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重誨勉第叁六
這一品經文承前品而來,世尊爲我們顯示惡因惡報,教導我們應該知道警覺,知道戒畏。經文的末後勸我們正心誠意,不忘修學的功夫,這樣才不至于失敗,不至于後悔。慈心苦口溢于文句,感人至深。
佛告彌勒。吾語汝等。如是五惡五痛五燒。輾轉相生。敢有犯此。當曆惡趣。
這是以“因果相生”的事實來教導我們。“五惡”是因。“五痛”是現報,就是在這一生中受到的果報。“五燒”,“燒”是形容地獄苦報。無論是那一類的地獄,即使是寒冰地獄,所現的相也是一片火光,所以稱爲“燒”。爲什麼地獄都現的是大火?因爲地獄是嗔恚心所感的現象,嗔恚就是火。不只是佛法,印度一些宗教都是這種說法。即使在西方,如天主教、基督教,他們不講六道,但是至少也講叁道:人、天堂、地獄。他們說地獄,也是一片火光。由此可知,經上講的確實是事實真相,這是講造作惡業的來生果報。
“輾轉相生”就是說造惡因者,必定要受惡報。受惡報時,心裏又不甘心,嗔恚心更熾盛,造的業就更重。所以,墮惡道之後,爲什麼很難出來,道理就在不甘心受報。如同世間人,如果不幸生來貧窮下賤,就是此處講的“五痛”,他們生活遭受種種苦難,同樣也不甘心。看到別人享受,心裏就很不平,怨天尤人,更造惡業。不知道現前所受的果報是自己前世所作的業因,“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”。前生修福,這一生得福報;自己前世沒修,怎能怪人。這才是真正事實真相。但是不相信有前生後世的人,只看眼前這一段,所以怨尤之心自然就生起來。因爲這個原因,所以惡道因果輾轉相生。
“敢有犯此,當曆惡趣”。“曆”是經曆。什麼人敢這麼做?愚癡之人,對于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的人,他就敢怨天尤人。明了事實真相的人,決定不做。經上常說“菩薩畏因”,菩薩了解事實真相,即使受極大的困苦,也不怨天,不尤人。他知道果報自受,惡報受完了,善因成熟,善果就現前。這才是真正有智慧,明了事實真相的人。
下面經文是從果報上不厭其煩的開導我們。
或其今世。先被病殃。死生不得。示衆見之。
“或其今世”,講的是五痛,今世苦痛。“先被病殃”,遭受嚴重的病苦。“被”念“披”,是破音字,與“披”同義。這種病苦是“死生不得”,猶如現代所謂的“老人病”之類。這一類人病在床上,求生不得,求死也不得,需要家親眷屬日夜照顧他。生這種病的人,多半家庭環境都還不錯;如果是貧窮之家,這種病生不起的。富有家庭,家裏可以請叁班護士日夜照顧;得這個病,他也在享受。大家都知道,這種病無法治好。其實真正明理,沒有不能治的病,問題是你信不信。他命裏有那麼多的福祿,有那麼多的享受還沒有享盡,他是躺在床上享受。他一年需要開銷多少,即是他應有的享受。如果他命中福祿多,往往要享受十幾二十年才走;如果少一點的,叁、五年就走了,他要把命裏的財祿都享受盡。世間人不懂得,我們學佛的人明白這個道理就好辦。應當勸他舍財布施,把他的財物捐獻作利益衆生之事,或作救濟苦難,弘法利生,都把它散掉,爲他做好事。如《地藏經》上講的,要讓他知道,替他修福,則此時會有兩種狀況:一是他的壽命未盡,病即轉好;一是壽命已經盡,他即能因福往生善道,他自己好,家人也好。所以,一定要知道散財修福,把他每年的醫藥費布施掉。但是世人不肯相信,就只好讓他躺在病床上慢慢消盡財祿。這樁事在中國、外國,大衆皆常見到。
或于壽終。入叁惡道。愁痛酷毒。自相燋然。
或者在他臨命終的時候墮入叁惡道,他的相貌就不好看。臨終的人,若面貌很好,決定不墮叁惡道。這樁事,我們同修中有幫人助念的,都有這個經驗。在沒有助念之前,面貌不好。念八個小時,十幾個小時,再看,他的面貌轉好了,這就是助念的功德。雖然不能證明他往生,但是可以證明他不墮叁惡道。因爲叁惡道的面貌很不好看,就是此地所講的“愁痛酷毒,自相燋然”。“燋然”不是外來的,是他內心裏發生的。貪嗔癡叁毒之火熾盛燃燒,是從內發的,不是從外來的。佛爲我們說出惡業果報,使我們在起心動念、言行造作處警惕自己。
共其怨家。更相殺傷。從小微起。成大困劇。
此二句是從造作惡因的現象上特爲提示警惕。一切衆生,在此世間不可能沒有冤家,不可能沒有債主。因爲我們過去無始劫來在六道裏,不知道與多少衆生結了冤仇,也不曉得欠多少衆生的債務,總是自己欠人的多,別人欠我的少。這些冤家債主,因緣聚會時,雖然不認識,也要討債還債。這件事,佛法將它說破,大家就很容易體會。我們這一生中,不如意的事很多,特別是人事環境的不如意。佛教我們處處要忍讓,“忍讓”是還債,是解怨;不要認真,不要計較。如果就事實真相來說,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很明白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。有什麼好執著的,有什麼好計較的!能忍讓,冤結就化解。人家要什麼?要名,名讓他;要利,利給他;要什麼,都給他。我們修道的人要的是身心清淨,一塵不染。我們不要的,正是他要求的;他不要的,正好是我們要求的。
修道的人與世間人沒有沖突,彼此能相安無事。所以,這些怨結債務可以慢慢的化解,慢慢消除。佛又告訴我們,我們修行,念念中都將自己的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。爲什麼天天要回向,念念要回向?還債解怨,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風順。“回向偈”要從心裏發出來,口念沒有用,心、口要相應。回向偈上明明教我們“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途苦”,這兩句把冤親都包括了。正因爲我們要解決這個很不容易解決的問題,所以才認真努力的修行。我們爲什麼要這樣精進努力修行?爲了報恩,爲了還債,爲了解怨釋結,才認真努力的修行,希望無始劫的冤親債主,在這一生中都能了結,不要等到來生。這一生假如不認真努力去做,則怨結來生還存在,往後世仍免不了要還債。佛說“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”,唯有得人身,聞佛法,才有機會解除怨結。
我們在六道裏不可能常得人身,不可能常聞佛法。地球上現在有四十多億人,有幾分之幾聞到佛法?才曉得聞法機緣難得。聞到佛法的這些人,又有幾分之幾聞到正法?佛法在今日的現象是邪見比正見還多。正法裏又有幾個人聞到淨土法門?淨土法門裏又有幾個人聽到《無量壽經》?所以一層一層淘汰,全球四十億人裏,恐怕剩下的一萬人都不到!這才曉得佛所講的“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”,這句話是真實的。我們得人身,有機會聞到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經,我們應當慶幸,應當尊重,應當依教修行。希望在這一生中,把這些冤親、債務都作個了結,這才能往生淨土,不退成佛。
如其不然,“共其怨家,更相殺傷”。這是八苦裏的怨憎會,愛別離。“怨憎會”是說你每天所接觸的,所遇到的,跟你生活在一起的,多半是冤家債主。“不是冤家不聚頭”,這話說得很有道理。過去世有冤結,這一世初見到也很歡喜。怎麼歡喜?這下找到欠債的人,可以向他討債了。
“從小微起”。“小”是小小的磨擦。這小小的磨擦愈來愈嚴重,到最後鬧得不可開交,對于身體、名譽、財物就有重大的傷害,這是“更相殺傷”之意。如是果報皆是前世惡因,今日遇緣自然報償。我們仔細觀察世間這些現象,在報章雜志、新聞廣播裏天天都有,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。
皆由貪著財色。不肯施惠。各欲自快。無複曲直。癡欲所迫。厚己爭利。
仔細觀察其原因,症結所在,的確不外乎此文中所說,都是由“貪著”發生的。“貪”是貪欲;“著”是執著。堅固的執著,不肯忍讓。在一切境緣中,特別是“財色”,自古以來,爲財、爲色家破人亡,乃至于國家毀滅,我們在曆史上都能見到。“不肯施惠”,有幾個人把這件事看穿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第六回向品裏看到菩薩的“布施”,不但身外之物都能施舍,即使是身體也歡喜布施。身體是“內財”。唯有菩薩知道,色身不是我,而是我所,所以身也能舍,何況身外之物。世間人不曉得事實真相,對于自己的色身堅固執著,認爲身是自己,産生“我執”。有了執著,身外所有之物都要據爲己有。這是很大的錯誤,是第一個錯誤的觀念。外面一切境緣能不能據爲己有?決不可能!這是事實,完全是人的妄想在作祟。他所得到的,與所失掉的,簡直不成比例。縱然得到,也是暫得,保不長久的。怎麼說保不長久?色身不能長住,身會老會死;死了以後,那一樣東西能帶得去?那一樣東西能占有?這正是古德所講,“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”,能帶得去的,是所造作的“業”。
“各欲自快”,凡夫之人皆有這種愚癡。“無複曲直”就是唯圖自利,不畏因果,不講道義,甚至傷害國家社會,利令智昏。“癡欲所迫”,由愚癡而生貪嗔,造極惡業。“厚己爭利”,特別是今天社會,無論在中國、外國,社會所崇尚的即是競爭,能有幾個人明了此中真相。若人人都競爭,社會就不安定,世界就不會和平。
富貴榮華。當時快意。不能忍辱。不務修善。威勢無幾。隨以磨滅。
“富貴榮華”,快意之事,不是爭得的。命裏有的,不爭也有;命裏沒有,爭也爭不到。我常常提示同修們,譬如作小偷、作強盜,能搶得的財物,還是他命裏有的;若他命裏沒有,他去搶搶看、偷偷看,看他能不能偷得到。所以,這件事確是冤枉!偷來的,搶來的,還是命裏有的,所以古人說“君子樂得爲君子,小人冤枉作小人”;“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”。不種因,那來的果報!世間事實真相了解之後,我們要想得善果,就努力去造善因。善因就是菩薩所修的六度:布施、持戒(就是守法,決不做犯法違紀之事,奉公守法)、忍辱、精進(指在道業上的精進)、禅定(心安理得),自然就生智慧,在此世間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。
富貴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重重誨勉 第叁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