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▪P3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求往生淨土,不求病好。這一個決心下得正確!

  佛教會的同修也有幾位前去幫他助念,叁天叁夜佛號沒有停止。念到第二天,見到地藏菩薩來了,他說出菩薩的樣子,大家聽他講的樣子,是地藏菩薩。龔居士很難得,立刻提醒他,不管什麼樣的佛菩薩、什麼人,你見到了都不能跟他去,一句彌陀念到底,不見到阿彌陀佛決定不可以去。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。他回過來專心念“阿彌陀佛”,念了沒多久,地藏菩薩不見了。念到第叁天,他說西方叁聖: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,從雲端下來接引他往生。這是現代人,還是在美國,真正是希有的因緣。周先生一生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教,臨終才遇到龔居士,走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他真的往生,絕對不是假的。

  念佛法門是實在希有殊勝,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,決定不能看作勸善的善書,那你就錯過了此一希有機緣。

  西方世界第一殊勝是壽命無量,這是極樂的根本,就在第十五願。如果沒有“諸佛稱歎”(十七願)這一願,我們那裏有機會聽到這個法門?所以十方諸佛都在周遍法界弘傳,這種恩德實在是太大了。因爲他們到處宣揚,我們才有機會聽到、接觸到。

  善導大師在《注解》裏說,“定成正覺”、“光明無量”、“壽命無量”、“諸佛稱歎”與“十念必生”,這五願是真實慧。經上講“住真實慧”,大師這樣一說,用現代話講,真正落實住真實慧!所以這五願是四十八願的精華,是四十八願的精要。可見“光明無量”一願是彌陀弘誓的心髓。我在前面跟大家說過,經典所在之處、佛號音聲所揚之處、經典宣說討論之處,就是彌陀佛光注照之處。彌陀的心願,希望十方世界一切衆生快快成佛,爲了這一個願望,才有十念必生的殊勝大願。衆生念佛往生,沒有一個不是當生成佛的。第十八、第十九願合起來,就是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。

  古德較量諸經,認爲這是真實中的真實。這個比較法,我們也曾經說過,隋唐時候的大德都公認,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最圓滿的是《華嚴經》,所以大家公認《華嚴》是經中之王,一切經是《華嚴》眷屬,稱它爲根本法錀。這個比較,把第一找到了。《華嚴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比,《無量壽經》又是第一,把《華嚴》比下去了。古德說得很好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不過是此經之導引而已。大經是引導我們入這部經的。那兩部經好比是大門;這部經是殿堂,登堂入室。門外雖很壯觀,這部經才是登堂入室。我們才曉得這是如來正說第一經。

  這一部經一共有四十八品,那一品是第一?當然是第六品第一。第六品是四十八願。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,那一願第一?第十八願第一。十八願是十念必生。四十八願雖好,去不了極樂世界,一點用也沒有,所以釋迦牟尼佛,甚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講經說法就是講第十八願。第十八願展開來,就是無量無邊的經卷。無量無邊經卷濃縮,就是第十八願。一句都講完了,講盡了。這樣一比較,你才曉得此經經文真正是尖峰,佛法的最高峰,沒有比這個更殊妙。希望我們在此處留意,要特別用心去體會。

  我作佛時。十方衆生。聞我名號。發菩提心。修諸功德。奉行六波羅蜜。堅固不退。

  這是第十九“聞名發心願”。“聞我名號,發菩提心”。什麼是菩提心?菩提是梵語,譯成中文是“覺”。經論上常常把佛法修學的宗旨目標,稱爲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,這一句話是梵語音譯。“叁”翻作“正”,菩提是覺,“叁菩提”翻作“正覺”,真正覺悟!覺悟就不迷惑,迷惑就不覺悟。發菩提心就是從今而後覺而不迷,真正覺悟。什麼才是覺悟?覺悟的標准在那裏?你搞六道輪回就是迷,就是不覺。你出六道輪回,就覺悟了。所以,阿羅漢稱爲正覺,他們超越六道輪回。阿羅漢以上才稱爲正覺,阿羅漢以下都是迷。覺則稱爲聖人,有四聖法界。菩薩是正等正覺,佛是無上正等正覺,阿羅漢雖然是正覺,大乘佛法說,他還沒有發菩提心,可見菩提心比阿羅漢的正覺還要高,阿羅漢、辟支佛都還沒有。所以,不但不再搞六道,“發決定成佛之心”才稱爲菩提心。阿羅漢沒有成佛的意願,他比我們覺,但是比菩薩還迷,因爲沒有發成佛的心。

  菩提心不但是覺,是究竟圓滿的覺。換句話說,一定要發作佛的心,才是真正的菩提心。一切發心作佛的人,我們都稱他爲菩薩,因爲他發了菩提心,他發心作佛。我這樣講,大家容易懂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跟我們講,凡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的,就是“發無上菩提心”。這話對不對?對!因爲求生淨土就是一生成佛。發願求生淨土,就是發願一生成佛,那怎麼不是菩提心?不但是菩提心,一生成佛是無上菩提心,跟一般大乘菩薩不一樣。大乘菩薩還要修叁大阿僧祇劫、無量劫,才能成佛,這人一生就成佛,比起那些菩薩,殊勝得太多。

  “菩提心”,佛在《觀經》上講得很清楚。菩提心的體是“至誠心”,就是我們前面第十八願講的至心、真心、誠心,真實不虛!真誠心起作用,分爲兩類,一是對自己,一是對別人。對自己是“深心”,在一般大乘講,深心是好善、好德。善與德是有標准的,最高的標准,“明心見性”才是善,才是德。“一心不亂”是德,“大開圓解”是善;斷煩惱是德,開智慧是善,這是高標准。對待別人是“發願回向”,發四弘誓願。四弘誓願展開就是四十八願;四十八願歸納不外乎四弘誓願。所以,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菩薩,在因地所發無量大願的總歸納。

  第一要發願度衆生。要幫助衆生,協助衆生,成就一切衆生。如果我破壞衆生,障礙衆生,嫉妒衆生,阻撓衆生,這是造作阿鼻地獄的業。因爲這不但沒有發菩提心,跟菩提心恰恰相反,那是迷惑顛倒,這種人決定不能成就,叁寶再慈悲也加持不上。誰能加持他?妖魔鬼怪,因爲妖魔鬼怪的心行都是這樣的,嫉妒人,障礙別人,陷害別人。你的心願跟他的心願完全相應,所以妖魔鬼怪都加持你,使你的罪業愈造愈大,愈造愈深,將來地獄果報愈墮愈下。非常可怕!

  讀到這裏必要覺悟,我們盡心幫助別人,決定不吃虧,對自己決定沒有損失。看到別人有困難,盡心盡力幫助他,明天自己沒飯吃,不去考慮。不要幫助別人,自己還留一手;這樣雖然幫助別人,不圓滿,不究竟,不徹底。是覺,但覺裏帶著迷,不是完全覺,一半覺一半迷。真正覺悟的人,決定不會替自己留一點,那才是真正覺悟,徹底、究竟、圓滿的覺悟。所以,要發心度衆生,要想究竟圓滿的幫助別人,可以幫助現在不如我們的人。跟我們程度差不多的,比我們高的,我們幫不上。所以,一定要自己成佛,成了佛可以幫助等覺菩薩,這樣度衆生才圓滿。九界有情衆生都得度,我都有能力幫助他們,就要自己圓成佛道。

  自己成佛從那裏做起?從先斷煩惱做起。四弘誓願就是教我們修行的次第,這四句話就是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總綱領。《華嚴經》的內容就講這四句,先斷煩惱,煩惱斷了之後,再學法門。你要不按這個順序去學,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。

  我們今天這一代人,幾乎沒有成就的。最近黃念祖居士告訴陶居士說,臺灣的佛教是形式的,表面興盛,是假的,不是真的;臺灣沒有真正修行人。他一語道破,真正有修行人,這個地方還會遭劫難嗎?不會!沒有真修行人,不是不發心修行,他真發心,他修行的程序顛倒了,他不斷煩惱就要學法門。換句話說,四弘誓願,他只要後面兩願,前面兩願不要。他要度自己,不度衆生。對衆生,想盡方法障礙、破壞。他不斷煩惱,所以四弘誓願他只要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、“佛道無上誓願成”。好像蓋四層大樓,底下兩層他不要,他要叁樓四樓,這樣永遠不能成就。大錯特錯!這是真正迷惑顛倒,真是佛法常講的可憐愍者。

  四願一定要按順序。心量不大、不慈悲,煩惱斷不了。因爲起心動念都想自利,煩惱怎麼會斷?煩惱能斷的人是念念想衆生,念念希望別人好,不希望自己好。你們都好,我最不好,這就好了。你們都有福,我沒有福,這才好!常懷憐愍衆生之心,先人後己,才能斷煩惱。這種人才有資格修行,才有資格入佛門。念念只想自己,其次再想別人,不管你怎樣精進努力去修學,始終皆在佛門之外,決定進不了門檻。我在此地真誠奉勸諸位同修,要想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,天天念四弘誓願,念沒有用處,念得很好聽,不管用,要認真去做。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,要像佛的心量一樣,心要同佛!佛有廣大的心量,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”。你沒有這個心量,怎麼能作佛?

  尤其是淨宗,法門廣大無邊,不是普通的法門。一定先要把心量拓開,要以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去愛護別人,關懷幫助別人,成就別人,這個人有資格入佛門,有資格修上上乘。這一部經典、這個法門是無上的法門,你才有資格修學。

  入佛門,第一步功夫就是斷煩惱。教你念經,教你念佛,一句接一句,是斷煩惱。你不念佛,剛才講過,不是墮在邪見,就是墮在無明,都是煩惱。這一句佛號既破邪見,又斷無明,這一念是正念。正念現前就是這一句佛號,一句接一句,二六時中不間斷,這就是斷煩惱。心裏就沒有妄念,也沒有無明,就是定慧等學。心裏妄念不生,是定;佛號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是慧。不墮無明是慧,不起妄念是定。我們凡夫最大的病根,就是心亂、心雜、心染汙。被什麼染汙?被貪嗔癡慢疑染汙,被五欲六塵染汙,被是非人我染汙。把這些都去掉,恢複自己的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,經題上“清淨平等覺”,是我們的真心。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清淨、平等、覺。

  第十九願“發菩提心”,與下面經文“叁輩往生”前後照顧,完全相應。叁輩往生最重要的條件,就是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。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,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,所以古人說這兩願是真實中的真實,是四十八願的核心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