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泉池功德 第十七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初住以上的菩萨,不是权教菩萨。权教菩萨,我、法两种执著没有破。像现在有很多同修受了菩萨戒,都当成是菩萨,那是名字菩萨。因为我、法,两种执著都没有破,天台家称“名字菩萨”,挂了个名字,有名无实。如果真正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,则是“观行菩萨”,比名字高。因为他真修,修的功夫还不够。修到我执破,法执还在,称为“相似菩萨”。再进一步,法执也破了,就是“分证菩萨”。《金刚经》讲的是真的菩萨,不是假的。修到等觉,是圆满菩萨—菩萨位达到究竟圆满。这是讲“无我”。

  大慈大悲喜舍声。

  经上常说慈、悲、喜、舍“四无量心”。“慈无量”能帮助一切众生,令一切众生得快乐。“悲无量”,看到众生有苦,帮助他离开苦难。所以,拔苦是悲,予乐是慈。予乐、拔苦,容易理解。众生都有苦难,像现在大陆上水灾,是非常显著的大灾难。灾难之后一定有瘟疫,一定有饥饿,我们今天出钱出力帮助他们,挽救这个灾难,这是悲心。慈心是给他乐。怎么给?不是我们这里派些歌舞团到那里表演,他就乐。他要真正把宇宙人生,自己跟生活环境的真相都搞清楚、搞明白,就快乐。由此可知,乐从佛法中来。不学佛那有乐?所以佛法标榜“离苦得乐”。

  学佛干什么?就是为离苦得乐。佛法里有真乐,世间法的正法里有真乐。中国传统的学说—儒家、道家的学说有真乐。俗话常说,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,书中之乐超过世间之乐。书里有真乐,不读书的人享受不到,不学佛的人享受不到。今天佛法在社会很不容易流通,是什么原因?学佛的人都不乐。所以,外面人看到学佛都不乐,我学它干什么?假如学佛的人个个都快乐,没有一个不来学佛。人家看到你,日子过得这么苦,你为什么不快乐?我们学佛为什么学得这么苦兮兮,学得不乐?没有把理论搞清楚,没有把方法搞清楚。甚至很多理论、方法,被扭曲、错解了。所以,自己学得不快乐,你劝别人,别人摇头不相信。要真正把理论、方法都搞明白,经,不能不读,不能不理解。

  佛法的教学建立在信、解、行、证的基础上。首先教你相信;信了之后教你真正理解:解了以后才能做到。没有解,你怎么能做到?没有解,看人家怎么做,我也照样做,这是盲修瞎练,得不到真正的利益。所以,佛法一定要求理解。解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整个佛法也就是说这些。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环境,人生就是自己。认识自己,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,这就是佛法。自己的慈悲心,才真正能生出来。

  “喜无量心”,看到众生离苦得乐,欢喜心油然而生,不会嫉妒嗔恨。看到别人快乐,自己就快乐。“喜”的是别人离苦得乐,这个心量就大,就真实。凡夫心看到别人离苦得乐,往往嫉妒、嗔恨、不平,那就错了。

  “舍”是说虽存此三种心,慈心、悲心、喜心。自利利他而不能执著,行若无事。如把这三种心常常存在心里,就坏了。心要清净,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换言之,不执著。“舍”,不著一切相。有慈悲喜舍,而不著相,自己才得到真正清净。所以,冤亲平等,不著冤亲平等之相;舍离冤亲平等之见。《金刚经》前半部教你不要著相,后半部教你不要著见。前半部的中心,佛讲“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”。后半部讲的境界更高,“若菩萨有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菩萨”。有这个念头就不行,不能有这个念头。所以,慈悲喜舍有没有?有!但不能执有这个念头。有这些事,而心上清净。“舍”就是清净心。慈、悲、喜是从清净心生的,相上有,心里没有,这是真的。心里没有,你这个慈悲喜舍是从理上生的,不是从情生的。情是染污的,理是清净的。从清净心生的,从平等心生的。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。

  这四种心普遍缘一切众生,引发无量的福报,得无量之善果,所以称为“四无量心”。四无量心,凡圣共有。通常讲,天道要修十善。如果只修十善,只能升到欲界天。十善完全是福,福不能出三界,没办法帮助我们了生死,最高就升到忉利天。忉利天再往上去,还有夜摩天。再往上去要靠定,要靠四无量心。有禅定可以升天;没有四无量心,升天没有福报。天人也有有福的,也有没福的。佛在经上讲,没有福的天人,常常到人间来乞食。他为什么会升天?他修十善禅定。为什么没有福报?没有修“四无量心”,升天也没有福报,没有人间大富大贵的福报大。寿命虽然长,没有病苦,但是没福。由此可知,“四无量心”很重要,应当要修学。

  甘露灌顶受位声。

  “甘露”是比喻。甘露是什么?我们世间人很少见到,虽然经上有记载,古代也不普遍,真是要有特殊的缘分才会见到,一般人见不到。经典上记载,是天人的一种饮料(像杏仁露这些东西),是天人饮料里最好的,甘甜美味。佛在经上讲,是诸天不死之药,吃了甘露,命长身安,体力充沛,光色殊好。我们就晓得甘露不但美味,而且是最高级的营养品,人间没有。这是比喻长生不老。在佛菩萨,比喻不生不灭。

  “灌顶受位”。显教里讲,等觉菩萨成佛的时节因缘到了,就像古代皇太子继承王位举行大典;现代总统就职典礼一样;十方一切诸佛都以智慧之水灌菩萨顶,这是“灌顶”。“灌顶受位”就是接受佛位。佛是教主,主持一方的教化。佛的一方是一个大千世界。在我们世间,寺院请新的住持,新住持接受这个职位,要化导这一方的众生,要负起教化的责任。

  寺院、庵堂就是佛教的学校。住持方丈就是校长,要负起教化的职责。所以,在受位典礼中,也有这个意义,故称“灌顶受位”。密宗是用水灌顶,称为“甘露灌顶”。显宗不常用,密宗常用。现在中国、外国密宗很兴盛,所以灌顶的风气很流行。

  “灌顶”是表法的,一定要懂得意义。否则只具形式,不知道它的内容,灌顶一点意义都没有。上师在你头上滴几滴水,你就开智慧了吗?滴完之后,还是糊里糊涂的,没有开智慧。如果那几滴水滴了就能开智慧,你回家淋浴,不就是大灌顶!他瓶里装的也是自来水,没有两样。一定要懂得它表法的意义。“灌”是大悲加持的意思;“顶”是至高无上。佛以大慈悲心将无上的顶法传授给你,这是“灌顶”。那个法是诸佛如来无上的顶法?就是《无量寿经》。所以,真正的灌顶,是把《无量寿经》从头到尾念一遍,就是十方如来给你灌一次顶。虽然没有形式,但是具有实质。它是真的,是最高至上的灌顶。你念的遍数多了,自然开智慧。

  中国古德常说“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”,念多了熏习多,不知不觉地,义理入了自己的阿赖耶识,不知不觉的都记住。在日常生活中,处世待人接物,不一定在什么时候,时时刻刻都有悟处。悟处就是智慧现前,这是真正的灌顶。不晓得什么是真正灌顶,辛辛苦苦花很多冤枉钱请别人灌顶。在美国,灌一次顶需要美金二十元,我听说还要排队等好几个小时。排队送二十块钱让人滴几滴水。我们劝他在家里念经,十方一切诸佛灌顶;他不相信,有什么法子!

  读经一定要明了,这一句是属于密法。从这一段文里看,大、小乘,宗门、教下,显教、密教,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里的水,无法不说。到西方极乐世界想学什么法门,没有学不到的。不但样样都能学到,样样都是第一殊胜。因为水说法,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,就是阿弥陀佛为我们说法。下面经文是讲闻法得益。

  得闻如是种种声已。

  这一句指前面一段,你在极乐世界想闻什么法都能听到,而且究竟圆满。

  其心清净。无诸分别。正直平等。成熟善根。

  此四句就是闻法所得的真实利益。闻法要不得这四句利益,这法是白闻;好像念书一样,考试不及格。这四句都得到,就考得一百分;不但书念了,而且得满分。回头再想想,我们也常常闻法,闻了心不清净。为什么不清净?起分别、执著。一有分别、执著,那来的平等?这就是我们现前闻法不得受用的道理。我们看看中国的古人,人家学佛闻法,三、五年之中开悟的很多;这四句的境界多少能契入。这一点我们就要反省,要省察原因何在,为什么他听佛法能得到,我听佛法得不到。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,把不得利益的原因消除,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。

  原因究竟在那里?印光大师说得好,“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,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”。我们今天闻法,对于说法的善知识,诚敬心不够。怎么不够?专看他的毛病,专看他的缺点,一无可取!说得再好,摇头,他说到,做不到。其实,他做到做不到,与我何干?自己得不到受用。这就是对于说法的人,对于所说的法,存一种轻视之心。有轻慢心,所以得不到利益,根本的原因就在此。我们用这句话来反省。心不清净,是怀疑的心,傲慢的心,轻视的心。用这种心闻法,听了之后,不是“无诸分别”;他有分别、有批判的心。那个心委曲婉转,不正直、不平等。他怎么能得利益?

  我常常劝人,这是我真诚的忠告:你们学佛要想有成就,你须要找你心目中最尊敬的、最佩服的人,你跟他学,一定能得利益。因为你对他能生起恭敬心。若对这个法门,没有一点恭敬心,你在这里住一辈子就很可惜,一生的光阴空过了。所以,我不留人;留你,我对不起你。我告诉你,你心目中最仰望的、最尊敬的那个人,你赶紧去跟他学,因为人生光阴有限。什么东西丢掉,都可以再得到;光阴一去不回头,要珍惜!能珍惜光阴的人,没有一个不成就。

  谁是真正善知识?每一个人的标准不一样。真正善知识,就是你心目中最佩服的、最敬仰的人,这个人就是你的善知识。你的善知识,未必是他的善知识,未必是我的善知识。所以,各人有各人心目中真正的善知识,这样才能学得成功。中国古代的祖师大德,遇到一位真正的人才,若跟自己所修学的法门不相应,则成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泉池功德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