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重重誨勉 第叁六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榮華,不必去羨慕。即使命裏有,這是鴻福,紅塵中的福報,不好享受。享鴻福要有非常高的智慧,比清福難享,因爲鴻福裏最容易造作罪業。福報享完之後,必墮叁途。如何能在鴻福裏還不墮惡道,這可高了!諸位仔細看中國曆史,恐怕十個都找不到。往往有福報的人都造罪業。俗話講仗勢欺人,或者仗恃特權地位,或者仗恃財富,或者仗恃其他勢力,不知不覺生起貢高我慢;欺人當中,有的就會傷害人命,這樣就造作極重的罪業。

  “不能忍辱,不務修善”。他不懂得忍辱,不知道繼續修善。榮華富貴是過去生中修布施的果報。容貌美滿,六根完具,我們今天說的健康長壽,都是過去生中修忍辱的果報。前生修因,這一生得果報。得果報時忘了再修,果報享完之後就沒有了,所以要知道修善。一個真正覺悟的人,決定不求人天福報,他知道人天福報裏弊病很多,是最危險的享受,一不小心,轉眼就墮叁途。所以,真正修行人決定不求福報。

  “威勢無幾,隨以磨滅”。享福的日子不長久,很快就過去。因爲享福的時候,不但不會再修福,反而造業;造業就折福。本來有六十年的福報,因爲作威作福,可能就折減一半,叁十年就享盡了;應當享的福報,一生都不能圓滿。所以,世出世間的聖賢教我們要“惜福”。自己有福,且知道惜福,又能修福,福報可以保持一生,終身不衰。如果不知惜福,福報在少壯時候就享盡,晚年無福,則晚景淒慘可憐。年輕人受一點苦難,不在乎!怕的是晚年受苦。晚年受苦,那才真苦!

  由此可知,少壯時如果有福,福報現前,唯大智者不受福德。如何不受?他把自己的福報獻給社會,供養大衆共享,此是大智。發大財,要知道布施,決不要吝啬。你真的布施,你命裏的福報永在,過幾時自然又來了。如果自己年歲還不大,應再布施。到什麼時候可以接受?七十、八十可以有限度的享受,多余的依然要布施。此時有福報,自在幸福!有人伺候你,有很多年輕人來照顧你,這才是真正的福報。肯散財,肯施財的,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。我們觀察世間現象,確實如經所說。

  天道施張。自然糾舉。茕茕忪忪。當入其中。古今有是。痛哉可傷。

  “天道”是指自然之理,也就是“因果定律”。因緣果報是自然的,沒有人作主宰,沒有人在安排。如果你仔細體會,所有的現象都不出因果定律。往大處觀察,十法界是自然的,不是佛菩薩造的,也不是上帝造的,也不是閻羅王造的,完全是自心變現的,真的是自作自受。範圍縮小一點,六道輪回是自己造的。再把圈子縮小,我們這一生的生活環境,還是自己造的。這個人對我不好,那個環境不自在,都是自己造的。若不是現在造的,就是過去造的,總是自己造的,還能怪誰?我們生長在這個家庭,遇到父母兄弟姐妹,還是前世結的緣。前生要是沒有因緣,這一生也不可能變成一家人。佛在經上說得很明白,父子之緣怎麼來的?“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”。人與人,人與一切衆生,說老實話,總不外這四大類的因緣,緣結多生多世,只是輕重多寡而已。所以,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造的。正因爲事實如此,所以菩薩起心動念都很謹慎、很小心。他知道事實真相,決不動一個惡念,決不做一件惡事。因爲他知道一個惡念、一樁錯事,將來在生活上必定招來不如意。他要想自己生活自在無礙,只有不造惡業,才能做得到。所以這兩句,小是我們現前生活環境,大至十法界都屬于“天道施張”。“施”是展施;“張”是擴張。

  “自然糾舉”。“糾舉”不是有人主宰。譬如行善,善果決不是佛菩薩賞賜你,不是上帝恩賜你。你造罪業,也不是閻羅王懲罰你,餓鬼來懲罰你,不是的。上帝、閻羅王有沒有?有。從那來的?還是自心變現出來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,全是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,所以是“自然糾舉”。“糾”是糾察;“舉”是舉罪。把罪過舉出來,此乃“自然”之理。

  “茕茕忪忪”是驚慌失措之貌。惡報現前,自己害怕、恐懼,身心不安,驚慌失措的樣子。“當入其中”,善因就感善果,惡因決定有惡報。“古今有是”,宇宙之間有十法界、六道叁途之事。作惡不幸而墮叁途,“痛哉可傷”,諸佛菩薩看在眼裏,非常悲傷。有沒有辦法救他?沒有法子,因爲果報是自作自受,佛菩薩沒有辦法代他受苦。

  以上所講的是警惕我們,教我們知道事實真相;下面是教我們怎樣修行,怎樣永脫輪回之苦。

  汝等得佛經語。

  “得佛經語”,不是指別的經,正是指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;不是指別的版本,確實是指夏老居士的會集本。以其確是《無量壽經》五種原譯本之集大成,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多次宣講之後,整理會集最完備的一個版本,所以就是指這個本子。

  熟思惟之。

  學佛最初方便,我勸同修要多讀誦。讀經的目的是破妄想執著,因爲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,“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”。佛一語道破我們凡夫的病根。我們用讀經的方法破妄想,破執著。用清淨心、真誠心、平等心、大慈悲心來讀這部經典。讀的時候不要分別,不求解義,只要一直讀下去。讀經不打妄想,就會破妄想。讀經是修定,將一切煩惱、執著都伏住。所以,讀經的目的就是四弘誓願之一的“煩惱無盡誓願斷”。目的在斷煩惱,斷妄想,這是初學的第一個階段。等到煩惱輕,煩惱少,智慧增長,此時就可以“廣學多聞”,進入第二個階段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。無論修學多少法門,總要以一門深入爲主。我們主修的是西方極樂世界,《無量壽經》是淨宗的第一經,我們應以此經爲主。怎麼修?首先,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,都要明了。“熟思惟之”,道理要明白,教訓都要記住。

  各自端守。終身不怠。

  這兩句經文教我們必須依教奉行。佛講的這些教訓,我們都要做到。佛講衆生所犯的這些毛病,應當仔細反省,檢點自己有沒有。有的就趕緊改過,沒有的要好好勉勵自己萬萬不可以犯,這是“修行”。這一部經就是我們修行的標准,就是我們端正心,端正身依靠的准則。“終身不怠”,“怠”是懈怠,要盡形壽精進,不能懈怠。

  尊聖敬善。仁慈博愛。當求度世。拔斷生死衆惡之本。當離叁塗。憂怖苦痛之道。

  前面所說,完全是對個人的修行。此下所講的是處世、待人、接物的標准。我們與大衆相處,先要知道“尊聖敬善”。“聖”是諸佛菩薩;“善”是指世間的善知識、善人、善事、好人好事,我們皆要敬重,要尊敬他們。這兩句話的含義就是講“孝親尊師”,把孝敬擴大到對一切聖賢。

  “仁慈博愛”。“仁”字在六書裏屬會意,“仁”是二人。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,推己及人,不可以自私自利。想到我要快樂,別人也要快樂;我要快樂,一切衆生都要快樂。慈悲心、博愛心都是從“仁”出生的。不能推己及人,那有慈悲博愛?“博愛”不但愛人,還愛護一切衆生;不但愛護一切有情衆生,還要愛護一切無情衆生,這樣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來。大慈大悲是佛心之體。佛心平等慈悲。因爲慈悲,才會平等;因爲平等,才會真正慈悲。對一切衆生沒有差別,平等的關懷愛護。

  “仁慈博愛”是我們對人、對事、對物應當具有的心態。這不是佛對我們的要求。誠心,所作所爲都是稱性,都是自性本具的,沒有絲毫勉強做作。凡夫現前的種種想法、看法、作法,是因爲迷失自性;迷失自性之後,起了種種妄念。妄念就是自私自利,妄念不是自性本具的。這些妄念變現妄境,衆生無知以此爲實,害得我們生生世世搞六道輪回,常常墮在惡道裏受苦。佛在經裏教導我們,這一生有幸遇到佛法,遇到佛法的好處,就是得到出離叁界,永脫輪回的機會。必須依教奉行,才真正不辜負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,這還是要靠自己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我們知道這一生中遇到大乘佛法的人很多,但是幾個人往生?正如李老師所說的,一萬個念佛的人,真正能往生的也不過是叁、五個,不念佛的就不用說。爲什麼往生會這麼少?即是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放下,沒有舍貪嗔癡慢、是非人我;雖然念佛,心不清淨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“心淨則土淨”。要想心清淨,不看破、不放下就不成。

  佛法的修學,無論那個法門,可貴的就是“老實”,老實人就得度。凡是這一生在佛法裏打滾,而不能得度的,仔細觀察,都是不老實,自作聰明。古人常講,“聰明反被聰明誤”,這一類的人也就是佛法講的“八難”之一。八難裏的“世智辯聰”,就是“聰明反被聰明誤”,他不能老實進修,真是非常可惜。當然,這與過去生中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有關系。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就是老實人,遇到善知識指出一條路,他能一直走到底,一生中絕不改變,那就決定成功。

  佛在此地教我們“當求度世,拔斷生死衆惡之本”。“生死衆惡之本”就是“妄想、執著”。我們依照此經修學,肯定承認此經是一切諸佛出現在世間所說的第一經。善導大師所說的“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”。“彌陀本願海”就是指這一部經,所以此經是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經。除了一句“阿彌陀佛”是正念之外,皆是邪念。這話有幾個人肯相信?爲什麼說其他一切念頭都是邪念,而念佛是正念?念佛能往生不退成佛,能拔斷生死根本,能出離六道輪回,一生不退成佛。你說這一念是不是正念?其他所有一切念頭都辦不到,都障礙一生出離、不退成佛的大因緣。凡是障礙這個大因緣的都是邪念。

  佛說一切經,是對不能相信念佛法門的人而說的。要是相信這個法門,佛就不說一切經。不相信這個法門,佛再應機施教,再委曲婉轉慢慢誘導你,到最後還是歸到這一部經。一切法門引導你入華藏世界,到了華藏世界,最後還是教你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《華嚴經》雲,“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”。但是要知道,無論修學那個法門,一生想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重重誨勉 第叁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