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往生正因 第二五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得太过分?如果用《观经》三福的标准来看,就晓得他说得并不过分。三福第一条,孝亲尊师、慈心修十善业,是世间法,不是佛法;第二福才是佛法。佛法从那里学起?从“三皈”学起。我们有没有修“觉、正、净”?如果这三个字都没有,则人家讲的就没错,台湾没有修行人,没有佛法!

  真正修行人念念皆是“觉、正、净”,觉而不迷,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。“觉”是指心地清净光明,觉而不迷;“正”是讲思想见解正确,没有错误;“净”是身心清净,净而不染;不但心清净,身也清净。佛法修的是这些。这是三自皈,从这里学起。没有三自皈,决定没有五戒;五戒十善是建立在三自皈的基础上。一些学佛的同修,专门见别人的过失,心怎么能清净,思想见解怎么不邪?既然邪,当然是迷惑颠倒。他学什么佛,修什么行?他修的是迷、邪、染。已经迷、邪、染得够深,还唯恐不够,天天加速度的修迷、修邪、修染。这是我们真正要认清的,不能不觉悟。

  佛法在中国有十个宗派,无量法门修什么?都是修“觉、正、净”。“觉、正、净”圆满就成佛了。你只要认真修学,天天有进步,即是真正的佛弟子。凡是搞迷、邪、染,自称佛弟子的,罪过就更重。因为他冒充佛弟子,心口相违,心里迷、邪、染,口中还说觉、正、净,还搞这一套,自欺欺人(心与口不相应是自欺;还以佛法欺骗一切众生是欺人)。真正有智慧,真正明白人看得清楚,瞒不过他们。一般愚痴的众生会被欺骗;明白人不会被骗。

  第三福是大乘人修学的基础。净宗属于大乘。不但是大乘,古德推崇净宗法门乃是大乘中的大乘,一乘中的一乘。究竟圆满的法门,当然要三福具足。第三福又以第二福为基础,可见没有前面的基础,第三福是决定得不到的。

  第三福的第一句“发菩提心”;第二句“深信因果”。这一句我也跟同修们讲得很多。今天世间一般人,我们不说他,只说学佛的人信不信因果?很少人真信!口里信,心里却不相信。因为心里如果真正相信因果,他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一定很谨慎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依然是破戒,依然造一切罪业,怎么会相信因果?他不相信,就没法子。

  此处所说的“因果”不是普通的因果,是成佛的因果。“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”,是说无上殊胜的“因果”。许多菩萨都不知道。这是指本经,实在讲就是指念佛法门。因此,此地讲“饶益有情”,真正做到饶益有情,就是把这个法门、这部经典,以善巧方便介绍给一切众生,劝导一切众生依教奉行。这样做,饶益有情,你就百分之百的做到了。

  介绍其他法门给一切有情,虽然也是饶益有情,但并不圆满。因为他在这一生,未必修得成功。纵然修成功,一生中没有办法成佛,没有办法不退。唯独念佛法门,往生不退成佛,一生当中就办完了。这才是名符其实的饶益有情。我们对这个因果深信不疑,忆佛念佛才真正做到不间断、不夹杂。无论在什么环境里,顺境也好、逆境也好;无论与什么人相处,善人也好、恶人也好,这一念求生的愿望决定不间断,心里这一句佛号念念相续,决定不受影响。口里可以不念,心里在念。有时遇到逆缘,你念佛号,他听了不顺耳,诽谤你。我在心里念,口里不念,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,这是念佛法门殊胜之处。

  “读诵大乘”,“大乘”就是指本经《大乘无量寿经》。这一部经如古德所说,是“如来正说,称性极谈”。这是善导大师讲的两句话,非常正确。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,他的话就是阿弥陀佛所说的。他跟我们讲,“如来所以兴出世”,这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,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;“唯说弥陀本愿海”,就是要把《无量寿经》念佛往生不退的第一殊胜法门,介绍给一切众生,为大众宣说这个法门。他出现在世间就为这一桩事。既然如此,释迦牟尼佛在世四十九年,天天讲《无量寿经》就好了,何必讲其他的经典,讲得那么多?这真是佛慈悲之处。

  若有众生不欢喜念佛法门,不愿意接受,而欢喜另一个法门;佛遇到这样的众生,只好应机说法。虽然说无量法门,佛的真实义,还是从一切法门慢慢的诱导他入净土法门。所以净宗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,古人常说是“千经万论,处处指归”。这就是佛的善巧方便,诱导你入净土法门,可见念佛法门确实是如来正说。我们果然明白,果然觉悟,“读诵大乘”,就晓得是指此经,这一点都不假。

  末后教我们“劝进行者”。“行者”不是指普通人,是指一切学佛的人。所有学佛的人,我们都要以这个法门劝他。他能听,很好;他能接受,恭喜他,他一生成就。他不能接受,也没有关系,“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”,弥陀的种子在他的阿赖耶识里种下。这都是真实的利益。

  《观经》“三福”,佛说这是三种净业正因。经上讲得很明白,“三世诸佛,净业正因”,这一句非常重要。三世是指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一切诸佛修学从那里学起?皆从三福学起。我们没有做到,就不算是修行。一定要真正做到,把这个善根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同享,即是相应。回向真正的作用,是拓开心量,恢复本心。本心心量之大没有边际。现在我们心量太小,用这个方法恢复。三福与此处所说的,义趣相同。

  忆念西方阿弥陀佛。及彼国土。

  这是“忆佛、念佛”,我们要学,要真正做到。有情众生都有思想,所以就有情识。假如不想佛,不念佛,所有其他的思想都不是纯正的,尤其是六道众生。《地藏经》讲得很明显,“阎浮提众生,起心动念无不是罪”。你起心动念造的是什么业?三途罪业。起心动念都是贪、嗔、痴、慢,不是好念头。我们常常要反省,常常要检点,改过自新,才是真正修学。

  我劝同修,早晚课诵念《无量寿经》。因为佛门一般课诵本,是古德所编的,那个时代的人得利益;现在我们念,已是不得力,念了是白念。我劝同修们,早课念本经的第六品四十八愿。念了之后好好想想,我的心、我的愿、跟阿弥陀佛一样不一样?跟他比ㄧ比。每天比照一次,比久了慢慢就接近,这就得利益。早课得的利益,是与弥陀同心、同愿。晚课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,这六品,佛把我们的过失、病根都说出来。念了之后,反省反省,我有没有犯这些过失?如果有,赶紧改过来,希望与阿弥陀佛同解、同行。“业”是事业;“行”是行为。我们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语、造作能跟阿弥陀佛相同相应,这是修行,即“忆念西方阿弥陀佛”。“忆念阿弥陀佛”,不是口念“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”口念阿弥陀佛,一句接一句,心里还想坏点子,这不是念佛。念佛是把一切妄想、分别、执著都念掉,才是真正念佛。

  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讲一切众生的过失、毛病,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把它断除,称为“念佛”。经上所讲佛菩萨无量的功德,全是自性的功德。我们用念佛的方法,将自性功德逐渐恢复,这是“忆念西方阿弥陀佛”,是这样念佛的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才晓得念佛人多,可惜念得不相应。这就是李老师说的“一万个念佛人,难得三、五个往生”。因为往生的人这么少?就是大多数念佛人皆不相应,只是把这一句名号当歌来唱;什么意义,他不晓得。

  会念的人念阿弥陀佛,逐渐把自己变成阿弥陀佛。怎样把自己变成阿弥陀佛?就是依这一本《无量寿经》,全都做到了,自己就变成阿弥陀佛。与阿弥陀佛同心、同愿、同德、同行,这样的人那有不往生的!因此,我们念头起来的时候,想西方极乐世界,想阿弥陀佛,不要想别的;想别的,都是造六道轮回业。你想好事,将来生三善道;你想恶事,将来堕三恶道。假如我们知道事实真相,晓得“心想”可怕;我们念头一转,起心动念都想阿弥陀佛,都想《无量寿经》。

  “及彼国土”。“国土”就是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。我们想这些,不可以胡思乱想。依照佛所说的想,就是对的;如果与经上讲的不相应,就是胡思乱想。这一段是补充前一品“上辈往生”修学的重要条件。佛不能细说,只说几个重要的纲领,补充前面的因行。归纳起来,这一段讲了六桩事。

  第一、直截了当教我们“受持本经”,即受持《无量寿经》。经上讲得很清楚,“闻此经典”就是指《无量寿经》,指受持本经。

  第二、劝我们“求生净土”,就是发愿往生。

  第三、要我们“发菩提心”。“菩提心”在此简单说,就是要有高度的警觉心,我们这一生才有出离三界,往生净土的希望。高度的警觉心就是对这个世间不留恋,不贪恋。这个世间的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不能贪著。因为这个世间一切都不是真实的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,应当放下。身体还没有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,记住一个原则,随缘不攀缘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记住佛在经上给我们的教训,要善护三业。“善”是以善巧方便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,不要犯过失,不要再造业。

  第四、教我们“严持戒律”。

  第五、教我们“饶益有情”。

  第六、教我们“忆佛念佛”。这六桩事非常重要。

  下文是讲果报,我们略略的提起就行,前面已讲得很清楚。

  是人命终。如佛色相种种庄严。

  此人命终的时候,佛来接引他;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色相庄严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。

  生宝刹中。

  “宝刹”是指西方极乐世界。无量众宝所成,故称宝刹。

  速得闻法。永不退转。

  往生的果报,前品讲得详细。修行的业因,这一品讲得详细。所以,这两品要合起来看。我们再看下一段,是补充中辈往生的因行。

  复次阿难。若有众生。欲生彼国。虽不能大精进禅定。尽持经戒。

  我们前面读过中辈和上辈,在“缘”上差一等。没有殊胜的缘分,纵然想做,俗话讲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,他的障碍多,所以“不能大精进禅定”。这是关系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往生正因 第二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