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如貧得寶 第叁七

  如貧得寶第叁七

  此品標題是從比喻上說。佛在經文中告訴我們,善因必得善果,勸勉我們努力精進,斷惡修善。

  汝等廣植德本。勿犯道禁。忍辱精進。慈心專一。齋戒清淨。一日一夜。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。

  此節經文是世尊對我等止作雙勖。“汝等”指當時與會大衆。引伸它的意思,凡是後世讀到《無量壽經》,聽到《無量壽經》的衆生,都包含在內。我們每一位同修也都在佛的呼喚之中。“廣植德本”。“廣”是廣泛;“植”是種植;“德本”是四弘誓願、六度、十願。如果以淨土法門來說,“南無阿彌陀佛”名號,就是“萬德之本”。古大德講得很明白,這一句佛號,不但是正修,也是助修。我們看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》注解裏講得很詳細,在淨宗行門中,持名是“正行”。除了一心專念之外,我們的身體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,不能脫離這個社會,不能脫離廣大的群衆。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處世待人接物?佛在此一再叮咛、囑咐,苦口婆心告訴我們“勿犯道禁”,不要違背道理,不要觸犯禁戒。

  學佛的人,第一要“守法”。佛教給我們的教誡,必須遵守。“道禁”不僅是指“戒條”,戒條範圍太小。凡是佛在一切經論裏的教誡,我們都要遵守。除了佛的教訓之外,世間的法律、規約、風俗習慣,都要遵守,都不可違犯。世出世間的禁戒很多。爲什麼有這麼多禁戒,無非是維系社會秩序,世界和平。人人守法,社會自然就和睦,所以家有家規,國有國法。今天這個世界,國與國之間有許多條約,都在道禁範圍裏。要想把前面兩句做到圓滿,以下叁句就很重要,定要忍辱,定要忍耐。爲什麼會觸犯道禁?因爲忍不住煩惱,情緒控製不了,就觸犯法令規章。所以,一定要學忍辱,凡事都能忍,都能讓。菩薩六度裏就特別強調忍辱、精進。唯有忍辱的人才能精進,他有耐心,樣樣守法,樣樣守規矩,心就定。唯有清淨心,學道功夫才能得力。無論修學那個法門,把握這個原則,那有不成就的。修淨宗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。

  精進的“精”是專精。善導大師在《觀經上品上生章》注解裏開示提醒我們,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,因爲現前的社會,幾乎時時處處都會遇到。有一些人來告訴你:學這一部經,念佛法門不能成功,你要廣學多聞。說這些話的人引經據典,我們聽了怎麼辦,是不是再去學很多法門?祖師也引經據典告訴我們:即使是阿羅漢、辟支佛、地前菩薩各個人也引經據典,盡虛空遍法界的人都來勸你,說念佛法門不能成就。你怎麼辦?你一定要肯定佛講的話是究竟了義,決定不錯。你要有智慧分析給他聽:你引的經典不錯,我也很尊敬,那是佛對某一類根機的人說的,某一個時代說的,某一個地區說的;說得對,沒錯,對那些根性的衆生有用。我不是那個時代人,也不是那樣的根機,我還是老老實實依此經學念佛法門。一門深入,決定不改,絕不動搖,你這一生就成功,這是“精進”。

  更進一步,就是十地菩薩來跟你講、等覺菩薩來跟你講,人數也是盡虛空遍法界,都引經來勸你:你學淨土法門不能往生,不可靠,要廣學多聞。你也要照前面的話來說,增長自己的信心。即使諸佛菩薩來勸我們,也不動搖。這個心就真正定了,決定不動搖。不但是祖師大德苦口婆心的勸勉,教誡我們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我們細想,是有道理。即使我們在眼前看到的,不要說過去,就是最近這些年往生的,只受持一句阿彌陀佛,都能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、坐著往生,這些人是現身說法。他們只依一句佛號都能成就,依一部經怎麼不能成就?你把這個事實真相真正搞清楚,才決定不會動搖。

  善導大師的《四帖疏》必定要讀,黃老居士的《無量壽經》注解裏引用不少。這是我們講的“精進”,也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教我們念佛的秘訣,“不懷疑,不夾雜,不間斷”。這叁句就是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講的“淨念相繼”。只要做到“淨念相繼”,自自然然就“都攝六根”。不要再分別,我要怎樣攝受六根。愈想,妄念就愈多;愈想,心就愈散亂。只要記住一句“淨念相繼”,就成功。“淨念相繼”就是此處講的“精進”、“專一”。

  佛說給與一切衆生樂是“慈心”,拔一切衆生苦是“悲心”。慈、悲可以連起來講,因爲拔苦,就與樂。“與樂”當然就“拔苦”。“慈悲”是一體的兩面,一個得到,兩個都得到。慈心就是愛心,佛門裏不講愛心。因爲愛是感情的,是情識生的;慈是理性的,是理智的。愛一個人,若不是在現前這個時代教他離苦得樂,來生怎麼辦?依舊搞輪回,還要墮叁途,這就不是與樂。要給他生生世世得究竟樂,這才是真正的慈。要想使衆生真正能生生世世離苦得樂,不是我們能力可以做到的。這話是真的,但是念佛的人則不然。

  我們爲什麼念佛,還不是希望生生世世永脫苦海,得究竟圓滿之樂。目的在此。今天我們知道這個方法,把這個方法再教給別人,介紹給別人,推薦給別人。這與諸佛如來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的方法、能力,可以說是無二無別。修學別的法門那有這個能力;修學念佛法門就有這個能力,這是真正的“慈心”。我們能教一切衆生,無論他信,或者不信,給他作增上緣,使他在這一生中有緣見到阿彌陀佛的形像,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聲。這就是慈心,就是大慈大悲。

  我們印小張的阿彌陀佛像,到處跟人結緣,尤其是海外與大陸。這是慈心的流露,事雖然很簡單,用心可不容易!佛在經上常常說,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”。他要是能信,依照這個方法修學,他一生中決定能成就。他若不信,不能依照這個方法修學,在阿賴耶識裏落下金剛種子。將來,也許後世,也許多生多劫以後再遇到念佛法門,這個種子就起現行,起作用,他就能歡喜接受,畢竟得度。所以,不能看輕我們送人一張小佛像,勸人念一句阿彌陀佛。這是大事因緣,不是小事。世間一般無知的人,看這是小事,沒有什麼。其實這一生中,沒有比這樁事更大的。這是真正的慈心,真實的慈心。

  我們明了這個事實真相,在日常生活中,無論遇到什麼人,或是對一切衆生,我們常常念阿彌陀佛,使他能聽見。這都是慈心幫助他離苦得樂。我們在生活中能節儉一點,把多余的財力用來弘揚淨宗。末法時期,最契衆生之機的就是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所以大家聽起來特別歡喜,比聽其他經論歡喜多了,這就是很好的證明。不但中國人歡喜,跟外國人講,他們也歡喜。我們知道,這一部經典普度末法一切衆機,正如經上所說的,將來佛法在此世上滅盡,這部經最後滅,還能在世間住世一百年。

  今天要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群衆,介紹什麼法門好?自然是淨土法門。所以,這部經典要多印。世界有四十億人口,中國大陸就有十二億人,我們才印了幾十萬本,不夠分配。一定要發心!目前這個社會,真的證實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講的“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”,說明現代人喜歡聽的多,讀的興趣沒有聽的那麼濃厚。錄音帶的流通比經書收的效果更大,但是兩樣都重要。因爲錄音帶的壽命畢竟不能長久,聽幾十次之後,音聲就變質。我們這次到大陸,很多聽了錄音帶的同修們來告訴我,翻錄次數太多,都不清楚,希望我們能有清晰的帶子再送他們一套。而經書就不會隨著時間磨損,可以常住在世間。兩樣工作,我們都應當努力做,真正幫助人念佛,鼓勵人得到這一部無上的法寶。這幾句都是從原則上講的。

  佛又告訴我們一樁事,我們可不能發生誤會。“齋戒清淨,一日一夜,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”。因此,我們不能小看娑婆世界,這個世間雖然不好,但是對真正修行人來講,也很不錯。因爲在這個地方修行一天,超過在西方世界修行一百年。要是不相信,我舉一個例子給大家作爲參考:我們這次到大陸觀光參學,看到大陸上的修行人,覺得他們修行一天應該勝過我們一月;百年、一年不敢講。你們去過大陸,他們雖然生活在苦難中,但道心卻比我們真實懇切。我們的日子過得太舒服,修不修無所謂,不肯認真。他們在那個環境裏修行認真。譬如,我們今天得到經書,不算什麼,沒瞧得起;而他們得到一本經書,如獲至寶。我們今天聽錄音帶,稍微有一點雜音就不聽了;他們的音帶雜音很多,聽都聽不清楚,還是當作寶貝,還在聚精會神的仔細聽。印祖說,“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”,這是我們比不上他們的。

  同樣的道理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修學的環境一帆風順,永無障礙,則不及此地精進,突破障難,受盡苦難。這是在此世界真精進的難能可貴處,退緣極多而能不退,故曰勝過極樂。既然修行一天勝過無量壽國一百年,爲什麼我們還要離開這個世界?因爲這個世界壽命短促,誘惑的力量太強大,雖一時精進勝過西方,但是自己終究是保不住自己,再得人身有隔陰之迷,前生所修的功夫退失得幹幹淨淨。怎麼曉得?我們在座的每位同修,過去生中都很努力修行,想想現在怎麼樣?豈不是都退得幹幹淨淨。如果不退轉,大家早就成佛了。佛在本經上說得很多,也作了證明,末法時期,接觸到這一部經典能生歡喜心的,都是過去生中,多生多劫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。可見這個法門,我們過去生中修過不少次。爲什麼沒往生?原因是臨命終時,還是有牽挂,還是放不下,就被這事誤了。

  佛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“齋戒清淨”。“齋”是什麼?如果從形式上看,“齋”是日中一食,不是吃素。齋就是一般講的“持午”。午時是十一點到一點鍾。“齋是過中不食”,就是“日中”。假設日中是十二點,過了十二點還是午時,吃了就破齋。但是地球是圓的,它會轉,所以每一個地區日中的時間都不同。從前測量日中非常准確,用日晷。現代想知道日中是幾分幾秒,天文臺發行的“天文日曆”,每一天日中的時間都記載得很清楚。過了日中就決定不能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如貧得寶 第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