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▪P3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求往生净土,不求病好。这一个决心下得正确!

  佛教会的同修也有几位前去帮他助念,三天三夜佛号没有停止。念到第二天,见到地藏菩萨来了,他说出菩萨的样子,大家听他讲的样子,是地藏菩萨。龚居士很难得,立刻提醒他,不管什么样的佛菩萨、什么人,你见到了都不能跟他去,一句弥陀念到底,不见到阿弥陀佛决定不可以去。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。他回过来专心念“阿弥陀佛”,念了没多久,地藏菩萨不见了。念到第三天,他说西方三圣:阿弥陀佛、观音、势至,从云端下来接引他往生。这是现代人,还是在美国,真正是希有的因缘。周先生一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教,临终才遇到龚居士,走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他真的往生,绝对不是假的。

  念佛法门是实在希有殊胜,经上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,决定不能看作劝善的善书,那你就错过了此一希有机缘。

  西方世界第一殊胜是寿命无量,这是极乐的根本,就在第十五愿。如果没有“诸佛称叹”(十七愿)这一愿,我们那里有机会听到这个法门?所以十方诸佛都在周遍法界弘传,这种恩德实在是太大了。因为他们到处宣扬,我们才有机会听到、接触到。

  善导大师在《注解》里说,“定成正觉”、“光明无量”、“寿命无量”、“诸佛称叹”与“十念必生”,这五愿是真实慧。经上讲“住真实慧”,大师这样一说,用现代话讲,真正落实住真实慧!所以这五愿是四十八愿的精华,是四十八愿的精要。可见“光明无量”一愿是弥陀弘誓的心髓。我在前面跟大家说过,经典所在之处、佛号音声所扬之处、经典宣说讨论之处,就是弥陀佛光注照之处。弥陀的心愿,希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快快成佛,为了这一个愿望,才有十念必生的殊胜大愿。众生念佛往生,没有一个不是当生成佛的。第十八、第十九愿合起来,就是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”。

  古德较量诸经,认为这是真实中的真实。这个比较法,我们也曾经说过,隋唐时候的大德都公认,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最圆满的是《华严经》,所以大家公认《华严》是经中之王,一切经是《华严》眷属,称它为根本法錀。这个比较,把第一找到了。《华严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比,《无量寿经》又是第一,把《华严》比下去了。古德说得很好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不过是此经之导引而已。大经是引导我们入这部经的。那两部经好比是大门;这部经是殿堂,登堂入室。门外虽很壮观,这部经才是登堂入室。我们才晓得这是如来正说第一经。

  这一部经一共有四十八品,那一品是第一?当然是第六品第一。第六品是四十八愿。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,那一愿第一?第十八愿第一。十八愿是十念必生。四十八愿虽好,去不了极乐世界,一点用也没有,所以释迦牟尼佛,甚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讲经说法就是讲第十八愿。第十八愿展开来,就是无量无边的经卷。无量无边经卷浓缩,就是第十八愿。一句都讲完了,讲尽了。这样一比较,你才晓得此经经文真正是尖峰,佛法的最高峰,没有比这个更殊妙。希望我们在此处留意,要特别用心去体会。

  我作佛时。十方众生。闻我名号。发菩提心。修诸功德。奉行六波罗蜜。坚固不退。

  这是第十九“闻名发心愿”。“闻我名号,发菩提心”。什么是菩提心?菩提是梵语,译成中文是“觉”。经论上常常把佛法修学的宗旨目标,称为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这一句话是梵语音译。“三”翻作“正”,菩提是觉,“三菩提”翻作“正觉”,真正觉悟!觉悟就不迷惑,迷惑就不觉悟。发菩提心就是从今而后觉而不迷,真正觉悟。什么才是觉悟?觉悟的标准在那里?你搞六道轮回就是迷,就是不觉。你出六道轮回,就觉悟了。所以,阿罗汉称为正觉,他们超越六道轮回。阿罗汉以上才称为正觉,阿罗汉以下都是迷。觉则称为圣人,有四圣法界。菩萨是正等正觉,佛是无上正等正觉,阿罗汉虽然是正觉,大乘佛法说,他还没有发菩提心,可见菩提心比阿罗汉的正觉还要高,阿罗汉、辟支佛都还没有。所以,不但不再搞六道,“发决定成佛之心”才称为菩提心。阿罗汉没有成佛的意愿,他比我们觉,但是比菩萨还迷,因为没有发成佛的心。

  菩提心不但是觉,是究竟圆满的觉。换句话说,一定要发作佛的心,才是真正的菩提心。一切发心作佛的人,我们都称他为菩萨,因为他发了菩提心,他发心作佛。我这样讲,大家容易懂。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跟我们讲,凡是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,就是“发无上菩提心”。这话对不对?对!因为求生净土就是一生成佛。发愿求生净土,就是发愿一生成佛,那怎么不是菩提心?不但是菩提心,一生成佛是无上菩提心,跟一般大乘菩萨不一样。大乘菩萨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、无量劫,才能成佛,这人一生就成佛,比起那些菩萨,殊胜得太多。

  “菩提心”,佛在《观经》上讲得很清楚。菩提心的体是“至诚心”,就是我们前面第十八愿讲的至心、真心、诚心,真实不虚!真诚心起作用,分为两类,一是对自己,一是对别人。对自己是“深心”,在一般大乘讲,深心是好善、好德。善与德是有标准的,最高的标准,“明心见性”才是善,才是德。“一心不乱”是德,“大开圆解”是善;断烦恼是德,开智慧是善,这是高标准。对待别人是“发愿回向”,发四弘誓愿。四弘誓愿展开就是四十八愿;四十八愿归纳不外乎四弘誓愿。所以,四弘誓愿是一切诸佛菩萨,在因地所发无量大愿的总归纳。

  第一要发愿度众生。要帮助众生,协助众生,成就一切众生。如果我破坏众生,障碍众生,嫉妒众生,阻挠众生,这是造作阿鼻地狱的业。因为这不但没有发菩提心,跟菩提心恰恰相反,那是迷惑颠倒,这种人决定不能成就,三宝再慈悲也加持不上。谁能加持他?妖魔鬼怪,因为妖魔鬼怪的心行都是这样的,嫉妒人,障碍别人,陷害别人。你的心愿跟他的心愿完全相应,所以妖魔鬼怪都加持你,使你的罪业愈造愈大,愈造愈深,将来地狱果报愈堕愈下。非常可怕!

  读到这里必要觉悟,我们尽心帮助别人,决定不吃亏,对自己决定没有损失。看到别人有困难,尽心尽力帮助他,明天自己没饭吃,不去考虑。不要帮助别人,自己还留一手;这样虽然帮助别人,不圆满,不究竟,不彻底。是觉,但觉里带著迷,不是完全觉,一半觉一半迷。真正觉悟的人,决定不会替自己留一点,那才是真正觉悟,彻底、究竟、圆满的觉悟。所以,要发心度众生,要想究竟圆满的帮助别人,可以帮助现在不如我们的人。跟我们程度差不多的,比我们高的,我们帮不上。所以,一定要自己成佛,成了佛可以帮助等觉菩萨,这样度众生才圆满。九界有情众生都得度,我都有能力帮助他们,就要自己圆成佛道。

  自己成佛从那里做起?从先断烦恼做起。四弘誓愿就是教我们修行的次第,这四句话就是一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的总纲领。《华严经》的内容就讲这四句,先断烦恼,烦恼断了之后,再学法门。你要不按这个顺序去学,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。

  我们今天这一代人,几乎没有成就的。最近黄念祖居士告诉陶居士说,台湾的佛教是形式的,表面兴盛,是假的,不是真的;台湾没有真正修行人。他一语道破,真正有修行人,这个地方还会遭劫难吗?不会!没有真修行人,不是不发心修行,他真发心,他修行的程序颠倒了,他不断烦恼就要学法门。换句话说,四弘誓愿,他只要后面两愿,前面两愿不要。他要度自己,不度众生。对众生,想尽方法障碍、破坏。他不断烦恼,所以四弘誓愿他只要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、“佛道无上誓愿成”。好像盖四层大楼,底下两层他不要,他要三楼四楼,这样永远不能成就。大错特错!这是真正迷惑颠倒,真是佛法常讲的可怜愍者。

  四愿一定要按顺序。心量不大、不慈悲,烦恼断不了。因为起心动念都想自利,烦恼怎么会断?烦恼能断的人是念念想众生,念念希望别人好,不希望自己好。你们都好,我最不好,这就好了。你们都有福,我没有福,这才好!常怀怜愍众生之心,先人后己,才能断烦恼。这种人才有资格修行,才有资格入佛门。念念只想自己,其次再想别人,不管你怎样精进努力去修学,始终皆在佛门之外,决定进不了门槛。我在此地真诚奉劝诸位同修,要想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,天天念四弘誓愿,念没有用处,念得很好听,不管用,要认真去做。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,要像佛的心量一样,心要同佛!佛有广大的心量,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。你没有这个心量,怎么能作佛?

  尤其是净宗,法门广大无边,不是普通的法门。一定先要把心量拓开,要以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去爱护别人,关怀帮助别人,成就别人,这个人有资格入佛门,有资格修上上乘。这一部经典、这个法门是无上的法门,你才有资格修学。

  入佛门,第一步功夫就是断烦恼。教你念经,教你念佛,一句接一句,是断烦恼。你不念佛,刚才讲过,不是堕在邪见,就是堕在无明,都是烦恼。这一句佛号既破邪见,又断无明,这一念是正念。正念现前就是这一句佛号,一句接一句,二六时中不间断,这就是断烦恼。心里就没有妄念,也没有无明,就是定慧等学。心里妄念不生,是定;佛号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是慧。不堕无明是慧,不起妄念是定。我们凡夫最大的病根,就是心乱、心杂、心染污。被什么染污?被贪嗔痴慢疑染污,被五欲六尘染污,被是非人我染污。把这些都去掉,恢复自己的清净心、平等心、觉心,经题上“清净平等觉”,是我们的真心。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清净、平等、觉。

  第十九愿“发菩提心”,与下面经文“三辈往生”前后照顾,完全相应。三辈往生最重要的条件,就是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”。一向专念是第十八愿,发菩提心是第十九愿,所以古人说这两愿是真实中的真实,是四十八愿的核心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