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泉池功德 第十七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;若有這麼一個,佛菩薩決定當寶貝。隋唐時代,你真修行,不希奇。因爲每個道場都真修行,不足爲奇,太多了!現在沒有;出現一、兩個,就是佛菩薩的寶貝。

  “叁寶聲”。叁寶是我們修學的大方向,永遠不變的方向。所以,到西方極樂世界,時時刻刻都還聽到念佛、法、僧聲,自己也會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

  波羅蜜聲。

  “波羅蜜”通常是講六波羅蜜。《華嚴》講十波羅蜜,是大乘菩薩修學的綱領。菩薩的行門無量無邊,歸納成六大類就是六波羅蜜。行門再多,也不出這六大類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稱爲“波羅蜜”。“波羅蜜”是究竟圓滿的意思。這六大類,修行都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。究竟圓滿有沒有標准?有的。要曉得,那一類波羅蜜對治的是什麼。

  布施度悭貪。悭吝,就是舍不得,放不下。對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都沒有貪心,都不吝啬,布施波羅蜜就圓滿。如果貪心、悭吝心還沒有斷幹淨,布施就不圓滿,布施不能稱波羅蜜。波羅蜜是圓滿。

  持戒度惡業。你還造惡業,就不能稱爲持戒波羅蜜,因爲沒有圓滿。真正持戒圓滿,是一個惡念都不生,那就圓滿,言語、造作決定是清淨的。因爲口業、身業都是意業作主宰,意是根本,身、口是枝葉;根本清淨,枝葉那有不清淨的道理?禅家的修行,特別著重從根本修,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忍辱,若還有一個忍的心—我要忍,則忍辱沒有到家。連忍辱的意念都沒有,就到家了,成波羅蜜。還有能忍,我能忍;人家給我的,我要忍受!這不行,功夫不到家,沒有圓滿。圓滿的時候,完全化解,清淨心中一法不立,則忍辱波羅蜜圓滿。

  精進,就是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念念相續。一間斷就不精進。一間斷,不是夾雜妄想,就是夾雜無明;不可能不夾雜。如果功夫成就,明心見性了,而後才會不夾雜、不間斷。沒有到明心見性,必定夾雜無明、妄想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,大勢至菩薩教我們要“淨念相繼”。

  我今天看到印光法師寫的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末後這兩句“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”。我把這八個字拿出來影印放大,特別印一張,大家可以請回家,挂在家裏,常常提醒自己。“淨念相繼”就是老實念佛,這個很重要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精進。

  禅定,是心決定不動搖,決定不受外境誘惑。境界現前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無所不知,無所不曉,這是般若波羅蜜。

  止息寂靜聲。無生無滅聲。

  這二句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定。《楞嚴經》上講的“首楞嚴大定”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“師子奮迅叁昧”,即是指此境界。“無生無滅”就是無生法忍,知道宇宙之間,盡虛空遍法界,一切萬物不生不滅。我是怕諸位同修失了清淨心,所以專講《無量壽經》,其他經論不講。假如你們的信心清淨,不受外境影響,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還是可以講一遍,尤其是幫助後學。但是講那些大經,怕你見異思遷,不能專修念佛法門。所以,現在不講那些經,教你專念阿彌陀佛;念到心清淨,于淨宗信心不逆之時,我可以爲大家講。這些大經大論,可以細說一遍,幫助自己開智慧。

  慧在定之後,沒有禅定,就沒有智慧,所以那些大經就不能講。你們如果真正修布施波羅蜜,持戒波羅蜜,忍辱波羅蜜,精進波羅蜜,禅定波羅蜜,行了!你有這五個波羅蜜,我就爲你講大經大論。如果這五個波羅蜜都沒有,還是不要聽好。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

  有很多人問我,爲什麼不講這些大經大論,專講《無量壽經》?我有我的用意,我有道理。過去爲什麼講?過去我是學講經。因爲不會,我學講,只要抓到機會,你們要我講什麼,我就講什麼。

  過去我的見解不圓,是在學習階段。你聽我過去講的東西,有棱有角;有棱角的不圓,不是圓解。現在的見解比過去圓,跟任何一法都沒有抵觸。不但佛法裏,宗門、教下、顯、密沒有抵觸,跟世間一切外道都不抵觸。所以,現在要跟諸位講大經大論,的確跟從前完全不一樣。但是現在不能講,講了對你們沒有好處。我不害你!

  等到你們六波羅蜜完成前五條,我可以爲你們講般若波羅蜜。大經大論,都屬于般若波羅蜜。所以,必須到一個程度,才能接受什麼樣的法門。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十力無畏聲。

  如來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。這十種特殊的能力,不要說我們沒有,菩薩也沒有,羅漢、緣覺當然就更沒有。唯獨如來果地上有十力、有四無畏、有十八不共法。此地十八不共法省略,因爲“十力無畏”自然包括了。一般大乘經上也說,菩薩有相似的十力、四無畏,但是不能跟佛相比。“十力”是佛在果地上的十種特殊的能力。“十”如《華嚴經》中表法的意思,絕對不是數字,是表無盡的德能。無盡的德能歸納成十大類,每一類都含攝無盡。爲了說法方便起見,說爲“十力”。

  第一、“是處非處智力”。這些名相在《佛學字典》上可以查到,《教乘法數》也可以查到,是普通的名詞術語。什麼稱爲“是處”?什麼稱爲“非處”?“處”是道理的意思。那些道理是對的、正確的,就是“是處”。那些道理是錯的,就是“非處”。意思就是說,對于宇宙之中一切事物是怎麼發生的,從那裏來的;這些現象産生之後,又會有什麼變化;將來又到那裏去,這種種理論現象,乃至于作用,他無所不知。這樣的能力就稱爲“智力”,這是真實的智慧。加上“是”與“非”,特別著重在因果關系。

  不但這個世界,即使華藏世界,盡虛空遍法界,都不出因果關系。所以,世尊在法華會上講宇宙人生,用“十如是”來說明。天臺大師將“十如是”展開爲百界、千如。可以說,把宇宙之間一切萬物的體、相、作用,說得非常清楚,非常透徹。這種智慧就是“是處與非處”,決定符合因果定律。譬如,善因一定得善果,這就是是處;善因會得惡果,決定沒有這個道理,這是非處。惡因必定感惡報,這是是處,因果相應;惡因會得好報,沒這個道理,即是非處。“是、非”特別強調業因果報。

  佛對于這樁事,是究竟透徹明了,菩薩比不上。菩薩雖然也有這個能力,不像佛那樣究竟,那樣圓滿,那樣徹底。像法華會上,永久劫前,樵夫上山打柴,遇到老虎,爬上樹念一聲“南無佛”,就此種下善根。阿羅漢、權教菩薩不知道,就是他的能力達不到;唯有佛才知道。佛的能力究竟圓滿,能深信不疑,這個人有福。不相信的人有業障,福太薄,不相信佛講的真實語。相信之後有什麼好處?起心動念不敢造惡,知道惡一定有惡報。果報不一定在今世,不一定在來世,不一定在後世;總而言之,決定有果報。果報通叁世!我們看到有些人一生作惡多端,卻享受人間福報;往往我們看到,就不相信因緣果報。這個人作惡多端,爲什麼還那麼享福;那個人真的是個好人,心地好,行爲也好,卻貧病交加?凡夫只看現前這個階段,沒有看到過去,也沒有能力看到未來。看到這一段,就下結論,這個結論往往是錯誤的。

  你要把過去、未來都看到,才曉得事實的真相。今生享福,是前生修福報。前生修的福報,這一生享不盡,雖然作惡多端,的確把福報損了,可是他前世修福太多,縱然作惡,這一生的福報還有余,他還享福。可是諸位要知道,本來他的福報,可以享好幾世的,他這一世享完,來世就沒有,就墮落,這是事實。有人這一生命不好,一生潦倒窮困,可是心地好,天天做善事。那是過去世造作的惡業,今生得的果報;今生所造的善業,來世才結果。果報不在這一世,在來生(來世)或者在後生(第叁世以後),他必定得到。

  以修福來說,修的福報大,修福的意念,用心非常強,往往果報不等來世,這一世就得到。這一世雖然得到,是花報;來世的果報,必定比這一世還殊勝。我們看《了凡四訓》就曉得,袁了凡積功累德,全家行善,他當生得的果報是花報,他還有更好的果報在後世,是我們看不到的。像這些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的真相,佛徹底明了通達,這種智慧即“是處非處智力”。

  第二、“業智力”。“業”是造作。正在造作的時候稱爲“事”;事情做完之後,結果影響就是“業”。因此,起心動念是造作,言語也是造作,行爲也是造作。不要認爲我起心動念,隨便說話,沒什麼大關系;孰不知,一點點念頭都影響盡虛空遍法界。譬如,太平洋很大,我們在岸邊丟一塊石頭,則波浪影響整個太平洋的海面。在理論上,我們可以推想得到。所以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影響到盡虛空遍法界。這個影響就稱爲業。善的影響,是善業;惡的影響,是惡業;無所謂善惡的,是無記業。那一個人不造業?人都造業。只有佛有能力,知道一切衆生叁世業因果報。所以,業智力是專門對人說的。你有善業必定得善報,有漏業決定在六道裏受報;無漏業決定超越叁界。佛有這種智慧能力。

  第叁、“定智力”。佛家常說,“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”,所以定是求真實智慧的不二法門。我們要想求真實智慧,須從定求。“定”就是清淨心。于一切法,“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”,就是定。定就是自性。定心起作用是真實的智慧。修定過程,有真的定,也有假的定。譬如世間禅定,不是真實的,我們稱爲“四禅八定”。

  佛法裏講真假,有一個標准:凡是會變的,都是假的,不是真的;凡是不變的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如果你得到定之後,永遠得到,絕對不會再退轉,即是真的;得到定,將來會退轉,會失掉的,那是假的。因此,世間四禅八定是假的,因爲會失掉。世間禅定最高的是“非想非非想定”。得到這個定,生“非想非非想天”。佛說,他的定力可以支持八萬大劫;八萬大劫以後他的定力會失掉,還是墮落,還是輪回。由此可知,這不是真正的定。再往上提升,第九定就是真的。四禅八定是八個階段,再往上第九定,是阿羅漢所證得的。阿羅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泉池功德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