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重重诲勉 第三六

  重重诲勉第三六

  这一品经文承前品而来,世尊为我们显示恶因恶报,教导我们应该知道警觉,知道戒畏。经文的末后劝我们正心诚意,不忘修学的功夫,这样才不至于失败,不至于后悔。慈心苦口溢于文句,感人至深。

  佛告弥勒。吾语汝等。如是五恶五痛五烧。辗转相生。敢有犯此。当历恶趣。

  这是以“因果相生”的事实来教导我们。“五恶”是因。“五痛”是现报,就是在这一生中受到的果报。“五烧”,“烧”是形容地狱苦报。无论是那一类的地狱,即使是寒冰地狱,所现的相也是一片火光,所以称为“烧”。为什么地狱都现的是大火?因为地狱是嗔恚心所感的现象,嗔恚就是火。不只是佛法,印度一些宗教都是这种说法。即使在西方,如天主教、基督教,他们不讲六道,但是至少也讲三道:人、天堂、地狱。他们说地狱,也是一片火光。由此可知,经上讲的确实是事实真相,这是讲造作恶业的来生果报。

  “辗转相生”就是说造恶因者,必定要受恶报。受恶报时,心里又不甘心,嗔恚心更炽盛,造的业就更重。所以,堕恶道之后,为什么很难出来,道理就在不甘心受报。如同世间人,如果不幸生来贫穷下贱,就是此处讲的“五痛”,他们生活遭受种种苦难,同样也不甘心。看到别人享受,心里就很不平,怨天尤人,更造恶业。不知道现前所受的果报是自己前世所作的业因,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。前生修福,这一生得福报;自己前世没修,怎能怪人。这才是真正事实真相。但是不相信有前生后世的人,只看眼前这一段,所以怨尤之心自然就生起来。因为这个原因,所以恶道因果辗转相生。

  “敢有犯此,当历恶趣”。“历”是经历。什么人敢这么做?愚痴之人,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的人,他就敢怨天尤人。明了事实真相的人,决定不做。经上常说“菩萨畏因”,菩萨了解事实真相,即使受极大的困苦,也不怨天,不尤人。他知道果报自受,恶报受完了,善因成熟,善果就现前。这才是真正有智慧,明了事实真相的人。

  下面经文是从果报上不厌其烦的开导我们。

  或其今世。先被病殃。死生不得。示众见之。

  “或其今世”,讲的是五痛,今世苦痛。“先被病殃”,遭受严重的病苦。“被”念“披”,是破音字,与“披”同义。这种病苦是“死生不得”,犹如现代所谓的“老人病”之类。这一类人病在床上,求生不得,求死也不得,需要家亲眷属日夜照顾他。生这种病的人,多半家庭环境都还不错;如果是贫穷之家,这种病生不起的。富有家庭,家里可以请三班护士日夜照顾;得这个病,他也在享受。大家都知道,这种病无法治好。其实真正明理,没有不能治的病,问题是你信不信。他命里有那么多的福禄,有那么多的享受还没有享尽,他是躺在床上享受。他一年需要开销多少,即是他应有的享受。如果他命中福禄多,往往要享受十几二十年才走;如果少一点的,三、五年就走了,他要把命里的财禄都享受尽。世间人不懂得,我们学佛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办。应当劝他舍财布施,把他的财物捐献作利益众生之事,或作救济苦难,弘法利生,都把它散掉,为他做好事。如《地藏经》上讲的,要让他知道,替他修福,则此时会有两种状况:一是他的寿命未尽,病即转好;一是寿命已经尽,他即能因福往生善道,他自己好,家人也好。所以,一定要知道散财修福,把他每年的医药费布施掉。但是世人不肯相信,就只好让他躺在病床上慢慢消尽财禄。这桩事在中国、外国,大众皆常见到。

  或于寿终。入三恶道。愁痛酷毒。自相燋然。

  或者在他临命终的时候堕入三恶道,他的相貌就不好看。临终的人,若面貌很好,决定不堕三恶道。这桩事,我们同修中有帮人助念的,都有这个经验。在没有助念之前,面貌不好。念八个小时,十几个小时,再看,他的面貌转好了,这就是助念的功德。虽然不能证明他往生,但是可以证明他不堕三恶道。因为三恶道的面貌很不好看,就是此地所讲的“愁痛酷毒,自相燋然”。“燋然”不是外来的,是他内心里发生的。贪嗔痴三毒之火炽盛燃烧,是从内发的,不是从外来的。佛为我们说出恶业果报,使我们在起心动念、言行造作处警惕自己。

  共其怨家。更相杀伤。从小微起。成大困剧。

  此二句是从造作恶因的现象上特为提示警惕。一切众生,在此世间不可能没有冤家,不可能没有债主。因为我们过去无始劫来在六道里,不知道与多少众生结了冤仇,也不晓得欠多少众生的债务,总是自己欠人的多,别人欠我的少。这些冤家债主,因缘聚会时,虽然不认识,也要讨债还债。这件事,佛法将它说破,大家就很容易体会。我们这一生中,不如意的事很多,特别是人事环境的不如意。佛教我们处处要忍让,“忍让”是还债,是解怨;不要认真,不要计较。如果就事实真相来说,《金刚经》上讲得很明白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有什么好执著的,有什么好计较的!能忍让,冤结就化解。人家要什么?要名,名让他;要利,利给他;要什么,都给他。我们修道的人要的是身心清净,一尘不染。我们不要的,正是他要求的;他不要的,正好是我们要求的。

  修道的人与世间人没有冲突,彼此能相安无事。所以,这些怨结债务可以慢慢的化解,慢慢消除。佛又告诉我们,我们修行,念念中都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。为什么天天要回向,念念要回向?还债解怨,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风顺。“回向偈”要从心里发出来,口念没有用,心、口要相应。回向偈上明明教我们“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”,这两句把冤亲都包括了。正因为我们要解决这个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,所以才认真努力的修行。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精进努力修行?为了报恩,为了还债,为了解怨释结,才认真努力的修行,希望无始劫的冤亲债主,在这一生中都能了结,不要等到来生。这一生假如不认真努力去做,则怨结来生还存在,往后世仍免不了要还债。佛说“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”,唯有得人身,闻佛法,才有机会解除怨结。

  我们在六道里不可能常得人身,不可能常闻佛法。地球上现在有四十多亿人,有几分之几闻到佛法?才晓得闻法机缘难得。闻到佛法的这些人,又有几分之几闻到正法?佛法在今日的现象是邪见比正见还多。正法里又有几个人闻到净土法门?净土法门里又有几个人听到《无量寿经》?所以一层一层淘汰,全球四十亿人里,恐怕剩下的一万人都不到!这才晓得佛所讲的“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”,这句话是真实的。我们得人身,有机会闻到诸佛如来所说的第一经,我们应当庆幸,应当尊重,应当依教修行。希望在这一生中,把这些冤亲、债务都作个了结,这才能往生净土,不退成佛。

  如其不然,“共其怨家,更相杀伤”。这是八苦里的怨憎会,爱别离。“怨憎会”是说你每天所接触的,所遇到的,跟你生活在一起的,多半是冤家债主。“不是冤家不聚头”,这话说得很有道理。过去世有冤结,这一世初见到也很欢喜。怎么欢喜?这下找到欠债的人,可以向他讨债了。

  “从小微起”。“小”是小小的磨擦。这小小的磨擦愈来愈严重,到最后闹得不可开交,对于身体、名誉、财物就有重大的伤害,这是“更相杀伤”之意。如是果报皆是前世恶因,今日遇缘自然报偿。我们仔细观察世间这些现象,在报章杂志、新闻广播里天天都有,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。

  皆由贪著财色。不肯施惠。各欲自快。无复曲直。痴欲所迫。厚己争利。

  仔细观察其原因,症结所在,的确不外乎此文中所说,都是由“贪著”发生的。“贪”是贪欲;“著”是执著。坚固的执著,不肯忍让。在一切境缘中,特别是“财色”,自古以来,为财、为色家破人亡,乃至于国家毁灭,我们在历史上都能见到。“不肯施惠”,有几个人把这件事看穿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第六回向品里看到菩萨的“布施”,不但身外之物都能施舍,即使是身体也欢喜布施。身体是“内财”。唯有菩萨知道,色身不是我,而是我所,所以身也能舍,何况身外之物。世间人不晓得事实真相,对于自己的色身坚固执著,认为身是自己,产生“我执”。有了执著,身外所有之物都要据为己有。这是很大的错误,是第一个错误的观念。外面一切境缘能不能据为己有?决不可能!这是事实,完全是人的妄想在作祟。他所得到的,与所失掉的,简直不成比例。纵然得到,也是暂得,保不长久的。怎么说保不长久?色身不能长住,身会老会死;死了以后,那一样东西能带得去?那一样东西能占有?这正是古德所讲,“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”,能带得去的,是所造作的“业”。

  “各欲自快”,凡夫之人皆有这种愚痴。“无复曲直”就是唯图自利,不畏因果,不讲道义,甚至伤害国家社会,利令智昏。“痴欲所迫”,由愚痴而生贪嗔,造极恶业。“厚己争利”,特别是今天社会,无论在中国、外国,社会所崇尚的即是竞争,能有几个人明了此中真相。若人人都竞争,社会就不安定,世界就不会和平。

  富贵荣华。当时快意。不能忍辱。不务修善。威势无几。随以磨灭。

  “富贵荣华”,快意之事,不是争得的。命里有的,不争也有;命里没有,争也争不到。我常常提示同修们,譬如作小偷、作强盗,能抢得的财物,还是他命里有的;若他命里没有,他去抢抢看、偷偷看,看他能不能偷得到。所以,这件事确是冤枉!偷来的,抢来的,还是命里有的,所以古人说“君子乐得为君子,小人冤枉作小人”;“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”。不种因,那来的果报!世间事实真相了解之后,我们要想得善果,就努力去造善因。善因就是菩萨所修的六度:布施、持戒(就是守法,决不做犯法违纪之事,奉公守法)、忍辱、精进(指在道业上的精进)、禅定(心安理得),自然就生智慧,在此世间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。

  富贵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重重诲勉 第三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