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漢證得第九定,絕對不會再退轉,所以這個定才是真正的禅定。
定中所發生的智慧大小,定力淺深,佛都知道。從世間四禅八定,到出世間種種的禅定,佛沒有一樣不知道的。佛既然樣樣都知道,他又特別稱贊念佛叁昧是叁昧中王。我們應當相信,叁昧就是禅定。在一切禅定中,都沒有念佛叁昧來得殊勝。念佛叁昧最殊勝之處就是人人可以修,人人都能得到,不需要多年多月,一生就能成就。一生,我們還說得太長,依照經上講“若一日到若七日”,就能得到一心不亂。稱爲叁昧中王,是有道理的。
第四、“根智力”。知道一切衆生根性的差別。我們對于一切衆生的根性不能理解,往往看人看錯了,好心教導他,卻不契機。就好像醫生診斷病人,不知道病人得病的原因,不曉得他得病的過程,下藥就很困難。所以,很多醫生下藥,都是試驗的—藥下去,過一、兩天看反應怎麼樣,沒有把握。我們去看病,很多醫生把我們當實驗品。佛是位醫術到家的醫生,一觀察,就知道你的病根在那裏,怎麼發生的,什麼原因發生的;因此,藥到病除。這就是應機說法。他知道你的根性,所以爲你宣說法門,你一聽就開悟,證果。
後來的祖師大德爲大家講經說法,嘴唇都說幹了,也沒有一個人開悟。因爲所說的法不契機。契機那有不開悟的?爲什麼不契機?沒有觀機的能力,不知道衆生的根性。唯獨佛知道。所以,我們學佛很不容易。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根性;去親近一位善知識,那位善知識也不曉得我們的根性。好比我們生病,自己不知道生什麼病;去請教醫生,醫生拿我們當實驗品,他也不曉得我們的病怎麼來的。這個麻煩就大了。在這種狀況之下,我們怎麼辦?想到諸佛菩薩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!佛菩薩怎麼救我們這些衆生?佛菩薩真正顧及我們,爲我們開了淨土法門。念佛法門好處在那裏?什麼樣的根機用這個法門都只有利,沒有害。我們大可放心修學,這是真的。若修學其他法門,未必契機。修學念佛法門,決定契機。
這部經跟《阿彌陀經》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比《阿彌陀經》淺,所以最契衆生之機。《彌陀經疏鈔》、《彌陀經要解》,都比《無量壽經》深。諸位同修讀過聽過《要解》、《疏鈔》的,我說這話,你能領會。《要解》與《疏鈔》,我在全世界到處講,聽衆能領會的不多。
大家一接觸這部經就接受。文義不深,中、下根性的人都能體會,這是它的好處;可以依照經典教訓修行。《阿彌陀經》文字少,每一句都含無量義,我們怎麼能體會得到。雖然祖師大德有詳細的注解,注得很深,所以《要解》,圓瑛法師有《講義》,寶靜法師有《親聞記》來解釋,解釋得還是很深。讀他的《講義》,不如直接讀《無量壽經》。佛在本經說,將來法滅盡之後,此經還留在世間一百年,如果不是任何人都能看得懂,不需要講解,也能體會,念了也能歡喜,怎麼能留到法滅盡的最後一百年。現在世界人口愈來愈多,地球就這麼大,科技愈來愈發達,生活愈來愈緊張,時間愈來愈不夠用,古聖先賢的經典,沒有時間讀。怎麼辦?就要找最簡單、最適用、最精彩的部分。
我們在美國小道場的構想,就是爲將來同修能得佛法真實的利益著想。我們希望做這個工作,我的目標希望把《大藏經》濃縮成一個本子。一百本濃縮成一本,整個佛法就在這一本裏。不能改經文的文字,只在裏面摘取我們一看立即就用得上的經句。理論的部分、艱難的部分、深澀的部分,或者需要查字典的部分都不要。所以,我要找一批人看經,每一天看一本或者半本,把裏面的句子摘幾句抄下來。在一部《大藏經》裏抄,將來抄得變成一本。抄下來之後,再分門別類,關于修養的、關于事業的、關于幸福的,把它分成幾十類。就像格言聯璧一樣,句子愈短愈好,不取長文,專門取簡單的句子。要取自己都能看得懂的,看不懂的不要。我們看不懂,別人也看不懂。查字典很麻煩,別人也不會去查字典。凡是要查字典的也一概不要,都舍棄,這樣才行。
中國典籍非常豐富,像《四庫全書》、《二十五史》,我們也用這個方法摘取精華,希望將來把整個中國典籍與佛法編成十本。這是中國傳統學術的精華,十本就圓滿,其中佛學或者一本,頂多兩本,這樣將來流通就方便。我們今天送人一套《大藏經》,成本很高,他也不會看,只好擺在書架上,裝裝樣子。要是這樣濃縮成十本,真有用處,絕大多數的人展開書能看得懂,真正能得利益。這個構想,我們希望十年中完成。
昨天我講完經之後,簡居士問我:“師父,你教人怎麼修行?”我說,我教人讀經找句子,一天看一本《大藏經》,自然沒有妄想。一天就看一部經,還要讀經,還要念佛,還有什麼妄想!我告訴他,這個方法很特別,很殊勝。佛門裏講,“道共戒”、“定共戒”。你每天抄幾句,抄的時候,真的有成就感。做這個工作,我不要程度高的,程度高的抄出來,程度低的看不懂,最好是初中學生來抄。
初中以上的程度都能看懂,我的目標就是如此,要大衆化。我們不要很高學問的人來讀此書,就要普通一般程度的,最好小學畢業就能看得懂,這樣才能真正利益衆生。希望將來這些書流傳到全世界,譯成各種不同的文字,跟全世界的人建立共識。見和同解,天下就太平。我們今天就做這個世界大同的工作。所以美國的小道場,做很有意義的事。
講到根性,很難!要能做到中、下根性都能得利益,在佛法裏只有這一門,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除這一門之外,必須講求契機、契理。如果不能契機,這一生中決定得不到利益,只可以說,阿賴耶識裏種一個金剛種子而已。如果能接受念佛法門,這一生中必定得最殊勝的利益,往生不退成佛。
第五、“解智力”。知道一切衆生種種知解的能力,衆生種種欲望,種種嗜好,各個不同。佛有這個能力,所以他說法怎麼不契機?所說的都是你心裏喜歡的,都是你心裏想要的。你還沒有說出來,佛已經講出來。他有這種能力,這不是普通人有的。一般法師大德講經,有很多聽衆說,這真的是我所想要的,這位法師好像有神通,他怎麼知道?其實不是法師有此能力,但是又似乎有這個能力。他的能力從那裏來的?只要坐在講臺上,即得叁寶加持。講經法師下臺之後,你問他講什麼?他不知道。你要是記錄下來給他看;他會說,這是我講過的話?我怎會講得這麼好?連他自己都不相信。
你們看看谛閑老法師的《圓覺經親聞記》,是江味農居士記錄的。老人講《圓覺經》,自己寫了一份講義。《親聞記》是江居士聽經時作的筆記,每天晚上記好之後送給老法師看;老法師看了也吃驚,我講過這些話?這是我講的?他自己都不相信。當然不是江味農居士造謠的。叁寶威神加持,往往使講者超出自己的預備。這樣一來,變得有不少契機的。不管出家、在家,只要發心講經,坐上講臺,就有佛菩薩威神加持。如果沒有威神加持,講的人也不會講,聽的人也聽不懂。你們能聽懂,也是佛菩薩加持。否則這樣的經典,看起來很淺顯,也很容易懂;裏面的義理卻很深,每一句經文都可以作一個題目,寫一篇大文章。所以,說、聽都要靠叁寶加持。叁寶、諸佛如來有這種能力。
第六、“界智力”。“界”是每一個人的境界都不同。佛法裏講共業、別業。“別業”是與一般人完全不同的;“共業”是與大衆相似的。雖然相似,還是個別的。譬如我們講燈光,這個講堂有幾十支燈光放出來的光明,光光互照是共業;雖然是共業,還是別業。你熄掉一盞燈,絕對不會幹擾別的燈光。這個道理諸位要細細體會。體會到事實真相,從今以後,待人處世接物,你的觀念自然不一樣,才曉得整個宇宙原來就是一個自己。我與大家的共業正如在夢中作夢,夢到許多人物;夢醒,那些人物也都沒有了。現實的人生跟夢境沒有兩樣。我們把眼睛閉上,這世界在那裏?世界就沒有了。睜開眼睛,有牆壁,有障礙;閉了眼睛,都沒有了,到另一維空間去,不再是叁維空間,就超越了。我跟誰共業!由此可知,共業還是個別的業;不過這類業是與別人同具的,稱共業。
佛製定的戒律,只戒自己,不戒別人。爲什麼不戒別人?沒有別人,只有自己。沒有人看到的地方,我應該怎麼做;大乘戒律入衆,跟別人相處,我應該怎麼做。沒有要求別人應該怎麼做;要求別人怎麼做,不是佛法。這一點,是佛法跟世間法不同的所在。佛法求自己,不求別人。我要求自己不殺生、不偷盜;我沒有要求別人不殺生、不偷盜。每一個人都接受佛的教育,每一個人能遵守戒律,天下就太平。所以,只見自己的過失,不見別人過失,只律己而不律人。
這個修行方法,功效非常顯著,因戒得定。假如我的戒律持得很好,我看這個人犯戒,那個人破戒,看到心裏很不平,生氣!諸位想想,你怎麼會得定?永遠不能得定,你的心不會清淨。不看別人,只看自己,心就定下來。定才能開智慧。所以,爲什麼不說別人的過失?說別人過失,永遠不能得定,你的損失太大了。你念佛,看別人的過失,你決定不會得一心不亂。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,標准再放低一點,功夫成片都得不到。功夫成片得不到,往生沒有指望,損失就太大。六祖講,“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”,真正是寶貴的教訓,決定不能忘記。
六祖跟神會小師的對話,六祖說:“我亦見亦不見。”我見的是自己過;不見的是別人過。這是“亦見亦不見”。六祖拿拐杖打神會,問神會:“你痛不痛?”他很頑皮,模仿祖師的話,他說:“我亦痛亦不痛。”祖師說,“我見是見自己過;不見是不見別人過。”然後祖師告訴他,“要是痛,你是凡夫;不痛,你是木頭,是石頭。”像這種教訓,既簡單又扼要,確實給我們很大的受用。將來節錄佛法精華,這些句子我們都采取。一部《壇經》內容多,我們沒有時間念全經,只念裏面重要的經句。這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泉池功德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