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第二、真正善知识多。因此,由这部经典入门,领悟的人也多。现代人就有困难,就不容易。
《金刚经》讲,“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”,这一句话讲得非常有味道,它把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的真相说尽了。“合”是组合。万事万物就是一个基本物质,组合不同而现的相,现在已被科学证明。“一”在佛经名词是指极微之物,即现代人讲的原子、电子、基本粒子(波动)。佛法中讲“微尘”,比微尘再小的“极微之微”,就是现代所讲的原子、电子、粒子的意思。现代科学家发现,无论是动物、植物,一切万物都是由基本粒子组合的。分解开是“一”。佛在几千年前就讲得这么清楚,宇宙万象是一极微之微波动现象而组合的。组合,相就有;散开,相就没有。
故一切万象只有缘聚缘散,这是真相,绝对没有生灭。生灭,是假象。凡夫的错觉,以为有生灭,以为动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异灭,矿物有成住坏空,其实都看错,看走了眼!真相是没有生灭,只是聚散无常。所以,一切法不生不灭。菩萨证得无生法忍,怎么证得的?就是完全了解十法界依正真相,完全明白,才晓得一切法不生不灭,只是缘聚缘散的现象。缘聚没有生;缘散也没有灭。原来的物质存在,聚散无常,聚没生,散不灭。物质确实不生不灭,已被今天科学证明。因一切万法无自体,故佛教人应无所住。因一切万法聚散无常,故佛教人而生其心。
精神当然更是不生不灭。乍听起来不太好懂,如果讲植物、矿物容易懂,讲动物很难懂。譬如现在电晶体收音机,我们把它当作身体,它是由很多零件组合的,拆开了不发生作用,接收不到电波,就比如缘散;把零件整合起来(缘聚),它就成了,你一拨,电波就收到。电波没有聚散;物质身体有聚散。聚的时候,精神存在;散的时候,实际上还是存在,并没有离开。电晶体收音机拆掉时,不能说没有电波,电波还存在,不过是它缘不具足,不起作用。所以,缘一具足,眼能见,耳能听。你才晓得一切万物只有聚散,那有生灭?这是讲一切法没有自性。这是真的。《解深密经》讲到究竟处,“胜义无性”,就是说,确实没有自性。《楞伽》上讲三性、三无性,三无性是相无性、生无性、胜义无性,才把这一桩事真正讲圆满。这是说明“无性”。
《唯识论》里通常就俗谛说“三自性”,是就我们凡夫常识而论的。第一、依他起性。一切万物都是依种种因缘而生起的。这个说法很容易理解,也听得懂,能承认。一切万法是因缘生法,因缘无量,所以是“依他起”。
第二、遍计所执性。这是属于妄情计度抽象概念。譬如,过去、未来是概念;十方,东、南、西、北也是概念,找不到实际的自体,只是分别执著妄认误会的抽象概念。这一类事情很多,确实是有,但是它不是依他起,它是“遍计所执”。依他起已经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遍计之性,更是虚妄。
第三、圆成实性。就是佛讲的真如本性。圆满是实在的,是真实的,不是假的。既然“圆成实”,为什么还讲无性?此是一切法的体性确实是有,但是无名无相,决定不能执著,一执著就错了。
佛又讲“三无性”。先说“相无性”,谓一切遍计所执的相,非是实有。佛用“相无性”,把“遍计所执性”否定。又讲“生无性”,否定了“依他起性”的法。“他”就是种种因缘聚散,无有实性。最后又讲“胜义无性”,说“圆成实性”是真空无相,不可思议的体性,故胜义无性。佛这样说法才真正圆满。为什么是圆满?令一切众生体会事实真相,没有丝毫执著。这就对了;只要有一点点执著,就是毛病。
自古以来,真正开悟证果的修行人,非常稀少,原因在那里?不能破执著。教理不是不懂,但是他执著,放不下。佛法自始至终也不过是“破执”而已。破我执,证阿罗汉果。小乘是阿罗汉果;大乘是圆教七信位的菩萨。破了法执就成佛。法执破一品,就是圆教初住菩萨;初住就成佛。我们在许多大经里看到,《普门品》云:“应以佛身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”。现佛身就是成佛。什么人有资格现佛身,现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?圆教初住以上都有这个能力。所以,圆教初住以上,天台家称为分证佛。他是真佛不是假佛,但是并没有到究竟圆满。他可以示现“八相成道”。
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世间所示现的,就是八相成道的佛。照经上的教义讲,圆教初住就有能力示现。这是破法执,就成佛。不要破尽,破一品就能示现成佛,就大澈大悟。我们凡夫执著坚固,很不容易打破。一般学佛的人,就是诸佛菩萨也感叹圆机难遇。
天台家讲藏、通、别、圆。藏教根性的人多,通教根性的人也多,别教还有,圆教人太少了。什么是圆教?不执著,什么事大而化之,没有放在心里,这种人学圆教快速容易。样样都计较、分别、执著,他在藏、通、别教里成就快速,在圆教很难。他开头进步快,路愈走愈难。圆教根机,恰恰相反,开头甚难,愈走愈容易,愈走愈快速。个人根性不同。佛讲“三自性”是对别教以下说的;讲“三无性”就契合圆机。
“无作”跟“无为”的意思相同,就是无所作为。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疏钞》里讲,“依有所作为,故名有为”。“有为”是无常的。什么是有为?起心动念,有心造作的,都是“有为法”。粗显的,我们很容易懂;微细的,我们就不懂。那些是微细的?《唯识》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,我们实在想不出它是有为造作的,也体会不到,可是佛明明把这些法都摆在有为法里。《百法明门论》,心法、心所有法、不相应行法、色法,都是有为法;最后六法才是无为法。如果我们再用一个界限来界定它,比较容易体会。凡是有生灭,有变化的,都是有为法;无生无灭,无变化的,就是无为法。
由此可知,无为是常有;有为是无常,有生灭就是无常。所以,在百法里,“定”是无为法。定是心里清净;清净心是无为法。心里有想,都是有为法。不管你想什么,想诸佛菩萨,也是有为法。唯独想阿弥陀佛不是有为法。因为想阿弥陀佛,生到极乐世界证无量寿,不生不灭。只有这一句“阿弥陀佛”与无为法相应。想其他的佛菩萨名字,如果不能证到圆初住以上,都是有为法。证到圆初住以上,还不是真正的无为法,因为他还有退转。要到八地菩萨—不动地,才真正是圆证三不退;那时可以说是无为法。七地以前都有退转,不像西方世界,下下品往生就圆证三不退。念佛、念菩萨,从理上说是无为法;事上讲,不达到一定的标准,不是无为法。
佛在此教我们,无为法是常,真常我们要学;有为法是无常,是生灭,我们要把它舍弃。生灭是假的;常是真的,不生不灭是真的。所以,聪明人取不生不灭,舍弃生灭,就对了。
“无性”、“无作”、“无为”,都是真理的别名。古德说,“极乐无为涅槃”,这一句话很简单,六个字把极乐世界的概况说尽了。“涅槃”是梵语,译成不生不灭,超过一切有为之相,远离一切有为造作。极乐世界唯一清净,真实智慧,无为法身,所以称之为“极乐无为涅槃”。我们读了这些经句,最好现在就能用得上。怎么用?现在这个身体既然还活在世间,就不能脱离社会。社会是有为法,学佛的人要遵守有为的规律,也就是常说的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法;佛法在世间,不坏世间法”。不能违背世间法,不能破坏世间法,一切随顺世间法,这就是有为。
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二六时中就抓住这一句佛号,这是无为法,是佛教我们修学的原理原则。有为即是无为,无为就是有为,有为跟无为是一不是二,这是圆教的教义。这样修学,活活泼泼,真的是自在、解脱、快乐。他修的是什么?清净心。清净心是无为法;接触大众大慈大悲,是有为法。大慈大悲是从清净心生的,所以有为法就是无为,相辅相成,是一不是二。念佛法门确实是这个境界,所以古德赞叹念佛法门是大乘中的大乘,一乘中的一乘。很有道理,这话不是随便说的。
“无我”。“我”是主宰的意思。佛经对“我”的定义说了八个,最重要的就是主宰,就是自己能作主,这才称为“我”。佛告诉我们,“凡夫无我”,因为自己作不了主宰。我,也有自在的意思。凡夫也没有自在。一般人执著身体是我,这是“人我执”。执著一切法是实有存在的,是“法执”。身体没有主宰,万法也没有主宰。皆由业缘波动,聚散无常,此乃十界六道之真相。
《心经》讲,“观自在菩萨”用的是智慧;我们用的是情识。用情识就见不到事实真相。菩萨舍离情识,完全用智慧,故“照见五蕴皆空”。
“五蕴”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“色身”指身体。色是一切物质;受、想、行、识是指心理。识是心之体;受、想、行是心的起用。“受”是感受,苦乐忧喜的感受,所以是属于心理作用。心法、色法都是空的,都没有自性,都没有自体,那来的我?我在那里?所以用智慧观察,实实在在没有我。
没有我而执著有一个我,就错了!所有一切业障都从这里生。要是没有“我”,再问谁造业?谁受报?没有造业的,也没有受报的,没有我了。有我,就有造业的,就有受报的。有几个人能把“我”看破?这要大智慧。有大智慧的人,一定有定。有定的人,一定有戒。好比盖三层楼一样,有第三层,一定有第二层;有第二层,一定有第一层。但是有第一层未必有第二层,有第二层未必有第三层。有戒的人不见得有定,有定的人不见得有慧。我们这个世间四禅八定没有慧,阿罗汉的九次第定也没有慧。但是我们可以说,有定的人,一定有戒,是“定共戒”。有慧的人,一定有戒,是“道共戒”,这就更高了,戒更清净,更圆满。
心清净,身清净。《金刚经》上说,“通达无我法者”,无我相、无法相。无我、无法就是没有我执,也没有法执。“如来说名真是菩萨”,是真菩萨,不是假菩萨。这是圆教…
《无量寿经讲记 泉池功德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