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大衆的福報。我們真正發心想修行,沒有道場,找不到場所。即使有場所,也沒有如法的善知識領導我們修行,沒有善友來護持道場。一個真正道場的緣,的確相當不容易具足。
真正修行的道場,以古德的標准,精進佛七的人數不能超過十位。超過十人,主七和尚的精神就照顧不了。像教學一樣,一位老師教十幾位學生,他會整個精神貫注,學生都能教得好。學生的行爲,一舉一動都照顧到,指導他,糾正他。學生的作業,他會很仔細的批改。不但批改而且講解,因爲他有時間。如果這個班級有五、六十位學生,老師一點辦法都沒有,超過他的精力。
我念書的時代比起現在學校念書,我算是有福報的。那時,師資水准比現在高,科技則是不如現在,但是過去在國文方面,老師的程度比現在高,而且學生少。記得我從小念書一直到離開學堂,班上的學生沒有超過二十人,都是十幾人。教室也不大,桌子只有幾張,所以老師教得很親切,師生的感情非常好。不像現在一班有五、六十人,真熱鬧!
打佛七也是如此,真正好的主七師精神貫注,每一個人用功的程度,主七師都知道。像這樣殊勝的法緣,就很不容易遇到。尤其是現代人修行,比從前人難。從前人確實有一點道心,照顧自己,不大願意看別人。現代人專門看別人毛病,共修就不能成功。共修最基本的原則是“決定不見他人過”。如果看到別人的過失,共修便不能成就,不如自己一個人關在房子裏“老實念佛”有效果。所以,現在這個時代,共修不如獨修好。
獨修的人有成就,共修的人沒有成就,原因是意見不合,見解不同,煩惱很多。通常大家在一塊兒,維那悅衆的法器敲錯一下,大家都生煩惱,眼睛都瞪起來,道心完全沒有。本來心清淨的,立即就不清淨,就生煩惱,這怎麼能共修!大家在一起,反而破壞修學。每個時代,不同的根性,不同的生活環境,修學的方法要斟酌。世尊當年在世是共學獨修,講經說法大家都來,在一塊兒學,研究討論在一起,修行就是各人修各人的,是獨修沒有共修。我看現代與釋迦牟尼佛當時有點兒接近,要提倡共學獨修。各人單獨修行,不要兩個人在一起鬧意見,搞是非。這就是他的緣不如上輩,但是他必須做到:
要當作善。
一定要斷惡修善,這很重要。佛在此地提出修十善業,這是斷惡修善的標准,中輩往生的人一定要做到。
所謂一不殺生。
不殺生的境界很廣,也很深,必須深入《十善業道經》,才能把十善業真正搞清楚搞明白。在戒律裏,《沙彌律儀增注》對于五戒就講得很詳細,大致上十善都包括,可以參考。一定要明了、清楚,我們才能做到。做不到,中輩往生就沒有分,這件事不可以疏忽。戒經,過去我們曾經講過幾次,隔很久了,將來有機緣,《沙彌律儀增注》有再講的必要。因爲常講的“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”,至少要做到五戒十善,其他的做不到,是自己根性不夠。
一定要做到,五戒十善,要想做好,一定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對于戒體、戒法、戒相、戒行一定要明了,每一條戒裏,開、遮、持、犯也要清楚,知道在什麼時候、什麼狀況之下,應該怎樣受持,也就是應該怎樣作法。
二不偷盜。叁不淫欲。
這叁條就是“身叁”。偷盜戒的範圍非常廣,也很細微,相當不容易做到。“偷盜”,佛經上的解釋是“不予取”。物有物主者,主人沒有同意,你把它拿來,就是犯偷盜罪。偷盜罪裏有個人的,私人的物品;你偷盜,是對一個人結罪,將來償債只對一個人。如果所盜財物是屬于公共的,譬如臺北市政府的財物、公共設施,你要是盜取,或者把它破壞,結罪就廣大,是要向全市市民結罪。因爲這財物是全市市民納稅建設的,這個罪過就大。假如設施是國家所有的,罪就更大,要向一國人結罪。一般人不知道,往往說公家的東西,沒有關系,占點便宜。他不曉得侵占罪是很重的。
最重的罪,是盜叁寶物,也就是寺院裏的財物,你要是侵占,這個罪最重。因爲寺院是十方道場,也就是盡虛空遍法界,所有出家人都有分。所以,他結罪不只一寺常住,不是一個出家人,也不是全世界的出家人,而是盡虛空遍法界。他方世界都有佛菩薩,都有出家人,寺院財物是公共的,盜取結罪就麻煩了。佛常常講,侵占偷盜常住物,佛不能救,必墮地獄。常住物是十方善信供養,一針一線都不可以偷盜。供養的目的何在?是讓這些出家人修行證果,他就有福。如果這些人將來都墮叁途,不就冤枉嗎?這就是辜負信衆。他辜負信衆倒也罷,將來還得還債。這是佛門中常說的,“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;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”。這說明修學不如法,要墮叁途,地獄罪受完之後,到餓鬼道受罪;餓鬼道罪受完,再變畜生來還債。你欠施主多少的債,都要還。這個事很麻煩,所以出家人,若不能把一切妄想、雜念舍棄,專心念佛求生淨土,那就等著還債。
四不妄言。
“妄”是欺騙。所說的話不真實,此有兩種情形:一是存心騙人,另一種是道聽途說,也屬于妄言。事實真相沒搞清楚,聽別人說的,是謂謠言。話愈傳愈訛,愈傳與事實愈不相符,這是妄語。“妄言”的罪過要看大衆受害程度的淺深、廣狹而結罪。假如對于衆生傷害很大,這妄語罪就重;傷害一、兩個人,罪過比較輕。還有受害的程度,縱然是一個人受害,如果這個人爲這樁事耿耿于懷,念念在心,非要報複不可,這妄語罪就重。因爲造成冤冤相報。所以,妄言的罪過非常之重,尤其是事實真相沒搞清楚,絕對不可道聽途說。一個真正修行人,與自己不相關的事,何必打聽,何必追根究底。古德常說,知事多時煩惱多,何必要知道那麼多事!
真正修道人,不看報紙,不看電視,不聽廣播。因爲不需要知道這些事,我們自己的心才能清淨。現在世間人有很多業障非常重的,不但報紙天天要看;電視、廣播天天聽;還到處打聽這個人怎樣,那個人怎樣。不打聽人好的,專打聽他有什麼毛病,有什麼罪過,專搞這個,這樣的人必墮地獄。因爲心裏充滿邪惡,沒有一點善念,他怎麼不墮地獄?非常可怕!喜歡聽信謠言,傳播謠言,天天造罪業。所以,佛講善護叁業,第一句就說口業,把口業列在第一位。
“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”。常常想想,我們有沒有犯?每天做晚課的時候,反省一下自己今天有沒有造口業。
五不绮語。六不惡口。七不兩舌。
“绮語”是花言巧語,欺騙衆生。“惡口”是說話粗魯。“兩舌”是挑撥是非。這是言語的叁種過失。亦以影響廣狹淺深,果報甚苦難思。
八不貪。九不嗔。十不癡。
貪、嗔、癡是叁毒煩惱。反過來,即是不貪、不嗔、不癡。“貪”是非分的希求,悭是舍不得布施,也是貪的一部分。“嗔”是嗔恚。“癡”是于一切人事物的真相不了解,完全看錯、想錯、解錯,是非顛倒,善惡莫辨,這是愚癡。“不癡”就是有智慧,樣樣清楚,樣樣明白。
經文至此是第一段,教我們修十善業。
如是晝夜思惟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。種種功德。種種莊嚴。
這是教我們晝夜念佛,念“佛的功德”,念“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”。我教大家首先將此經熟讀叁千遍的道理在此,經文若不熟,則不能憶念思惟,隨文作觀。
志心歸依。頂禮供養。
“供養”前面已經說得很詳細。“志心”是真心、一心。“歸”是回頭。我們學佛從一切法門回頭,專依“淨土法門”;從一切經論回頭,專依《無量壽經》;從前念很多諸佛菩薩,也要回頭,從今以後專念“阿彌陀佛”,這才是“歸依”。總而言之,要皈依一尊佛、一個法門、一本經。這才能成就,心就定了,不會再散亂,確實有依靠。
是人臨終。不驚不怖。心不顛倒。即得往生彼佛國土。
這是中輩往生。經文跟我們提了叁項:第一、修行十善;第二、晝夜念佛;第叁、志心皈依、頂禮供養。這是補充中輩往生的修因。
若多事物。不能離家。不暇大修齋戒。一心清淨。有空閑時。端正身心。絕欲去憂。慈心精進。
經文從這裏說明下輩往生的修因。下輩往生的業緣,比中輩又差一等,也就是我們常講,他們的業障比前者重。縱然自己想修,障緣很多,事多煩惱多,障礙他不能放下專修。
“不暇大修齋戒”。“暇”是指空閑的時間。生活艱難或因工作忙碌,抽不出時間修行齋戒。現代工業社會,比農業社會忙碌很多。從前農業社會,差不多在秋收之後即是休閑期。所以,過年從十二月八日至二月二龍擡頭之後,才開始工作。不像現在,過年的假期也只有叁天,頂多五天,從前幾乎有一個半月的休假。有許多人利用假期到寺院修行。一年之中若無長假,沒有更多的時間,顯示他的工作繁重,生活壓力很大,沒有時間“大修齋戒”。
“大修”至少是七日,通常講打七,禅七也好,佛七也好。七天以上,一個七,兩個七,叁個七,乃至七七,甚至十個七連著,即是“大修齋戒”。“齋戒”是指一般的修行,參禅也是齋戒,念佛也是齋戒。不一定是持齋、持戒。甚至學教的人,在一塊兒研究討論也是齋戒。因爲“齋”是指身心清淨;“戒”是如法,一切如理如法修學,都是戒。這兩個字的含義非常深廣。
“齋戒”就是修行,目的就是一心清淨,定慧雙修,這是修學的目標。若沒有時間“大修齋戒,一心清淨”,佛告訴我們,必須找出空閑的時間,無論再短暫,也要把握,有一天空閑就好好的用一天功,有兩天的時間就用兩天功。在工業時代,這種短期的休假是常有的。譬如外國,一個星期工作五天,休息兩天,兩天休息的時間,不可能都去念佛,因爲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整理家裏的環境,並補充食物,他們習慣是一個星期買一次菜,多是在假期采購。至少要用一天的時間做這些,還可以有一天的時間念佛修行。這是教我們要把握住時間,好好利用。
下面叁句,我們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往生正因 第二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