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劫了,這不是容易的事情。念佛往生淨土,經上跟我們講得清清楚楚,縱然是凡聖同居土,下下品往生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他的智慧德能所顯露出來的,也等于八地菩薩。這種好事,這種便宜到那裏去找?所以難信!人家修行要滿兩個阿僧祇劫,到第叁個阿僧祇劫才得到,你卻不費功夫就得到了,所以教下的大德們聽了都搖頭,不敢相信。難信的道理在此。寶英菩薩在此地表這個意義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可以說是無始劫以來的善根成熟,阿彌陀佛威力加持,使你頓開寶藏—自性中的寶藏一時就開顯了。
“中住菩薩”。“中”是中道;“住”是安住。這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就是中道第一義谛,玄妙之極,方便之極,平常之極。到此,這幾位菩薩可以說把本經的內涵都顯示出來了。我們看到真的生起無限的歡喜心,無限的羨慕。我們要發心學習,從那裏下手?下一位菩薩教我們下手之處。
“製行菩薩”。“行”是我們的心行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約束,要控製,這就是淨宗常講的“持戒念佛”。戒律就是約束我們心行的,要從這裏下手。前面十四位菩薩所表的,是教我們認識念佛法門,認識這部經典。第十五位菩薩是教我們,如果真正發心修學,得從那裏下手。下手處要不說得具體一點,我們還是摸不著邊際。因此,我在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,寫了一篇“緣起”,提出行門五科,就是我們下手之處,這是“製行”。
第一個科目是“叁福”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所講的叁福,一定要做到。第二個科目是“六和”。一定要修六和敬,離開六和就沒有僧團,沒有僧團就沒有佛法。佛法是建立在六和敬的僧團中。大家在一起,若不遵守六和敬,修得再好,也不能往生,因爲你破壞僧團。僧團是代表整個佛法,代表弘法利生的。好像你在學校念書,雖然個人的成績非常好,但是你破壞學校的規矩,雖然功課好也沒有用,品德不好,學校一樣把你開除。若品德好,功課不好,學校還願意留你,因爲這樣的學生難能可貴,可以爲大衆的表率,大家還是尊敬你。功課好,品德不好,這還得了!我們住在一個僧團裏,不能遵守六和敬,就是佛教的罪人。千萬不要學了佛,到最後往生阿鼻地獄,這就錯了。墮到阿鼻地獄,你不能怪我,當時爲什麼不教你。我教過你了,是你沒聽進去。所以,一定要遵守“六和敬”。
“製行”就是要控製自己的思想行爲,事事都要忍讓。爲什麼六和做不到呢?就是不能忍讓。能謙虛,能忍讓,才能做到六和。菩薩在此表持戒念佛。
下面還有叁個科目:“叁學”、“六度”、“十大願王”。“叁學”是戒、定、慧。“六度”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。十大願王,後文再介紹。這五科要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爲,是佛弟子行爲的准則。若不依照這五科來修正自己的行爲,雖然念佛,你沒有真正修行。
這句“阿彌陀佛”,包括五科的行法。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,處世待人接物,這樣才像一位普賢菩薩,才與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有一點相同。這樣才能感應道交,爲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所歡迎。他們歡迎你去,阿彌陀佛當然就來接引了。因此,菩薩在此表法的義趣很深。
最後一位“解脫菩薩”。他排在最後,代表果報。修因後來就證果,果報是大自在。“解脫”就是自在的意思。我們今天不自在的原因是有煩惱: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所以不自在。解脫是把這些煩惱都解除了。用真實的智慧、製行的功夫,就解除了。煩惱解除了,你就永脫生死!“脫”是脫離叁界生死,且脫離叁界之外的變易生死。兩種生死永遠擺脫了,才圓滿無上菩提。
這十六位菩薩在此表顯全經的內容。經典修持,以及修學所得的功德利益,從這幾位菩薩表法上,全經大意大致都明了了。足見經典裏列的這些名號,不是隨便列的。那麼多人參加,爲什麼只列這幾個人?是以他們代表這部經的內容,及這部經的修行證果。
“而爲上首”是說這十六位菩薩是在家菩薩衆的上首。這一段“衆成就”列名裏,以德列名,到此講完了。接著是“贊德”。
在一般經典中,贊歎諸大聲聞及諸大菩薩的德智,經文都不長,通常只有幾句話,像前面“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”就帶過去了。本經則不然,前面雖然說“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”是總贊,後面還有廣贊,也就是細細的來說明。這是很難得的,在大乘經典裏並不多見。像這樣廣贊菩薩的智德,我們只有在《華嚴》及《法華》上看到,在這樣薄薄的一卷、兩卷經上很難得看到。由此可知,本經經文雖然不多,卷數很少,卻跟大經無二無別。蕅益大師贊歎本經是《華嚴》奧藏、《法華》秘髓,確實不錯,我們信得過。
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。
這句經文說明與會的這些大衆,比丘衆、二乘衆、菩薩衆、出家、在家,沒有一個不是修“普賢大士之德”。普賢大士之德,建立在剛才講的五科中前四科的基礎上。沒有前四科,那來的普賢大士之德?尤其重要的是最前面二科:叁福、六和,這是佛法修行的基礎,決定不能缺少的。好像蓋房子的地基,沒有地基,房子怎麼蓋得成功。愈是大房子,基礎須做得愈堅固、愈完善。叁福、六和,非常重要!
“普賢大士之德”就是《華嚴經》講的“十大願王”,從“禮敬諸佛”到“普皆回向”。普賢行跟其他菩薩行有什麼不同,這是我們必須清楚的。普賢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廣大,永遠無有疲厭,這是他的特色。因此,學佛的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,不要念念想自己,念念想我的家庭,念念想我的親戚朋友,這個念頭太小了,圈子太小了。普賢菩薩念念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衆生,沒有一位菩薩能比得上。盡虛空遍法界,一個衆生都不漏,所以普賢行是真正圓滿行。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意義,對于十大願王,便永遠不能理解。
第一、“禮敬諸佛”。“禮”是外表有禮貌,“敬”是內心真誠,內敬外禮。“諸佛”,若看到這個字樣,以爲見到諸佛菩薩形象,恭恭敬敬頂禮叁拜,這就是禮敬諸佛;要是這樣去會意,普賢菩薩都流眼淚,你把他的意思全搞錯了。“禮敬諸佛”到底怎麼講法?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很好,一切衆生本來成佛,這是把禮敬的對象說出來了。諸佛是誰?一切衆生即是!我們對佛怎樣的恭敬,對一切衆生也要同等的恭敬,這才是禮敬諸佛。
我們今天與人寫信,後面具名合十,都不肯頂禮,這就是沒有修普賢行。或者以爲他不如我,我怎麼可以給他頂禮。他怎麼不如你,他是佛!你見到阿彌陀佛頂不頂禮?他跟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沒兩樣。你還有分別執著,你的心量還很窄小,不是修普賢行的。我們今天自己要修,要教人修,不管給什麼人寫信,真的要頂禮。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恭敬心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毫無敬意。“誠敬”是性德,要怎麼幫助他們,把性德開顯出來,從自己做起,做一個樣子給他看。他對我合十,我對他頂禮。我對他頂禮,他也不能不頂禮,希望從這裏去修禮敬諸佛。
“諸佛”不但指有情衆生,大經上常說“一切衆生皆有佛性”,是講有情衆生;“無情衆生有法性”,法性跟佛性是同一個性,無二無別。因此,不但對于一切人要禮敬,在《華嚴經》上,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。五十叁參裏,五十叁位善友,有出家的、有在家的。五十叁位菩薩所示現的,出家的有五個人,其余都是在家的。有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有善人、有惡人,有修正法的、有修外道的,還有邪道的,善財童子皆平等的恭敬。他是惡人,他做壞事,但他的佛性沒有善惡,從佛性上去看是平等的。不但對人要禮敬,對物也要禮敬。物有法性。對物怎麼禮敬?擺得整整齊齊,保持得幹幹淨淨,就是“禮敬”。並不是每天對桌椅、板凳磕頭,那就錯了。可見禮敬的真誠心一樣,但方式不一樣。今天一般人見面禮敬,只是點頭,點點頭就是行禮。他對我們點頭,我們對他鞠躬,喚起他的恭敬心,希望他能在這個地方覺悟,這就是菩薩行,就是存度衆生的念頭。
禮要隨俗,不是要我們對佛禮拜,對每一個人都趴在地上磕頭,人家看到你,認爲是神經病。內在恭敬心不變,外表則隨順世俗,可是要真正做到。當人家對我們點頭,我們鞠躬,最好是九十度的鞠躬。日本人做到了,日本人這點比我們強。對事要恭敬,事沒有形象,怎麼恭敬?認真負責,盡心盡力,把事情做好,就是對事的恭敬。所以,“禮敬諸佛”包括對一切有情衆生,對一切無情衆生,對一切事理,範圍廣大無盡。敬是性德,唯有“性德”才能開發自性。我們常講“明心見性”,是要這樣修法。這是普賢十願的第一願。
“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”是贊歎與會的菩薩們,同時贊歎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,都修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。從這句經文我們就能體會到,西方世界乃是普賢菩薩的法界。凡是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對于普賢菩薩行願的修學一定要明了,要認真的學習。普賢十願詳細的記載,在《華嚴經》清涼大師《疏鈔》之中。
第二、“稱贊如來”。“諸佛”與“如來”有沒有差別?如果沒有差別,前面是禮敬諸佛,第二句應該是稱贊諸佛,爲什麼不用諸佛,換成如來?換了名稱,含義就很深。因爲“諸佛”是從“形象”上說的;“如來”是從“本性”上說的。《金剛經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《金剛經》有時說諸佛,有時說如來。凡是說諸佛都從“相”上講,凡是稱如來都是從“性”上講的,本經與一切大乘經都不例外。由此可知,在“形象”上我們要平等的恭敬,決定沒有分別、執著,但是在“性德”開顯上確實有迷、有悟。因此,“稱贊”與“禮敬”就有差別。
在五十叁參裏很明顯的看出來,與性德相應的,普賢菩薩就稱贊;與性德不相應的,普賢菩薩便禮敬而不贊歎。這是我們要注意學習的。禮敬必須要教一切衆生平等的修學。衆生心行,有善、有惡,善行值得我們贊歎,惡行就不能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