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贊歎。在五十叁參裏有叁位善友代表惡行:“勝熱婆羅門”代表愚癡;“甘露火王”代表嗔恚;“筏蘇蜜多女”代表淫欲,淫是屬于貪。這叁個人代表貪、嗔、癡叁毒煩惱。善財童子去參訪他們,有禮敬沒有贊歎。五十叁位善知識,其他的都有贊歎,唯獨對這叁個人沒有贊歎。這就說明,爲什麼贊歎用“如來”,不用“諸佛”。
“善”要與“真性”相應,才值得贊歎。如果與心性不相應,與大乘佛法不相應,都不能贊歎。舉例來說,現在臺灣的佛教,做慈善救濟事業很多、很廣泛,我在講經裏從來沒有加以贊歎過。它是善法,爲什麼不贊歎?因爲它是世間善法,不是大乘善法。如果我們對世間善法贊歎,換句話說,肯定這些就是佛法,會讓人誤解,以爲這就是佛法,那就大錯特錯。譬如一所學校,學校的事業是教學,教學有成就,值得我們贊歎。如果學校偶爾做一次社會救濟的慈善事業,也值得我們贊歎。如果把學業都荒廢了,老師不教書,學生不念書,天天去做慈善事業;你想想看,要不要贊歎?把自己本分事業舍棄掉,這個不能贊歎。因此,贊歎一定要與性德相應,與他的本分相應。佛法的本分是如來家業,是弘法利生,協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。
以往寺院庵堂都是佛陀的教育機構。我們在大經上讀到,佛寺每天做的事業是二時講經,二時修行。二時是印度的算法。印度人把一晝夜分爲六時,所以一時等于我們現在四小時,二時就是八小時。寺院庵堂以往每天講經八小時,修行八小時。雖然修行方式很多,但是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:一是參禅;一是念佛。念佛的人每天在念佛堂念八個鍾點佛,在講堂聽八個鍾點經,還有八個小時已經很累了,休息一下,沒有時間打妄想。所以,佛教的道場是寺院,而寺院是一所教學的機構,跟廟宇不ㄧ樣。“廟”是祭祀鬼神的,是跟鬼神打交道的場所;“佛寺”是教化衆生的機構。我們必須把它認識清楚。舍棄了修學、舍棄了教學,去做社會福利慈善事業,是一樁好事,但是忘了“本”,所以不能贊歎。如果贊歎,會造成社會大衆對佛教錯誤的看法,認爲那就是真正的佛教,反而誤導大衆。
稱贊是相當不容易的,比禮敬還難修,禮敬容易修。“貢高我慢”是每個人都有的,不知不覺就現行,這是無始劫來的俱生煩惱,一定要把它斷除。“禮敬”就是折服傲慢,學謙虛、學恭敬。無論在言語,在起心動念,在行爲上,要認真的修學。但是“稱贊”一定要有智慧,有智慧才能辨別邪正,辨別是非。是正法、是善法,我們要贊歎;如果有偏、有邪,我們就不能贊歎。
第叁、“廣修供養”。布施供養在今天這個世界,臺灣可能排名第一,所以臺灣有福報。臺灣的財富,確實是世界第一,未嘗不是布施供養所修得的果報。我在講席中常說,“發財是福”,你得了福報,要怎樣去運用,那是智慧。臺灣同修有福,有錢不曉得怎麼花法,就是沒有智慧。沒有智慧,錢財就用得不恰當,沒有把財富發揮到高度的效果,這是很可惜的。所以,有錢是福;用錢是智慧。唯有真正的智慧,才能把財富發揮到最高的效果,也就是“普利人天”,使一切大衆都能得到真實的利益,像本經所說“惠以衆生真實之利”。真實的利益是什麼?是了生死,出叁界。一定要求生淨土,才是真實的利益。出不了叁界,不生淨土,不是真實的利益。不生淨土,必定會退轉,必定有隔陰之迷,這樣的利益就不圓滿、不究竟,就不是真實的利益。我們以這個標准來觀察一切法,就能生智慧,就不會錯。
現前在臺灣,從外表上看,佛教非常興盛,也是世界第一;可是若從實質上看,則問題重重,很令人擔憂。擔憂什麼?佛教沒有繼起的人才。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經典的流通在今天已不是問題,典籍完備,卻沒有人才。也許諸位聽了不盡同意,目前在臺灣,年輕的法師、大德到處講經說法,很熱鬧,怎麼會沒有人才?這裏有一個標准,就是黃念祖居士常說的,也是古大德常說的“說通者有,宗通者無”。“說通”就是會講,能言善道的人很多;“宗通”是真正修行開悟證果的人,沒有宗通的人不能興教。真正能興教的,就如過去的祖師、大德,是“宗說兼通”,不但能說,並且確確實實入了境界,真正有修行的功夫。現在這種人,我們看不到了。
爲什麼這個時代宗通者沒有了?今天南部有幾位同修來訪問我,提出這個問題。我告訴他們,障礙在人心、在社會。自心裏的貪、嗔、癡、慢不能斷除;環境的誘惑,名、聞、利、養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幾個人能不動心?這就難了!真正做到內斷煩惱,外不被環境誘惑,這才是大乘的入門。沒什麼了不起的功夫,入門而已。內裏煩惱不斷,外面看到誘惑會動心,總是還在門外,沒進去,怎麼能興教。一個辦教育的人在學校大門外辦,沒進校門,這教育怎能辦得成功!難在此地。真正肯發心,依照四弘誓願的順序,先斷煩惱再學法門,這樣才能成就。
從這個標准看,我們這一代沒有人才,沒有真正肯發心的人。最初發的心不錯,初發心出家,成佛都有余;過個半年、一年就退轉了,被誘惑了,倒退了。掉在名聞利養的深坑裏,無惡不作,不但不能興教,實際上是在做滅教的工作。從這個標准來觀察,佛教還是前途茫茫,值得我們憂心忡忡。因此,黃念祖居士對我們有深切期望,希望臺灣能有幾位真正的大德出現,續佛慧命,普度衆生。
修供養,第一殊勝的福田,就是培養人才。人才不是沒有,我在過去講經中常常說,多少年輕出家人,確實有大願大心來度衆生,結果完全被信徒害了。信徒自己還以爲做了多少好事,做了多少功德。我給你買個房子,建個道場,他本來出家了,現在又把他拉回家去了。蓋個房子送給他,他有了所有權狀,就又回家去了。信徒自己還以爲做了很大的功德,殊不知,這位法師掉在名聞利養裏。如果沒有人供養他,吃飯都成問題,他就拚命念佛趕緊求生西方,知道世間太苦,沒什麼指望,道心就生起來了。信徒多了,錢財也多了,要什麼有什麼,認爲這世界不錯,極樂世界未必可靠,沒有此地好,道心就沒有了。所以,這些年輕人是誰害了他?信徒害了他。把出家人當作戲子來玩,像捧戲子一樣,這個罪業深重。所以,“廣修供養”要有高度的智慧,沒有智慧,花了錢造罪業。建道場、供養法師,都在造罪業。這道場是佛道還是魔道,要分清楚。魔也有道場,妖魔鬼怪都有道場。道場修的是佛道、是菩薩道、還是餓鬼道?這都是道,都是修道,一定要辨別清楚。這麼多年來,在講席中,我沒有勸人建道場,也沒有勸人供養法師。我教大家的是印經、放生、救濟貧苦,這叁項布施供養沒有大過失,可以避免造業。不可以不留意。
“廣修”,“廣”是廣大心,以清淨心、平等心來修供養。因爲這是普賢行,不是布施,是“供養”,應以最虔誠、最恭敬的心來修。在普賢菩薩心目中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本經說“一切衆生平等成佛”。因此,只有供養,沒有布施。我說的這個原則,是一個簡單的標准。《了凡四訓》說得很詳細,濟窮有真善有假善、有偏有圓、有大有小,沒有智慧,怎能辨別?今天出錢出力做一樁事,這樁事情究竟是善、是惡,不看眼前,要看它的後果。布施、供養不簡單,正法如果沒有人布施、供養,便不能推展,不能發揚光大。
說實在的,寺院的功能已經過去了,那是農業時代的教學方式,不適合今天這個時代。我們要認識清楚,今天這個時代,教學的方式要從廣播、電視著眼,集合四衆弟子的力量。目前在臺灣還沒有開放民營的電視臺,如果有一天開放了,佛教徒自己建一個電視臺,建立一個廣播網,那就是現代化的道場。我們請法師、居士大德天天講經,你們也不必到此地聽,在家裏打開電視機就可以聽經了。佛教的電視臺可以二十四小時都講經,喜歡聽什麼經,轉到那個頻道就聽得到。這是現代道場的形式,跟從前不一樣。現在寺院建那麼大,花那麼多錢,我看了,真冤枉!
佛法終極的目標,是要教一切衆生“破迷開悟”。如何能達到這個目標?就得普及佛陀的教育。佛教的道場,第一個是電視廣播。其次是建彌陀村,年老退休之後認真修行,辦了生死出叁界、往生淨土的大事,有個共修的道場是必要的。再其次,就是辦學院培養人才。佛學院不要大,佛法教育跟世間教育不相同,小型的研究班,學生十幾人即可,二十人以上都嫌太多了,老師照顧不了。不妨多辦幾所,佛教宗派很多,每一宗建立一個就夠了。每一宗能出叁、五個真正“宗說兼備”的大德,佛教就能興旺起來。大家常說現代化,佛教也得現代化。蓋寺院那是過去的事,現代化的寺院還蓋成宮殿式的,怎麼能稱爲現代化?宮殿式是從前帝王時代的,明清以前的。說到供養,我們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,向這個方向去努力,供養才有價值。
第四、“忏悔業障”。前面叁條都是修福,佛法確實重視修福,福慧雙修。學佛不能沒有福報。禮敬、稱贊、供養都是修福。有福還得有慧;如果沒有慧,享福會造業。沒有福報的人,造業造得小;有福報的人,造業造得大,造得深,造得廣。要想修慧,首先要把業障忏除。無論在中國、外國,凡是學佛的同修,常常挂在嘴上說“我業障很重”,沒有一個不想消業障。業障怎麼消?沒談消業障之前,要先問一問,什麼是業障。業障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,怎麼能消得了。好像我們去抓賊,得先曉得那個是賊,才可以抓到。不認識,不曉得,到那裏去抓?一輩子也找不到。
若想消除業障,首先要認識什麼是業障。“障”是障礙。那些是障礙?沒有智慧,沒有福德,生活不自在,這都是障礙。你這一想,障礙可多!爲什麼會有障礙?有業。業是造作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皆是“業”。業把你本性裏的智慧、德能、才藝都障礙住了,這是“業障”。心裏想消業障,還是天天造業,那能消得了業障!業障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