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因此,我們修學淨土,終極的目標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個願望究竟能不能在這一生達到,有沒有決定的把握,關鍵就是在這兩願,所以這兩願,我們一定要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“發菩提心”,我略略的跟諸位提過,通常是以四弘誓願來解釋發心。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具體的表現,不僅一定要發心,在修學次第上來說,也決定不能違背,諸位同修必須記住的。四弘誓願的第一願簡單的講,就是拓開心量,願文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。我們想想,凡夫跟佛到底差別在那裏?佛的心量大,大乘經裏常常贊歎,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”。我們古人形容作大官的肚量大,說“宰相肚裏可撐船”。撐船需要多大的地方?小小的河流就可以了。
佛的心量周遍恒沙世界,恒河沙數無量無邊的世界都能容納,那樣大的心量。所以,心量大就是覺,心量小就是迷。凡夫起心動念,都想到自己切身的利害得失,他就是凡夫。他爲什麼是凡夫,佛爲什麼會成佛,道理在此。這是大乘佛法,不是小乘。換句話說,什麼樣的條件,才能修學大乘?就是心量要大;心量不大,決定入不了大乘法門。
心量不大的人,雖然天天在這裏聽大乘法,他所得到的還是小乘。甚至于比小乘還要小,就是人天乘;甚至于比人天乘還小,小到餓鬼、畜生、地獄去了。你看小得多可憐!小到連一個人都不能容納。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,否則自己辛辛苦苦學了一生,念了一輩子佛,到最後不能往生,還要怪佛菩薩不靈,怪經典胡造謠言,那就罪上加罪,謗佛謗法,罪過就更重。實在是你雖然讀經,並沒有解其義。經的意思明明白白擺在眼前,你看不出來,誤會了。所以,入大乘先要學大心量。在佛法表法裏,此意也明顯的展現在我們面前。
中國佛教都是大乘法,寺院道場,一進山門,第一眼看到天王殿,彌勒菩薩坐在中央,面對著大門。意思就是說,要像他那個樣子,才有資格入佛門,入大乘之門。彌勒菩薩滿面笑容,肚皮很大。肚皮大就代表肚量大能包容,要有大肚量,滿面笑容接待一切衆生,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入大乘之門。所以,彌勒菩薩代表“生平等心,成喜悅相”。
旁邊四大天王是護法神,提示我們要護自己,也是表法的意思。東方持國天王代表“負責盡職”。每一個人皆能盡自己本分的職責,前途一定光明,家庭一定興旺,國家必然富強。只要人人站在自己的本位,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。南方增長天王代表“精進”。“日新又新”,不斷的求進步,不進則退。由此可知,大乘佛法永遠走在時代尖端,永遠領導時代,豈是落伍?
西方廣目天王、北方多聞天王,代表方法。要用什麼方法達到負責盡職、日新又新?西方天王教你多看,北方天王教你多聽,正是“讀萬卷書,行萬裏路”,成就真實的學問,然後才能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得盡善盡美。所以大乘佛法裏,一切佛菩薩的名號、塑像,都代表教學的意義,完全是用來表法的。我們現在把他們當作鬼神來看待,這很冤枉!
寺院的建築,是學校與博物館融合在一起的結構。用今天的話說,就是“藝術教學”。世間法裏,學校與博物館是分開的;佛教教育與博物館是結合在一起的。近代大家才講求教學藝術,殊不知佛法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落實了藝術的教學。佛教的一切設施,都是爲了達到教學目標,即使是房舍的建造圖樣、結構,都含著啓發的教育。這才曉得佛陀教育真的是盡善盡美。
度盡衆生願,諸位想想,重不重要?我們今天有沒有做到?我們是不是起心動念,念念都爲衆生著想、念念爲社會著想、念念爲國家著想,而絕對不想自己?一想自己,就錯了,這一點諸位要特別細心去體會。爲什麼想自己就錯了?因爲想自己就增長我執。
佛法是教人破我執。破我執,才能出叁界;破我執,念佛才能得一心不亂。我執是輪回煩惱的根源,有一個我,煩惱就斷不掉。所以,大乘佛法妙極了,教你起心動念想一切衆生,不知不覺就把我執斷了。不像小乘人刻意去破我執,證得須陀洹果之後,尚需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才能把我執破掉。人間壽命短,天上壽命長,這七次往返,要多少歲月,這是天文數字。
大乘比小乘高明,用的方法巧妙,就是念念不想自己,念念都想衆生,“我”自自然然的淡忘了,這個法子非常高明。大乘法裏,念佛法門尤其殊勝,尤其巧妙。他教我們念念想阿彌陀佛,想阿彌陀佛的心願,想阿彌陀佛的行持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普度法界一切衆生,心量之廣無量無邊,確實不是其他大乘菩薩能相比的。我們完全依阿彌陀佛作標准,先要發心,不發心不能入門。入了門之後怎麼修法?斷煩惱,破我、法二執,就是用這句佛號,一向專念就行了。
這一句佛號從什麼心生起?從真實平等廣大心生。因此,句句佛號就與廣大心相應。廣大心即是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。一天到晚念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就是普度無量無邊的衆生,這個不可思議!這個事實真相知道的人不多。
爲什麼我念這句佛號就是普度一切衆生?因爲你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,阿彌陀佛普度衆生,你把阿彌陀佛普度衆生的功德,變成自己的功德,自他不二。自己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的心願無二無別,佛的功德就是自己的功德。這個事實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爲我們講得很清楚,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。佛門做晚課的時候蒙山施食,只要用七粒米,用觀想的方法就能遍十方。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用觀想的方法,也度了法界一切衆生,心量是這樣擴大的。要把這個大心量用在日常生活、工作、處世、待人、接物之處。不要在念佛的時候就觀想跟佛相應,不念佛時,還是小心眼,還是搞是非人我,那就大錯特錯,這樣念佛不能往生。佛教我們用一心,不可以用二心。對佛用一個心,對衆生又是一個心,這錯了,這不是一心。所以,能不能往生,關鍵在這個地方。
至于第叁願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,必須前面兩願做到了,才能認真去學法門。前面兩願沒做到,不能學法門。我勸同修們多想一想,我不騙你,爲什麼?好像蓋大樓,前面兩願是地基,地基還沒有做好,就往上面蓋樓房,不要幾天就垮了,永遠不能成就。你就曉得基礎愈堅固愈結實,將來這樓蓋得愈高愈大。何必要著急去蓋樓房,爲什麼不回過頭來打地基?我們這一生當中,地基都打不好,因此暫時把後兩願保留,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修,這樣才好!我今天在這世間只修兩條:發大心,斷煩惱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見了阿彌陀佛,那時我已經是無量壽,再學無量法門,有的是時間,有的是修學環境,決定成就。法門修學圓滿,圓成佛道,四願一生都辦妥了。從初發心到成佛,一生辦妥。
這一種心態,這一種見解,這樣的思想,就是發菩提心。菩提是覺而不迷。現在我看到別人講經,我也發心講經,我也拼命去研究各種經典,那是逞能、好強,好高骛遠,不自量力。費了幾十年時間去研究經典,結果是什麼?清涼大師講的“增長邪見”。爲什麼增長邪見?因爲你煩惱沒斷,心量太小,縱然說法天花亂墜,心裏還是是非人我、貪嗔癡慢,你那些見解全是邪知邪見,不是正知正見,與佛決定不相應。
學佛一定要按照順序,善財童子在《華嚴經》上,給我們做一個最好的榜樣。一部《華嚴經》的內容就是四弘誓願,特別在《四十華嚴》裏顯示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《四十華嚴》分爲本末二會,本會文殊菩薩。善財童子跟文殊菩薩時,就是修前面的兩願,在文殊菩薩會中發無上心,斷了煩惱,成就戒定慧叁學,老師再讓他出去參學。五十叁參就是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。參訪到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菩薩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即是“佛道無上誓願成”,他一生圓滿了。諸位要把四弘誓願,把菩提心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就是講這個。
“修諸功德”。功德是戒定慧;功德真正是自利利他。自利的是戒定慧,即是菩提心;利他的是一切善行,盡心盡力幫助別人,成人之美,這是功德。下句是功德的具體說明。
“奉行六波羅蜜”,這是修行人一生日常生活行爲之總綱領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與一切衆生接觸,應該要怎樣做,佛教我們六大綱領,我們要遵守,要照做。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,歸納起來就是這六大類,每一類的細行都是無量無邊。
第一、布施。布施就是真正的放下,也就是舍。要舍,要放下。佛爲什麼教我們舍,教我們放下?你要不肯舍,不肯放下,就是貪,貪是一切煩惱的根源。佛說無量無邊煩惱,歸納爲一百零八類—百八煩惱。我們的念珠一百零八顆,念佛就是要斷百八煩惱,對治百八煩惱,是這個意思。一百零八類講起來很麻煩,所以在《百法》裏,天親菩薩再歸納成二十六類:六個根本煩惱、二十個隨煩惱。二十六個還麻煩,一般講經只講六個根本煩惱: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。這六條還可以歸納,變成叁個:貪、嗔、癡,稱之爲叁毒。叁個還可以歸納成一個,就是“貪”。所以,無量無邊的煩惱,確是從貪生出來的。佛知道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源,所以菩薩行門第一是布施。
布施就是對治貪煩惱的,這一帖藥是針對貪欲的,你就曉得布施的重要。布施不是別人占我便宜,是把自己的貪煩惱斷掉,一定要認真去做。事上不做沒有關系,心上斷就好了。理論上講沒錯,是不是真的能斷得掉,不能自欺欺人!所以在事上真正要舍,真正要放下,目的在恢複自性清淨。
布施的功德很多,不要害怕布施財富,明天生活怎麼辦?所以佛教我們布施,我們總衡量衡量,自己有多余的,才布施一點,還得儲蓄一點。這都是放不下,做得不夠徹底。換句話說,貪毒斷不幹淨,只是去了一點點,余毒還在。如果根本沒有除去,那就壞了。所以真正聰明人,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,定要把貪毒連根拔除。對于世間功名富貴、名聞利養,舍得幹幹淨淨,絲毫也不沾染。生活所需,生到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