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在念幼稚园,是准菩萨,非常难得。不要以为准菩萨没什么了不起,准菩萨是根熟的菩萨,那就非常希有、可贵。
这些菩萨们来作我们的老师。“阿阇黎”就是老师。阿阇黎是印度话,翻成中文就是老师,也有译作“轨范师”。他的言行可以作我们的榜样,作我们的模范,也就是中国人称老师的意思。这句就是佛家常说的“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”。我们自己真正发心,想求无上法门,不要认为我遇不到真正善知识,遇不到好老师,不会的,就怕你不发心,只要你真正发心,一定会遇到。为什么?我们发心是能感,诸佛菩萨就会应,感应道交,那有遇不到的道理。怕的是我们自己没有真诚心,遇到了也是枉然,也是空过,所以一定要发真诚心。
“常习相应无边诸行”。“常”是不断。在一般经典里讲“尽形寿”,就是我有一口气在,绝不中断。“习”是指我们的生活习惯,是修行。我们学了之后要把它做到,在日常生活中做。做就是学习,要把佛在经上讲的教诲全部做到。譬如刚才举的例子,行门的五个科目: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愿,要做到才行。每一条都很认真的去做,在日常生活中,使这些教训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行为。从早晨起床,穿衣吃饭,上班做工,待人接物,就是三福,就是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。这才与诸佛菩萨的生活行持相应,跟他们一样。西方极乐世界上自阿弥陀佛,下至下下品初往生的菩萨,都修学这些。我们今天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。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我们的想法、看法、生活行为已经跟佛一样,这是相应。无边诸行都相应。这两句话如果要细说,就是《华严经》的最后一品,《八十华严》的“入法界品”,《四十华严》的“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”里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就是“诸行”。善财本人以及五十三位善知识,都是“常习相应无边诸行”。这八个字要是细讲,就是一部《四十华严》。以后若有机缘,我很乐意为大家细说此经。
“成熟菩萨无边善根”。“成熟”就是要作佛,功德圆满才是成熟。无量无边的善根,我们今天得到了。功德圆满,是说明佛菩萨度众生的极限。度众生度到什么时候为止?要度到他成佛。在他没有成佛之前,即使是等觉菩萨,还要帮助他、护念他,一直要到他成佛。这才看到佛对我们的恩德有多大。我们的父母再爱护我们,也只能照顾我们一生,唯独佛菩萨照顾我们永远是生生世世,一直到我们成佛。只要我们还没有成佛,他就不能说“我不照顾你”,一直要照顾到我们成佛。佛恩之大,无与伦比!有谁知道呢?这样一个大恩大德之人,我们常常轻视,常常疏忽,常常把他忘掉,他却没有把我们忘掉。
正如同世间儿女常把父母忘掉,父母对儿女则永远记在心里。中国人如此,外国人也如此。外国人到老年,儿女是不奉养父母的,外国人没有这个观念。小孩长到十八、九岁,能自立了,就出去了,不跟父母一起住。可是父母想不想?想!隔一段时期,儿女来看看他,送一朵花给他,他们喜欢得不得了,“啊!小孩还没把我忘记”。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外国的老人是国家奉养的,由国家养老,这里面缺陷很多,没有亲情。所以,老人物质上虽然没有缺乏,精神却很痛苦。有的连儿女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,有很多儿女不跟父母通信,不要说去看望父母,这在国外非常正常。但是老人对于儿女永远不会忘怀。诸佛菩萨护念我们就像父母一样,我们却忘恩负义,不知道佛菩萨对我们恩德之大。
“无量诸佛咸共护念”。我们要求佛保佑,怎么求?依教奉行,就得诸佛护念。不肯依教奉行,天天只在佛像前磕头,供一些香蕉水果,就想求佛菩萨保佑,那有这个道理!佛菩萨决定不领你这个情。是你真正修行,真正依教奉行,诸佛菩萨自自然然护念你。
以上是从事相上把佛陀教化众生的目的、方法、成效,以及教化的期限全都说明了。下面一段经文纯粹从理上来说,我们就了解,佛教教育跟世间教育有什么不同。
诸佛刹中。皆能示现。譬善幻师。现众异相。于彼相中。实无可得。此诸菩萨。亦复如是。
这一段经文显示佛菩萨能力之大,大到不可思议,我们无法想像。十方无量无边世界里的众生,皆与我们息息相关。因为我们有过去生,过去都在那些世界住过,跟那些世界都有密切的关系。佛法讲缘分,与那个世界有缘,与那个世界的众生有缘,因缘成熟了,菩萨就会去帮助那些人。菩萨有很大的能力,能变化无量无边的身相,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众生。“需要”,就是他觉悟了,根熟了,菩萨就示现。“诸佛刹中,皆能示现”,“佛刹”是讲十方诸佛刹土,同时能示现。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化身,下面从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。
“譬善幻师”。“幻师”是现代讲的魔术师,就是变魔术的。我们晓得魔术都不是真的,但是变起来,好像是真的。这些诸佛菩萨在十方世界以应化身度众生,就像魔术师变把戏一样。“现众异相”。应以什么身得度,就示现什么身;应以什么法门得度,就说什么法门。能现无量无边身,能说无量无边法门。虽然有这种能力,“于彼相中,实无可得”。这是真的,确实是无可得,因为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不但是诸佛的化身,乃至于诸佛的应身、诸佛的报身、诸佛的法身,皆不可得。我们今天这个身体,当然也不可得。不可得,我们想得,就苦!这是迷惑颠倒,不晓得事实真相。
身体是假象,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”。“我”是佛说的。这句话是佛在《中观论》上讲的。一切法没有自体,是种种缘聚而成的。缘散了,相就不存在,所以一切相的形成,乃因缘聚缘散,就连我们这身相,也是不生不灭,只是业因众缘聚散之幻象,绝对没有真实的生灭。
现代世间科学也懂一点这道理,但是还不能完全接受佛法。科学证实“物质不灭,精神不灭”。精神是“心法”;物质是“色法”。既然物质不灭,也就是佛法讲的“不生不灭”。我们看到一切现象似有生灭,确是看错了,其实是“缘聚缘散”,这才是一切法的事实真相。所以,于一切相中“实无可得”。假如我们把得失的念头打掉,实在讲,这个人就很自在、很幸福。人的烦恼,多从患得患失而来,没有得到时,天天想得到,得到之后又怕失掉,其实根本没有得失。这全是妄想,妄想带来许多痛苦与灾难,真是冤枉!都不是实在的。菩萨们对于这种情形知道得太清楚了,所以度众生,实无众生可度,不著相,不居功。因此,他能“不失定意”。他的自性清净心,永远保持不被染污。心被染污,就不清净。这段经文显示菩萨具有真实、圆满的智慧,对于一切法的真相清清楚楚、明了透彻,可以自在受用,而决无占有之心念。
通诸法性。达众生相。供养诸佛。开导群生。化现其身。犹如电光。
前面一段文是总显,此是别显。这几句经文是别显二智—权实两种智慧。
“通诸法性”。“诸法”就是万法,也就是一切法,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。“性”就是本性,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,哲学上讲的“本体”。本体能生万法。一切万法的来源就是它的本体。宇宙从那里来的?星球从那里来的?生物从那里来的?人从那里来的?能生的根源就称本体,佛法里称作法性、体性。这些事实,菩萨们完全明了,有这种智慧知道宇宙万法的根源,知道它的本体。
“达众生相”。“相”就是现象。根源知道了,所有一切万法,是怎么变现出来的,他也知道。换句话说,宇宙、星球、万物、人类等等,怎样变现来的,他都晓得,没有一样不知道。所以,第一句是指“体性”,就是三种智慧里的“一切智”。“达众生相”就是知道一切现象的真相,是“道种智”。能明了宇宙一切万法的形成和演变,这是两种智慧圆满具足,就是“一切种智”。
“供养诸佛,开导群生”。没有智慧,怎么能教化众生。教化众生,先要给众生做一个榜样,做一个示范。“供养诸佛”是身教。佛都供养诸佛,佛都礼敬诸佛,佛也赞叹诸佛,以此作榜样,这是身教。佛教我们要孝顺父母,若佛自己不孝顺父母,我们怎能接受,我们如何肯学?他孝顺父母,先做出样子给我们看。他尊敬师长,教我们要尊敬师长。所以,这句“供养诸佛”是身教;“开导群生”是言教,用言语开示教导。
“化现其身,犹如电光”,这是比喻佛菩萨不著相。“电光”有用,但是它不住,比喻不执著。佛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,示有作用;虽有作用,但不执著,不执著自己是佛。我是老师,能教你;你是我的学生,接受我的教育。那就有能、有所,有自、有他,就有分别执著,身心就不清净。
佛确实心地清净,从来没有动一个分别心,从来没有起一个念头,这是他跟世间教学不同的地方。所以,他不居功,他做到了“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”,作与无作同时。为我们讲经说法,“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”,说与无说是同时。因此,他才无有疲厌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他不会疲倦,不会厌烦。为什么?作而无作!我们做事,做多了、做久了,会讨厌、会疲倦。他天天说法,等于没说。这很奇怪,说跟没说是同时的。为什么?口里说了,心里清净,一尘不染。就像机器运作一样,机器不停的运作,廿四小时不间断,它没有疲倦,没有厌烦。它为什么不疲倦不厌烦?正是它没有念头。我们的身体是一部机器,如果把念头拿掉了,这部机器廿四小时运作,一年到头不休息,它也不会疲倦,也不会厌烦。疲倦、厌烦,从心里来的。心想我做了这么多事情,就累了;我念这么多遍,就烦了,厌倦是这么来的。说老实话,人的身体还不如机器,机器无心,人却有心,麻烦就在此。佛做事没有妄心,所以不疲不厌。
“犹如电光”。“电光”就是说明有用而不住,不著相。菩萨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,他能化身,普遍应各种不同的根机,“随类化身”。经上讲“化现其身,犹如电光”,是说他不著…
《无量寿经讲记 德遵普贤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