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劫了,这不是容易的事情。念佛往生净土,经上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,纵然是凡圣同居土,下下品往生,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他的智慧德能所显露出来的,也等于八地菩萨。这种好事,这种便宜到那里去找?所以难信!人家修行要满两个阿僧祇劫,到第三个阿僧祇劫才得到,你却不费功夫就得到了,所以教下的大德们听了都摇头,不敢相信。难信的道理在此。宝英菩萨在此地表这个意义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可以说是无始劫以来的善根成熟,阿弥陀佛威力加持,使你顿开宝藏—自性中的宝藏一时就开显了。
“中住菩萨”。“中”是中道;“住”是安住。这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就是中道第一义谛,玄妙之极,方便之极,平常之极。到此,这几位菩萨可以说把本经的内涵都显示出来了。我们看到真的生起无限的欢喜心,无限的羡慕。我们要发心学习,从那里下手?下一位菩萨教我们下手之处。
“制行菩萨”。“行”是我们的心行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要约束,要控制,这就是净宗常讲的“持戒念佛”。戒律就是约束我们心行的,要从这里下手。前面十四位菩萨所表的,是教我们认识念佛法门,认识这部经典。第十五位菩萨是教我们,如果真正发心修学,得从那里下手。下手处要不说得具体一点,我们还是摸不著边际。因此,我在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,写了一篇“缘起”,提出行门五科,就是我们下手之处,这是“制行”。
第一个科目是“三福”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所讲的三福,一定要做到。第二个科目是“六和”。一定要修六和敬,离开六和就没有僧团,没有僧团就没有佛法。佛法是建立在六和敬的僧团中。大家在一起,若不遵守六和敬,修得再好,也不能往生,因为你破坏僧团。僧团是代表整个佛法,代表弘法利生的。好像你在学校念书,虽然个人的成绩非常好,但是你破坏学校的规矩,虽然功课好也没有用,品德不好,学校一样把你开除。若品德好,功课不好,学校还愿意留你,因为这样的学生难能可贵,可以为大众的表率,大家还是尊敬你。功课好,品德不好,这还得了!我们住在一个僧团里,不能遵守六和敬,就是佛教的罪人。千万不要学了佛,到最后往生阿鼻地狱,这就错了。堕到阿鼻地狱,你不能怪我,当时为什么不教你。我教过你了,是你没听进去。所以,一定要遵守“六和敬”。
“制行”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,事事都要忍让。为什么六和做不到呢?就是不能忍让。能谦虚,能忍让,才能做到六和。菩萨在此表持戒念佛。
下面还有三个科目:“三学”、“六度”、“十大愿王”。“三学”是戒、定、慧。“六度”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十大愿王,后文再介绍。这五科要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,是佛弟子行为的准则。若不依照这五科来修正自己的行为,虽然念佛,你没有真正修行。
这句“阿弥陀佛”,包括五科的行法。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,处世待人接物,这样才像一位普贤菩萨,才与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有一点相同。这样才能感应道交,为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所欢迎。他们欢迎你去,阿弥陀佛当然就来接引了。因此,菩萨在此表法的义趣很深。
最后一位“解脱菩萨”。他排在最后,代表果报。修因后来就证果,果报是大自在。“解脱”就是自在的意思。我们今天不自在的原因是有烦恼: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所以不自在。解脱是把这些烦恼都解除了。用真实的智慧、制行的功夫,就解除了。烦恼解除了,你就永脱生死!“脱”是脱离三界生死,且脱离三界之外的变易生死。两种生死永远摆脱了,才圆满无上菩提。
这十六位菩萨在此表显全经的内容。经典修持,以及修学所得的功德利益,从这几位菩萨表法上,全经大意大致都明了了。足见经典里列的这些名号,不是随便列的。那么多人参加,为什么只列这几个人?是以他们代表这部经的内容,及这部经的修行证果。
“而为上首”是说这十六位菩萨是在家菩萨众的上首。这一段“众成就”列名里,以德列名,到此讲完了。接著是“赞德”。
在一般经典中,赞叹诸大声闻及诸大菩萨的德智,经文都不长,通常只有几句话,像前面“一切大圣,神通已达”就带过去了。本经则不然,前面虽然说“一切大圣,神通已达”是总赞,后面还有广赞,也就是细细的来说明。这是很难得的,在大乘经典里并不多见。像这样广赞菩萨的智德,我们只有在《华严》及《法华》上看到,在这样薄薄的一卷、两卷经上很难得看到。由此可知,本经经文虽然不多,卷数很少,却跟大经无二无别。蕅益大师赞叹本经是《华严》奥藏、《法华》秘髓,确实不错,我们信得过。
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。
这句经文说明与会的这些大众,比丘众、二乘众、菩萨众、出家、在家,没有一个不是修“普贤大士之德”。普贤大士之德,建立在刚才讲的五科中前四科的基础上。没有前四科,那来的普贤大士之德?尤其重要的是最前面二科:三福、六和,这是佛法修行的基础,决定不能缺少的。好像盖房子的地基,没有地基,房子怎么盖得成功。愈是大房子,基础须做得愈坚固、愈完善。三福、六和,非常重要!
“普贤大士之德”就是《华严经》讲的“十大愿王”,从“礼敬诸佛”到“普皆回向”。普贤行跟其他菩萨行有什么不同,这是我们必须清楚的。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广大,永远无有疲厌,这是他的特色。因此,学佛的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,不要念念想自己,念念想我的家庭,念念想我的亲戚朋友,这个念头太小了,圈子太小了。普贤菩萨念念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苦难众生,没有一位菩萨能比得上。尽虚空遍法界,一个众生都不漏,所以普贤行是真正圆满行。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意义,对于十大愿王,便永远不能理解。
第一、“礼敬诸佛”。“礼”是外表有礼貌,“敬”是内心真诚,内敬外礼。“诸佛”,若看到这个字样,以为见到诸佛菩萨形象,恭恭敬敬顶礼三拜,这就是礼敬诸佛;要是这样去会意,普贤菩萨都流眼泪,你把他的意思全搞错了。“礼敬诸佛”到底怎么讲法?《华严经》上说得很好,一切众生本来成佛,这是把礼敬的对象说出来了。诸佛是谁?一切众生即是!我们对佛怎样的恭敬,对一切众生也要同等的恭敬,这才是礼敬诸佛。
我们今天与人写信,后面具名合十,都不肯顶礼,这就是没有修普贤行。或者以为他不如我,我怎么可以给他顶礼。他怎么不如你,他是佛!你见到阿弥陀佛顶不顶礼?他跟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没两样。你还有分别执著,你的心量还很窄小,不是修普贤行的。我们今天自己要修,要教人修,不管给什么人写信,真的要顶礼。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恭敬心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毫无敬意。“诚敬”是性德,要怎么帮助他们,把性德开显出来,从自己做起,做一个样子给他看。他对我合十,我对他顶礼。我对他顶礼,他也不能不顶礼,希望从这里去修礼敬诸佛。
“诸佛”不但指有情众生,大经上常说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”,是讲有情众生;“无情众生有法性”,法性跟佛性是同一个性,无二无别。因此,不但对于一切人要礼敬,在《华严经》上,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。五十三参里,五十三位善友,有出家的、有在家的。五十三位菩萨所示现的,出家的有五个人,其余都是在家的。有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有善人、有恶人,有修正法的、有修外道的,还有邪道的,善财童子皆平等的恭敬。他是恶人,他做坏事,但他的佛性没有善恶,从佛性上去看是平等的。不但对人要礼敬,对物也要礼敬。物有法性。对物怎么礼敬?摆得整整齐齐,保持得干干净净,就是“礼敬”。并不是每天对桌椅、板凳磕头,那就错了。可见礼敬的真诚心一样,但方式不一样。今天一般人见面礼敬,只是点头,点点头就是行礼。他对我们点头,我们对他鞠躬,唤起他的恭敬心,希望他能在这个地方觉悟,这就是菩萨行,就是存度众生的念头。
礼要随俗,不是要我们对佛礼拜,对每一个人都趴在地上磕头,人家看到你,认为是神经病。内在恭敬心不变,外表则随顺世俗,可是要真正做到。当人家对我们点头,我们鞠躬,最好是九十度的鞠躬。日本人做到了,日本人这点比我们强。对事要恭敬,事没有形象,怎么恭敬?认真负责,尽心尽力,把事情做好,就是对事的恭敬。所以,“礼敬诸佛”包括对一切有情众生,对一切无情众生,对一切事理,范围广大无尽。敬是性德,唯有“性德”才能开发自性。我们常讲“明心见性”,是要这样修法。这是普贤十愿的第一愿。
“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”是赞叹与会的菩萨们,同时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,都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。从这句经文我们就能体会到,西方世界乃是普贤菩萨的法界。凡是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对于普贤菩萨行愿的修学一定要明了,要认真的学习。普贤十愿详细的记载,在《华严经》清凉大师《疏钞》之中。
第二、“称赞如来”。“诸佛”与“如来”有没有差别?如果没有差别,前面是礼敬诸佛,第二句应该是称赞诸佛,为什么不用诸佛,换成如来?换了名称,含义就很深。因为“诸佛”是从“形象”上说的;“如来”是从“本性”上说的。《金刚经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《金刚经》有时说诸佛,有时说如来。凡是说诸佛都从“相”上讲,凡是称如来都是从“性”上讲的,本经与一切大乘经都不例外。由此可知,在“形象”上我们要平等的恭敬,决定没有分别、执著,但是在“性德”开显上确实有迷、有悟。因此,“称赞”与“礼敬”就有差别。
在五十三参里很明显的看出来,与性德相应的,普贤菩萨就称赞;与性德不相应的,普贤菩萨便礼敬而不赞叹。这是我们要注意学习的。礼敬必须要教一切众生平等的修学。众生心行,有善、有恶,善行值得我们赞叹,恶行就不能…
《无量寿经讲记 德遵普贤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