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念幼稚園,是准菩薩,非常難得。不要以爲准菩薩沒什麼了不起,准菩薩是根熟的菩薩,那就非常希有、可貴。
這些菩薩們來作我們的老師。“阿阇黎”就是老師。阿阇黎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就是老師,也有譯作“軌範師”。他的言行可以作我們的榜樣,作我們的模範,也就是中國人稱老師的意思。這句就是佛家常說的“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”。我們自己真正發心,想求無上法門,不要認爲我遇不到真正善知識,遇不到好老師,不會的,就怕你不發心,只要你真正發心,一定會遇到。爲什麼?我們發心是能感,諸佛菩薩就會應,感應道交,那有遇不到的道理。怕的是我們自己沒有真誠心,遇到了也是枉然,也是空過,所以一定要發真誠心。
“常習相應無邊諸行”。“常”是不斷。在一般經典裏講“盡形壽”,就是我有一口氣在,絕不中斷。“習”是指我們的生活習慣,是修行。我們學了之後要把它做到,在日常生活中做。做就是學習,要把佛在經上講的教誨全部做到。譬如剛才舉的例子,行門的五個科目: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十願,要做到才行。每一條都很認真的去做,在日常生活中,使這些教訓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爲。從早晨起床,穿衣吃飯,上班做工,待人接物,就是叁福,就是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。這才與諸佛菩薩的生活行持相應,跟他們一樣。西方極樂世界上自阿彌陀佛,下至下下品初往生的菩薩,都修學這些。我們今天也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。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我們的想法、看法、生活行爲已經跟佛一樣,這是相應。無邊諸行都相應。這兩句話如果要細說,就是《華嚴經》的最後一品,《八十華嚴》的“入法界品”,《四十華嚴》的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”裏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就是“諸行”。善財本人以及五十叁位善知識,都是“常習相應無邊諸行”。這八個字要是細講,就是一部《四十華嚴》。以後若有機緣,我很樂意爲大家細說此經。
“成熟菩薩無邊善根”。“成熟”就是要作佛,功德圓滿才是成熟。無量無邊的善根,我們今天得到了。功德圓滿,是說明佛菩薩度衆生的極限。度衆生度到什麼時候爲止?要度到他成佛。在他沒有成佛之前,即使是等覺菩薩,還要幫助他、護念他,一直要到他成佛。這才看到佛對我們的恩德有多大。我們的父母再愛護我們,也只能照顧我們一生,唯獨佛菩薩照顧我們永遠是生生世世,一直到我們成佛。只要我們還沒有成佛,他就不能說“我不照顧你”,一直要照顧到我們成佛。佛恩之大,無與倫比!有誰知道呢?這樣一個大恩大德之人,我們常常輕視,常常疏忽,常常把他忘掉,他卻沒有把我們忘掉。
正如同世間兒女常把父母忘掉,父母對兒女則永遠記在心裏。中國人如此,外國人也如此。外國人到老年,兒女是不奉養父母的,外國人沒有這個觀念。小孩長到十八、九歲,能自立了,就出去了,不跟父母一起住。可是父母想不想?想!隔一段時期,兒女來看看他,送一朵花給他,他們喜歡得不得了,“啊!小孩還沒把我忘記”。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外國的老人是國家奉養的,由國家養老,這裏面缺陷很多,沒有親情。所以,老人物質上雖然沒有缺乏,精神卻很痛苦。有的連兒女在什麼地方也不知道,有很多兒女不跟父母通信,不要說去看望父母,這在國外非常正常。但是老人對于兒女永遠不會忘懷。諸佛菩薩護念我們就像父母一樣,我們卻忘恩負義,不知道佛菩薩對我們恩德之大。
“無量諸佛鹹共護念”。我們要求佛保佑,怎麼求?依教奉行,就得諸佛護念。不肯依教奉行,天天只在佛像前磕頭,供一些香蕉水果,就想求佛菩薩保佑,那有這個道理!佛菩薩決定不領你這個情。是你真正修行,真正依教奉行,諸佛菩薩自自然然護念你。
以上是從事相上把佛陀教化衆生的目的、方法、成效,以及教化的期限全都說明了。下面一段經文純粹從理上來說,我們就了解,佛教教育跟世間教育有什麼不同。
諸佛刹中。皆能示現。譬善幻師。現衆異相。于彼相中。實無可得。此諸菩薩。亦複如是。
這一段經文顯示佛菩薩能力之大,大到不可思議,我們無法想像。十方無量無邊世界裏的衆生,皆與我們息息相關。因爲我們有過去生,過去都在那些世界住過,跟那些世界都有密切的關系。佛法講緣分,與那個世界有緣,與那個世界的衆生有緣,因緣成熟了,菩薩就會去幫助那些人。菩薩有很大的能力,能變化無量無邊的身相,去幫助需要幫助的衆生。“需要”,就是他覺悟了,根熟了,菩薩就示現。“諸佛刹中,皆能示現”,“佛刹”是講十方諸佛刹土,同時能示現。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化身,下面從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。
“譬善幻師”。“幻師”是現代講的魔術師,就是變魔術的。我們曉得魔術都不是真的,但是變起來,好像是真的。這些諸佛菩薩在十方世界以應化身度衆生,就像魔術師變把戲一樣。“現衆異相”。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示現什麼身;應以什麼法門得度,就說什麼法門。能現無量無邊身,能說無量無邊法門。雖然有這種能力,“于彼相中,實無可得”。這是真的,確實是無可得,因爲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。不但是諸佛的化身,乃至于諸佛的應身、諸佛的報身、諸佛的法身,皆不可得。我們今天這個身體,當然也不可得。不可得,我們想得,就苦!這是迷惑顛倒,不曉得事實真相。
身體是假象,“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”。“我”是佛說的。這句話是佛在《中觀論》上講的。一切法沒有自體,是種種緣聚而成的。緣散了,相就不存在,所以一切相的形成,乃因緣聚緣散,就連我們這身相,也是不生不滅,只是業因衆緣聚散之幻象,絕對沒有真實的生滅。
現代世間科學也懂一點這道理,但是還不能完全接受佛法。科學證實“物質不滅,精神不滅”。精神是“心法”;物質是“色法”。既然物質不滅,也就是佛法講的“不生不滅”。我們看到一切現象似有生滅,確是看錯了,其實是“緣聚緣散”,這才是一切法的事實真相。所以,于一切相中“實無可得”。假如我們把得失的念頭打掉,實在講,這個人就很自在、很幸福。人的煩惱,多從患得患失而來,沒有得到時,天天想得到,得到之後又怕失掉,其實根本沒有得失。這全是妄想,妄想帶來許多痛苦與災難,真是冤枉!都不是實在的。菩薩們對于這種情形知道得太清楚了,所以度衆生,實無衆生可度,不著相,不居功。因此,他能“不失定意”。他的自性清淨心,永遠保持不被染汙。心被染汙,就不清淨。這段經文顯示菩薩具有真實、圓滿的智慧,對于一切法的真相清清楚楚、明了透徹,可以自在受用,而決無占有之心念。
通諸法性。達衆生相。供養諸佛。開導群生。化現其身。猶如電光。
前面一段文是總顯,此是別顯。這幾句經文是別顯二智—權實兩種智慧。
“通諸法性”。“諸法”就是萬法,也就是一切法,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。“性”就是本性,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,哲學上講的“本體”。本體能生萬法。一切萬法的來源就是它的本體。宇宙從那裏來的?星球從那裏來的?生物從那裏來的?人從那裏來的?能生的根源就稱本體,佛法裏稱作法性、體性。這些事實,菩薩們完全明了,有這種智慧知道宇宙萬法的根源,知道它的本體。
“達衆生相”。“相”就是現象。根源知道了,所有一切萬法,是怎麼變現出來的,他也知道。換句話說,宇宙、星球、萬物、人類等等,怎樣變現來的,他都曉得,沒有一樣不知道。所以,第一句是指“體性”,就是叁種智慧裏的“一切智”。“達衆生相”就是知道一切現象的真相,是“道種智”。能明了宇宙一切萬法的形成和演變,這是兩種智慧圓滿具足,就是“一切種智”。
“供養諸佛,開導群生”。沒有智慧,怎麼能教化衆生。教化衆生,先要給衆生做一個榜樣,做一個示範。“供養諸佛”是身教。佛都供養諸佛,佛都禮敬諸佛,佛也贊歎諸佛,以此作榜樣,這是身教。佛教我們要孝順父母,若佛自己不孝順父母,我們怎能接受,我們如何肯學?他孝順父母,先做出樣子給我們看。他尊敬師長,教我們要尊敬師長。所以,這句“供養諸佛”是身教;“開導群生”是言教,用言語開示教導。
“化現其身,猶如電光”,這是比喻佛菩薩不著相。“電光”有用,但是它不住,比喻不執著。佛出現在世間教化衆生,示有作用;雖有作用,但不執著,不執著自己是佛。我是老師,能教你;你是我的學生,接受我的教育。那就有能、有所,有自、有他,就有分別執著,身心就不清淨。
佛確實心地清淨,從來沒有動一個分別心,從來沒有起一個念頭,這是他跟世間教學不同的地方。所以,他不居功,他做到了“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”,作與無作同時。爲我們講經說法,“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”,說與無說是同時。因此,他才無有疲厭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他不會疲倦,不會厭煩。爲什麼?作而無作!我們做事,做多了、做久了,會討厭、會疲倦。他天天說法,等于沒說。這很奇怪,說跟沒說是同時的。爲什麼?口裏說了,心裏清淨,一塵不染。就像機器運作一樣,機器不停的運作,廿四小時不間斷,它沒有疲倦,沒有厭煩。它爲什麼不疲倦不厭煩?正是它沒有念頭。我們的身體是一部機器,如果把念頭拿掉了,這部機器廿四小時運作,一年到頭不休息,它也不會疲倦,也不會厭煩。疲倦、厭煩,從心裏來的。心想我做了這麼多事情,就累了;我念這麼多遍,就煩了,厭倦是這麼來的。說老實話,人的身體還不如機器,機器無心,人卻有心,麻煩就在此。佛做事沒有妄心,所以不疲不厭。
“猶如電光”。“電光”就是說明有用而不住,不著相。菩薩在十方世界度化衆生,他能化身,普遍應各種不同的根機,“隨類化身”。經上講“化現其身,猶如電光”,是說他不著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