。

  所以,佛在《法华经》里讲,末法时期一定要弘扬大乘,才能普度一切众生。现代是开放的时代,思想开放,行为也开放,若约束得紧,大家害怕,都不来了。古时候是封建时代,思想保守,行为也保守,每个人都很拘谨,所以弘扬小乘非常适合。今天的时代,还要用保守的小乘法,只能度一类保守的少数人;多数心胸开放的人,就度不了。佛开示无量无边的法门,是度无量根机的众生,门门第一,不能说这门比那门优越。门门平等,门门都好,只是度的对象不同。有人很重视戒律仪式,固执成见,小乘法就度这一类众生。他一见到就生欢喜心,认为这样严格,才是佛法;而大乘一切开放,以为他们没有修行,不是佛法。大乘心量的人看到小乘人的作法就害怕。佛的善巧方便无机不摄,普度一切众生。

  身心净洁。与善相应。

  佛在此教诫我们。“与善”的“善”就是清净心,就是平等心,就是觉心。经题上的“清净、平等、觉”是本经大善的标准,身心要与此相应。

  勿随嗜欲。

  万万不可随顺自己的贪心,随顺自己的嗜好,那就错了。“嗜欲”是烦恼习气。不可以随顺烦恼习气。

  不犯诸恶。

  此句指“身业”。一定要持戒,一定要守法,不作诸恶。

  言色当和。

  此句指“口业”。我们的言语,对人要和颜悦色,如普贤大士之礼敬诸佛。

  身行当专。

  此句是佛真心全体显露,真是一而再,再而三的苦口婆心劝我们,修行证果,成功秘诀就是身行要专一。

  动作瞻视。安定徐为。

  此句是讲佛弟子生活的风度。佛经里讲“威仪”,世法里讲“风度”。不论是行、住、坐、卧,所表现的仪态要安祥,要缓慢;不要仓促,不要慌张。

  作事仓卒。败悔在后。

  行持上不稳重,表示心不定。如果心是安定的,行为一定非常稳重,不会表现得慌慌张张。作事仓皇失措,总难免失败与后悔。

  为之不谛。亡其功夫。

  如果所行不慎重、不如理、不如法,我们修持的功夫就丧失。“谛”是真实。若不是真实的修行,心不真诚,行持言语不真诚,所用的功夫皆是假的,都不是真实的,也就是迷惑颠倒,盲修瞎练。

  

《无量寿经讲记 重重诲勉 第三六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