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重重誨勉 第叁六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入華藏世界的人,在曆史上也沒有看到幾個,這就曉得修行證果是多麼不容易。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,五欲六塵擾亂六根,是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的,誰有能力在這樣境界裏不動心。如果在這個境界裏還起心動念,功夫決定不成就。輪回不是容易超越的,生死不是簡單可以了斷的;唯有“老實”念佛,這是淨宗法門的殊勝,不可思議之處。

  學佛人要把目標認清楚,我們的目標就是拔斷生死根本,超越叁界六道。叁界六道就是“憂怖苦痛之道”。“怖”是恐怖;“憂”是憂慮;“苦痛之道”是指六道。一定要把這樁事作爲我們今生修學最重要的一樁大事,是我們真正的目標。果然認識清楚,自然就能“放下”。認清楚就是“看破”,就是看清楚事實真相,然後才能把世間一切法舍掉。不但世間一切法能舍,出世間一切法也能舍。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,我奉勸諸位同修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,不要在此時此處耽誤我們的寶貴光陰,擾亂我們精進,妨礙我們往生,那就得不償失。我們決心先把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樁事辦好。如果說自己有把握往生,那是另當別論,涉獵一些其他大乘佛法沒關系,因爲你有把握去。沒有把握去,可不能做這些事,萬一因廣學而不能往生,這一生又空過,這才是真正可惜,不曉得要到那一生、那一劫才能再遇到如此機緣。

  若曹作善。雲何第一。

  佛勸我們,教導我們作善。那個是第一善?這個“第一”涵蓋世間與出世間。世出世間第一善是什麼?

  當自端心。

  “端”是端正。“端心”就是八正道的“正心”。什麼是正心?八正道只講原則,沒有具體說明,沒有落實,而在這部經上講的才是落實。“端心”,心裏只有阿彌陀佛,只有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心就是真心。除此之外,若還有其他法門,有其他東西夾雜,這個心就不端,這是最糟的事。菩薩行化在世間,示現在世間,無論宣揚那個法門,那部經論,心裏都念佛。其他的法門是爲了度衆生,不得已所設的權巧方便,不是真實的。真實的只有這一部經,只有這一句名號。這話也不是我在此地隨便講的。黃念祖老居士的《大經解》引用隋、唐的大德,他們講得很清楚,即使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也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導引而已。如此就能了解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也是權說,也是方便說,最後導入淨土法門才是真實說。《華嚴》後面若沒有“十大願王導歸極樂”,就不能圓滿。《華嚴》之圓滿就在本經,所以本經才是究竟圓滿的成就。

  今天時代不斷向前進步,不會後退。時代愈進步,我們的生活愈緊張,工作愈繁忙,宣揚大經大論的機會愈來愈少了。將來的時代是《無量壽經》的時代,從此時起一直到佛法滅盡,就要靠《無量壽經》了。我們細細想一想,有道理支持此一認知。這部經不算長,也不算短,隨時隨處皆有機會宣講全經。若講演時間有限製,則經中任何一、兩句都可以采撷來講。合起來是全部經,分開可作無數的單元。確實能適應今後的時代,無論是那個國家地區的衆生都歡喜,都能接受。這才能弘遍全世界,超越法界,超越國土,超越種族,超越宗教,一切衆生無不適合。淨土法門妙!這是我們要真正認識的。所以,大家學佛就在這部經上一心勤修,奠定根基。有能力,將來再涉及其余;沒有能力,以這一部經自行化他,功德就圓滿。確實能成就自己,幫助別人,此即是“端心”。

  當自端身。耳目口鼻。皆當自端。

  此句經文意義甚深甚廣。“端”的標准,即是阿彌陀佛的行誼。學佛之人叁業應當如佛。“端身”是只禮阿彌陀佛。禮一佛即是禮一切諸佛如來,不再分別執著。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,死心塌地。我勸同修們只供養一尊佛像,常常想著、念著,常常觀此尊佛像。臨終時阿彌陀佛化身來,就跟所觀之佛像一樣。你天天想他,到最後他真的來了,就可以放心跟他去。這是屬于“觀想”。凡夫心粗,佛的境界太微細,沒有辦法觀察。即使展開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我們對于其中任何一觀都觀不成,因爲心太粗,煩惱、妄念太多。不得已,佛教給我們第十六觀“持名念佛”。因此,我們以持名念佛爲主,自己供一尊佛像,天天觀他,以此作爲輔助,作助修,正助雙修。選擇一尊佛像,一生都不離開,我每天就觀這尊佛像。佛沒有一定的像,佛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。臨終時,你心裏喜歡他現什麼相,他就現什麼相。

  身拜佛,聽這一句佛號。佛號的音調也很多,現在臺灣流通念佛的錄音帶,就有上百種之多。可以選擇音調聽起來自己感覺很舒服,聽了能令心定下來,這個最重要。如果聽了佛號心不定,就不契自己的機。必要聽了令自己心清安定,煩惱不生,妄念不生,這種聲調就非常適合自己,就采取這個聲調。不要人雲亦雲,別人用這個聲調,我也要跟他學習;過幾天那個人說,那個音調比這個更好聽,你再改變,你的心就亂了,“念佛叁昧”就不容易得到。所以,要一、要專,專一才能得念佛叁昧。眼觀佛、口念佛、鼻聞供佛之香。如果佛念多了,則有感應,你會聞到異香。“鼻端”則不聞世俗的香氣。

  這是總括身、口、意叁業,“皆當自端”。經雲,“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,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,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”。不要別人來約束,自己要知道檢點,要知道用功。用功要重實質,形式沒有關系。我也跟諸位同學說過,形式主要的目的,一是表自己的敬意;另一更重要的意義是啓發其他的大衆,表演給別人看。讓別人看了之後,對佛法生起恭敬之心,引誘他入佛門。所以,在大衆之中,要講求律儀;個人修行以戒定慧、覺正淨最爲重要。這點要曉得,因爲個人修行如果也很重視形式,必有一類衆生就不能得度。那一類衆生?怕約束,怕規矩太多、儀式太繁的,他就不敢來學佛。

  所以,佛在《法華經》裏講,末法時期一定要弘揚大乘,才能普度一切衆生。現代是開放的時代,思想開放,行爲也開放,若約束得緊,大家害怕,都不來了。古時候是封建時代,思想保守,行爲也保守,每個人都很拘謹,所以弘揚小乘非常適合。今天的時代,還要用保守的小乘法,只能度一類保守的少數人;多數心胸開放的人,就度不了。佛開示無量無邊的法門,是度無量根機的衆生,門門第一,不能說這門比那門優越。門門平等,門門都好,只是度的對象不同。有人很重視戒律儀式,固執成見,小乘法就度這一類衆生。他一見到就生歡喜心,認爲這樣嚴格,才是佛法;而大乘一切開放,以爲他們沒有修行,不是佛法。大乘心量的人看到小乘人的作法就害怕。佛的善巧方便無機不攝,普度一切衆生。

  身心淨潔。與善相應。

  佛在此教誡我們。“與善”的“善”就是清淨心,就是平等心,就是覺心。經題上的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是本經大善的標准,身心要與此相應。

  勿隨嗜欲。

  萬萬不可隨順自己的貪心,隨順自己的嗜好,那就錯了。“嗜欲”是煩惱習氣。不可以隨順煩惱習氣。

  不犯諸惡。

  此句指“身業”。一定要持戒,一定要守法,不作諸惡。

  言色當和。

  此句指“口業”。我們的言語,對人要和顔悅色,如普賢大士之禮敬諸佛。

  身行當專。

  此句是佛真心全體顯露,真是一而再,再而叁的苦口婆心勸我們,修行證果,成功秘訣就是身行要專一。

  動作瞻視。安定徐爲。

  此句是講佛弟子生活的風度。佛經裏講“威儀”,世法裏講“風度”。不論是行、住、坐、臥,所表現的儀態要安祥,要緩慢;不要倉促,不要慌張。

  作事倉卒。敗悔在後。

  行持上不穩重,表示心不定。如果心是安定的,行爲一定非常穩重,不會表現得慌慌張張。作事倉皇失措,總難免失敗與後悔。

  爲之不谛。亡其功夫。

  如果所行不慎重、不如理、不如法,我們修持的功夫就喪失。“谛”是真實。若不是真實的修行,心不真誠,行持言語不真誠,所用的功夫皆是假的,都不是真實的,也就是迷惑顛倒,盲修瞎練。

  

《無量壽經講記 重重誨勉 第叁六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