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泉池功德 第十七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第二、真正善知識多。因此,由這部經典入門,領悟的人也多。現代人就有困難,就不容易。

  《金剛經》講,“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”,這一句話講得非常有味道,它把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真相說盡了。“合”是組合。萬事萬物就是一個基本物質,組合不同而現的相,現在已被科學證明。“一”在佛經名詞是指極微之物,即現代人講的原子、電子、基本粒子(波動)。佛法中講“微塵”,比微塵再小的“極微之微”,就是現代所講的原子、電子、粒子的意思。現代科學家發現,無論是動物、植物,一切萬物都是由基本粒子組合的。分解開是“一”。佛在幾千年前就講得這麼清楚,宇宙萬象是一極微之微波動現象而組合的。組合,相就有;散開,相就沒有。

  故一切萬象只有緣聚緣散,這是真相,絕對沒有生滅。生滅,是假象。凡夫的錯覺,以爲有生滅,以爲動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,其實都看錯,看走了眼!真相是沒有生滅,只是聚散無常。所以,一切法不生不滅。菩薩證得無生法忍,怎麼證得的?就是完全了解十法界依正真相,完全明白,才曉得一切法不生不滅,只是緣聚緣散的現象。緣聚沒有生;緣散也沒有滅。原來的物質存在,聚散無常,聚沒生,散不滅。物質確實不生不滅,已被今天科學證明。因一切萬法無自體,故佛教人應無所住。因一切萬法聚散無常,故佛教人而生其心。

  精神當然更是不生不滅。乍聽起來不太好懂,如果講植物、礦物容易懂,講動物很難懂。譬如現在電晶體收音機,我們把它當作身體,它是由很多零件組合的,拆開了不發生作用,接收不到電波,就比如緣散;把零件整合起來(緣聚),它就成了,你一撥,電波就收到。電波沒有聚散;物質身體有聚散。聚的時候,精神存在;散的時候,實際上還是存在,並沒有離開。電晶體收音機拆掉時,不能說沒有電波,電波還存在,不過是它緣不具足,不起作用。所以,緣一具足,眼能見,耳能聽。你才曉得一切萬物只有聚散,那有生滅?這是講一切法沒有自性。這是真的。《解深密經》講到究竟處,“勝義無性”,就是說,確實沒有自性。《楞伽》上講叁性、叁無性,叁無性是相無性、生無性、勝義無性,才把這一樁事真正講圓滿。這是說明“無性”。

  《唯識論》裏通常就俗谛說“叁自性”,是就我們凡夫常識而論的。第一、依他起性。一切萬物都是依種種因緣而生起的。這個說法很容易理解,也聽得懂,能承認。一切萬法是因緣生法,因緣無量,所以是“依他起”。

  第二、遍計所執性。這是屬于妄情計度抽象概念。譬如,過去、未來是概念;十方,東、南、西、北也是概念,找不到實際的自體,只是分別執著妄認誤會的抽象概念。這一類事情很多,確實是有,但是它不是依他起,它是“遍計所執”。依他起已經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遍計之性,更是虛妄。

  第叁、圓成實性。就是佛講的真如本性。圓滿是實在的,是真實的,不是假的。既然“圓成實”,爲什麼還講無性?此是一切法的體性確實是有,但是無名無相,決定不能執著,一執著就錯了。

  佛又講“叁無性”。先說“相無性”,謂一切遍計所執的相,非是實有。佛用“相無性”,把“遍計所執性”否定。又講“生無性”,否定了“依他起性”的法。“他”就是種種因緣聚散,無有實性。最後又講“勝義無性”,說“圓成實性”是真空無相,不可思議的體性,故勝義無性。佛這樣說法才真正圓滿。爲什麼是圓滿?令一切衆生體會事實真相,沒有絲毫執著。這就對了;只要有一點點執著,就是毛病。

  自古以來,真正開悟證果的修行人,非常稀少,原因在那裏?不能破執著。教理不是不懂,但是他執著,放不下。佛法自始至終也不過是“破執”而已。破我執,證阿羅漢果。小乘是阿羅漢果;大乘是圓教七信位的菩薩。破了法執就成佛。法執破一品,就是圓教初住菩薩;初住就成佛。我們在許多大經裏看到,《普門品》雲:“應以佛身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”。現佛身就是成佛。什麼人有資格現佛身,現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?圓教初住以上都有這個能力。所以,圓教初住以上,天臺家稱爲分證佛。他是真佛不是假佛,但是並沒有到究竟圓滿。他可以示現“八相成道”。

  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在我們世間所示現的,就是八相成道的佛。照經上的教義講,圓教初住就有能力示現。這是破法執,就成佛。不要破盡,破一品就能示現成佛,就大澈大悟。我們凡夫執著堅固,很不容易打破。一般學佛的人,就是諸佛菩薩也感歎圓機難遇。

  天臺家講藏、通、別、圓。藏教根性的人多,通教根性的人也多,別教還有,圓教人太少了。什麼是圓教?不執著,什麼事大而化之,沒有放在心裏,這種人學圓教快速容易。樣樣都計較、分別、執著,他在藏、通、別教裏成就快速,在圓教很難。他開頭進步快,路愈走愈難。圓教根機,恰恰相反,開頭甚難,愈走愈容易,愈走愈快速。個人根性不同。佛講“叁自性”是對別教以下說的;講“叁無性”就契合圓機。

  “無作”跟“無爲”的意思相同,就是無所作爲。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疏鈔》裏講,“依有所作爲,故名有爲”。“有爲”是無常的。什麼是有爲?起心動念,有心造作的,都是“有爲法”。粗顯的,我們很容易懂;微細的,我們就不懂。那些是微細的?《唯識》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,我們實在想不出它是有爲造作的,也體會不到,可是佛明明把這些法都擺在有爲法裏。《百法明門論》,心法、心所有法、不相應行法、色法,都是有爲法;最後六法才是無爲法。如果我們再用一個界限來界定它,比較容易體會。凡是有生滅,有變化的,都是有爲法;無生無滅,無變化的,就是無爲法。

  由此可知,無爲是常有;有爲是無常,有生滅就是無常。所以,在百法裏,“定”是無爲法。定是心裏清淨;清淨心是無爲法。心裏有想,都是有爲法。不管你想什麼,想諸佛菩薩,也是有爲法。唯獨想阿彌陀佛不是有爲法。因爲想阿彌陀佛,生到極樂世界證無量壽,不生不滅。只有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與無爲法相應。想其他的佛菩薩名字,如果不能證到圓初住以上,都是有爲法。證到圓初住以上,還不是真正的無爲法,因爲他還有退轉。要到八地菩薩—不動地,才真正是圓證叁不退;那時可以說是無爲法。七地以前都有退轉,不像西方世界,下下品往生就圓證叁不退。念佛、念菩薩,從理上說是無爲法;事上講,不達到一定的標准,不是無爲法。

  佛在此教我們,無爲法是常,真常我們要學;有爲法是無常,是生滅,我們要把它舍棄。生滅是假的;常是真的,不生不滅是真的。所以,聰明人取不生不滅,舍棄生滅,就對了。

  “無性”、“無作”、“無爲”,都是真理的別名。古德說,“極樂無爲涅槃”,這一句話很簡單,六個字把極樂世界的概況說盡了。“涅槃”是梵語,譯成不生不滅,超過一切有爲之相,遠離一切有爲造作。極樂世界唯一清淨,真實智慧,無爲法身,所以稱之爲“極樂無爲涅槃”。我們讀了這些經句,最好現在就能用得上。怎麼用?現在這個身體既然還活在世間,就不能脫離社會。社會是有爲法,學佛的人要遵守有爲的規律,也就是常說的“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法;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”。不能違背世間法,不能破壞世間法,一切隨順世間法,這就是有爲。

  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二六時中就抓住這一句佛號,這是無爲法,是佛教我們修學的原理原則。有爲即是無爲,無爲就是有爲,有爲跟無爲是一不是二,這是圓教的教義。這樣修學,活活潑潑,真的是自在、解脫、快樂。他修的是什麼?清淨心。清淨心是無爲法;接觸大衆大慈大悲,是有爲法。大慈大悲是從清淨心生的,所以有爲法就是無爲,相輔相成,是一不是二。念佛法門確實是這個境界,所以古德贊歎念佛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,一乘中的一乘。很有道理,這話不是隨便說的。

  “無我”。“我”是主宰的意思。佛經對“我”的定義說了八個,最重要的就是主宰,就是自己能作主,這才稱爲“我”。佛告訴我們,“凡夫無我”,因爲自己作不了主宰。我,也有自在的意思。凡夫也沒有自在。一般人執著身體是我,這是“人我執”。執著一切法是實有存在的,是“法執”。身體沒有主宰,萬法也沒有主宰。皆由業緣波動,聚散無常,此乃十界六道之真相。

  《心經》講,“觀自在菩薩”用的是智慧;我們用的是情識。用情識就見不到事實真相。菩薩舍離情識,完全用智慧,故“照見五蘊皆空”。

  “五蘊”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“色身”指身體。色是一切物質;受、想、行、識是指心理。識是心之體;受、想、行是心的起用。“受”是感受,苦樂憂喜的感受,所以是屬于心理作用。心法、色法都是空的,都沒有自性,都沒有自體,那來的我?我在那裏?所以用智慧觀察,實實在在沒有我。

  沒有我而執著有一個我,就錯了!所有一切業障都從這裏生。要是沒有“我”,再問誰造業?誰受報?沒有造業的,也沒有受報的,沒有我了。有我,就有造業的,就有受報的。有幾個人能把“我”看破?這要大智慧。有大智慧的人,一定有定。有定的人,一定有戒。好比蓋叁層樓一樣,有第叁層,一定有第二層;有第二層,一定有第一層。但是有第一層未必有第二層,有第二層未必有第叁層。有戒的人不見得有定,有定的人不見得有慧。我們這個世間四禅八定沒有慧,阿羅漢的九次第定也沒有慧。但是我們可以說,有定的人,一定有戒,是“定共戒”。有慧的人,一定有戒,是“道共戒”,這就更高了,戒更清淨,更圓滿。

  心清淨,身清淨。《金剛經》上說,“通達無我法者”,無我相、無法相。無我、無法就是沒有我執,也沒有法執。“如來說名真是菩薩”,是真菩薩,不是假菩薩。這是圓教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泉池功德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