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太過分?如果用《觀經》叁福的標准來看,就曉得他說得並不過分。叁福第一條,孝親尊師、慈心修十善業,是世間法,不是佛法;第二福才是佛法。佛法從那裏學起?從“叁皈”學起。我們有沒有修“覺、正、淨”?如果這叁個字都沒有,則人家講的就沒錯,臺灣沒有修行人,沒有佛法!
真正修行人念念皆是“覺、正、淨”,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。“覺”是指心地清淨光明,覺而不迷;“正”是講思想見解正確,沒有錯誤;“淨”是身心清淨,淨而不染;不但心清淨,身也清淨。佛法修的是這些。這是叁自皈,從這裏學起。沒有叁自皈,決定沒有五戒;五戒十善是建立在叁自皈的基礎上。一些學佛的同修,專門見別人的過失,心怎麼能清淨,思想見解怎麼不邪?既然邪,當然是迷惑顛倒。他學什麼佛,修什麼行?他修的是迷、邪、染。已經迷、邪、染得夠深,還唯恐不夠,天天加速度的修迷、修邪、修染。這是我們真正要認清的,不能不覺悟。
佛法在中國有十個宗派,無量法門修什麼?都是修“覺、正、淨”。“覺、正、淨”圓滿就成佛了。你只要認真修學,天天有進步,即是真正的佛弟子。凡是搞迷、邪、染,自稱佛弟子的,罪過就更重。因爲他冒充佛弟子,心口相違,心裏迷、邪、染,口中還說覺、正、淨,還搞這一套,自欺欺人(心與口不相應是自欺;還以佛法欺騙一切衆生是欺人)。真正有智慧,真正明白人看得清楚,瞞不過他們。一般愚癡的衆生會被欺騙;明白人不會被騙。
第叁福是大乘人修學的基礎。淨宗屬于大乘。不但是大乘,古德推崇淨宗法門乃是大乘中的大乘,一乘中的一乘。究竟圓滿的法門,當然要叁福具足。第叁福又以第二福爲基礎,可見沒有前面的基礎,第叁福是決定得不到的。
第叁福的第一句“發菩提心”;第二句“深信因果”。這一句我也跟同修們講得很多。今天世間一般人,我們不說他,只說學佛的人信不信因果?很少人真信!口裏信,心裏卻不相信。因爲心裏如果真正相信因果,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一定很謹慎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依然是破戒,依然造一切罪業,怎麼會相信因果?他不相信,就沒法子。
此處所說的“因果”不是普通的因果,是成佛的因果。“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”,是說無上殊勝的“因果”。許多菩薩都不知道。這是指本經,實在講就是指念佛法門。因此,此地講“饒益有情”,真正做到饒益有情,就是把這個法門、這部經典,以善巧方便介紹給一切衆生,勸導一切衆生依教奉行。這樣做,饒益有情,你就百分之百的做到了。
介紹其他法門給一切有情,雖然也是饒益有情,但並不圓滿。因爲他在這一生,未必修得成功。縱然修成功,一生中沒有辦法成佛,沒有辦法不退。唯獨念佛法門,往生不退成佛,一生當中就辦完了。這才是名符其實的饒益有情。我們對這個因果深信不疑,憶佛念佛才真正做到不間斷、不夾雜。無論在什麼環境裏,順境也好、逆境也好;無論與什麼人相處,善人也好、惡人也好,這一念求生的願望決定不間斷,心裏這一句佛號念念相續,決定不受影響。口裏可以不念,心裏在念。有時遇到逆緣,你念佛號,他聽了不順耳,誹謗你。我在心裏念,口裏不念,恒順衆生、隨喜功德,這是念佛法門殊勝之處。
“讀誦大乘”,“大乘”就是指本經《大乘無量壽經》。這一部經如古德所說,是“如來正說,稱性極談”。這是善導大師講的兩句話,非常正確。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,他的話就是阿彌陀佛所說的。他跟我們講,“如來所以興出世”,這是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,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;“唯說彌陀本願海”,就是要把《無量壽經》念佛往生不退的第一殊勝法門,介紹給一切衆生,爲大衆宣說這個法門。他出現在世間就爲這一樁事。既然如此,釋迦牟尼佛在世四十九年,天天講《無量壽經》就好了,何必講其他的經典,講得那麼多?這真是佛慈悲之處。
若有衆生不歡喜念佛法門,不願意接受,而歡喜另一個法門;佛遇到這樣的衆生,只好應機說法。雖然說無量法門,佛的真實義,還是從一切法門慢慢的誘導他入淨土法門。所以淨宗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,古人常說是“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”。這就是佛的善巧方便,誘導你入淨土法門,可見念佛法門確實是如來正說。我們果然明白,果然覺悟,“讀誦大乘”,就曉得是指此經,這一點都不假。
末後教我們“勸進行者”。“行者”不是指普通人,是指一切學佛的人。所有學佛的人,我們都要以這個法門勸他。他能聽,很好;他能接受,恭喜他,他一生成就。他不能接受,也沒有關系,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”,彌陀的種子在他的阿賴耶識裏種下。這都是真實的利益。
《觀經》“叁福”,佛說這是叁種淨業正因。經上講得很明白,“叁世諸佛,淨業正因”,這一句非常重要。叁世是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一切諸佛修學從那裏學起?皆從叁福學起。我們沒有做到,就不算是修行。一定要真正做到,把這個善根功德回向法界衆生同享,即是相應。回向真正的作用,是拓開心量,恢複本心。本心心量之大沒有邊際。現在我們心量太小,用這個方法恢複。叁福與此處所說的,義趣相同。
憶念西方阿彌陀佛。及彼國土。
這是“憶佛、念佛”,我們要學,要真正做到。有情衆生都有思想,所以就有情識。假如不想佛,不念佛,所有其他的思想都不是純正的,尤其是六道衆生。《地藏經》講得很明顯,“閻浮提衆生,起心動念無不是罪”。你起心動念造的是什麼業?叁途罪業。起心動念都是貪、嗔、癡、慢,不是好念頭。我們常常要反省,常常要檢點,改過自新,才是真正修學。
我勸同修,早晚課誦念《無量壽經》。因爲佛門一般課誦本,是古德所編的,那個時代的人得利益;現在我們念,已是不得力,念了是白念。我勸同修們,早課念本經的第六品四十八願。念了之後好好想想,我的心、我的願、跟阿彌陀佛一樣不一樣?跟他比ㄧ比。每天比照一次,比久了慢慢就接近,這就得利益。早課得的利益,是與彌陀同心、同願。晚課念叁十二品到叁十七品,這六品,佛把我們的過失、病根都說出來。念了之後,反省反省,我有沒有犯這些過失?如果有,趕緊改過來,希望與阿彌陀佛同解、同行。“業”是事業;“行”是行爲。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造作能跟阿彌陀佛相同相應,這是修行,即“憶念西方阿彌陀佛”。“憶念阿彌陀佛”,不是口念“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”口念阿彌陀佛,一句接一句,心裏還想壞點子,這不是念佛。念佛是把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都念掉,才是真正念佛。
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講一切衆生的過失、毛病,我們用念佛的方法把它斷除,稱爲“念佛”。經上所講佛菩薩無量的功德,全是自性的功德。我們用念佛的方法,將自性功德逐漸恢複,這是“憶念西方阿彌陀佛”,是這樣念佛的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才曉得念佛人多,可惜念得不相應。這就是李老師說的“一萬個念佛人,難得叁、五個往生”。因爲往生的人這麼少?就是大多數念佛人皆不相應,只是把這一句名號當歌來唱;什麼意義,他不曉得。
會念的人念阿彌陀佛,逐漸把自己變成阿彌陀佛。怎樣把自己變成阿彌陀佛?就是依這一本《無量壽經》,全都做到了,自己就變成阿彌陀佛。與阿彌陀佛同心、同願、同德、同行,這樣的人那有不往生的!因此,我們念頭起來的時候,想西方極樂世界,想阿彌陀佛,不要想別的;想別的,都是造六道輪回業。你想好事,將來生叁善道;你想惡事,將來墮叁惡道。假如我們知道事實真相,曉得“心想”可怕;我們念頭一轉,起心動念都想阿彌陀佛,都想《無量壽經》。
“及彼國土”。“國土”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。我們想這些,不可以胡思亂想。依照佛所說的想,就是對的;如果與經上講的不相應,就是胡思亂想。這一段是補充前一品“上輩往生”修學的重要條件。佛不能細說,只說幾個重要的綱領,補充前面的因行。歸納起來,這一段講了六樁事。
第一、直截了當教我們“受持本經”,即受持《無量壽經》。經上講得很清楚,“聞此經典”就是指《無量壽經》,指受持本經。
第二、勸我們“求生淨土”,就是發願往生。
第叁、要我們“發菩提心”。“菩提心”在此簡單說,就是要有高度的警覺心,我們這一生才有出離叁界,往生淨土的希望。高度的警覺心就是對這個世間不留戀,不貪戀。這個世間的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不能貪著。因爲這個世間一切都不是真實的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”,應當放下。身體還沒有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,記住一個原則,隨緣不攀緣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記住佛在經上給我們的教訓,要善護叁業。“善”是以善巧方便護自己的身口意叁業,不要犯過失,不要再造業。
第四、教我們“嚴持戒律”。
第五、教我們“饒益有情”。
第六、教我們“憶佛念佛”。這六樁事非常重要。
下文是講果報,我們略略的提起就行,前面已講得很清楚。
是人命終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。
此人命終的時候,佛來接引他;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色相莊嚴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。
生寶刹中。
“寶刹”是指西方極樂世界。無量衆寶所成,故稱寶刹。
速得聞法。永不退轉。
往生的果報,前品講得詳細。修行的業因,這一品講得詳細。所以,這兩品要合起來看。我們再看下一段,是補充中輩往生的因行。
複次阿難。若有衆生。欲生彼國。雖不能大精進禅定。盡持經戒。
我們前面讀過中輩和上輩,在“緣”上差一等。沒有殊勝的緣分,縱然想做,俗話講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,他的障礙多,所以“不能大精進禅定”。這是關系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往生正因 第二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