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重重诲勉 第三六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荣华,不必去羡慕。即使命里有,这是鸿福,红尘中的福报,不好享受。享鸿福要有非常高的智慧,比清福难享,因为鸿福里最容易造作罪业。福报享完之后,必堕三途。如何能在鸿福里还不堕恶道,这可高了!诸位仔细看中国历史,恐怕十个都找不到。往往有福报的人都造罪业。俗话讲仗势欺人,或者仗恃特权地位,或者仗恃财富,或者仗恃其他势力,不知不觉生起贡高我慢;欺人当中,有的就会伤害人命,这样就造作极重的罪业。

  “不能忍辱,不务修善”。他不懂得忍辱,不知道继续修善。荣华富贵是过去生中修布施的果报。容貌美满,六根完具,我们今天说的健康长寿,都是过去生中修忍辱的果报。前生修因,这一生得果报。得果报时忘了再修,果报享完之后就没有了,所以要知道修善。一个真正觉悟的人,决定不求人天福报,他知道人天福报里弊病很多,是最危险的享受,一不小心,转眼就堕三途。所以,真正修行人决定不求福报。

  “威势无几,随以磨灭”。享福的日子不长久,很快就过去。因为享福的时候,不但不会再修福,反而造业;造业就折福。本来有六十年的福报,因为作威作福,可能就折减一半,三十年就享尽了;应当享的福报,一生都不能圆满。所以,世出世间的圣贤教我们要“惜福”。自己有福,且知道惜福,又能修福,福报可以保持一生,终身不衰。如果不知惜福,福报在少壮时候就享尽,晚年无福,则晚景凄惨可怜。年轻人受一点苦难,不在乎!怕的是晚年受苦。晚年受苦,那才真苦!

  由此可知,少壮时如果有福,福报现前,唯大智者不受福德。如何不受?他把自己的福报献给社会,供养大众共享,此是大智。发大财,要知道布施,决不要吝啬。你真的布施,你命里的福报永在,过几时自然又来了。如果自己年岁还不大,应再布施。到什么时候可以接受?七十、八十可以有限度的享受,多余的依然要布施。此时有福报,自在幸福!有人伺候你,有很多年轻人来照顾你,这才是真正的福报。肯散财,肯施财的,是世间第一等聪明人。我们观察世间现象,确实如经所说。

  天道施张。自然纠举。茕茕忪忪。当入其中。古今有是。痛哉可伤。

  “天道”是指自然之理,也就是“因果定律”。因缘果报是自然的,没有人作主宰,没有人在安排。如果你仔细体会,所有的现象都不出因果定律。往大处观察,十法界是自然的,不是佛菩萨造的,也不是上帝造的,也不是阎罗王造的,完全是自心变现的,真的是自作自受。范围缩小一点,六道轮回是自己造的。再把圈子缩小,我们这一生的生活环境,还是自己造的。这个人对我不好,那个环境不自在,都是自己造的。若不是现在造的,就是过去造的,总是自己造的,还能怪谁?我们生长在这个家庭,遇到父母兄弟姐妹,还是前世结的缘。前生要是没有因缘,这一生也不可能变成一家人。佛在经上说得很明白,父子之缘怎么来的?“报恩、报怨、讨债、还债”。人与人,人与一切众生,说老实话,总不外这四大类的因缘,缘结多生多世,只是轻重多寡而已。所以,没有一样不是自己造的。正因为事实如此,所以菩萨起心动念都很谨慎、很小心。他知道事实真相,决不动一个恶念,决不做一件恶事。因为他知道一个恶念、一桩错事,将来在生活上必定招来不如意。他要想自己生活自在无碍,只有不造恶业,才能做得到。所以这两句,小是我们现前生活环境,大至十法界都属于“天道施张”。“施”是展施;“张”是扩张。

  “自然纠举”。“纠举”不是有人主宰。譬如行善,善果决不是佛菩萨赏赐你,不是上帝恩赐你。你造罪业,也不是阎罗王惩罚你,饿鬼来惩罚你,不是的。上帝、阎罗王有没有?有。从那来的?还是自心变现出来的,不是从外面来的,全是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所以是“自然纠举”。“纠”是纠察;“举”是举罪。把罪过举出来,此乃“自然”之理。

  “茕茕忪忪”是惊慌失措之貌。恶报现前,自己害怕、恐惧,身心不安,惊慌失措的样子。“当入其中”,善因就感善果,恶因决定有恶报。“古今有是”,宇宙之间有十法界、六道三途之事。作恶不幸而堕三途,“痛哉可伤”,诸佛菩萨看在眼里,非常悲伤。有没有办法救他?没有法子,因为果报是自作自受,佛菩萨没有办法代他受苦。

  以上所讲的是警惕我们,教我们知道事实真相;下面是教我们怎样修行,怎样永脱轮回之苦。

  汝等得佛经语。

  “得佛经语”,不是指别的经,正是指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;不是指别的版本,确实是指夏老居士的会集本。以其确是《无量寿经》五种原译本之集大成,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多次宣讲之后,整理会集最完备的一个版本,所以就是指这个本子。

  熟思惟之。

  学佛最初方便,我劝同修要多读诵。读经的目的是破妄想执著,因为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,“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”。佛一语道破我们凡夫的病根。我们用读经的方法破妄想,破执著。用清净心、真诚心、平等心、大慈悲心来读这部经典。读的时候不要分别,不求解义,只要一直读下去。读经不打妄想,就会破妄想。读经是修定,将一切烦恼、执著都伏住。所以,读经的目的就是四弘誓愿之一的“烦恼无尽誓愿断”。目的在断烦恼,断妄想,这是初学的第一个阶段。等到烦恼轻,烦恼少,智慧增长,此时就可以“广学多闻”,进入第二个阶段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。无论修学多少法门,总要以一门深入为主。我们主修的是西方极乐世界,《无量寿经》是净宗的第一经,我们应以此经为主。怎么修?首先,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,都要明了。“熟思惟之”,道理要明白,教训都要记住。

  各自端守。终身不怠。

  这两句经文教我们必须依教奉行。佛讲的这些教训,我们都要做到。佛讲众生所犯的这些毛病,应当仔细反省,检点自己有没有。有的就赶紧改过,没有的要好好勉励自己万万不可以犯,这是“修行”。这一部经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,就是我们端正心,端正身依靠的准则。“终身不怠”,“怠”是懈怠,要尽形寿精进,不能懈怠。

  尊圣敬善。仁慈博爱。当求度世。拔断生死众恶之本。当离三涂。忧怖苦痛之道。

  前面所说,完全是对个人的修行。此下所讲的是处世、待人、接物的标准。我们与大众相处,先要知道“尊圣敬善”。“圣”是诸佛菩萨;“善”是指世间的善知识、善人、善事、好人好事,我们皆要敬重,要尊敬他们。这两句话的含义就是讲“孝亲尊师”,把孝敬扩大到对一切圣贤。

  “仁慈博爱”。“仁”字在六书里属会意,“仁”是二人。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,推己及人,不可以自私自利。想到我要快乐,别人也要快乐;我要快乐,一切众生都要快乐。慈悲心、博爱心都是从“仁”出生的。不能推己及人,那有慈悲博爱?“博爱”不但爱人,还爱护一切众生;不但爱护一切有情众生,还要爱护一切无情众生,这样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来。大慈大悲是佛心之体。佛心平等慈悲。因为慈悲,才会平等;因为平等,才会真正慈悲。对一切众生没有差别,平等的关怀爱护。

  “仁慈博爱”是我们对人、对事、对物应当具有的心态。这不是佛对我们的要求。诚心,所作所为都是称性,都是自性本具的,没有丝毫勉强做作。凡夫现前的种种想法、看法、作法,是因为迷失自性;迷失自性之后,起了种种妄念。妄念就是自私自利,妄念不是自性本具的。这些妄念变现妄境,众生无知以此为实,害得我们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,常常堕在恶道里受苦。佛在经里教导我们,这一生有幸遇到佛法,遇到佛法的好处,就是得到出离三界,永脱轮回的机会。必须依教奉行,才真正不辜负我们这一生遇到佛法,这还是要靠自己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。我们知道这一生中遇到大乘佛法的人很多,但是几个人往生?正如李老师所说的,一万个念佛的人,真正能往生的也不过是三、五个,不念佛的就不用说。为什么往生会这么少?即是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放下,没有舍贪嗔痴慢、是非人我;虽然念佛,心不清净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“心净则土净”。要想心清净,不看破、不放下就不成。

  佛法的修学,无论那个法门,可贵的就是“老实”,老实人就得度。凡是这一生在佛法里打滚,而不能得度的,仔细观察,都是不老实,自作聪明。古人常讲,“聪明反被聪明误”,这一类的人也就是佛法讲的“八难”之一。八难里的“世智辩聪”,就是“聪明反被聪明误”,他不能老实进修,真是非常可惜。当然,这与过去生中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有关系。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就是老实人,遇到善知识指出一条路,他能一直走到底,一生中绝不改变,那就决定成功。

  佛在此地教我们“当求度世,拔断生死众恶之本”。“生死众恶之本”就是“妄想、执著”。我们依照此经修学,肯定承认此经是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所说的第一经。善导大师所说的“如来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”。“弥陀本愿海”就是指这一部经,所以此经是诸佛如来所说的第一经。除了一句“阿弥陀佛”是正念之外,皆是邪念。这话有几个人肯相信?为什么说其他一切念头都是邪念,而念佛是正念?念佛能往生不退成佛,能拔断生死根本,能出离六道轮回,一生不退成佛。你说这一念是不是正念?其他所有一切念头都办不到,都障碍一生出离、不退成佛的大因缘。凡是障碍这个大因缘的都是邪念。

  佛说一切经,是对不能相信念佛法门的人而说的。要是相信这个法门,佛就不说一切经。不相信这个法门,佛再应机施教,再委曲婉转慢慢诱导你,到最后还是归到这一部经。一切法门引导你入华藏世界,到了华藏世界,最后还是教你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《华严经》云,“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”。但是要知道,无论修学那个法门,一生想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重重诲勉 第三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