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相。電光有四義:
第一、比喻“快速”。電光即閃電,閃電快速。一般人的生活麻木,真正覺察人生苦短的不多;到衰老了、有病痛時,才覺得光陰過得很快。古人講的“石火電光”,才仿佛體會到一點。現在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石火。以前火柴尚未發明的時候,取火多用鐵片敲打石頭,敲出火星燃火。我在童年時,鄉下人取火還是用這個方法。用一個鐵刀片取石頭的火,叫做“火石”。石火存在的時間很短,形容六道衆生壽命短促。不一定人道,天道亦複如是,光陰過得非常快。菩薩示現在六道,跟六道衆生的壽命大致相同。像釋迦牟尼佛示現世壽八十歲,跟一般人差不多。所以,電光比喻時光快速。
第二、比喻“作用”。它雖然短暫,還是有照明的作用。在黑暗裏,閃電一亮,我們能看得見外面境界。它有“能照”的作用,有破暗的作用。“暗”喻無明。佛示現在世間,能幫助我們破無明煩惱。
第叁、比喻“不住”。《金剛經》講的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”,不住就是不執著。于一切法都不執著,能現、所現,能度、所度,皆不執著。
第四、比喻“不分別”。閃電普照,絕對不會因爲喜歡那一個就照他;不喜歡就不照。
裂魔見網。解諸纏縛。遠超聲聞辟支佛地。
“裂魔見網”。什麼是“魔”,這個字我們要認識清楚。“魔”使我們身心受折磨,受痛苦。我們心裏有煩惱很苦,心裏有牽挂也很苦,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都折磨身心,所以古人常說“憂能使人老”。你常有憂患,就很快衰老。憂患就是魔,很痛苦,也很可怕。這個字本來是折磨的“磨”,折磨很苦,比妖魔鬼怪還可怕,所以梁武帝把“石”換成“鬼”。“魔”字是梁武帝造的,折磨比遇到鬼還可怕的意思。所以,“魔”不是指青面獠牙的魔鬼;是使我們身心受到折磨的一切人、事、物。“魔”怎會有這麼大的力量?就在“見”,可見魔絕對不是從外面來的。外面那有魔?是自己錯誤的見解。錯誤的見解太多了,就像網一樣,理都理不清。換句話說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的許多看法、想法都錯了,才使自己身心受到無量的折磨。實在講,這些痛苦是自作自受,不是別人給你的,是自己找的。這一句是總說,佛有方法把我們所有錯誤的見解、思想破除,就是“裂魔見網”。
“解諸纏縛”。纏縛是煩惱。這是細說,經上講有八纏叁縛。八纏:第一、無慚。第二、無愧。無慚無愧是纏縛。沒有慚愧心的人就無惡不作。“慚”是受良心的責備,做了壞事,心裏不安。“無慚”之人,做了壞事也無所謂,俗話說,沒有良心,他就作惡,作惡當然受報。“愧”是外人對他的批評,對他的譴責。因此,不敢做壞事,怕別人譴責。若是“無愧”,外面的譴責不在乎,惡事還是照做。這有什麼法子!所以慚愧在“心所法”裏屬于善法;無慚無愧在“煩惱心所”裏是中隨煩惱。
第叁、嫉妒。人的嫉妒心很盛,看到周邊的人比自己強一點,他就放不下。傲慢、嫉妒是與生俱來的煩惱。一個人對于善人、善事不嫉妒,甚至于同學、同參不嫉妒,他的道業就容易成就。常常有傲慢嫉妒,不但妨礙自己的道業,還造作無量的罪業,將來要受果報的。
第四、悭吝。是由貪煩惱分出來的,自己所擁有的,不肯幫助別人。第五、惡作。一切不善、不順理的行爲都是惡作。第六是睡眠。睡眠是昏沈,指睡眠太多。第七、掉舉。是心裏的妄念很多,心定不下來,心七上八下。第八、昏沈。前面是睡眠,睡眠是昏沈的現象。昏沈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提不起精神。這八種是“纏縛”。有了它,我們就不自在。
“叁縛”。縛是系縛,像繩子把我們捆起來。這叁個就是叁毒煩惱:“貪、嗔、癡”。我們想一想,八纏叁縛,我們有沒有?恐怕全都具足,只是多少而已。佛法替我們把這些解脫,“解”八纏叁縛;“脫”是脫離輪回,脫離生死,脫離叁界六道。“解脫”兩個字是這個意思。由此可知,所解的是六道輪回的因緣;所脫的是果報,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我們的業緣解除。如果我們不想了生死出叁界,那就依然故我。如果這一生真正想求生西方淨土,若不認真下功夫,沒有用處。
所謂念佛消除罪業,就是消除這些,就是前面所講的不正確的思想,不正確的見解。這些妄想、執著若是起來,立即換成“阿彌陀佛”,把妄念打掉,這是“解”。這樣念佛,一聲佛號消八十萬億劫生死重罪。如果口裏念佛,這些妄想、雜念還照樣存在,即是古人所謂“喊破喉嚨也枉然”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了生死,也不能出叁界;念的雖然多,不起作用。念的雖然不多,但句句起作用,句句能把妄想、雜念換過來,就管用,念佛功夫就得力。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以佛號取而代之,即是我們佛號念得不得力。念佛如是,念經也是這樣。
我勸初學的人念經,道理在此,念經時,妄想起來,很容易覺察到。心有妄念,經就念錯。佛號很容易念,念熟了,一面念佛號,一面打妄想,不太容易把妄想伏住。所以初學的人,念經比念佛好;念到妄念少了,念佛比念經好。這是有過程、有次第的。每個同修根性不相同,我們選擇不相同的方法,效果就是對治我們的妄想執著。這樣修就正確。
“遠超聲聞辟支佛地”。聲聞是小乘四果羅漢;辟支佛是緣覺。辟支佛是梵語,“辟支”翻作緣,“佛”翻作覺,就是“緣覺”。這兩種都屬于小乘。聲聞是聽佛講“四谛法”而覺悟證果的;緣覺是聞佛說“十二因緣”而悟入的。這是修學法門不相同。緣覺比聲聞聰明,如果沒有佛出現世間,這一類人看到大自然的現象,他會覺悟。這樣覺悟的,稱爲“獨覺”。他怎樣覺悟?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小乘人證得初果“位不退”,雖然在六道,決定不墮叁惡道;從此人間天上七次往來,決定證阿羅漢果。證阿羅漢果,要有佛出世;佛講經說法,他遇到這個緣才能修行證果。假如沒有佛出現在世間,他就變成獨覺。由此可知,這些有成就的人,過去世都有根基。俗話說,有來曆的,絕對不是普通人,他這一生自己修行就能證果。現在有沒有這種人?
我們在中國、外國聽到很多,某人是什麼佛再來的,羅漢再來的,菩薩再來的,這些皆不可靠。再告訴諸位同修,現在沒有,因爲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照中國的算法到現在是叁千零十八年,這個時間很短。天上人間往返一次,不只叁千年。天上的壽命長,不要講四禅天,就算是欲界忉利天的一天,即是人間一百年,他到忉利天才一個月,這麼短的時間,他怎麼可能下來。所以,現在講這些話的人,問題很大,絕對不是真實的。如果說彌勒菩薩已經到世間來示現成佛,那更是假的。彌勒菩薩在兜率天,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間四百年。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,兜率天才幾天?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。世尊法運一萬二千年;一萬二千年之後,才是“滅法”。這些人是要在沒有佛法的時候,到這世間來修行證果,而不是在有佛法的時候。所以,現在有人說不相幹的話,我們頭腦要清楚,不要被人欺騙。菩薩遠遠超過二乘人!
入空無相無願法門。
這是說菩薩自己成就。空、無相、無願叁法,通大小乘。小乘講空、無相、無願,大乘也有空、無相、無願,境界不相同。本經是大乘圓頓法門,古人稱爲“圓中之圓,頓中之頓”,意義就更深。這叁法比喻作“門”,要從此處才能契入實相。換句話說,就是證得明心見性的門徑。這叁法能幫助我們證入真如本性,隨便從那一個門都可以契入。有些人由“空門”入,可是諸位要知道,要是著了“空相”,就入不進去;必須把空相滅掉,連空也不執著,那就能入。爲什麼見到空相就不能入了?因爲真心離念,真心沒有妄念;見到空相,“見”就是念頭、妄念。有這妄念,就障礙了自性。
實在講,“空”是講一切諸法的本體。萬法皆空!一切法無有自性,怎麼能起心動念,怎麼能執著?空門入不進去,就從無相。相是講現象。現象有沒有?有!相有,但它是假象,不是真的。因爲這些“相”當體即空,我們迷在現象裏,不知道相是假的,不知道相是空的。如果相是真的,相與相就有障礙。譬如,這個牆不是真的,如果是真的,就過不去。這件事情不要說阿羅漢,就是小乘須陀洹,牆壁不能障礙他,他可以自在通過,因爲他不執著。身是假的,牆也是假的,假入假,沒有障礙,他就自在通過。我們今天爲什麼不能通過?執著身體以爲是真的,牆壁也是真的,這就沒法子通過。我這樣說,諸位能體會,但是很難相信,不容易接受。
近代圓瑛法師講他自己的故事:有一天他在房間裏打坐,心很清淨,突然想到一樁事,馬上要去辦,他從床上下來,就一直往外走,走到外面忽然想起來,門是關的,我沒有開門,怎麼出來的?回過頭來推門,門確實是關的。他在那一念中忘了有門,沒有執著門,他就通過了;再生一個念頭起來,有一道門,再也進不去了。這證明相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,我們著有相是錯誤的;著無相也是錯誤的。有無兩邊都離開,你就可以從無相門入進去。如果有相、無相,執著任何一邊都不能進去,都不能契入這個境界。
“願”就是作;“無願”就是“無作”,沒有作爲。佛度衆生是“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”,跟我們不一樣。我們著相—我能講經,我在這裏講經,著了“我”的相;講經,著了“法”相,我執、法執都具足。佛講經說法,既不執著能說的“我相”,也不執著所說的“法相”,更不執著能聽法的“衆生相”,他就得大自在。所以在大小乘法裏,佛講“契入實相”,就從這叁個門,“入空無相無願法門”。
六祖在《壇經》說“本來無一物”,何相、何願之有?有相、有願就有一物。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,“體、相、用”,叁者都不可執著,才能入。空從本體上講的;相是從事相上說的;願是從作用上說的。體、相、用雖有,沒有自體,因此不可以執著。“一真法界”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