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;若有这么一个,佛菩萨决定当宝贝。隋唐时代,你真修行,不希奇。因为每个道场都真修行,不足为奇,太多了!现在没有;出现一、两个,就是佛菩萨的宝贝。
“三宝声”。三宝是我们修学的大方向,永远不变的方向。所以,到西方极乐世界,时时刻刻都还听到念佛、法、僧声,自己也会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
波罗蜜声。
“波罗蜜”通常是讲六波罗蜜。《华严》讲十波罗蜜,是大乘菩萨修学的纲领。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,归纳成六大类就是六波罗蜜。行门再多,也不出这六大类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称为“波罗蜜”。“波罗蜜”是究竟圆满的意思。这六大类,修行都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。究竟圆满有没有标准?有的。要晓得,那一类波罗蜜对治的是什么。
布施度悭贪。悭吝,就是舍不得,放不下。对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都没有贪心,都不吝啬,布施波罗蜜就圆满。如果贪心、悭吝心还没有断干净,布施就不圆满,布施不能称波罗蜜。波罗蜜是圆满。
持戒度恶业。你还造恶业,就不能称为持戒波罗蜜,因为没有圆满。真正持戒圆满,是一个恶念都不生,那就圆满,言语、造作决定是清净的。因为口业、身业都是意业作主宰,意是根本,身、口是枝叶;根本清净,枝叶那有不清净的道理?禅家的修行,特别著重从根本修,就是这个道理。
忍辱,若还有一个忍的心—我要忍,则忍辱没有到家。连忍辱的意念都没有,就到家了,成波罗蜜。还有能忍,我能忍;人家给我的,我要忍受!这不行,功夫不到家,没有圆满。圆满的时候,完全化解,清净心中一法不立,则忍辱波罗蜜圆满。
精进,就是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念念相续。一间断就不精进。一间断,不是夹杂妄想,就是夹杂无明;不可能不夹杂。如果功夫成就,明心见性了,而后才会不夹杂、不间断。没有到明心见性,必定夹杂无明、妄想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,大势至菩萨教我们要“净念相继”。
我今天看到印光法师写的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,末后这两句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。我把这八个字拿出来影印放大,特别印一张,大家可以请回家,挂在家里,常常提醒自己。“净念相继”就是老实念佛,这个很重要,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精进。
禅定,是心决定不动摇,决定不受外境诱惑。境界现前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无所不知,无所不晓,这是般若波罗蜜。
止息寂静声。无生无灭声。
这二句是如来果地上的大定。《楞严经》上讲的“首楞严大定”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“师子奋迅三昧”,即是指此境界。“无生无灭”就是无生法忍,知道宇宙之间,尽虚空遍法界,一切万物不生不灭。我是怕诸位同修失了清净心,所以专讲《无量寿经》,其他经论不讲。假如你们的信心清净,不受外境影响,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还是可以讲一遍,尤其是帮助后学。但是讲那些大经,怕你见异思迁,不能专修念佛法门。所以,现在不讲那些经,教你专念阿弥陀佛;念到心清净,于净宗信心不逆之时,我可以为大家讲。这些大经大论,可以细说一遍,帮助自己开智慧。
慧在定之后,没有禅定,就没有智慧,所以那些大经就不能讲。你们如果真正修布施波罗蜜,持戒波罗蜜,忍辱波罗蜜,精进波罗蜜,禅定波罗蜜,行了!你有这五个波罗蜜,我就为你讲大经大论。如果这五个波罗蜜都没有,还是不要听好。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。
有很多人问我,为什么不讲这些大经大论,专讲《无量寿经》?我有我的用意,我有道理。过去为什么讲?过去我是学讲经。因为不会,我学讲,只要抓到机会,你们要我讲什么,我就讲什么。
过去我的见解不圆,是在学习阶段。你听我过去讲的东西,有棱有角;有棱角的不圆,不是圆解。现在的见解比过去圆,跟任何一法都没有抵触。不但佛法里,宗门、教下、显、密没有抵触,跟世间一切外道都不抵触。所以,现在要跟诸位讲大经大论,的确跟从前完全不一样。但是现在不能讲,讲了对你们没有好处。我不害你!
等到你们六波罗蜜完成前五条,我可以为你们讲般若波罗蜜。大经大论,都属于般若波罗蜜。所以,必须到一个程度,才能接受什么样的法门。这是一定的道理。
十力无畏声。
如来果地上有十种特殊的能力。这十种特殊的能力,不要说我们没有,菩萨也没有,罗汉、缘觉当然就更没有。唯独如来果地上有十力、有四无畏、有十八不共法。此地十八不共法省略,因为“十力无畏”自然包括了。一般大乘经上也说,菩萨有相似的十力、四无畏,但是不能跟佛相比。“十力”是佛在果地上的十种特殊的能力。“十”如《华严经》中表法的意思,绝对不是数字,是表无尽的德能。无尽的德能归纳成十大类,每一类都含摄无尽。为了说法方便起见,说为“十力”。
第一、“是处非处智力”。这些名相在《佛学字典》上可以查到,《教乘法数》也可以查到,是普通的名词术语。什么称为“是处”?什么称为“非处”?“处”是道理的意思。那些道理是对的、正确的,就是“是处”。那些道理是错的,就是“非处”。意思就是说,对于宇宙之中一切事物是怎么发生的,从那里来的;这些现象产生之后,又会有什么变化;将来又到那里去,这种种理论现象,乃至于作用,他无所不知。这样的能力就称为“智力”,这是真实的智慧。加上“是”与“非”,特别著重在因果关系。
不但这个世界,即使华藏世界,尽虚空遍法界,都不出因果关系。所以,世尊在法华会上讲宇宙人生,用“十如是”来说明。天台大师将“十如是”展开为百界、千如。可以说,把宇宙之间一切万物的体、相、作用,说得非常清楚,非常透彻。这种智慧就是“是处与非处”,决定符合因果定律。譬如,善因一定得善果,这就是是处;善因会得恶果,决定没有这个道理,这是非处。恶因必定感恶报,这是是处,因果相应;恶因会得好报,没这个道理,即是非处。“是、非”特别强调业因果报。
佛对于这桩事,是究竟透彻明了,菩萨比不上。菩萨虽然也有这个能力,不像佛那样究竟,那样圆满,那样彻底。像法华会上,永久劫前,樵夫上山打柴,遇到老虎,爬上树念一声“南无佛”,就此种下善根。阿罗汉、权教菩萨不知道,就是他的能力达不到;唯有佛才知道。佛的能力究竟圆满,能深信不疑,这个人有福。不相信的人有业障,福太薄,不相信佛讲的真实语。相信之后有什么好处?起心动念不敢造恶,知道恶一定有恶报。果报不一定在今世,不一定在来世,不一定在后世;总而言之,决定有果报。果报通三世!我们看到有些人一生作恶多端,却享受人间福报;往往我们看到,就不相信因缘果报。这个人作恶多端,为什么还那么享福;那个人真的是个好人,心地好,行为也好,却贫病交加?凡夫只看现前这个阶段,没有看到过去,也没有能力看到未来。看到这一段,就下结论,这个结论往往是错误的。
你要把过去、未来都看到,才晓得事实的真相。今生享福,是前生修福报。前生修的福报,这一生享不尽,虽然作恶多端,的确把福报损了,可是他前世修福太多,纵然作恶,这一生的福报还有余,他还享福。可是诸位要知道,本来他的福报,可以享好几世的,他这一世享完,来世就没有,就堕落,这是事实。有人这一生命不好,一生潦倒穷困,可是心地好,天天做善事。那是过去世造作的恶业,今生得的果报;今生所造的善业,来世才结果。果报不在这一世,在来生(来世)或者在后生(第三世以后),他必定得到。
以修福来说,修的福报大,修福的意念,用心非常强,往往果报不等来世,这一世就得到。这一世虽然得到,是花报;来世的果报,必定比这一世还殊胜。我们看《了凡四训》就晓得,袁了凡积功累德,全家行善,他当生得的果报是花报,他还有更好的果报在后世,是我们看不到的。像这些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的真相,佛彻底明了通达,这种智慧即“是处非处智力”。
第二、“业智力”。“业”是造作。正在造作的时候称为“事”;事情做完之后,结果影响就是“业”。因此,起心动念是造作,言语也是造作,行为也是造作。不要认为我起心动念,随便说话,没什么大关系;孰不知,一点点念头都影响尽虚空遍法界。譬如,太平洋很大,我们在岸边丢一块石头,则波浪影响整个太平洋的海面。在理论上,我们可以推想得到。所以,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影响到尽虚空遍法界。这个影响就称为业。善的影响,是善业;恶的影响,是恶业;无所谓善恶的,是无记业。那一个人不造业?人都造业。只有佛有能力,知道一切众生三世业因果报。所以,业智力是专门对人说的。你有善业必定得善报,有漏业决定在六道里受报;无漏业决定超越三界。佛有这种智慧能力。
第三、“定智力”。佛家常说,“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”,所以定是求真实智慧的不二法门。我们要想求真实智慧,须从定求。“定”就是清净心。于一切法,“不分别、不执著、不起心、不动念”,就是定。定就是自性。定心起作用是真实的智慧。修定过程,有真的定,也有假的定。譬如世间禅定,不是真实的,我们称为“四禅八定”。
佛法里讲真假,有一个标准:凡是会变的,都是假的,不是真的;凡是不变的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如果你得到定之后,永远得到,绝对不会再退转,即是真的;得到定,将来会退转,会失掉的,那是假的。因此,世间四禅八定是假的,因为会失掉。世间禅定最高的是“非想非非想定”。得到这个定,生“非想非非想天”。佛说,他的定力可以支持八万大劫;八万大劫以后他的定力会失掉,还是堕落,还是轮回。由此可知,这不是真正的定。再往上提升,第九定就是真的。四禅八定是八个阶段,再往上第九定,是阿罗汉所证得的。阿罗…
《无量寿经讲记 泉池功德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