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初住以上的菩薩,不是權教菩薩。權教菩薩,我、法兩種執著沒有破。像現在有很多同修受了菩薩戒,都當成是菩薩,那是名字菩薩。因爲我、法,兩種執著都沒有破,天臺家稱“名字菩薩”,挂了個名字,有名無實。如果真正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,則是“觀行菩薩”,比名字高。因爲他真修,修的功夫還不夠。修到我執破,法執還在,稱爲“相似菩薩”。再進一步,法執也破了,就是“分證菩薩”。《金剛經》講的是真的菩薩,不是假的。修到等覺,是圓滿菩薩—菩薩位達到究竟圓滿。這是講“無我”。
大慈大悲喜舍聲。
經上常說慈、悲、喜、舍“四無量心”。“慈無量”能幫助一切衆生,令一切衆生得快樂。“悲無量”,看到衆生有苦,幫助他離開苦難。所以,拔苦是悲,予樂是慈。予樂、拔苦,容易理解。衆生都有苦難,像現在大陸上水災,是非常顯著的大災難。災難之後一定有瘟疫,一定有饑餓,我們今天出錢出力幫助他們,挽救這個災難,這是悲心。慈心是給他樂。怎麼給?不是我們這裏派些歌舞團到那裏表演,他就樂。他要真正把宇宙人生,自己跟生活環境的真相都搞清楚、搞明白,就快樂。由此可知,樂從佛法中來。不學佛那有樂?所以佛法標榜“離苦得樂”。
學佛幹什麼?就是爲離苦得樂。佛法裏有真樂,世間法的正法裏有真樂。中國傳統的學說—儒家、道家的學說有真樂。俗話常說,“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顔如玉”,書中之樂超過世間之樂。書裏有真樂,不讀書的人享受不到,不學佛的人享受不到。今天佛法在社會很不容易流通,是什麼原因?學佛的人都不樂。所以,外面人看到學佛都不樂,我學它幹什麼?假如學佛的人個個都快樂,沒有一個不來學佛。人家看到你,日子過得這麼苦,你爲什麼不快樂?我們學佛爲什麼學得這麼苦兮兮,學得不樂?沒有把理論搞清楚,沒有把方法搞清楚。甚至很多理論、方法,被扭曲、錯解了。所以,自己學得不快樂,你勸別人,別人搖頭不相信。要真正把理論、方法都搞明白,經,不能不讀,不能不理解。
佛法的教學建立在信、解、行、證的基礎上。首先教你相信;信了之後教你真正理解:解了以後才能做到。沒有解,你怎麼能做到?沒有解,看人家怎麼做,我也照樣做,這是盲修瞎練,得不到真正的利益。所以,佛法一定要求理解。解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整個佛法也就是說這些。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環境,人生就是自己。認識自己,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,這就是佛法。自己的慈悲心,才真正能生出來。
“喜無量心”,看到衆生離苦得樂,歡喜心油然而生,不會嫉妒嗔恨。看到別人快樂,自己就快樂。“喜”的是別人離苦得樂,這個心量就大,就真實。凡夫心看到別人離苦得樂,往往嫉妒、嗔恨、不平,那就錯了。
“舍”是說雖存此叁種心,慈心、悲心、喜心。自利利他而不能執著,行若無事。如把這叁種心常常存在心裏,就壞了。心要清淨,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。換言之,不執著。“舍”,不著一切相。有慈悲喜舍,而不著相,自己才得到真正清淨。所以,冤親平等,不著冤親平等之相;舍離冤親平等之見。《金剛經》前半部教你不要著相,後半部教你不要著見。前半部的中心,佛講“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”。後半部講的境界更高,“若菩薩有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即非菩薩”。有這個念頭就不行,不能有這個念頭。所以,慈悲喜舍有沒有?有!但不能執有這個念頭。有這些事,而心上清淨。“舍”就是清淨心。慈、悲、喜是從清淨心生的,相上有,心裏沒有,這是真的。心裏沒有,你這個慈悲喜舍是從理上生的,不是從情生的。情是染汙的,理是清淨的。從清淨心生的,從平等心生的。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。
這四種心普遍緣一切衆生,引發無量的福報,得無量之善果,所以稱爲“四無量心”。四無量心,凡聖共有。通常講,天道要修十善。如果只修十善,只能升到欲界天。十善完全是福,福不能出叁界,沒辦法幫助我們了生死,最高就升到忉利天。忉利天再往上去,還有夜摩天。再往上去要靠定,要靠四無量心。有禅定可以升天;沒有四無量心,升天沒有福報。天人也有有福的,也有沒福的。佛在經上講,沒有福的天人,常常到人間來乞食。他爲什麼會升天?他修十善禅定。爲什麼沒有福報?沒有修“四無量心”,升天也沒有福報,沒有人間大富大貴的福報大。壽命雖然長,沒有病苦,但是沒福。由此可知,“四無量心”很重要,應當要修學。
甘露灌頂受位聲。
“甘露”是比喻。甘露是什麼?我們世間人很少見到,雖然經上有記載,古代也不普遍,真是要有特殊的緣分才會見到,一般人見不到。經典上記載,是天人的一種飲料(像杏仁露這些東西),是天人飲料裏最好的,甘甜美味。佛在經上講,是諸天不死之藥,吃了甘露,命長身安,體力充沛,光色殊好。我們就曉得甘露不但美味,而且是最高級的營養品,人間沒有。這是比喻長生不老。在佛菩薩,比喻不生不滅。
“灌頂受位”。顯教裏講,等覺菩薩成佛的時節因緣到了,就像古代皇太子繼承王位舉行大典;現代總統就職典禮一樣;十方一切諸佛都以智慧之水灌菩薩頂,這是“灌頂”。“灌頂受位”就是接受佛位。佛是教主,主持一方的教化。佛的一方是一個大千世界。在我們世間,寺院請新的住持,新住持接受這個職位,要化導這一方的衆生,要負起教化的責任。
寺院、庵堂就是佛教的學校。住持方丈就是校長,要負起教化的職責。所以,在受位典禮中,也有這個意義,故稱“灌頂受位”。密宗是用水灌頂,稱爲“甘露灌頂”。顯宗不常用,密宗常用。現在中國、外國密宗很興盛,所以灌頂的風氣很流行。
“灌頂”是表法的,一定要懂得意義。否則只具形式,不知道它的內容,灌頂一點意義都沒有。上師在你頭上滴幾滴水,你就開智慧了嗎?滴完之後,還是糊裏糊塗的,沒有開智慧。如果那幾滴水滴了就能開智慧,你回家淋浴,不就是大灌頂!他瓶裏裝的也是自來水,沒有兩樣。一定要懂得它表法的意義。“灌”是大悲加持的意思;“頂”是至高無上。佛以大慈悲心將無上的頂法傳授給你,這是“灌頂”。那個法是諸佛如來無上的頂法?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所以,真正的灌頂,是把《無量壽經》從頭到尾念一遍,就是十方如來給你灌一次頂。雖然沒有形式,但是具有實質。它是真的,是最高至上的灌頂。你念的遍數多了,自然開智慧。
中國古德常說“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”,念多了熏習多,不知不覺地,義理入了自己的阿賴耶識,不知不覺的都記住。在日常生活中,處世待人接物,不一定在什麼時候,時時刻刻都有悟處。悟處就是智慧現前,這是真正的灌頂。不曉得什麼是真正灌頂,辛辛苦苦花很多冤枉錢請別人灌頂。在美國,灌一次頂需要美金二十元,我聽說還要排隊等好幾個小時。排隊送二十塊錢讓人滴幾滴水。我們勸他在家裏念經,十方一切諸佛灌頂;他不相信,有什麼法子!
讀經一定要明了,這一句是屬于密法。從這一段文裏看,大、小乘,宗門、教下,顯教、密教,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裏的水,無法不說。到西方極樂世界想學什麼法門,沒有學不到的。不但樣樣都能學到,樣樣都是第一殊勝。因爲水說法,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就是阿彌陀佛爲我們說法。下面經文是講聞法得益。
得聞如是種種聲已。
這一句指前面一段,你在極樂世界想聞什麼法都能聽到,而且究竟圓滿。
其心清淨。無諸分別。正直平等。成熟善根。
此四句就是聞法所得的真實利益。聞法要不得這四句利益,這法是白聞;好像念書一樣,考試不及格。這四句都得到,就考得一百分;不但書念了,而且得滿分。回頭再想想,我們也常常聞法,聞了心不清淨。爲什麼不清淨?起分別、執著。一有分別、執著,那來的平等?這就是我們現前聞法不得受用的道理。我們看看中國的古人,人家學佛聞法,叁、五年之中開悟的很多;這四句的境界多少能契入。這一點我們就要反省,要省察原因何在,爲什麼他聽佛法能得到,我聽佛法得不到。一定要把原因找出來,把不得利益的原因消除,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。
原因究竟在那裏?印光大師說得好,“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,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”。我們今天聞法,對于說法的善知識,誠敬心不夠。怎麼不夠?專看他的毛病,專看他的缺點,一無可取!說得再好,搖頭,他說到,做不到。其實,他做到做不到,與我何幹?自己得不到受用。這就是對于說法的人,對于所說的法,存一種輕視之心。有輕慢心,所以得不到利益,根本的原因就在此。我們用這句話來反省。心不清淨,是懷疑的心,傲慢的心,輕視的心。用這種心聞法,聽了之後,不是“無諸分別”;他有分別、有批判的心。那個心委曲婉轉,不正直、不平等。他怎麼能得利益?
我常常勸人,這是我真誠的忠告:你們學佛要想有成就,你須要找你心目中最尊敬的、最佩服的人,你跟他學,一定能得利益。因爲你對他能生起恭敬心。若對這個法門,沒有一點恭敬心,你在這裏住一輩子就很可惜,一生的光陰空過了。所以,我不留人;留你,我對不起你。我告訴你,你心目中最仰望的、最尊敬的那個人,你趕緊去跟他學,因爲人生光陰有限。什麼東西丟掉,都可以再得到;光陰一去不回頭,要珍惜!能珍惜光陰的人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
誰是真正善知識?每一個人的標准不一樣。真正善知識,就是你心目中最佩服的、最敬仰的人,這個人就是你的善知識。你的善知識,未必是他的善知識,未必是我的善知識。所以,各人有各人心目中真正的善知識,這樣才能學得成功。中國古代的祖師大德,遇到一位真正的人才,若跟自己所修學的法門不相應,則成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泉池功德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