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自己的真心。

  善立方便。顯示叁乘。

  善是善巧,非常巧妙。自性心地清淨,一法不立。佛當年在世,建立叁乘法。“叁乘”是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。叁乘是隨順衆生建立的,佛的觀念裏沒有,不但沒有叁乘,一乘也沒有。有一乘也是錯誤的,一乘法是跟叁乘相對而建立的,我們從這裏體會,決定不能執著。真的執著有一乘、有叁乘,那就大錯特錯,就是妄想分別。這些菩薩在一切諸佛刹土裏隨緣度衆,這是舉一個例子,“應以佛身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”。到這裏,第七“轉法錀相”介紹完了。

  于此中下。而現滅度。

  這兩句是第八相,示現“般涅槃”,即是“入般涅槃”相。佛在此地說得很好,“于此中下,而現滅度”。示現滅度給誰看的?中下根性的人。上根人看佛沒有滅度。佛本來不生,那有入滅?佛不生不滅,可見我們看到生滅相,是中下根性人;上根人看的是不生不滅。所以,這文句裏的意義很深。

  這裏講示現“八相成道”,就介紹到此。正如《楞嚴經》說的“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”,“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”,確實諸法性相了不可得。

  下面經文說這些菩薩們德用無方,無量無邊的德用,先說自利德。經文緊接著前面,可以說是“于此中下,而現滅度”的注解。

  得無生無滅諸叁摩地。及得一切陀羅尼門。隨時悟入華嚴叁昧。具足總持百千叁昧。住深禅定。悉睹無量諸佛。于一念頃。遍遊一切佛土。

  菩薩證得的是“無生無滅諸叁摩地”,不生不滅。“叁摩地”是梵語,譯成中文是“正受”。換句話說,佛示現般涅槃是給凡夫看的,給二乘人看的。大菩薩看佛是不生不滅。那是真實的,平等常住的法身那有生滅?由此可知,這些示現的菩薩們皆是法身大士,皆是從果向因,也就是“倒駕慈航”而來的。衆生有感,他們就有應。他的示現,住世時間之長短是看衆生的緣分,與他自己不相幹。有緣,佛就住世;無緣,佛就滅度。實在講,有緣則現,無緣則隱,隱現一如,不生不滅,這才是真相。

  “及得一切陀羅尼門”。前面說“叁摩地”,是正受、是正定,即是清淨心。第二句“陀羅尼”是梵語,中文是“總持”,這是講慧。慧由定生的,所以佛教我們先要修定,要修清淨心。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就是陀羅尼。心不清淨得不到。“陀羅尼”是諸法的綱領。綱領掌握到了,展開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,沒有一法不通達的。

  佛法的綱領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;《華嚴經》展開,就是一切佛法。現在稱佛教經典,總名稱《大藏經》,這是中國人稱的名題。實際上,總名稱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是一切經的總名稱。龍樹菩薩在龍, 宮裏看到的圓滿《華嚴經》,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,比我們現有的《大藏經》多得太多。若將龍宮的經典搬到我們這個世界,只怕整個地球也容納不下,所以傳到世間來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只是目錄、提要,不是原文。所以,佛經的總名稱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

  “隨時悟入華嚴叁昧,具足總持百千叁昧”。因爲有定、有慧,“隨時”就是不斷,入了“華嚴叁昧”。華嚴叁昧是一切萬法的全體。叁昧是正受。換句話說,身心跟整個宇宙法界融成一體,這就是華嚴法界,稱爲華嚴叁昧。如果依照經上所講的,華嚴叁昧是以一真法界無盡的緣起,爲它理論的依據。通達這個道理,理解事實的真相,使自己心行與這個事實真相能相應,即是“華嚴”。一心修學是“叁昧”。“華嚴叁昧,莊嚴法身”,法身就是自己的真心,就是真如本性,所以一切萬法無不從法界生,無不回歸法界。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,換句話說,一切法都是自己真心變現出來的,一切法還歸自性。“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”,這是華嚴叁昧,所以自自然然“具足總持百千叁昧”。這一句話就是惠能大師說的“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”。道理知道了,事實真相曉得了,我們到那裏去求?須向自性裏求,外面沒有。天天拜佛,給佛磕頭,頭磕破了,腦袋都磕掉了,佛也不靈。爲什麼?心外求法,那是迷信。佛教我們從自性中求,從真心裏求。爲什麼教你斷煩惱?煩惱障礙了自性,教你把貪、嗔、癡、慢去掉,就是把障礙自性的染汙去掉。

  什麼是染汙?《阿彌陀經》講得很清楚,“五濁惡世”。濁就是染汙。見濁,我們的見解被染汙了;煩惱濁,我們的想法、思想被染汙了。我們的真心,我們的精神,我們的生理都被染汙。把這些染汙都弄幹淨,恢複到清淨,無量功德就現前。佛不是故意的勉強教我們斷煩惱,我們還很不願意、很不高興,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害處。煩惱非斷不可!諸佛菩薩不斷,也成不了佛,也成不了菩薩。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,就是他們把這些染汙去掉;我們這些染汙完全存在,一分一毫都沒有舍掉。除此之外,我們跟諸佛菩薩沒有什麼不一樣。

  “住深禅定”。禅定是“性定”,自性本定,是“理定”,不是天天面壁打坐修定。惠能大師教人坐禅,不是坐蒲團,面壁坐禅。《壇經》講得很好,“外不著相曰禅;內不動心曰定”。“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”就是禅定,不是盤腿面壁。天天逛市場也是坐禅,行、住、坐、臥都是坐禅。“坐”是比喻不動。心要不動,不是身不動;身不動,沒用處。諸佛菩薩要替衆生服務,身要動,不動怎麼能做事。身要動,心不能動,所以坐禅是心坐,不是身坐。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。現代人都搞錯了,顛倒了。身坐在那裏不動,心在打妄想,完全錯了。我們在講席裏常常提醒同修,內要把貪、嗔、癡、慢煩惱消除,外面不受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誘惑,這就是禅定。不受外面誘惑就是禅;內心不生煩惱就是定。此地講的定是性定,是理定,也是《楞嚴經》講的“首楞嚴大定”。換句話說,就是清淨心。他是永遠不被染汙,真正清淨。

  “悉睹無量諸佛”。我們一尊佛也見不到,不是佛不在我們面前,而是佛在我們面前,我們不認識,我們看走眼了。修到心清淨的時候,就看到諸佛。諸佛在那裏?大地衆生本來成佛;有情衆生本來成佛;無情衆生也本來成佛。本來就是佛,這個時候才發現,發現所有一切衆生都是佛,“悉睹無量諸佛”。見佛就是見性,“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”。我們迷惑顛倒的時候,見的是相,著相。離了相,不著相,所見的是性。真如本性,就是清淨法身,就是圓滿的佛果。見一切有情衆生,看到的是“佛性”;見一切無情衆生,見到的是“法性”,見性不著相。我們今天是著相不見性,我們眼裏看到的是十法界,人家眼裏看到的是一真法界,“真”就是真如,所以他能見佛,我們見不到佛。你見佛,你就成佛,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我在講席裏常常提醒同修,好好反省自己,如果我們看到一切衆生都是佛,那恭喜你,你成佛了。佛眼裏看一切衆生都是佛;菩薩眼裏看一切衆生都是菩薩;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。換句話說,鬼看一切都是鬼;惡人看一切人,沒有一個人不惡,都可惡;善人看一切人都和善。所以,境界真的沒有好醜,沒有善惡,善惡、好醜都在自心,你才真正明了佛在經上說的“境隨心轉”。我們今天看這個人不順眼,看那個人討厭,是自己煩惱起現行,與外面境界不相幹。真正修行人,就要在此處下功夫。一有這個現象,立刻回光返照—過在自己,不在外境。這樣的人才是真正修行人。常常責備別人,不知道自己的過失,這就迷惑顛倒,這不是修行人。惠能說得很好,“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”。見到別人過,馬上反省—過失在自己,絕對不在別人。斷惡修善,這才是真正修行人。老實念佛的人就是如此,必須要念到不見他人過,才算老實。還有這個人不對,那個人有缺陷,這樣念佛不老實。因爲老實,心清淨,心裏沒有妄念,這是“見佛”。還看到是非人我,那裏算老實?

  “于一念頃,遍遊一切佛土”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國土,沒有一個漏掉的,一念之間皆能遍到。說老實話,不念也到。爲什麼?一切諸佛刹土是自心變現的,那有來去?不來不去,不生不滅!這就是已證得法身的人,性德圓滿。可是還有不少衆生迷惑顛倒,所以菩薩要發大慈悲心幫助衆生。下面講的是利生,利益衆生。

  得佛辯才。住普賢行。

  這裏我們應當注意,《無量壽經》處處提到普賢之德、普賢行,所以確確實實是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秘髓。佛的辯才無礙,經上講,具四種無礙辯才,才能利益衆生。我們娑婆世界,衆生的耳根最利。文殊菩薩揀選圓通說得很清楚,“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”,要以音聲來教導。音聲就是辯才。現在有些同修發心,將來要弘法利生,續佛慧命,那要“得佛辯才”。得佛辯才,在我們很難,只有一個方法,求感應、求佛加持。用什麼方法求?住普賢行。普賢行是能感,得佛辯才是能應,感應道交。沒有普賢行,只求佛辯才,是求不到的。普賢行就是前面講的“十大願王”。

  善能分別衆生語言。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。

  這裏我們看到一句“真實”。一切衆生的言語,能理解,能分別,才能普度一切衆生。用什麼來度?度衆生的標准就是下面這一句。“開”是開導、開示,就是教學。“化”是指成績,教學生,學生接受教導之後,心行上起變化。從前儒家的教育標准是變化氣質,把凡俗的氣質變化爲聖賢,所以讀書志在聖賢,提高自己的德行。“化”有上中下叁等:上品聖人、中品賢人、下品君子,這是儒家教學的標准。佛門教學的標准也有上中下叁品:上品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;中品成菩薩;下品則成阿羅漢,阿羅漢是小乘。在念佛法門裏也有上中下叁品:上品成就理一心不亂;中品成就事一心不亂;下品成就功夫成片。所以,“教”底下要有“化”。教了不化,沒有用處,白教了。“開”就是開示、開導,就是教。學生一定要能變化氣質,超凡入聖!

  教學的內容是“顯示真實之際”。真實之際就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